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神话”
柳 川
龙门村名片
龙门村隶属于山西省河津市清涧街道,位于吕梁南麓、黄河之滨、秦晋交界的禹门口。全村10个村民小组,3600人。20多年来,龙门村党委带领村民坚持多轮驱动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把一个昔日落后的穷山村,建成如今经济腾飞、生活富裕、干群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了“居有所住、劳有所得、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五个全覆盖,让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目前全村集体资产积累达1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20亿元,年上缴税金1.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2万元。龙门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十佳小康村、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山西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生态环境建设红旗单位等荣誉称号。
山西省河津市的“龙门口”,是一个美丽而传奇的地方。这里壁立万仞,地势险要,相传为大禹所凿开,所以“龙门口”又称“禹门口”。奔腾的黄河在此横冲直撞,雷霆万钧,凌空雪浪,传说鲤鱼在此一跃成龙,从而让“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流传千古。如今,坐落在“龙门口”东侧的河津市龙门村,正在书写新的“神话”。
“四轮驱动”跃龙门
自古以来,“鲤鱼跳龙门”的神话并没有给龙门村带来福祉。相反,每到汛期,河水经常泛滥成灾,收成一年不如一年,这里的村民依旧靠向政府伸手要补贴度日。“北靠荒山南靠滩,西临黄河没有川”,龙门村在当地是一个出了名的穷山村。
1996年8月,龙门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全村99%有选举权的村民把票投给了担任中学教师的原贵生。虽然是教师,但是原贵生只是初中肄业。初中都没毕业的人去做老师,这在上世纪80年代不是什么新鲜事。在村民眼里,原贵生知识渊博,说话算话,做事有魄力,“这个娃是个干事的人”。有着20多年党龄的原贵生暗暗发誓:牢记宗旨挖穷根,带领乡亲跳“龙门”。
龙门村原有一个村办焦化厂,但是管理混乱,濒临倒闭。如何救活焦化厂,成了原贵生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为了让这个村办企业起死回生,原贵生索性把铺盖卷搬进工厂,内抓管理,外跑市场。一次,原贵生冒雨赶到一家铝厂联系客户,进门时主人正忙,他在屋外一蹲就是两小时。看到浑身湿透的原贵生,客户感动了,与他签下第一笔订单。一年半光景,焦化厂起死回生:投资全部收回,还赢利50万元。这一年,村民们第一次从村办企业分得红利。
原贵生认为,龙门村要发展壮大,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就必须把蛋糕做大做强。多年来,村里每上一个项目,原贵生不是向银行伸手,而是从村民利益着想,号召大家集资入股。村民们从焦化厂的快速发展中看到了集体力量产生的效益,重新树立起了对集体经济的信心。
在村党委的带领下,短短几年间,一个濒临倒闭的焦化厂发展成下辖10多个企业的大集团,由炼焦为主实现了向煤、焦、电、铝的延伸,形成了洗煤、炼焦、发电、电解铝、建材、运输、旅游服务七大产业为支柱的循环经济产业链。2005年,龙门村集体经济总产值达到9亿元。龙门村人人从集体经济中获得了丰厚的收益,使龙门村集体经济形象、集体经济发展层次、集体经济产值三方面指标,实现了大跨越。
值得一提的是,原贵生带领龙门人探索出了一个符合龙门村实际的集体、股份、联营、个人四种经济形式同时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原贵生形象地给这种经济模式起了一个名字叫“四轮驱动”,并解释它像吉普车一样用4个轮子驱动,不管什么样道路都能前进。
“四轮驱动”中集体经济是核心。在龙门村的经济成分中,集体经济占70%以上,决定了全村命脉,集体经济的发展,干了人人想干而干不了的事。原贵生有这样一句“名言”:集体经济是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基础,集体有了钱,才能做公益事业,扶持老弱病残,才不至于使贫富悬殊过大。
股份制经济是龙门村在建炼焦炉时发展起来的。当年改建焦炉时,原本筹措600万元,没想到两天就集资800万元。2000年兴建新型环保焦炉,需投资3700万元,仅村民集资就达1500万元。这种“风险共担、利益均占、村民集资、入股办厂”的股份制经营方式,既解决了资金问题,又让村民手中的闲钱活了起来。
联户合作经济是由多家农户联合办的合伙企业,以自愿组合方式组成。为发展联户经济,村委会规定:至少要有10户以上村民联合起来开办企业,才能使用村公共资源,即使有人想多交承包费独家经营也不行,避免公共资源受益不均衡问题,要让善经营的拽上不善经营的,同当股东,共同致富,从制度设计上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机制。
