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黎阳:“归来”真正的精彩在戏外

作者:黎阳   来源:网摘  

  名剧往往戏中有戏,“归来”却是戏外有戏。这“戏外戏”不是主观筹划用笔写成的,而是客观实际自然形成的,而且这“天然之作”比许多挖空心思绞尽脑汁的编造精彩得多。

  一.充满辛辣讽刺的歌颂

  二.充满辛辣讽刺的控诉

  三.充满辛辣讽刺的吹捧

  一.充满辛辣讽刺的歌颂

  “归来”大力歌颂“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然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炮制“归来”的人起劲歌颂的东西自己却做不到,换句话说,自己做不到的东西却煞有介事拿来向别人推销。

  1.原作者严歌苓、主要演员巩俐都闹过婚变——都没做到“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

  2.原著中的主人公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公子型的少爷,聪慧而倜傥”、“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张扬激越”、“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聪慧倜傥”、“风流得意”、“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之类跟“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挨得上吗?

  3.导演张艺谋则不仅与“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等等风马牛不相及,而且根本就是反其道而行之。

  1).看看张艺谋是如何对待前妻肖华的:(以下摘自肖华:“往事悠悠”)

  “我和我爱人的结合是农村插队时的误会”、“我的感情已经是回不来了”、“别人爱说什么让他们说去,陈世美也罢,王八蛋也罢,我不是为别人活着。再说,别人说什么都是扯淡,包括我父母和朋友”、“你看那些小青年,就很明白,好就在一起,没感情就分手”。

  2).看看肖华又是如何对待张艺谋的:(详见附录)

  ——在张艺谋什么都不是、背负沉重的“家庭出身”包袱时坚定选择了他——“不,我不走,我不离开你!”

  ——面对父亲的反对义无反顾坚持不变心——“张艺谋是无辜的,我不能离开他!”

  ——为张艺谋两次放弃上大学的机会——“我忘不了我对张艺谋的承诺……,我又一次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在张艺谋因超龄而被高考拒之门外的近乎绝望情况下坚持向不可能挑战,想方设法动用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直接找文化部长黄镇特批、使张艺谋得以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从此柳暗花明又一村彻底改变了命运——“我由衷地为张艺谋的入学而激动,也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推在人群之外的时候,我和他相爱;在他内心世界最痛苦的时候,我和他相亲。我所做的这一切,终于以这样的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啊!”

  ——利用图书管理员的工作机会广泛阅读搜寻最适合发挥张艺谋特长的剧本、发现并向张艺谋推荐莫言的“红高梁”、使张艺谋一炮打响从此大红大紫——“在一大堆新杂志中发现了《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莫言的小说《红高梁》,我喜出望外。”“我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连忙拿回去给张艺谋看,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张艺谋看完后很兴奋,连声叫道:‘好东西,好东西!’”

  3).看看肖华听到变心后的张艺谋谈“感情”时的感受:

  “我心里在说,你有什么资格在我面前谈论感情!”“哼,我已被伤得心在流血,不怕再受伤害。你们伤害别人这么轻松,这么心安理得?!到了自己达不到目的的时候就暴跳如雷?”“我什么都能忍受,但我永远不能原谅他对女儿末末的伤害,对孩子,心灵和感情的伤害,因为这将会影响她的一生啊!为了自己的感情需要,而去牺牲女儿的感情;用我们母女的痛苦,来换取自己的满足,还认为能用自己的影响来弥补一切,那不是太可笑太荒唐了吗?”“这保持了二十二个年头的友谊和爱情却抵挡不住一瞬间骤起的风暴。我感到自己受到了莫大的愚弄和欺骗,就仿佛在我猝不及防之时被人推进了黑暗的深渊。一只美丽的、梦幻的、理想的五彩气球在我面前爆炸。面对着纷纷洒落的碎片,我惊愕,我痛苦,我无言以对,因为那随风飘去的每一个碎片都联系着两个有血有肉的人的喜怒哀乐。我唯有沉默。”“我希望做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平静地生活,我渴望安宁,我已经饮过张艺谋斟与我的一杯苦酒,而那些热衷‘花边’新闻的人却还要逼迫我吞下第二枚苦果……”

  4).再看看张艺谋背叛患难与共的结发妻子之后又是如何对待“感情”的:

  ——“只谈恋爱不结婚”,跟小自己15岁的巩俐混了X年;

  ——“只生孩子不领证”,跟小自己31岁的陈婷混了X年;

  ——以为挖了肖华墙脚就可以跟张艺谋建立家庭、从此“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的结果是毁了肖华的家庭幸福,自己也没能“转正”,到头来也尝到了被抛弃的滋味。实际效果是让张艺谋从此能以“单身汉”的资格、以制造“谋女郎”的名正言顺一个又一个地挑女人——张艺谋前前后后见缝插针造就了多少“小2”“小3”……“小X”恐怕只有他自己才清楚。至于是不是因为“葫芦娃”被暴光引起举国大哗、不得不“奉子成婚”才在名义上中断了这场“新陈代谢”,那就只有天知道了。

  斯皮尔伯格说从《归来》看到的是忠诚,对妻子的忠诚——呕呕,“忠诚”?!背叛妻子的人一手炮制出赞美对妻子忠诚的影片还获得一片叫好,这也太讽刺了吧?看张艺谋这个津津有味于“高梁地里打野战”(《红高梁》)、“偷窥洗澡”、“柴房偷欢”(《菊豆》)、“一夫多妻”、“老牛嚼嫩草”(《大红灯笼高高挂》)、抛弃了发妻又抛弃“小2”“小3”“小X”、一生“大红灯笼高高挂”、不知有过多少女人的伪君子、假道学、两面派、老流氓一本正经道貌岸然地玩深沉、大肆宣扬“忠于爱情”、“不离不弃、始终不渝、默默相守、永恒等待”、“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就如同听希特勒说“人道”、西门庆讲“爱情”、老母猪卖弄“轻盈”一样,令人又好气又好笑又倒胃口。

