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杜鹃花开 >

文艺评论

打印

电影《英雄儿女》与巴金小说《团圆》的关系

微信图片_20211207000112.jpg

微信图片_20211207000117.jpg

电影《英雄儿女》堪称新中国乃至世界电影史上最优秀的影片之一。

这部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的影片,有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感人乃至撼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充沛高尚的人类情操——同志情,战友情,父女情,兄妹情,以及中朝两国人民之情。影片的画面叙述语言质朴而高超,故事情节叙述流畅而蕴藉,配乐和主题歌壮美昂扬。它是人类电影的经典,影视艺术的高峰。

这部电影艺术经典,一般的宣传中说它“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真是这样吗?

应该说,小说《团圆》为电影《英雄儿女》提供了整个故事框架中的一部分,即是:老革命、军政治部主任王东与老工人王复标以前在上海是邻居,王东被国民党反动派抓入监牢后,王复标收养了他幼小的女儿王芳;后来王东被党组织营救出狱,参加了抗战,与王复标和女儿王芳失去了联系;到了抗美援朝的朝鲜战地,王东偶遇王复标的儿子、志愿军战士王成,得知女儿王芳是自己所在军的文工团员;王成在随后的战斗中牺牲;王东决定等将来见到王复标以后再和女儿相认;王复标作为祖国慰问团成员来到朝鲜,与王东相见,王东和王芳父女终于团圆。不过,电影《英雄儿女》与小说《团圆》的关系也就仅止于此了。

小说《团圆》围绕王东、王芳、王成和王复标之间的关系,以“我”——作为“客人”来到某军指挥部的文人李林——的主观见闻为故事视角,断断续续地叙述王芳的现实故事和王东的历史经历,叙述语言很平淡,人物很呆板,情节很简单,像是“我”的日记,近似于流水账;电影《英雄儿女》则类似于恢宏的长幅画卷,逐步递进地展示抗美援朝中一个局部战地的场景,刻画出各种鲜活的人物,讲述着一个个朴实而动人的、看似无关却具有内在联系性的故事,由此展现出抗美援朝的宏阔伟大,以及中朝两国人民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和道德情操,整部影片高尚、丰满、亲切、蕴藉。

王成,是《英雄儿女》的主要人物,但在小说《团圆》中,这个人物只在王东向“我”讲述自己的历史经历过程中简单地提了一下:王东看见“身体不大好”的团直属队战士王成“再三要求”上阵地,认出他是上海“后楼王家”的儿子,随之就是“王成没能回来,他勇敢地在上头牺牲了”——既没有音容笑貌,也没有战斗中的具体事迹,是一个一笔带过的、只有名字的、可有可无的人物。

在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成则是一个极为丰满的不可或缺的人物,他对妹妹王芳的关爱之情,对团长软磨硬缠终于获准上阵地的倔强之举,以及孤身守阵地力战群敌的顽强斗志,和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拉燃爆破筒跃入敌群的英雄气概,构成了电影史上绝无仅有的可亲可爱可敬的伟大高尚形象。而且,虽然在影片中王成的形象只出现在前面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中,但是他的精神气质却延续到影片后面三分之二的篇幅,并决定着后面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演进。他是影片中当之无愧的第一主角。可以说,如果没有王成这个人物,就不成其为电影《英雄儿女》。

此外,电影中的其它人物,例如睿智沉稳干练的军政治部主任王东,青春英丽的文工团员王芳,朴质刚健的团长张振华,慈爱热心的朝鲜金正泰老大爷,纯朴稚气的警卫员小刘,都塑造得鲜明生动、可信可亲。这些人物,有的是小说《团圆》中根本没有的,比如张振华团长、金正泰老大爷等等,有的则是借用了小说中人物的名字而赋予了新的言行事迹,以及由这些言行事迹所表现出的鲜明的人物形象,例如王东、王芳和警卫员小刘。

所以,电影《英雄儿女》只是借用了小说《团圆》的一部分人物关系框架,而人物的形象、性格、活动、情感都是全新的创作。《英雄儿女》实际上是与小说《团圆》不同的艺术原创。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编剧和导演是首要的创作者。那么,创作电影《英雄儿女》主要是谁呢?

