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尖:影像“地道战”--解读好莱坞中国风

作者:毛尖   来源:红色文化网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有一部非常著名的电影叫《地道战》(1965)。我这个年纪的中国人,从小到大,在各种场合大概看过十来遍。影片的插曲雄壮简单,大家都很喜欢唱: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嘿埋伏下神兵千百万,千里大平原展开了游击战,村与村户与户地道连成片,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魂飞胆也颤,侵略者他敢来,打得他人仰马也翻……

 

  歌曲唱的是我们对日本鬼子的胜利,不过,在冷战时代,《地道战》更多地鼓舞了我们战胜资本主义英美世界的信心。我不知道英国人美国人有没有可能看到《地道战》,有意思的是,在我们的《地道战》上映后不久,英国人以美国为背景,也拍了一部《地

  道战》( Battle Beneath the Earth,1967)。这部以中美对抗为主题的电影,今天来看,要多荒谬有多荒谬。说它是科幻片呢,它似乎也现实;说它是间谍片呢,全程很卡通:中国红军利用新装备,在美国各战略城市的地下,开钻了蛛网般的通道且安装了原子弹,力图一举摧毁美国。然后,美国一边派科学家一边派海军跟红军打起了地道战……也许是因为它过于雄奇的想象力吧,这部神剧当年就被英美评论界认为“过于亢奋”、“神志不清”。不过,今天,在英美世界刮起新一轮的“中国影像风”的时刻,回头检阅好莱坞一百年的“中国故事”,我倒觉得,这部《地道战》可能要比《紫禁城》(The Forbidden City,1918)《北京55日》(55 Days at Peking,1963)这一类妖魔中国宫廷的西方电影更值得我们重温,因为很显然,冷战时的“中国威胁”一路走到今天,在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影像中,都已经没有一点科幻色彩。

 

  早个三五十年,中国人跑到欧美,蓝眼睛白皮肤的还会很傻很天真地问,住在紫禁城的皇帝有一千个老婆吧?现在不一样了,中国是互联网上最热的词,中国人到处做生意,中国人到处当金主,中国经济腾飞得让西方很生气,中国是扎扎实实令人担忧的力量,就像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电影《传染病》(Contagion,2011)所暗示的,那造成无数人死亡的全球疾病,传染源可能在中国。类似的,《殊途同归》中,一个死了儿子的女人打了很久的官司都没结果,女人气急之下烧了工厂,老板问责问不到,只好叫道:“谁的责任?都是中国人的责任!”这种台词,这类剧情,这种意识形态,在我看来,就是西方世界跟我们玩的当代“地道战”。看到吗?各种国家的黑帮喽喽身上,出现“武”这样的中国字纹身;偷渡的集装箱里,我们看到中国人的尸首;恐怖分子的联络名单里,我们听到中文发音。激动人心的美国反恐电视剧《24小时》(24,Season1-8,2001-2010)拍到第四季,编导也让超级无敌的杰克·鲍尔和我们中国发生了关系。第20集,CTU情报显示,中国籍核武器专家Lee与中东恐怖分子偷窃的核弹有关系,于是杰克·鲍尔就强行闯入中国驻美领事馆去抢核武器专家,过程中领事馆里发生了枪战,总领事被警卫误杀,此事很快上升到外交冲突……

 

  这是《24小时》中拍得很烂的一段,虽然中国领事馆里的中国官员不再像从前好莱坞影像中的华人那么獐头鼠目或者一幅贫贱邪恶样,但是中国和中东的疑似联系,却是新一轮的东方抹黑行动。而且,这轮抹黑显然比他们半个世纪前的《地道战》更有效,

 

  因为好莱坞今天的影像表达至少在表面上是“现实主义”的。以前好莱坞有两个著名的华人形象,一个是傅满洲博士,一个是侦探陈查理。前者残暴诡诈,精通酷刑毒药;后者虽然算是正面形象,但是外观口音都足够奇观,再加上女里女气,所以无论反面正面,中国人形象都是被高度漫画的,而恰恰因为是这种漫画,就像我们自己当年在《林海雪原》里塑造座山雕,这种非常态人物反而在观众那里激起笑声,而不能达到预期的反面效应。但现在不同了,像《疑犯追踪》(Person of Interest Season 1-2,2011-2012)这类当红电视剧,中间出现的华人混混形象,已经相当接“地气”。一百年华人影像史做下来,好莱坞配合着华盛顿,很知道尺度的拿捏了。

 