  张艺谋的“归来”其实有两个:明的是“陆焉识归来”,暗的是“第三者归来”——见异思迁、抛弃原男友、挖别人墙角、毁了别人家庭幸福自己也没达到目的、到头来也被抛弃的“第三者”若干年后归来;与喜新厌旧、忘恩负义、背叛爱情、背叛家庭的老姘头再度勾搭到一起,大张旗鼓携手共进道貌岸然地卖弄起“忠于爱情”、“始终不渝”、“不离不弃”、“默默相守、永恒等待”、“他们之间的爱与了解,无需多言”来了——对于被抛弃、被伤害、饱受沧桑苦难的肖华(以及一切跟肖华同病相怜的受害者们)来说,这等于专揭心灵深处最痛的疮疤,揭了还要洒上一把盐,洒完了还要再狠狠捅上一刀——可想而知,如此冷酷、如此歹毒、如此厚颜无耻的一幕会让她们心里如何出血。而这一切恰恰构成了一出戏:“负心汉绝情再矫情,痴情女含恨又饮恨”——夫走江湖闯天下,妻在家中盼郎归;盼来盼去盼来个陈世美,人归来,心离去;富贵来,家庭去——这才是“归来”的戏外戏,而且是真正能戳中善良人们“泪点”的活生生的人间悲情戏。

  “归来”拼命歌颂知识分子——更确切地说,拼命歌颂自称代表知识分子的“公知”:“知识分子的坚持”、“普通妇女的坚守”、“博学、善良、智商超群、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在不动声色的呈现中自然地显露了知识分子的某种高贵——外语,弹琴,歌舞,信笺,反抗,不屈、坚守”、“忠于爱情”、“始终不渝”、“呈现一个蓄积着悲欢离合的凄宛爱情故事”、“这种爱即使在艰难的岁月也没有被丝毫磨损,而是沉积在心底,转化成多少个春秋默默无言的等待,甚至沉痛地付出”、“选择与失忆的爱人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繁华落尽,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几十年如一日的陪伴,虽然你永远也不会再认出我。 只是在你身边,就感到心安”、“知识分子的懦弱,还是心灵上的那种”、“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大度”——“理直气壮地去找对方算账,结果发现这个人也被关了起来”,于是“没有怨言、没有回忆、没有控诉”、“完全不是在控诉,连怨言都没有”、“这是一个愈合的故事,愈合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斑斑伤痕”、“愈合的力量,人性的力量”、“我们把别人砸了的东西,缝上,把它愈合好,这很难,也很伟大”、“明明知道这个东西坏了,一点一点粘接它,愈合它,这会产生感动”、“把历史的伤痕一点一点地愈合,这里头有悲悯的东西,观众明明知道它愈合不了,这个人还在愈合”、“要把砸碎的东西一片一片粘起来,还原——尽管它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人坚持去努力地还原,恢复到一点痕迹都没有”、“人性的回归”、“这种故事打破了时代、年龄,甚至是种族的界限”、“对知识分子身上的坚韧与理想的仰望”、“往大里讲,是致敬中国真正的知识分子”、“你在文化人面前狗屁不是”……

  可惜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从现实生活中亲眼看到、最有切身体会的“知识分子”完全是另外一个样——忘恩负义、背叛发妻、有了小二要小三、有了小三要小N、自己“大红灯笼高高挂”、“生了一串葫芦娃”却大肆宣扬“忠于爱情”、“始终不渝”的张艺谋;“顶层设计”出“改革代价”、“牺牲一代人、下岗三千万”、“中国不应该建成福利社会”、“取消所谓的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等福利”、“中国的贫富差距还不够大”、别人下岗而自己家族暴富的厉以宁;当年“大义灭亲”跟右派父母划清界限、文革中参加炮打周总理大闹打砸抢的“五.一六”、说无产阶级都坐凳子、教训老婆不许坐沙发、宣布:“一个人不应该有两件以上的衬衫”、而如今言必称市场、号称“吴市场”、兼任多家公司“独立董事”的吴敬琏;58年发明“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如今鼓吹“党史从头起就应该改写”、“突破共产党一党专政的统治”的胡绩伟;宣扬“腐败有理”、“腐败不是最好也是次优”、“中国目前为什么穷人上不起大学?是因为收费太低”、“最低工资标准对工人没有好处”、“企业家不依法纳税的现象不是犯法,而是犯错误”的张维迎;鼓吹“国家需要由精英而不是由劳苦大众治理”、“劳动不创造财富”、“95%有破坏性”的茅于轼;鼓吹“娶姑娘须有物质保证光会写诗没用”的易中天;鼓吹“嫖客与妓女的关系是私人买卖行为不属于法律制裁范围”的党校“美女教授”……此外还有:“你如果不想自己的女儿被你这样年纪的老头玩弄,就不要让她在国内读博士,送到国外去吧”、无孔不入的学术腐败、教育腐败、“官学商铁三角”、买卖文凭、买卖论文、剽窃论文、学术造假、有偿新闻、“封口费”、教授变老板把学生当成苦力奴隶包身工、“潜规则女学生”……

  对照上述事实,看看“归来”的美妙歌颂,什么感觉?——胡说八道,辛辣讽刺。

  更讽刺的是,真正具有“归来”所歌颂的种种美德的人不是它想歌颂的“公知”,而是“公知”最瞧不起的工农,而给出了实例又提供了证据的偏偏是“归来”自己——“归来”使我注意到张艺谋,注意到张艺谋使我注意到张艺谋的前妻肖华,注意到张艺谋的前妻肖华使我查阅了肖华的著作“悠悠往事”,阅读“悠悠往事”使我惊讶地发现原来现实世界中具备“归来”所歌颂的种种美德的真人范例不是“公知”,而是这位工人。这位被张艺谋榨干了一切利用价值之后毫不留情地一脚踢开的不幸女工实际做的比“归来”绞尽脑汁不惜笔墨所赞美、所歌颂的更多、更感人:

  ——“归来”里的丹丹因恨家庭出身问题连累自己而出卖父亲;现实中的肖华为爱而不管张艺谋的家庭出身问题的连累——“因家庭出身问题而无情”是影片的艺术夸张,“因有情而不顾家庭出身问题”则是肖华的实际行动。

  ——“归来”里的丹丹为跳主角而不认父亲;现实中的肖华为张艺谋而两次放弃上大学——“为前途而不认亲情”是影片的艺术夸张,“为亲情而放弃前途”则是肖华的实际行动。

  ——“归来”里背叛父亲的女儿丹丹后悔了,道歉了;现实中背叛妻子肖华的张艺谋从来没见后悔,更不用说道歉。

  ——“归来”里的陆焉识人生挫折之后啥也不干光陪老婆,现实中的肖华饱经风霜之后奋起自强——“为了张艺谋,也为了他们共同的家,肖华曾多次放弃学习和深造的机会,而现在,肖华觉醒了,她决心走出别人的阴影,决心走出婚变的沼泽,决心作一次人生的冲刺。她要自强、自立,要寻找真正的自我。肖华终于把握了机会,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的学员”、“婚变的暴风雨曾经袭击了肖华,席卷和粉碎了这个家。一瞬间,狂风暴雨、乌云闪电、天崩地坼、宇宙毁灭,肖华二十多年的心血与感情的惨淡经营溃败得不可收拾……肖华,这个羸弱的女子,平和安详、沉默微笑地承受了命运的迫压,勇敢坚毅地收拾山河,收拾起破碎的家,她独自挑起了生活、工作、学习三副重担,她独自驾起这只苦难之舟,避开礁石险滩,躲开急浪漩涡,扬帆而去……”

  ——“归来”大肆渲染“知识分子对历史的大度”——“轻易地就原谅了丹丹,将丹丹犯过的错归到自己的身上。一句‘小孩子不懂事’就轻轻带过”、“完全不是在控诉,连怨言都没有” ——背叛自己的亲人道了歉了就不再算帐,这就是“公知”所能想象出来的“大度”了。而现实中的肖华呢?背叛自己的亲人不但从未道歉,而且任凭(如果不是蓄意安排的话)各种不利于自己的信口开河、道听途说、流言蜚语、凭空想象满天飞,让饱尝痛苦的肖华连“做一个平凡而普通的人平静地生活”、“渴望安宁”的希望都落空,“逼迫我吞下第二枚苦果”。而肖华又是如何做的?“她故意将自己封锁起来,与这个时代和社会保持一段距离,甚至一度拒绝与新闻媒介接触,免得伤害张艺谋”、“肖华谈得最多的,还是张艺谋的奋斗,他的成长,他的喜怒哀乐,谈的是张艺谋作为一名大艺术家的成长的道路。从这一意义上说,肖华超越了自我狭隘的情感,显示出她女性的宽容与大度”、“我可以直面我的人生。毫不隐讳地说,我对张艺谋的爱是真诚的,他过去对我的爱也是真诚的!我与他相恋相爱相结合,相携相伴走过了二十二个年头,我过了二十二年真真实实的生活。要说舒展与洒脱,我认为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舒展与洒脱。我不愧悔过去了的一切,虽然我已失去了许多许多”、“别了,张艺谋,我和女儿衷心地祝愿你迅速地穿过高梁地,奔向更加辉煌的前方”……

  一位普通女工,遭受了那么大的打击、吃了那么大的亏、受那么大的苦难、受到那么不公平的待遇之后还能冷静回首往事,实事求是肯定其中的闪光点:“我对张艺谋的爱是真诚的,他过去对我的爱也是真诚的!”“我不愧悔过去了的一切”;不但替损害自己而毫无悔意的对方着想:“故意将自己封锁起来”“免得伤害张艺谋”,而且坦荡荡“衷心地祝愿你迅速地穿过高梁地,奔向更加辉煌的前方”——“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把肖华实际展现的“工人的大度”跟“归来”中“公知”们挖空心思想象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大度”一比,就可以知道什么叫“高端、大气、上挡次”。

  更讽刺的是,“归来”出现的本身就证明这挖空心思想象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大度”并不存在——如果真的“完全不是在控诉,连怨言都没有”,那拍“归来”干什么?拍,不就是为了“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惟恐后代不恨毛泽东时代吗?翻翻历史,只见过小肚鸡肠的“公知”、大肚的“公知”,没见过大度的“公知”——秦始皇坑了几个用“长生不老药”到处招摇撞骗蛊惑人心的方士,这就被以方士为同志的“公知”记上了仇,被骂了两千多年还没完,还要一代一代骂下去。历史上一个叫陈世美的人没有满足朋友的要求,真名实姓就被编成“秦香莲”里忘恩负义的典型,也被一代一代骂下去。若干“公知”在毛泽东时代中过了几天不那么高高在上却仍然大大优于工农的日子,就对毛泽东恨入骨髓,更要一代一代骂下去……如此出于狭隘的无穷无尽的报复,除了“公知”还有谁干得出来?不见历史事实证明“知识分子的大度”,只见证明“公知”心胸狭窄、小肚鸡肠、心理阴暗,睚眦必报;证明“唯‘公知’与小人为难养者也”,不但“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而且“三天不打,上房揭瓦;一旦挨打,世世代代咒骂”。