龙门村集体和联户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个体经济发展提供了空间,如企业扩展需要许多小企业来帮衬,村民集中居住需要有人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务等等。它的存在和发展,活跃了乡村市场,完善了居民区功能,方便了村民生活,成了集体经济不可或缺的补充。
“四轮驱动”推动了龙门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也促进了龙门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据龙门村统计,全村集体资产累计达10亿元,无银行贷款,年工农业总产值15亿元,上缴国家税金1.5亿元,人均纯收入2万元,福利性、保障性收入占到每户家庭总收入的一半。全村3600人中现在仅有1人在县城开酒店,其余都在村里上班。村里外来人口近6000人,远远超过了本村人口。目前,龙门村常住人口上万人,形成了规划科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先进的现代化小城镇。
共同富裕奔小康
在龙门村大家都知道原贵生有一套“共富”理论,他认为,龙门不是要先富带后富,而是要致富能力强的带着能力差一点的一起致富,共同富裕是目标。原贵生说,“我们不要平均数字掩盖下的假富裕,我们要家家富裕的小康日子。”
在龙门村,人人都是上班族,每个家庭都有稳定可观的工资收入。为保证共同富裕,在个人入股的基础上,村集体积累拿出2400万元,给每个村民赠两股6000元。
2003年兴建电解铝厂,村党委、村委会决定,从集体收益中拿钱给每个村民入一股,其他股份谁有钱谁购买,不加限制,铝厂赢利后,按股分红。但有钱的一下子就送来了几十万元,没钱的却一分钱拿不出来。村里认为这不利于共同致富,当即决定每户最多入股10万元。为了让困难户也能分红,村里从上年集体收入中拿出2100万元,为每位村民赠送了两股。这股金后来被群众形象地称为“刮金板”。对于这种有些“均贫富”味道的股份制改革,原贵生坚持了10多年。他说,“这样就避免了一股独大的可能,最大限度保障了中小股民,也就是村里困难户的利益!”
近些年来,龙门村平均每年村集体按股金向村民分红达7000万元,集体给村民分红近2000多万元。如今每年1月10日、3月20日、6月26日,村民可以分3次领到自己的股金分红,近10年来雷打不动。村民的工资性、福利性、资本性、优惠性、保障性等收入,构成龙门村共同富裕的基本保障。
龙门村也把发展公共事业作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近10年来,龙门村累计投资2.35亿元,完成10个方面50项工程,把更多的集体积累用于新村建设、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事业。村集体建成19幢住宅楼,让村民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并给每户补贴15000元。同时,还免费为家家户户实现水、电、暖、煤气、热水、程控电话、闭路电视、宽带网“八通”。
如今,龙门村3000多户村民全部住进了水、电、暖、气、闭路、程控电话、热水、网络宽带“八通”的住宅楼;全部享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生产生活用水、物业管理费、教育经费、文化活动费、农药种子、烈军属优抚、闭路电视收视费、林木管护费、基础设施配套费10项免费;全村50%村民拥有私家轿车;从幼儿园到初中全部免费;村里还建起了民俗文化博物馆、旅游接待中心、商贸中心、龙门医院和禹门口公园……原贵生说,龙门村在制度设计上就是允许任何一个人最大限度地富裕,却不允许任何一个人陷入贫穷。
值得称赞的是,原贵生把“共同富裕”的雨露也洒向了龙门村的外来务工人员。
龙门村村办企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多达3500人,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农民工。原贵生说,咱也是“农民”,要善待“农民工”。为此,村里专门建了一栋职工宿舍楼,水、电、气、暖一应俱全,全部免费提供给打工的单身职工。
龙门村还规定,在龙门村集团务工5年以上的,免费提供一个50平方米的套间,可以把家属和孩子接过来一起居住。务工在10年以上的职工和教师,颁发“荣誉村民”证书,跟村民一样分红,一样购买住房,享受村民所有的福利待遇。在子女入托和上学方面,和村民一样全部免费。
在劳动保障和其他福利方面,龙门村为所有务工者缴纳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每年还为打工者发工作服、西服两套,中秋节和春节发米、面、油、果、肉等10多样礼品,每月发15元免费用餐券和免费洗澡票、理发票等。
在龙门集团下属洗煤公司担任机修工10多年的侯师傅,是外村人,但他已经连续多年领到荣誉村民的分红款。对此,他深有感触:进了龙门村,就是龙门人,这分红款就是最好的说明了。在水气物业公司担任机修班长的吴文生,不仅是“荣誉村民”,而且还是集团“劳模”,在享受分红的基础上,还获得500元的现金奖励。他说:“作为‘半路出家’的龙门人,享受这么好的待遇,我感到十分庆幸,我为龙门村有这样好的领导班子而骄傲。”
同时,村党委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要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等;以创建文明居民小组、文明家庭为载体,积极引导了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了文明和谐的社会风尚。
