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求恩的价值观念与多年来精英打造的主流价值选择是扞格不入的
——电视剧《诺尔曼 ·白求恩》的突出感受
“上海这样一个富人、精英、既得利益者盘根错节、小资颇成时尚的城市,将《诺尔曼•白求恩》列入自己的文化选项,这表达了一种鲜明的立场姿态和对社会现实的把握,也体现了上海的独特城市文化精神个性和气度。”编剧胡平说,在帝王将相清宫戏、警匪武侠片及都市言情苦恋戏在电视屏幕上大行其道时,面对白求恩的再现,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重新反思如何表达崇高和‘感恩’”。
感谢上海市,在当下的文化背景下能够不吝投入,向社会奉献出这样一部精品电视——《诺尔曼·白求恩》。
含着眼泪看完之后,我想最突出的应该是白求恩的生活道路与价值选择与今天的扞格不入的。
提起白求恩自然会使人想起《纪念白求恩》,想起“老三篇”。与“红灯记”和“沙家浜”等一样,它是会使一些人一听见 “就头皮发麻”的文化符号,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标志,扩而大之实际上也是这个“文化专制”的标志。——不知道,“白求恩” 这一“伪崇高”的典型代表,是否也会使他们“头皮发麻”?也许看在白是洋人的面上,也许是因为已经“多元”宽容、费厄泼赖了,这次倒是没有听见多么强烈的批判声。
社会“转型”,文学多出“荒诞”,“先锋”、“现代”“后现代”行时实乃必然。不过,因为价值观念在“转型”中,故“荒诞”与否,在不同的座标系中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白求恩》的“正说”,阿庆嫂、扬子荣的颠倒丑化是“戏说”,是解构,这还是用“传统的价值观念”看问题,作判断。反之,如果用“更新”的“现代”价值观念看,则《沙家浜》与红色经典的“戏说”实际上倒是“正说”,一点也不“荒诞”。故而,“杨白劳欠债还钱”、“喜儿嫁黄世仁致富”等,“上海宝贝”与“下半身写作”等等并不是“荒诞”,只是如果放在“中国特色”的座标里,用“传统价值观念”衡量,它才是一个“荒诞”。因此,我看了《白求恩》之后首先想到的就是,与今天由文化精英多年辛苦打造的居主流地位的价值观念相比,白求恩的价值观念,实在与之扞格不入的,因此,我也生出“荒诞”之感。
什么“一个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 ,什么 “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些“伪崇高”,这些“专制主义”、、“扼杀人性、扼杀人的自由、扼杀个人主义”、“农耕文化” 、“民粹主义乌托邦”……“极左”的“传统观念”怎么又冒出来了?
“都什么时候了”,还翻“几十年前的老黄历”!
无须引用经典名言,多年来充斥媒体、充斥时尚精英笔下的,与白大夫的价值选择扞格不入的主流观念,随处可见。记忆所及,随便想到的,比如:
“为什么要保护富人的财产?我们历史上 的教训是深刻的。因为不保护的话,就没有人敢作富人,结果就是大家都是穷人。”
“现在美国国内之所以不会爆发革命,是因为美国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个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经地义的。”
“中国的贫富差距大吗?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只有拉大差距,社会才能进步,和谐社会才能有希望。中国穷人为什么穷,因为他们都有仇富心理。我要为富人说话,不是为了讨好富人。”
以这些主流多年的经典宏论反观白求恩大夫的价值选择——不简直是“弱智”吗?
谢天谢地,总算没有口诛笔伐,得为白大夫感谢宽容大度!
下面摘引一点与白剧相关的编创人员的论述:
“作为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世界上能够成功治疗肺结核病的13个著名大夫之一,白求恩在1930年代中期已经意识到医生个体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会不公正的现象,所谓‘富人有富人肺结核,穷人有穷人肺结核。富人复原而穷人死亡。这很简明地说明了经济学和病理学的密切关系’。后来,他彻底砸烂医疗界相互照顾以发横财的关系,告别上流社会,走入社会底层,先赴西班牙建立战地输血队,最后来到了中国。”
“延安所营造的简单、纯粹而质朴的氛围,使与上流社会频频发生冲突的白求恩突然找到了契合自己的精神归宿。‘我已经爱上他们了,我知道他们也爱我’,他在信中如此描述自己与延安及晋察冀地区军民的关系;在遗嘱中的表达则更为鲜明:‘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感觉遗憾的就是稍嫌孤闷一点,同时,这里的同志,对我的谈话还嫌不够。’”
“让我们把利润、私人经济利益从医务界里取消,把贪得无厌的个人从我们的职业中清除。让我们把靠自己同胞的痛苦发财当作可耻的事情。”
“加拿大历史学家、白求恩纪念馆顾问罗德瑞克•斯图尔特认为,白是“毛泽东的中国英雄,西方世界的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