  ——张艺谋这样的大腕明星离婚如果发生在美国,那占足了理的受害方非闹得天翻地覆不可,非为“财产分割”、“赡养费”、“青春补偿费”、“精神损失费”等等纠缠不休死磕到底不可,非叫张艺谋大出血、大口吐黄水甚至倾家荡产不可。然而现实中的肖华呢?默默忍受了一切,独自吞下了所有苦果,自立自强,抚育孩子,坚强地单独承担了家庭家长的重担……从积极方面讲,这是老实厚道;从消极方面讲,这也太善良过头了。但不管怎么说,这比“归来”里想象出来的“知识分子的大度”更大度,大度得连“归来”及其吹捧者都不把这当美德了——吹捧“归来”的人把陆焉识说得这好那好,就是不见有谁夸他“老实厚道实诚不撒谎”。可见“公知”心目中的“知识分子美德”不包括“老实厚道实诚不撒谎”。由此可见,“公知”在 “归来”里想象得到的美德,现实中的肖华都做到了;“公知”在“归来”里想象不到的美德,现实中的肖华也做到了。

  (顺便说一句,我倒有点奇怪:为什么中国的媒体和法律党这会儿不积极“国际接轨”了?要是张艺谋这样的大腕明星离婚案发生在美国,媒体和法律党非乐疯了不可——大肥肉、大油水啊,马上会如同见了血的蚊子苍蝇一样铺天盖地疯狂扑过来。尤其是民事诉讼律师,非绞尽脑汁用放大镜显微镜无孔不入找一切可能的法律条文、争先恐后竭尽全力争取代理肖华打这场离婚财产索赔官司不可——只要插上手就稳赚不亏:打赢了,名利双收;打输了,照样出名,等于免费广告;即使肖华拒绝打官司也照样能借此大做文章,借赞美肖华之名让自己免费在媒体上出出风头。这头肥猪宰了白宰,不宰白不宰,白宰谁不宰?这么有利可图的买卖中国的媒体和法律党居然不见动静,是脑子没转过来,是惹不起张艺谋,还是猩猩惜猩猩、“公知”护“公知”,所以手下留情、有肉也不吃?)

  ——“归来”的“等待”、“愈合”、“坚持”、“人性的回归”等“泪点高潮”都是拍脑袋的凭空想象,在“公知”身上只见纸上谈兵,不见身体力行。真正做到了这些的是现实中的肖华:真正的等待——“至于我,将一如既往地真诚地生活下去,并坚信整个社会,整个世界将永远接受真诚,属于真诚!”真正的愈合——“我无以报答所关爱我的人,唯有这部笨劣的书稿和我的真诚。我自信这部书稿的纯朴与真实,虽然它并不‘滋润’,也并不‘潇洒’,但它绝不矫饰”;真正的坚持——“对于一个诚实的人来说,应该无所畏惧。我不会更多地表达自己,但我将无所畏惧地走自己的路,一直走下去,也将一如既往地向世界奉献着真诚、善良和纯洁”;真正的“人性的回归”——“我相信这个世界最终会属于真诚与善良!”——看了这些,感觉就是把“公知”对“归来”的种种溢美之词都搬到这儿来才算放对了地方:“凄凉又美好的爱情故事”、“停留在了过去,停留在分离之前,停留在往昔的美好岁月里”、“没有怨言、没有回忆、没有控诉”、“完全不是在控诉,连怨言都没有”、“永远的期待、永远的等待,盼望人性善良的归来,才真正可歌可泣”、“把别人砸了的东西,缝上,把它愈合好,这很难,也很伟大”、“把历史的伤痕一点一点地愈合,这里头有悲悯的东西”、“尽管它完全还原是不可能了,但是还有人坚持去努力地还原,恢复到一点痕迹都没有”、“人性的回归”、“这种故事打破了时代、年龄,甚至是种族的界限”、“坚韧与理想的仰望”、“一个人情感也好、信仰也好等等,坚持何等可贵?知道有结果的坚持可贵,知道没有结果的坚持更可贵,因为那叫信仰”……

  忽然发现“归来”歪打正着做了件好事:抛砖引玉引出了肖华的“往事悠悠”,而且被“往事悠悠”弄成了喜剧——鲁迅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讥讽又不过是喜剧的变简的一支流”。“往事悠悠”如实记录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真诚与爱情的毁灭,实现了“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往事悠悠”一比,“归来”的一切天花乱坠一下子就成了辛辣讽刺,实现了“喜剧将那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

  “往事悠悠”不仅记叙了悲剧的发生,而且还为分析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提供了线索——“公知”:张艺谋有良心、讲爱情、讲真诚、“不离不弃”是没当上“公知”之前:“我对张艺谋的爱是真诚的,他过去对我的爱也是真诚的”、“张艺谋也非常气愤一些人的庸俗之见,为了表示他不变心的态度,他主动在国棉八厂开了证明信来到兴平,我们领了结婚证”。而张艺谋忘恩负义、背叛妻子、喜新厌旧、见异思迁、不负责任是功成名就当上“公知”之后。

  张艺谋一上大学马上有一大堆工人为肖华担心:“当时我们厂和国棉八厂的许多人,在我面前委婉地表示对我们婚姻前景的担忧”。而张艺谋又何尝不如此担心过?所以他死活不愿意肖华上学——“学三年,三年之后会成什么样子,到那时我们的关系肯定就完了”、“这不是你主观愿望想要变,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你想,你和你的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语言多了,不由得你不变……”由此可见虽然“公知”说人穷会变坏,但老百姓的常识却是当了“公知”才会变坏,以至于对一切走知识分子之路的人都担心。