管理民主聚精神
经过10余年的摸索和实践,龙门村形成了一套严格的办事决策制度,那就是无论大小事,都必须经过四项议程:首先是统一思想,拿出预案;其次提交党员议事会和村民议事会审议;然后张榜公布听取村民意见;最后才由党委、村委形成决议。近年来,龙门村逐步建立健全了村务管理、企业管理、环境保护、扶贫帮困、干部教育、文明建设等多项规章制度,用制度来规范干部行为,规范村民行为,规范经济行为,规范社会行为,让富裕起来的龙门人在制度中生活,让制度成为引领龙门人向新型农民转变的助力和保障。
制度一旦形成,就要严格落实。多年来,龙门村干部在严格要求自己,带头执行制度上毫不含糊。一次工地丢失价值4万元的电缆,村干部从自身找原因。作为总经理的原贵生自罚1万元,厂里两位负责人和4位具体工作人员每人都分别自罚1万元、6000元。
1999年村里要建住宅楼,原贵生提出把底层全部建成商铺,但大部分村民则认为底层应建成地下室,便于存放杂物,于是就按大家意见办。结果竣工后群众才认识到现代化的住宅更需要服务业支撑,又纷纷把底层改建成小商店。有人冲着原贵生说:“现在改建还不如当初听你的。”原贵生笑着说:“大家不同意,我也只能听大家的。干部要为民做主,但不能替民做主,在龙门村最终说话算数的还是龙门的村民。”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所形成的凝聚力与和谐的干群关系,成了龙门村发展的不竭动力,让村民看到了共同致富的希望,对未来充满了信心,让他们热爱生活,更热爱给他们带来希望的集体。
一心为民写大爱
原贵生身材高大,声音洪亮,待人温和,做事磊落,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和独特人格魅力的农村基层干部。从他担任龙门村党支部书记第一天起,他就把满腔真情和热血倾注给龙门村3000多口人身上,也换来全村百姓的信赖、尊敬和爱戴。
1996年9月,原贵生接任龙门村党组织主要负责人不久,一场罕见大暴雨把原贵生辛辛苦苦带领村民修筑的涧河拦洪大坝冲开了一个豁口。危急关头,原贵生奋不顾身地跳进汹涌的洪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在场的党员、干部、群众紧随其后,手挽手、肩并肩,结成抗洪连心坝。经过3小时的抢堵,堵住了决口,保住了家园。村民目睹了原贵生舍生忘死为集体的表现,深受感动,铁定了跟这位当家人干的决心,也形成了20年来龙门村始终保持着一个凝心聚力谋发展、同心同德创大业的良好局面。
2000年6月,原贵生经历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他唯一的儿子遭绑架失踪。此时正值龙门集体企业转型扩张期,环保焦炉正在建设,节能电厂也正在施工,所有人都在担心原贵生振作不起来。没想到原贵生把痛楚埋在心底,很快投入到工作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竟瘦了40多斤。5年后,案件告破,原来儿子当时就已遭毒手。这5年间,原贵生在众人面前大刀阔斧地干事业,使集体资产从7亿元猛增到10多亿元,但是背地里却默默忍受着丧子的悲痛。
近些年,龙门村建设工程很多,一些建筑商、原材料供应商认为原贵生是一把手,有绝对的决定权,于是有的送红包,有的找关系,想尽办法靠近拉拢,却都被他婉言拒绝。一次一个包工头偷偷给他送了20万元红包,没等他反应过来就走了。面对厚厚的现金,原贵生立刻把钱送到村里记在账上。工程投标一切按正常程序进行,从始至终原贵生没有说一句情。事情也凑巧,这家工程队正好中标,原贵生马上派会计把那20万元作为工程抵押款划到工程队账上,这个工头逢人就说:“我算真正领略到原贵生的硬气了。”
原贵生在抓班子党风廉政建设方面有一条铁规,那就是每个班子成员都要清清白白办事,不能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个人和亲朋好友谋私利,更不能有任何贪污、腐败行为。他首创了农村警示教育馆,坚持每月8日为党员活动日,为全村的党员干部时刻敲响防腐警钟。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原贵生用自己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群众的无私奉献,在“龙门口”树立起一座丰碑,书写了一段新的“神话”。原贵生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乡镇企业家等荣誉,并当选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十九大代表。
站在龙门村观景台上,放眼望去,滔滔黄河,绵延东去。我们深信,龙门村“鲤鱼跃龙门”的神话,如同绵延不断的黄河之水,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原贵生治村名言
当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步伐在不断加快,新的形势和任务,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推进城市化进程并不一定要农民进城。通过发展集体经济,让村民变市民,就能实现住有所居、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人有所乐。这样农民更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