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刘仰:中国周边的电影

作者:刘仰   来源:红色文化网  

与世界相比,中国电影的起源并不晚。1895年底,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的一家咖啡馆,向人们售票,并用投影的方式放映了连续的胶片影像,这被视为电影正式诞生的日子。一年后,1896年,欧洲的电影就来到了上海、香港放映。从时间上说,这一年,电影也来到日本、印度、菲律宾等中国周边国家。从制作上说,亚洲国家中,日本自己制作电影最早,大约从1899年起,日本就开始制作纪实短片。中国最早的电影出现于1905年,拍摄了京剧《定军山》的一个片段。印度自己拍摄电影,时间与中国相差不多。此后不久,中国的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泰国、菲律宾、韩国等国家,都有了各自的电影。
    一百多年来,电影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现代艺术形式,在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不同的发展。其中,既有共性的成分,也有各自的特点。当人们经常把中国电影与西方作比较时,我觉得,把中国电影与周边国家的电影发展作比较,也许更有意思。

   

    电影诞生的最初阶段,一般从短片开始。在故事片出现之前,电影短片也大都以纪实为主。因此,最早的电影现实主义题材较多。最早在北京、香港出现的电影,以戏曲为对象,似乎也可以看成是在当时条件下的“纪实”电影。早期电影的这一纪实性,使得它很容易触及社会现实,因而,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电影便开始遭受不同的命运。
    相对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日本的电影基本上一直沿着自己的道路的发展,与国外没什么竞争,本土电影环境较好。印度由于其殖民地的地位,早期电影反映印度社会现实和印度传统宗教的势头,遭到英国人的压制。英国殖民者在1918年确立了电影审查制度,审查权归英国人。英国人的这一做法,反而促进了印度电影的发展。印度电影工作者纷纷用电影这一艺术武器,揭露殖民统治的残酷现实。在印度独立的运动中,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成为印度电影的主流,也造就了印度电影的特色。
    但是,在其他殖民地地区,电影又是另一番命运。菲律宾的电影市场几乎被美国电影占据,本土电影也以抄袭好莱坞为主。韩国则在日本统治下,未能形成自己的电影。这种情况在中国的台湾也同样出现。日本则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后,加紧了对电影的控制,不再允许拍摄批判日本社会现实的电影,鼓励电影配合日本军国主义的扩张。在香港,港英当局禁止了具有“同盟会”背景的早期电影,使得香港电影停滞了多年。相对而言,这一时期以上海为基地的中国大陆电影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上海的电影与同时期的印度电影比较类似,也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爱国主义特征。不同的是,印度电影的矛头往往直接针对英国统治者,而上海电影则因为日本的侵华战争,而将主要矛头转向外部。在与国民党政府的关系上,属于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状态。
    从印度和中国电影早期的繁荣可以看出,亚洲电影繁荣的国家大都从反抗开始,电影成为最有力的、反抗压迫的宣传工具。这种状况在中国大陆和印度出现得较早,在其他国家出现得较晚。例如,日本电影的反抗意识出现于二战以后,反抗对象是美军占领和美国人的审查制度。这一反抗使得日本出现了一批优秀的电影和电影人。韩国在结束了被日本统治以后,进入美国控制的军事独裁时期。韩国电影在20世纪80年代的军事独裁统治时期,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关注。独裁统治结束后,进入90年代至21世纪初,韩国电影进入快速增长阶段。

    二、

    在反抗中繁荣起来的电影,往往在内容上注重本土文化,培养电影观众的本土欣赏口味,这几乎成为本土电影的天然保护。这一点,在印度电影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印度电影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成长,本土文化成为印度电影的主要特色。而且,印度是一个多语种的国家,不同的语言区又纷纷拍摄自己语言的电影。在多语种的情况下,为了扩大市场,歌舞片成为打破语种界限的一个重要方式,印度电影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到80年代中期,印度电影年产900部以上,连续十年以上成为世界第一电影生产大国。换句话说,印度电影本土文化的鲜明特色,保护了印度的本土电影市场,造就了印度电影的繁荣。
    在其他不具备印度条件的地区,为了发展本土电影,往往采取制度性的措施。例如,韩国强制性规定,电影院放映本土电影必须在40%以上;泰国大幅提高外国电影的进口税;菲律宾也采取措施,限制进口和鼓励本土电影双管齐下,使得国外进口电影从50年代每年800多部,减少到200多部。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伊朗电影,实际上也是本土电影保护的结果。

  

