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是需要献祭的
——共产党人的生死观
胡懋仁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中提到了共产党人的生死观。他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没有说什么样的死是重于泰山的,而什么样的死是轻于鸿毛的。毛主席给出了共产党人对这种生死观的看法: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要重的。
人固有一死,是每个成年人都知道的道理。只是在面对生死问题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毛主席还说过,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是无所畏惧的。这里所说的无所畏惧,是指世间上存在的一切困难、一切对手、一切敌人,也包括对死亡在内。因为死亡对人而言,无论如何是不可避免的。任何对死亡的恐惧和畏惧都无济于事,都不能阻拦死亡的到来。
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能否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死亡或者有可能牺牲的面前,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是决定着这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还是一个假的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准。无数革命先烈在敌人的屠刀面前而无惧色,视死如归,表现出革命的大无畏的精神,这都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金一南教授在提到无数革命的先烈时说过这样的话,他们年纪轻轻闹革命,年纪轻轻丢性命。应该说,这些年轻的共产党人,从他们参加革命、加入共产党的那一天起,就抱着为革命而牺牲个人生命的准备和决心。因为烈士们都很懂得这样的一个道理。推翻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革命是非常艰苦和非常残酷的,总是会有人为此而牺牲的。那么他们作为先驱者,如果没有做出牺牲的准备,那么他们自己一定是不能够把革命进行到底的。
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党的事业,对革命的事业抱有必胜的信念。而这样的胜利,一定不是只靠少数人的参与就能够取得的。这样的胜利,一定是多少代人的共同奋斗,一定是要付出很多人的生命才有可能取得的。他们非常坚定而乐观的相信,即使他们牺牲了,但后面一定会有更多的共产党人走上前来,接过他们这些牺牲者的使命,会坚定不移地继续把革命的事业进行下去。所以,革命的胜利是必然的,他们的鲜血是不会白流的。有了这样乐观而坚定的信念,他们在死亡面前有什么可畏惧的呢?
很多年轻的烈士,在走向刑场的时候,都是非常镇定的。在即将到来的死亡面前没有恐慌,没有畏惧,更没有失魂落魄。他们坚定地、勇敢地走向死亡。因为正如他们一开始就懂得,革命是需要某种献祭的。他们成为这个献祭中的一员,是令人骄傲和自豪的。
共产主义的事业,是必然会取得胜利的事业。对此,那些英勇的先烈们都是坚信不疑的。共产主义的事业,也是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事业。这样的事业是光荣的、伟大的、无私的,也是令人骄傲和光荣的。
在看过表现革命年代的影视作品中,总能看到新入党的党员们宣读誓词的镜头。其中的誓词中最后有这样两句话:“牺牲个人,永不叛党。”现在的誓词里是用“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来取代“牺牲个人”这一句。当然,“为共产主义事业献出自己的一切”就包括了准备牺牲个人生命这一部分。但还是“牺牲个人”这一句更为直白,从而也更能令人动容。所以原来誓词中的“牺牲个人”更能考验一个共产党人是否真的具有勇敢战斗和不畏牺牲的精神。
在革命的历史上,那些做了叛徒和逃兵的人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存在着畏惧牺牲、对死亡极度恐怖的状态。他们不愿意为了革命事业牺牲自己的生命,甚至连牺牲一点个人的利益都不愿意。这样的人当然做不了革命者,更做不成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人。
在革命志士被反动派逮捕之后,反动派总会用生死来威逼利诱年轻的革命者。一种说法是,你们都有大好年华,为什么不能享受这样美好的人生呢?你们难道不为你们的将来好好想想吗?另一种说法则是,你们这么年轻轻地就死去了,难道不可惜吗?即使你们的革命会成功,但在胜利到来的时候,你们却再也看不到了,这不令人遗憾吗?诚然,在有些革命意志不坚定的人们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极具杀伤力的。有人经受不住这样的威逼利诱,成为了可耻的叛徒。然而更有一些坚定的革命者,因为他们自身具有强大的坚定信念,这样的说词在他们看来,完全没有什么力量,因此就能做到不为所动。
共产党人在生死面前所遭遇到的考验,是最残酷的考验,也是最有力的考验。一个共产党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生死考验是检验他们的一个重要的标准。虽然有的共产党人能够经受生死的考验,但却不能经受糖衣炮弹的考验,但毕竟,经受住生死考验的共产党人还是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他们后来没能经受糖衣炮弹的考验,也是因为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卸掉了必要的武装,把应该坚守的阵地变成了不设防的空虚荒地。今天的共产党人,可能更需要经受糖衣炮弹的考验,但同时,曾经的生死考验并没有远离我们而去,这样的考验仍然随时会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必须要有所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