  (这也难怪,因为普通老百姓实际没什么机会频繁地直接接触了解知识分子——真正的知识分子总是忙于做学问,哪有时间和精力干别的?到处出风头整天在老百姓面前晃来晃去的“知识分子”净是自命“代表知识分子”的“公知”。事实是:醉心做学问的知识分子里好人多,而“公知”和想当“公知”的知识分子没几个好的——所谓“坏”就是害人。醉心做学问的知识分子整天忙着跟学问打交道,没工夫也没心思琢磨坑人。做不出学问或懒得做学问、不费气力却想成名成家飞黄腾达的知识分子则自然要搞邪门歪道,自然要把功夫心思放在投机取巧损人利己上——有点经历的人都知道,历次风浪中最爱打小报告、揭发批判上纲上线整人诬陷人最起劲的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往往是做不出学问的知识分子——这些人十之八九最后都成了“公知”。即使在监狱劳改队,知识分子囚犯揭发批判别人也最积极。凡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一定矛盾错综复杂人事关系一团乱麻,流言蜚语层出不穷,跟工农兵为主的地方完全不同。如今最积极控诉“迫害知识分子”的“公知”往往正是当年揭发诬陷别人最积极的人。他们大骂那个时代是因为如果不把一切推给时代,自己就得承担当年诬陷别人的责任)。

  “往事悠悠”以张艺谋为实例告诉人们:真正的人间悲剧制造者是“公知”,是“公知”体制——本来相亲相爱,不离不弃、坚持不渝,当上“公知”就全完了。

  不夸张地说,“往事悠悠”才是真正具有震撼人心的能量的好剧本——历史、现实、农村、城市、工厂、院校、影艺界、基层、高层、中国、外国、理想、道德、家庭、婚姻、光明、黑暗、正义、邪恶、失败、成功、物极必反、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矛盾冲突……可挖掘的内涵丰富多彩,实在太有料了。别的不说,光倾心相爱、自己为爱放弃上大学却帮丈夫克服年龄限制特批上大学、发现“红高梁”、帮丈夫成名成功、功成名就之后的变心、婚变、离婚、人生巨大打击、历尽艰辛之后的坚持……惊心动魄、离奇曲折、峰回路转、柳暗花明、高潮低谷等等处处是“泪点”,处处有潜力,完全可以加工出具有红楼梦那样强烈艺术渲染力的当代悲剧。如果我干这一行,就一定赶紧把版权抓到手。即使眼前不行,迟早也会有机会——等肖华坚信坚持的真诚与善良“归来”之后。

  “往事悠悠”使“归来”格外精彩——编戏却把自己编成了戏;编戏的自己本身就是戏;编戏的想方设法让别人看到自己想让别人看到的戏,结果却让别人看到了自己不愿让别人看到的、揭穿自己老底的戏;没人性、没良心、忘恩负义的大谈人性、良心、情深义重、坚贞不渝;不负责任、抛弃了不离不弃、默默相守的妻子的道貌岸然地指导表演“不离不弃、默默相守”、激情煽动起“生活中最强烈、最执着、最现实的情爱,就是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一个情节饱满的故事,伤感而深厚,琐碎而隽永,苍凉而幸福”之类……如此辛辣讽刺的情节蓄意编都编不出来,这难道还不精彩?

  二.充满辛辣讽刺的控诉

  “归来”的宗旨是控诉毛泽东时代——张艺谋精心设计的“归来”中的毛泽东时代简直从来就没有晴天,只有黑压压阴沉沉白茫茫凄惨惨冰天雪地凄风楚雨,低暗的画面加上惊恐的特写镜头,一开始就让人产生阴森恐怖压抑的感受。稍动脑子就可以知道这是张大导演在玩行为艺术——张艺谋是学摄影出身,最擅长也最喜欢用色彩色调发言表达褒贬宣示爱憎:要肯定的东西必定是热暖色调,明快鲜艳绚丽多彩;要否定的东西必定阴冷色调,阴沉晦暗凝重单调。张艺谋就这样用色彩色调“此时无声胜有声”地宣布“毛泽东时代坏”。

  “归来”搬出四块大石头控诉毛泽东时代:拆散夫妻,夫妻不相认,骨肉相残,整个社会冷酷无情人斗人。

  充满辛辣讽刺的是,“公知”搬起的这四块大石头实际全砸到了“公知”自己的脚上。

  1.拆散夫妻

  57年反右,毛泽东估计全国右派有5千,结果抓了55万。如果这些右派全被劳改夫妻分离,那因此而妻离子散的人数最多55万。而“特别是”以来大规模背井离乡、大规模两地分居、大规模妻离子散的农民工有多少?上亿——看看那些“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看看每年的“春运”,可想而知被资本强制拆开、不得团圆的夫妻比55万不知多了多少倍。要把“拆散夫妻”作为控诉指标,那最该控诉的不是毛泽东时代,而是“顶层设计”了眼前这一切的“公知”——愤怒控诉“拆散夫妻”、“妻离子散”的“公知”只看得见55万中的若干,看不见眼前的上亿——究竟是真不识数,还是“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

  2.夫妻不相认

  “归来”中妻子经神受了刺激而不认丈夫,而如今的现实呢?互不相认的夫妻还少吗?——为房产、为孩子、为财富、为二奶小三直至n奶而假离婚、假结婚、弄假成真、弄真成假、翻脸不认人、反目成仇、毁灭家庭、闹出人命……没受刺激的比受刺激的还来劲,更不用说故意装成受刺激了。所有这些难道不都是“社会大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对亲情的摧残”?哪一样不比“归来”中的不认丈夫的情节更震撼、更有现实意义?

  3.骨肉相残

  ——如今因房产财富而不认父母、亲朋好友翻脸成仇、蓄意“杀熟”的还少吗?因汽车、手机、衣服甚至网聊而跟父母撕破脸皮甚至闹出人命的“小皇帝”还少吗?这难道不是“骨肉相残”?“大义灭亲”至少还可以说是为公,“大利灭亲”呢?半点积极因素也没有。这种骨肉相残的现实难道不比“归来”中为争跳主角而不认父亲的编造更残酷?