  不过,与此同时呢,影视产业又是高度商业化的,毕竟中国是最大的影像消费国,像《泰坦尼克》(Titanic 3D,2012)这种老电影变身3D版还能在中国横扫九亿票房,远远超过美国本土票房,好莱坞任何一家电影公司都不敢说他们不在乎。于是,《24小时》虽然两次三番要和中国发生状况,但每次都仅折腾一个过渡段落,即便杰克·鲍尔被我们抓走,电视剧也很快一个跳跃,只说小强熬过神秘旅途,但不会具体去表现到底发生了什么。就此而言,好莱坞那曲折的心肠也算史无前例,一边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抹黑中国,一边也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按摩中国。于是,好莱坞这些年的大片里,中国景观的呈现就显得煞是微妙。汤姆·克鲁斯主演的《碟中谍3》(Mission: Impossible III,2006)就是个典型例子。该片中有一个“上海段落”,剧组一边取景最繁华的新陆家嘴,一边取景前现代的西塘古镇,两个地方都很好,中国人看着好亲切,中国宣传的话题也有了,但是你去问问美国人,他们会说,是啊是啊,上海和亚洲很多城市一样,现代的现代,落后的落后。

 

  这个就是当代好莱坞关于中国或者说亚洲的经典叙事。如果你以为他们是想赞美我们的后现代景观,要表现我们只此一家的中国风,那就错了。摩天大楼在美国可以是发达的象征,在亚洲就一定是原罪的代码;前现代人群在欧洲是一种抒情,在中国就是贫富差距的表征。《木乃伊3》(The Mummy: Tomb of the Dragon Emperor,2008)的汽车开入上海的十里洋场,《蝙蝠侠前传2: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2008)空降到香港,虽然也算是好莱坞抛给中国观众的一个个媚眼,但是他们背过身,一定在跟美国媒体比划着V字手。所以,不能光看好莱坞电影中出现唐人街,好莱坞影星身上纹了中国字,好莱坞请李连杰去打架,影像世界就刮中国风了,我们千万不能忘了,好莱坞很知道我们吃哪一套。这个,早在七十多年前,《陈查理在上海》(Charlie Chan inShanghai,1935)中就出现过这样的台词:“东方人宁愿丢掉性命,也不愿丢掉面子。”半个多世纪前的电影《战云》(Never So Few,1959)中,美国人也借中国军官的口说:“这位美国军官一定要为他的无礼指控道歉,假如不道歉,重庆方面就会大失面子。”世故的好莱坞比我们很多电影公司都更懂中国,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中国经济开始起飞后,好莱坞频频给我们派发的面子红包,一会中国功夫,一会魔都帝都,搞得媒体跟着雀跃,“中国风!中国风!”叫成一团,但是,在所有这些即便是表现正面中国的电影中,到底有多少中国呢?

 

  《功夫熊猫》(Kung Fu Panda,2008)很中国吧,“功夫”加“熊猫”,童叟无欺的中国关键词!可是,这个肉墩墩的熊猫阿宝是我们传统中的功夫英雄吗?绝对不是,他和怪物史瑞克一个妈生的,标准梦工厂的线条:憨胖的人生被赋予完全超出他们能力的梦想和任务,然后,傻蛋遇天神,一路海选进玉皇殿,终于二货修成擎天柱。这是什么传奇?标准的美国梦!标准的阿甘!事实上,不仅梦工厂,这种阿甘故事也是整个西方世界最喜欢讲的传奇版本,用《功夫熊猫》中的经典台词来提纲挈领一下,就是:昨天是史,明天尚未知,但今天可以是份大礼。

 

  而我们呢,真要认为《功夫熊猫》是好莱坞送给中国的大礼,那就是阿宝了。欧美世界令我们兴奋莫名的花俏中国风,刮来刮去,骨子里都是面子风。这就像“上海”这个词,出现在数不清的欧美电影题目中,有时是动词,有时是名词,但是,它们中的大多数其实和上海没关系,而那些有关系的,比如著名的《上海快车》(Shanghai Express,1932)、《上海手势》(Shanghai Gesture,1941)、《上海来的女人》(The Lady from Shanghai,1948)等等,“上海”也永远只是蒙在主人公脸上的那一层面纱,诠释的是主人公性格里的黑色。

 

  所以,不要以为汤姆·克鲁斯在中餐厅吃饭就是对我中华美食的宣传了,你没看,转眼一桌中国菜全部被打得七零八落?你也不要以为007抱住旗袍女郎就是对我中华锦衣的广告,007马上撩起旗袍拔出了她身上的枪!《2012》被我们很多媒体解读为好莱坞对中国竖大拇指,这不,这么多中国符号,中国官员、中国解放军和美国人一起拯救人类诺亚方舟上也写着“中国制造”,可是,去看看美国影评,这个“Made in China”是正剧是“笑果”?那句“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大家重建家园”为什么要用汉语来广播?反正,我的建议是,面对好莱坞的媚眼和暗器,我们既不用太兴奋也不用太紧张,说到底,真要打“地道战”,咱的历史经验也够用,只要我们不自作多情看到马特·达蒙穿中山装就以为好莱坞爱中国了。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6-13/21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