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论园地 >

经济

打印

不要当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者 ——重读《哥达纲领批判》有感

一、

    最近,随着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出版,理论界围绕分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皮凯蒂的书讲的是分配问题,而我国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也是分配问题,所以,出现讨论分配问题的热潮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有一篇介绍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文章,在赞扬这本书的同时提出,要“重新确立分配问题在经济学中的中心地位”。这种分配中心论,实际上是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评过的“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庸俗社会主义”。西方经济学就是以分配问题为中心的,他们不敢提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议论分配问题,给人一种印象,仿佛只要调整分配政策,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资本主义是可以永远存在和发展的。如果我们仿效西方经济学,也把分配问题当作经济学的中心,回避生产资料所有制,那就真成了“庸俗社会主义”了:看不到事情的本质,至多只是在描述现象。

    我们在讨论分配问题时,应该牢牢把握一条: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消费品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不能离开生产资料所有制去谈论分配问题,更不能把分配问题看作是经济学的中心。我们不能当“庸俗社会主义”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拉萨尔主义者曾经强调,共产主义革命的目标应该是实行公平分配,使工人获得“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评了这个观点,指出分配是历史的,分配方式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不同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不同的分配方式,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不同社会制度共同的“公平分配”。资本主义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式,社会主义有社会主义的分配方式。他还详细分析、批判了“不折不扣劳动所得”这个含糊概念,阐述了未来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分配方式,即按劳分配原则。

    我们不来全面介绍《哥达纲领批判》的内容。我们只想谈一个同当前讨论分配问题的方法论有关的原理。马克思强调,“在所谓分配问题上大做文章并把重点放在它上面”,那“是根本错误的”。他说:“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例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是:生产的物质条件以资本和地产的形式掌握在非劳动者手中,而人民大众所有的只是生产的人身条件,即劳动力。既然生产的要素是这样分配的,那么自然就产生现在这样的消费资料分配。如果生产的物质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么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分配。庸俗的社会主义仿效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一部分民主派又仿效庸俗社会主义)把分配看成并解释成一种不依赖生产方式的东西,从而把社会主义描写为主要是围绕着分配兜圈子。既然真实的关系早已弄清楚了,为什么又要开倒车呢?”

    重新读一下《哥达纲领批判》,感到仿佛马克思是针对当前讨论分配问题的错误倾向写的,切中时弊,一针见血。研究分配问题,我们必须以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有关分配问题的思想作为指导,把分配放在恰当的位置上。分配是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关系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分配始终是从属的、第二位的,不能把分配放在中心位置上,不能抛开生产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就分配谈论分配。如果离开所有制,围绕分配问题兜圈子,把分配问题当作中心,当作决定性的问题,经济学研究就走上了“庸俗社会主义”的邪路。

二、

    马克思说真实关系早已经弄清楚了。那么“真实关系”是什么样子的?

    拉萨尔是读过《共产党宣言》的。《共产党宣言》里就说清楚了“真实关系”,所以,马克思说拉萨尔是在开倒车。

    《共产党宣言》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意义。在《共产党宣言》里,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所有制问题是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问题”。“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实行彻底的决裂”。他们在考察、研究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途径时,始终把所有制问题放到首位。他们强调;“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后来恩格斯总结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指出一种规律性,即社会革命虽然是政治行动,但归根到底是为了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他说:“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为了保护一种所有制以反对另一种所有制的革命。它们如果不侵犯另一种所有制,便不能保护这一种所有制。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是牺牲封建的所有制以拯救资产阶级的所有制”。“的确,一切所谓政治革命,从头一个起到末一个止,都是为了保护一种财产而实行的,都是通过没收(或者也叫作盗窃)另一种财产而进行的。”

    可以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生产资料所有制看作是经济学中决定其他问题的中心问题。这是很好理解的:在经济生活中,谁占有生产资料,他就处于优势,就可以统治和剥削丧失生产资料的人,他在分配中的地位就同丧失生产资料的人完全不一样。所有制决定分配关系,而不是分配决定一切。

    毛泽东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这一基本原理。他在读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对研究分配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必须从生产资料所有制出发来研究分配问题,即联系生产条件的分配来研究消费品的分配。他批评教科书中撇开生产资料的分配来谈论消费品的分配、并把消费品分配当作决定性动力的有关论述,指出:“这是一种分配决定论的错误观点。就以分配问题来说,按照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所说的,分配首先是生产条件的分配,生产资料在谁手里,这是决定性的问题。生产资料的分配决定消费品的分配。教科书在这里不讲生产资料的分配,只讲消费品的分配,并且把消费品的分配当作决定性的动力,这是对马克思上述正确观点的一种修正,是理论上的一种极大的错误。”这就是说,分配决定论、分配中心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是违反马克思主义的。他还指出,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如果不讲公有制,只讲涨工资,那是错误的。他说:“教科书说,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根本优越的地方就在工资不断提高,很不对。工资属于消费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的分配,就会有什么样的产品的分配,有什么样的消费品的分配。前者是决定后者的。”毛泽东这些论断对研究当前分配问题是有指导意义的。

三、

    当前,我国讨论分配问题,最热闹的是两个问题:两极分化和共同富裕。恰恰在这两个问题上,理论界主要倾向都是离开所有制,围绕具体分配政策(主要是再分配领域的政策)做文章。好像只要调整分配政策,就可以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也就是说,都是仿效西方经济学,在分配上打圈子,陷入了“庸俗社会主义”,结果越说越糊涂。