  ——“归来”的作者严歌苓文革中参军跳舞,这跟“归来”里的丹丹文革中在跳舞是同样情节。严歌苓说,陆焉识就是她的祖父。既然如此,那她岂不跟“归来”里的丹丹一样,文革中有“家庭出身”的“政治背景问题”?丹丹跳舞要受“家庭出身”问题的影响,严歌苓为什么没有受“家庭出身”问题的影响、又跳舞又参军?如果是因为她当年象丹丹一样“大义灭亲”揭发检举了什么亲人才得以参军跳舞,那她如今写“归来”渲染“亲情”、“人性的回归”岂不太虚伪了?如果她没揭发检举什么人就顺利入伍跳舞,那岂不从反面证明文革中的实际情况并非象她在“归来”里描述的那么蛮不讲理、她大肆渲染的“女儿揭发父亲”之类的“骨肉相残”纯粹是造谣?

  4.整个社会冷酷无情人斗人

  黑砖窑、拐卖妇女儿童、强制征地、强制拆迁、“外企女高管地铁口晕倒死亡 50分钟无人相救”、一不留神,孩子没了、一不小心,存款飞了、打了个盹,肾没了、吃的有毒、喝的有毒、吸的有毒、“下岗工人举家自尽”、“患病老人怕拖累子女而自杀”、“孩子考上大学父母自杀”……为了钱人们都疯了,什么损招都层出不穷,到处如同《红楼梦》里贾探春说的:“一个个不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这才是真正的“整个社会冷酷无情人斗人”。

  更辛辣讽刺的是观众的评价:

  ——“‘夫妻两个人不离不弃,过去的人都是这样,既然两个人在一起,就能共患难,只是现在很少见了。’王鸿伟语重深长地说”

  ——“‘电影里陆焉识、冯婉瑜夫妻的爱情很感人,他们彼此相信对方,女的还失去了记忆,看得我都流泪了。’81岁的赵先生动情地说,‘现在的年轻人要是能遇到这样一个爱人,实在是太幸福了。’”……

  怪了,既然毛泽东时代那么坏,怎么当时社会的道德境界那么好?——“夫妻两个人不离不弃,过去的人都是这样,既然两个人在一起,就能共患难”。如今既然那么好,怎么社会的道境界反而那么糟?——“现在很少见了”、“现在的年轻人要是能遇到这样一个爱人,实在是太幸福了”、“宁愿坐在宝马里哭”……

  “归来”拼命赞美的“忠诚”、“不离不弃、始终不渝”反而引起观众对毛泽东时代的肯定,控诉变成了歌颂,这实在够讽刺的。

  特别好玩的是扮演陆焉识的陈道明——他参与了演出控诉毛泽东时代的“归来”,却又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地肯定毛泽东时代、否定如今的“特别是”:

  ——“我觉得现在没意思,特别想念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纯朴、70年代的上进、80年代的创新和无畏。到了90年代,商业消费时代来了,发展到现在愈演愈烈,把文化当成商业。似乎什么都是文化,到处都在谈文化,但都把它当商业的外衣。”

  (注:“特别想念上世纪60年代的那种纯朴、70年代的上进”——控诉毛泽东时代的电影的主角演员居然如此肯定毛泽东时代、“60年代的那种纯朴、70年代的上进”,这难道不好玩吗?)

  ——“商业化要有一个度,文化变成金钱,金钱置换文化,要有度,不能把所有的文化艺术、教育科研全部推向市场,全部走江湖去赚钱。”“难道所有存在价值的最高标准就是钱?那社会的德行到哪里去了?可能这个问题不是我该问的了。把张艺谋都挤到只能拍“三枪”这样的电影了,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还在吗?”

  ——“过去我们文人还讲点风度,还讲点知识,哪怕是虚伪的也好。现在金钱变成主宰,都变成既得利益者了。我着急的就是人性、价值观的堕落。”

  ——“那个时候叫拍电影,现在叫抢钱”

  (“我原来就是不往人群里走的人”——对话陈道明. http://www.wengewang.org/simple/index.php?t27325.html)

  ——“过去,社会上有一句话,干一行爱一行,现在哪一行不重要了,是哪一行挣钱重要。我们现在不是实现自我价值,是实现金钱价值。我们没有精神信仰了,也不需要精神生活了,变成钱是引导者了。”

  ——“我们有钱了,但我们的社会道德水准线急剧滑坡,这方面的损失我们无法计算,无法被量化统计,它给整个民族带来的灾难我们现在看不出来,再过一两代人看看,这个民族会变成什么样子?”

  ——“那个年代的父母看不起这个职业。现在父母都把小孩往里头塞,因为它变成了一条通往名利场的捷径。过去年轻的演员们急着改面孔,现在又流行改名字了,惟一的目的就是怎么能够明天就成名,是非、过程都已经不重要了”

  (陈道明:大家都在齐步走的时候,我可能在散步 http://www.infzm.com/content/67213)

  再看看这段微博对“归来”的评论:

  “文革期间校长老师玩女学生一律劳改蹲大狱。老师‘不小心’进了女厕都要批斗。学生也不用给老师送礼,不担心家里穷上不起学,被老师看不起。尼玛,你的泪点那么低吗?海南被玩的女生,黑窑童工,十连跳的工友…触痛你们几个泪点?” “再看看今天,2.5亿农民工,多少留守儿童等待父母归来?多少农民工夫妇长期彼此等待归来?多少农村女性卖身求生? 我爷爷被迫下岗捡破烂、奶奶得大病看不起挺着、我爸找不上工作摆地摊、我32岁了结不起婚。电影中主人公跟我们一家比,幸运多了。”

  看了上述观众的评价和陈道明的讲话,什么感觉?简直让人弄不清“归来”对毛泽东时代的那些“控诉”究竟是控诉还是歌颂——如果是控诉,那效果适得其反;如果是歌颂,那也太滑稽了。

