第 2 期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导语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我们无权不殇思。

我们无权不殇思

压在心中的石头,横在命运中的坎儿,留在记忆中的噩梦,永远滴血的伤口……这些,被世人称为晦气和厄运的事儿,谁遭遇了谁倒霉,谁摊上了谁痛苦。一个人如此,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亦如此。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就是压在中国人心中的一块大石头,就是横亘在中国命运之途的一道大坎儿,就是留在中华民族记忆中的一个噩梦,就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永远滴血的伤口。

今年,又逢甲午。中国,又被触痛。为了痛定思痛,为了噩梦不再搅碎好梦;为了坎儿不致成为跨不过去的鸿沟;为了伤口不再被戳,为了流泪的人不再流血,为了流血的人不再流泪———

从今天起,新华社解放军分社与《参考消息》联合推出“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大型专题报道,将连续刊发金一南、丁一平、皮明勇、肖裕声、罗援、彭光谦、孟祥青等一批军事研究领域名家大腕关于甲午战争的研究成果、心血文章。同时,新华网、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中国新华新闻电视网及其手机电视台等也将同步展开集成报道。

军事名家将以中国军人的家国情怀、当代学者的文化良知,走进历史深处,回应现实关切,倾听未来呼唤。既警示国人,也告诫他人。既呵护亚洲,也关爱世界。

相信这组极有含金量的政论性文章,既能够激起我们勿忘国耻、矢志强国的奔腾热血,也能引发我们理性判断、对症下药的冷静思考;既能帮助我们梳理历史思绪,也能帮助我们增强时代担当。

“虽有其心,难有其力。”是尴尬。

“虽有其力,难有其心。”是悲哀。

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民,反思反省,应有其心;抗耻拒辱,当有其力。

马年春节,在拜年的海量短信中,有这样一条特别提神提气:

甲午重触中国痛,

天马扬我汉唐风。

谁敢兴风作恶浪,

叫他赎罪到祖宗。

一位将军和诗一首表达心志:

回首甲午心惟痛,

放眼新春梦汉风。

何惧鬼魅再作孽,

策马待命箭在弓。

这样的文字让人读之热血沸腾。忘记意味着背叛,冷漠无异自弃。岁逢甲午,狼烟犹在。

我们无权不殇思!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社长刘声东、《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张铁柱)

军事名家的甲午殇思

金一南:北洋海军甲午惨败实属必然

甲午之败,腐败使然。从慈禧、光绪到奕譞、李鸿章、翁同龢,再至丁汝昌、刘步蟾等人,可以算一下,在日本联合舰队开炮之前,有多少人参加了埋葬这支舰队的工作。他们的悲剧何尝仅是他们个人的悲剧。在政治腐败、军纪废弛的社会环境中,一切都因循往复,形成一个互为因果的恶性循环锁链:政权建立了军队,又腐蚀着它;军队维护着政权,又瓦解了它。在这一过程中,它们互为牺牲品。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2.html

丁一平:对甲午海战的再认识

甲午海战是对晚清以洋务运动为主要标志的改革的实际检验。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华民族深切感受到来自海上“数千年未有之强敌”的威胁,面对这数千年未有之陆海大变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谋划中国近代海军的发展。但是,洋务运动是不彻底的改革,是只改器物、不改制度的改革,是不触及腐朽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是半途而废的改革。这种失败改革的结果,必然首当其冲地影响北洋舰队,使这支生长在封建落后、腐朽没落、封闭保守制度和一穷二白工业科技基础上的舰队,存在严重的水土不服。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3.html

孟祥青: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1894年的甲午战争是近代日本侵华的肇始,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起点。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这个甲午年之所以具有节点性质的意义,皆源于两件事情:其一是抗美援朝战争(1950-1953)的结束;其二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诞生。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4.html

肖裕声:甲午战争的历史告诫

历史告诫日本,侵略能一时得逞但必自取灭亡;历史告诫中国,腐败与落后必然挨打;历史告诫世界,须共同防止军国主义复活。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5.html

罗援:甲午战争惨败十大教训

事实证明要想求得和平,只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靠别人不如靠自己,以夷制夷必将被夷所制。我们必须加强军备,且有英明的决断,抓住战机该出手时就出手。战争不相信眼泪,弱国无外交,战场上如果没有胜算,谈判桌上肯定什么也得不到。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充分证明了这个真理。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6.html