    什么是两极分化?这不是简单的收入差距的扩大,而是指一种分配关系。人们在使用“两极分化”这一概念时,指的是这样一种社会现象: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马克思最早科学地分析了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23章中深刻地阐述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他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可供支配的劳动力同资本的膨胀力一样,是由同一些原因发展起来的。因此,产业后备军的相对量和财富的力量一同增长。但是,同现役劳动军相比,这种后备军越大,常备的过剩人口也就越来越多,他们的贫困同他们所受的劳动折磨成正比。最后,工人阶级中贫苦阶层和产业后备军越大,官方认为需要救济的贫民也就越多。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的规律。”“这一规律制约着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贫困积累,因此,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把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

    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两极分化是资本与劳动对立所产生的社会现象,因而它在本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如果把两极分化仅仅看作是财富分配的不公平,仅仅看作是分配问题,那么,这种认识只是停留在现象的表面,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财富与贫困的两极对立不过是资本与劳动对立的表现形式。因此,只有从分析资本与劳动的对立入手,即只有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才能把握两极分化的实质。

    两极分化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只要存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两极分化就是不可避免的。要消除两极分化,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调整分配政策,并不能消除两极分化现象。我国正是随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的发展,才出现两极分化现象,而且越来越严重。离开资本主义私有制,是解释不了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和发展的。有的经济学家一面主张大力发展私营经济,一面却强调要消除两极分化,这不是缘木求鱼嘛!由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因此,实事求是说,目前我们还不可能完全消除两极分化。我们只能通过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积极发展公有制经济,把两极分化现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使得两极分化现象不致扩大到全社会,并在再分配领域采取一些措施缓和两极分化带来的社会矛盾。

    说到共同富裕,必须看到,这是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分配关系。有人把共同富裕解释为大家提高生活水平,于是他们把瑞典当作共同富裕的典型,这成为他们鼓吹走民主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理由。他们认为,只要实行福利主义,普遍地搞社会福利,就是社会主义,就是共同富裕了。其实,像瑞典这样的福利主义,不过是垄断资产阶级从剥削本国和第三世界劳动人民获得的超额垄断利润中拿出一部分来采取的缓和阶级矛盾的措施,它只是意味着“雇佣工人为自己铸造的金锁链已经够长够重,容许把它略微放松一点”而已,既谈不上什么社会主义,因为工人并没有摆脱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也谈不上什么共同富裕,因为两极分化依旧存在。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人的生活水平也会有所改善的,因为工人在市场上是按劳动力价值出卖劳动力,而劳动力价值,既有生理因素,也有社会历史因素。所以,即使劳动力价值的数量不变,它所包含的物质内容也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增加,从而实际生活水平也会提高的。但是与此同时,剩余价值率在提高,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增加得更多,两极分化在加剧。工人改善生活不等于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与共同富裕是不相容的,存在两极分化就谈不上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指这样一种分配关系:社会成员都按照同一标准参与分配,例如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收入,因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所有人都提高生活水平。而不是有人凭劳动参与分配,有人凭资本参与分配,那样只能导致两极分化。所以,共同富裕,只有在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因为在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条件下,人人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谁都不能凭借生产资料来参与分配,在社会主义阶段都只能凭借劳动获得收入,不劳动者不得食,这就消灭了剥削。这种分配方式才叫做共同富裕。离开生产资料公有制就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有的人一面大谈共同富裕,一面却反对公有制,鼓吹私有化,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我们必须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联系生产资料所有制来研究分配问题。要警惕脱离所有制就分配谈论分配的“庸俗社会主义”的错误倾向。

四、

    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分配问题的基本原理,我们就可以来评论皮凯蒂的《21世纪资本论》了。皮凯蒂运用大量统计资料证明,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收益率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因而贫富差距在扩大,两极分化在加剧,他有力地批判了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这种赤裸裸为资本主义辩护的理论(即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发展初期的事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贫富差距会自然而然地缩小),从而有助于认识当前资本主义的现实。这是他的功绩,必须肯定。但是他的最大缺陷(也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普遍存在的缺陷)就是完全不提资本主义私有制,看不到问题的根源所在,仿佛只要调整一下分配政策,例如,征收遗产税、累进所得税等就可以避免贫富差距扩大、消除两极分化现象。他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没有揭露事情的本质。这是由他作为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阶级本性决定的。从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阐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的角度来说,皮凯蒂同马克思是不能相比肩的,两人有着天壤之别。差距不是具体的一点两点,而是带根本性的、原则性的。一个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想在资本主义框架内寻找出路;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主张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制度取而代之。撇开资本主义私有制,把分配问题当作经济学研究的中心,就是皮凯蒂经济学的资产阶级阶级本性的一个表现。《21世纪资本论》同《资本论》相比,就理论深度而言,不可同日而语。《21世纪资本论》决不是《资本论》的延续,两者不在一个等量级上。希望不要把《21世纪资本论》捧过头了。

微信扫一扫,进入读者交流群

本文内容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网站立场。

请支持独立网站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文章链接-----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5-01-23/29901.html-红色文化网

献一朵花: 鲜花数量:
责任编辑:XQ 更新时间:2015-01-23 关键字:经济  理论园地  

话题

推荐

点击排行

鲜花排行


页面
放大
页面
还原
版权:红色文化网 | 主办: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
地址:海淀区太平路甲40号金玉元写字楼A座二层 | 邮编:100039 | 联系电话:010-52513511
投稿信箱:hswhtg@163.com | 备案序号:京ICP备13020994号 | 技术支持:网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