  三.充满辛辣讽刺的吹捧

  吹捧“归来”的“公知”们拼命歌颂“忠于爱情”、“不离不弃、始终不渝”、“这种爱即使在艰难的岁月也没有被丝毫磨损,而是沉积在心底,转化成多少个春秋默默无言的等待,甚至沉痛地付出”、“选择与失忆的爱人默默相守、永恒等待”、“繁华落尽,他们各自怀着强烈而执着爱,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生活中最强烈、最执着、最现实的情爱,就是在永远的等待中一起慢慢变老。这是一个情节饱满的故事,伤感而深厚,琐碎而隽永,苍凉而幸福”、“知识分子的坚持、普通妇女的坚守”……

  然而就在几个月前,同一批“公知”大肆鼓吹的却是“南娼起义”、“东莞你好”、“不要害怕嘲笑”、“不要害怕质疑”、“不要害怕污蔑”、“不要害怕批判”、“不要害怕轻视”、“不要害怕诋毁”、“我们不会出卖灵魂”,“同时展现不同行业、不同特色的‘莞式服务’”、“充满了自强自立的道德光辉”、“舆论对央视暗访东莞色情业的揶揄和反弹,不仅是对报道本身的不满,更是对权力僭越要管住公民下半身的恐惧的本能反应”(南都评论)、“性都东莞扫黄惹众怒众多网民支持东莞”、“央视无情,人间有爱,众志成城,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东莞挺住!东莞不哭!今夜,我们都是东莞人!”、“今夜,我们都是嫖客”、“平安东莞!!!天佑东莞!!!”、“东莞加油!”、“为东莞祈福”、“挺住东莞”、“多难兴莞”、“组团去,拯救东莞!”、“你们去,被抓后我会坚决声援”、“万众一心挺东莞,CCAV迎新春”、“今夜满屏皆东莞,中国的性工作者得到更多人的尊重”、“充满了自强自立的道德光辉”、“天堂里没有央视”、“中国春梦一定要实现”、“卖淫嫖娼是个人不可侵犯的权利”、“打击卖淫和计划生育一样,都是暴力侵犯基本人权,须立即停止”、“一个有自由的国家,一个公民有权利的国家,一个尊重财产权的国家,一个想繁荣的国家,一个人与人互相尊重的国家,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一个好国家,色情业必然应该合法化。成年人有卖淫嫖娼的自由,在进行性交易时,不用担心任何人的打扰”、“卖淫嫖娼就是一个人不可侵犯的主权,十分正当,不容侵犯”、“千年一觉嫖娼梦”、“中国人自古以来是爱好嫖娼的民族”、“既有诗交、又有性交”、“骚客与骚货”、“奉旨填词,顺便嫖个把娼”、“御用情人奉旨被嫖”、“放开那个妓女,让我来!”、“自古嫖客多才子”、“美人比江山更重要”、“天之骄子因嫖送命”、“为嫖走天涯”、“民国嫖娼热,叫兽也疯狂”、“另类的攀比,左拥右抱,已然成风”……

  同一伙人,几个月前大肆鼓吹“嫖娼有理”,如今大肆宣扬“忠于爱情、始终不渝”,真应了鲁迅的评价:“军歌唱后,来了恋歌,道德谈完,就讲妓院”。如此前言不搭后语的吹捧,是不时充满了辛辣讽刺?

  “归来”的歌颂充满辛辣讽刺,控诉充满辛辣讽刺,吹捧充满辛辣讽刺。张艺谋的这部电影居然集如此多的辛辣讽刺于一身,戏外戏如此引人入胜,实在精彩之至。

附录:前妻肖华为张艺谋的贡献与牺牲

  (摘自肖华:“往事悠悠”)

  1.为爱不计家庭背景

  2.为爱不顾家庭反对

  3.为爱两次放弃高考

  4.为爱全力以赴帮助张艺谋特批上北京电影学院

  5.为爱留心选材发现并推荐“红高梁”

  1.为爱不计家庭背景

  “我家的成份不好,不是一般的不好,可以说很严重,是历史反革命!”

  这些字眼在当时确实是很可怕的,但比起我的想象来要轻松得多,我总以为会有什么人命关天的大事!就嘘了一口气,说:“这些我知道……”

  他没让我说下去,继续激动地提高声音:“也许你不在乎,可是你父母一定会在乎,他们不会同意……”

  “会的,”我拼命地喊。“他们都是有文化的人,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会理解这一切的。”

  “不会,”他近乎粗暴了。“任何父母都不会。我是反革命的儿子,幸福和爱情与我无缘。”

  他撇开我倒在一旁哭了,我也哭了。我双手搂着他的脖子,亲吻他,想用我的爱,我的柔情来温暖他冰凉的心。我只觉得他的脸特别烫,气喘得越来越粗,就十分关切地问:“你怎么了?”

  “没什么,我只是难受。只是害怕深不见底的将来。与其将来不得不分手,还不如现在你就别理我。你回西安去吧,你明天就走吧!”

  “不,我不走,我不离开你。”我更紧地搂着他,我俩的泪水融在了一起。

  2.为爱不顾家庭反对

  在这之后不久,我把我和张艺谋的关系正式告诉了我的爸爸妈妈,并把张家的家庭背景也作了介绍,两位老人当时没说什么,可是好多天都愁眉不展。终于有一天,家中只有我和爸爸时,他郑重地与我谈起了这件事,他说:“按理说你和张艺谋的事,我和你妈妈不应该干涉,但天下哪个父母不疼儿女?张家出身这么不好,会不会影响你的前途?我们怕你跟着受委屈!文化革命,因出身不好,受迫害致残、致死的人太多了!咱们也不想高攀,只求你找一个平平常常的人家,能安安稳稳的过一辈子就行了。”爸爸说这些话时,很动感情,眼圈都红。我心里也很难受。觉得自己不应该给父母带来这些烦恼。可我又不能接受他们的意见。我心里有许多话想说,我为张艺谋不平,我为张艺谋痛苦,我流着眼泪说:“张艺谋是无辜的,我不能离开他!”