    世界各国的电影在20世纪70-80年代,普遍有一个不景气的阶段,主要原因是电视的冲击。当时曾经有言论说,电影即将死去,将被电视彻底取代。中国的情况有点不同。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的电影有一个突然的繁荣期,这一方面与政治形势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中国当时电视普及率较低有关。因此,在这个繁荣期,老电影、新电影几乎都受到追捧,很多在国际上并不知名的电影,在中国也成为豪华版的译制片,甚至差点成为中国的一种特殊电影艺术形式。然而,80年代中国电影的这段繁荣期很快就过去了,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免费的电视很快进入千家万户。在世界各国,电视对电影的冲击都存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然而,“电影将被电视取代”的预言并没有实现,电影还是顽强地复苏了。但是,在经历了电视的冲击后,以及面对电视将长期存在的现实,90年代以后,电影的复苏也导致各国电影都出现了几乎一致的倾向,这就是市场化、国际化。
    电视出现之前,对于一些国家的普通民众来说,电影几乎是唯一的娱乐消遣,比方说印度,电影曾经是广大印度农民最喜欢的文化消遣。那时候的电影具有本土化、小制作、数量多的特点。免费收看的电视出现后,小电影难以生存,现实主义题材也失去了优势。此后电影的复兴大致都有以下几个特点:大制作、非现实、历史化。这是回避电视优势、突出电影优势的必然。它导致的一个结果是,原先在相对狭小的市场能够生存的电影,不得不往外扩展。像印度这样自身市场就很大的国家,所面对的问题还不是很严重,但也开始出现跨语种的大市场电影。
    另外一些自身市场较小的地方,电影为了生存,开始出现多国联合拍摄的新形式,以实现一部电影同时占据多个市场的目标。在亚洲,合拍片的方式,最早出现于日本。对于本地电影市场来说是降低成本,或者说是扩大市场范围。这种方式在欧洲国家也开始出现,美国也有此类合拍片,但并没有成为主流,因为,要把差异较大的欣赏口味融到一起,并不是很容易,好莱坞主要还是“以我为主”,经常出现一部电影全世界通吃的局面,这类电影往往被称为“大片”。伴随着世界一体化,一部电影的海外市场的比重越来越大。

   

    电影不得不靠大市场来生存,造成的一个结果是,原先本土化特征鲜明的电影,特色日益消失。因此,当初某些亚洲国家在反抗中形成的电影传统,逐渐被统一市场所淘汰。小制作、小市场的电影因无法与电视抗衡而难以生存,大制作、大市场的电影为了追求欣赏口味的一致性,避免文化差异而造成各地市场接受程度的差异,“商业大片”往往具有一致特征:玄幻的、视觉的、色情的、暴力的、搞笑的。因为,这些内容比较容易跨越多种文化。“商业大片”与现实越来越远,纯娱乐化倾向日益突出。
    在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中,各种类型片大量出现,仅暴力电影就有功夫片、枪战片、战争片等形式。韩国电影的异军突起,也与暴力电影有关,其中女性暴力算是一个新形式。泰国电影的崛起,也得益于市场化的类型片,这个佛教国家的电影,除了以暴力电影为特色外,还有就是恐怖片,恐怖电影可以看成是暴力电影的一个分支。这两种类型片事实上与泰国的佛教传统并不吻合。色情片作为一个类型,在一些国家形成了特殊的、稳定的市场,尤其以日本和美国为突出。欧洲则大量输出玄幻题材。美国的各种题材都不忘英雄主义,甚至把英雄精神延伸到科幻题材的外太空。
    电影的世界性市场运作,显示了一个国家文化力量的重要性,文化上越是强势的国家,越是容易把自己的电影打入别国的市场。这种文化强势,与文化价值上的优劣并没有直接关系,更多在于文化输出的强势,话语权的强势。在这个问题上,亚洲国家与欧洲相比,几乎都处于劣势,因而难以同欧美国家的商业电影相抗衡。如果要与文化强势的欧美电影抗衡,在大市场的前提下,亚洲国家的电影在很多时候,不得不放弃本土文化,在价值观和欣赏趣味上,与欧美电影保持一致或接近。恰如泰国这个温雅的佛国,其电影不得不充满暴力和恐怖,以占据泰国以外的市场。这个特征就如同日本的色情电影,也已跨出日本领土。
    在面目单调的商业电影席卷全球的时候,有两个亚洲国家的电影值得注意,一是印度,二是伊朗。印度电影近年来也不同程度上受到好莱坞电影的影响,但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特色。暴力、色情、恐怖等类型片,在印度并没有很大的市场。印度电影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原因之一是它自身有较大的电影市场,在自己的这个电影市场中,本土文化如果受到重视,就比较容易成为一种天然的保护,抵抗外国电影作为外来文化的重大冲击,从而保证自身电影产业的繁荣。伊朗则是另一番景象。在巴列维国王当政时期,伊朗电影几乎是美国电影的天下。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在文化上极其鲜明地与西方文化划清了界限,政治成为本国电影市场的重要保护,伊朗电影由此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一反全球化潮流中千篇一律的商业电影模式,令人耳目一新。
    对于中国来说,电影的商业化也是难以摆脱的命运,但是,究竟是走国际化路线,还是本土化道路,是一个值得认真考虑的问题。中国人口众多,语言统一,13亿人口是最大的潜在电影市场,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尚未被充分开垦的、最为肥沃的电影土壤。中国电影如果在开始阶段就走国际化路线,很可能会失去本土市场,使得国外电影率先占地为王。因此,中国应该借鉴印度的经验,首先以本土化为主,在强调本土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本土电影,让中国自己独具特色的本土电影尽快占据本国市场。这是电影产业商业战争唯一可以获胜的道路。只有先做到这一步,未来,当中国也形成自己的强势文化后,中国电影才可能“以我为主”地向海外市场发展。否则,中国电影只能沦为以特色性类型片为生的处境,无论如何都与一个大国应有的身份不符。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17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