郭凤海:穿越无形历史障壁的强国梦

三大历史积弊阻碍中国强国强军:第一,高层“改革惰性”,“中体西用”嫁接,是一种极不彻底的改革。第二,国民“一盘散沙”,表现在军队中,将领不负责任,严重腐败,基层官兵厌战怯战,战场上临阵脱逃现象十分普遍,充分暴露出体制性涣散对军队作战造成的严重后果。第三,文化“积弊难返”。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7.html

皮明勇:甲午战败实为“文化力”之败

甲午战争是中日两国的武力之战,也是两国的“文化力”之战。武力之战让我们看到的是舰船、大炮和热血,“文化力”之战则让我们感受到思想、观念和灵魂的力量。将武力之战与“文化力”之战结合起来,得到的是更完整的画面、更真实的历史,也更加引人深思,更加让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8.html

张炜: 一场日本精心谋划的侵华战争

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第二局局长小川又次提出了《清国征讨策案》。该文件对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防御部署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作了全面评估,提出日本应自本年开始,以五年为期完成对华作战的准备,争取在中国尚弱之时加以攻击。具体作战计划是,以日本海军击败中国海军,并由海军掩护陆军8个师团远征中国,其中6个师团在中国北方的直隶湾登陆,2个师团进入长江攻占沿岸要冲之地,最终实现攻陷北京、擒拿清帝、使中国乞降于阵前的目的。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9.html

刘杰:中日海军战略差异决定甲午战局

甲午战争使曾号称“亚洲第一”的中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而后起之秀的日本海军却大获全胜。究其原因,海军战略及海上作战是决定这场战争进程和结局的关键。在甲午战争前后,日本海军选择的是攻势战略,中国海军采取的是守势战略,而且是消极的近岸防守。两国不同的海军战略选择,制约着海军战略目标的确定、海军战略力量的发展、海军战略方针的采取、海军战略手段的使用,导致两个背景相似的东亚国家30余年平行竞赛后迥然不同的战争结局。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0.html

徐焰:甲午战争使中日关系易位的启示

120年前发生的甲午战争,是新兴的日本同腐朽衰败的清末中国的一场决定两国命运之搏。此前被“天朝”视为“蕞尔小邦”的原中华文明的师从者,竟然把文化母国打得一败涂地,这不仅改变了中日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此后双方往来的相互观感。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1.html

丁一平:还北洋海军将领公正评价

“以成败论英雄”向来是有些人对待历史的态度,我认为这种历史观是偏颇的,有其势利的一面。对失败者而言,只记住他们犯下的错误和失败,忘记了他们曾有过的英勇和牺牲,只看到他们失败的责任,看不见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忠诚,这是不够的。对于甲午战争的失败,至今仍有人将失败的主要责任归结于以丁汝昌为首的北洋海军将领,甚至指责他们是造成失败的祸首,在北洋海军主要将领身上几乎都背负有不公正的评价,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遗憾。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2.html

李安民:日本在甲午海战中粗暴践踏国际法

当前,日本在钓鱼岛主权归属等问题上,故意歪曲历史,掩盖事实真相,无视国际法的存在,屡屡挑起事端。回顾往事,日本有着践踏国际法、奉行强权政治的过去。甲午战后,日本曾两度掀起中日甲午战争国际法问题研究高潮,企图通过偷换国际法概念、聘请国际法专家著书立说等形式为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寻找法理依据,为战时暴行进行辩解。但是,这并不能掩盖日军在甲午海战中践踏国际法的行径。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3.html

彭光谦:以坚强的国家意志应对新挑战

120年前的中日甲午战争是近代史上对中日两国历史命运乃至亚太战略格局产生深远影响的一场战争。今天,痛定思痛,认真总结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避免历史悲剧的重演,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4.html

邢广梅:清廷同样输在国际法运用上

今天的国际社会已不是120年前的国际社会,不再为少数强权国家把持。一般性国际法也变成了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和接受、任何缔约国都可用来维护自身正当权益的有效工具。因此,我们更必须善于运用这一武器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主权独立和各种发展利益。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5.html

舒健:大时代需要清晰完整的大战略

19世纪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大调整、大洗牌的时代。西方列强以工业文明为核心,依靠近代化的军事力量,掀起掠夺瓜分世界的狂潮。面对这样复杂的战略环境,如何维护并发展自身的利益,是对清王朝战略能力的巨大考验。

详细:http://www.hswh.org.cn/wzzx/llyd/ls/2014-03-19/25344_16.html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