西元1950年代后期,中共中央宣传部决定拍摄一部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的影片,并把任务交给长春电影制片厂。长影的导演吴兆堤具体接受了拍摄任务,他把巴金的短篇小说《团圆》交给编剧毛烽,让毛烽据此写出电影剧本。毛烽看过《团圆》之后十分为难,对吴兆堤说:“小说《团圆》太简单了,怎么能改成电影剧本?我改不了!”吴兆堤说:“你不是常常讲起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吗?小说情节简单,你就把你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感人故事融入剧本里嘛。你有那么多的战斗体验,何愁改不出这个剧本?”一番话,使毛烽茅塞顿开。

毛烽在抗日战争中参军、入党,一直在部队中从事政工和文化工作,抗美援朝时随第四十七军入朝,任军政治部秘书科科长,在朝鲜工作三年多,参加过第四、五次战役和上百次战斗。这种人生经历、所见所闻和思想感情,使他能够跨越小说《团圆》的简单平淡,创作出真实生动丰富蕴藉的《英雄儿女》电影文学剧本。毛烽后来说道:《英雄儿女》电影的创作“一点儿也没有虚构和杜撰的成分,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凄美、壮烈的牺牲事实,至亲、至爱、至痛的感人事件多得撞人”,因此,“这个电影剧本和电影里的每一次战斗、每一个人物、每一个镜头,都有许许多多战场上的真实原型做基础”。可以说,这种电影文学剧本,是巴金那样没有革命战争经历和革命队伍生活的文人无法写出来的。

电影中王成这个董存瑞、杨根思式的英雄人物,就是毛烽根据生活真实塑造出来的。

在描写王成如何牺牲时,毛烽想到了抗美援朝中自己所在的第四十七军某部侦察班班长于树泽。西元1951年秋天,于树泽带领侦察小分队深入三八线以南的一个敌军高炮营阵地去侦察,途中遭遇敌人,随行的三名战士全部牺牲,于树泽背着无线电报话机退到离敌阵地不远的一个山头。敌军一个连的兵力上山搜索,于树泽不顾安危,通过报话机向指挥所呼叫:“敌人一个连正向我爬来……敌离我一百米……八十米……五十米……快向我开炮!”指挥所问:“你的防炮基础有多少?”于树泽回答:“不要管我,敌人离我就十米了,快向我开炮!快向我开炮!”在炮火硝烟中,侦察班长于树泽与敌人同归于尽。据此,毛烽描写出了王成在阵地上孤身坚守、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场景。

实际上,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像于树泽这样高喊“向我开炮”的志愿军战士有好几位,《英雄儿女》中的王成正是志愿军千千万万个英雄的艺术展现。不过,就影片中的人物来说,正如毛烽自己所说的:“王成的原型就是英雄烈士于树泽。”近一二十年来,某些媒体纷纷“披露”姓名各不同的“王成原型”,实际上,那些都只是抗美援朝中真实存在的王成式英雄。至于,个别人把一个曾被俘过的蒋庆泉炒作为“王成原型”,则显然是别有用心。

《英雄儿女》的导演武兆堤在抗日战争之初去延安学习并入党,一直从事党的文艺工作。西元1951年至1953年,他在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地文艺工作。革命工作和抗美援朝战地的经历和熏陶,是他执导出《英雄儿女》这部优秀影片的基础。

所以,电影《英雄儿女》的主要创作者是编剧毛烽和导演武兆堤。所谓“根据巴金小说《团圆》改编”云云,是很不准确、很偏颇的。至于巴金本人,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看到,他似乎自认是《英雄儿女》的“原作者”,并向采访者讨论过他“创作”王成的“向我开炮”情节的由来。如果这些媒体的报道属实,那么,这位近四十多年来以“真话集”而著称的老作家,显然不能说是讲了真话。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21-12-07/72684.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寒江雪 更新时间:2021-12-07 关键字:文艺评论  杜鹃花开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