  3.为爱两次放弃高考

  他先是吃了一惊,因为我从来没有向他提过上大学的事,继而他心情沉重,说:“你为什么要去上学,现在的学校你又能学到什么?学三年,三年之后会成什么样子,到那时我们的关系肯定就完了。”我听了他说的话很惊讶,愤愤地对他说:“你怎么这样想,简直是胡说,我根本不是那种人。如果你能上大学,我一定会很高兴,根本不会有什么其它想法。”他神情更加忧郁,说:“这不是你主观愿望想要变,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你想,你和你的同学们朝夕相处,共同语言多了,不由得你不变……”我虽然很生气,但也感觉到他的忧虑不是没有道理,他怕我离开他,这还是叫我挺感动的。看到他那副痛苦的样子,我心软了,甚至觉得自己是不是有点自私,只为自己一时上不了学痛苦,而没有替他想想。我思前想后,想不了少,最后对他说:“你别太伤感,我不去上什么大学了,再也不提这件事了。”一九七五年,又到了大学招生的时候,车间里分到了一个名额,是上海交大铸造工艺专业。车间领导研究决定让我去,但我还是把发给我填写的表格送了回去,表明我不再想上大学,我说留在车间里一样学技术。对于我的出尔反尔,车间领导挺惊讶,他们并不知道我是为了张艺谋而放弃了这次机会。

  放弃了这次机会,没能上大学我不怨张艺谋,因为这是我自己决定的,我现在后悔的并不是失掉了这一次上学的机会,而是粉碎“四人帮”后,恢复高考制度的第一年,我没有果断地决定去报考,这才是我终生的遗憾!

  记得一九七七年大学招考前夕,厂大门口张贴了一长溜高校招生的简章,那么多院校,那么多专业,有些院校和专业我以前从没听说过。我一下子感到祖国是那么大,心情既激动又舒畅,想上学的念头又从心底被搅动起来。我开始作复习功课的准备,但是不久我的热情便减退了,张艺谋那痛苦的声音时时在我的耳边响起,我忘不了我对张艺谋的承诺……,我又一次放弃了上学的机会。

  4.为爱全力以赴帮助张艺谋特批上北京电影学院

  一九七八年张艺谋打听到北京电影学院要招生,心里就暗暗下定决心,积极做着准备。我的心情和他一样兴奋而紧张。我千方百计地到处给他借书,帮他整理材料。张艺谋精心地裱糊好许多硬纸板,把自己拍摄的好作品收集粘贴成册,并详细地将每一张的拍摄经过写成文字附在其中。五月份他利用一次去沈阳出差的机会,把这本册子带到北京去找招生的老师们看。那几个老师把张艺谋的作品传着看一遍,都面露喜色,非常欣赏,说:“从来没有见到过摄影基础这么好的考生!”但一问年龄就直摇头。张艺谋那年已二十八岁,摄影系最大年限是二十二岁,他已超出六岁。这些老师都是搞专业的,作不了主,他们对张艺谋说,他们向学院反映这个情况,建议他先返回西安,等待西安考点的招生组去。

  来西安招生的电影学院的老师们对张艺谋也极热情。他们都很欣赏张艺谋的摄影才能,却又为校方不能放宽招生年龄而替张艺谋惋惜。他们对张艺谋讲了许多鼓励的话,并主动表示要尽力帮助他。老师们还到过陕西省文化局,反映了张艺谋的情况,向他们竭力推荐张艺谋,请求他们帮助张艺谋,使他能发挥才能。谁知对方反而嫌这些老师多事,当面顶了回去说:“你们好好招你们的学生,少管这些闲事。” 当时和张艺谋一起报考的还有两个小青年,一个叫王进,现在在西安美院搞摄影工作;另一个叫吴俊,现在在西安晚报当记者。当年他们都很佩服张艺谋,把他当老师看待。结果这两个小青年都拿到了准考证,张艺谋却因年龄关系,连考场都没能够进去。王进人踏实、勤奋,基础也不错,张艺谋认为他有希望,就把自己所知所会尽数教给他。我说张艺谋:“你自己连考场都不能进,还好为人师。”张艺谋深沉地说:“这次可能没有什么希望了,我如果帮助王进考进去,那以后我求他在学校里帮我借些好的摄影书籍,就有可能了。外面很少有这些书籍,我想系统地学习一下,我真是不甘心啊!”听了他的话,我真伤心,不由得哭了起来。他劝我不要难过,不要哭,说道:“这不算完,我还要努力,凭直觉我感到这不是最后的结局。”

  世上的事往往都是在最后的努力中成功的!的确,这不是最后的结局。正当我们夜不能寐、食不甘味的时候,接到了姐姐和姐夫的来信,这封信使张艺谋上北京电影学院的事有了转机。

  我姐夫叫王涤寰,现在北京《中国烹饪》杂志担任摄影记者。他是“老三届”高中六六级的学生,酷爱摄影。一九六六年高中毕业时他的报考志愿表上填写的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他终于没能上成学。当他知道张艺谋考电影学院碰壁的事后,决心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

  姐夫在信中说,让张艺谋把他所有的作品再精心挑选制作一番。凡是上乘之作都不要拉下,再写一封表明心迹的信,一同寄给他。他已设想了“通天”的办法,要把这本作品和信直接送到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手中。这虽是孤注一掷的办法,但也不是没有可能的。因为自一九七七年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国家急需人才,破格录取也有先例。他要我们快点准备。我和张艺谋真是万分高兴。张艺谋接连干了几夜,把他的作品集子作了充实,又给黄镇部长写了封非常恳切的长信,表达了自己上学的渴望,写好后马上就寄了出去。

  王涤寰接到作品和信后,立刻找到和他交往甚密的著名老画家白雪石先生,将张艺谋的情况一一如实相告,求白老先生帮忙。白老先生一口答应下来,表示他愿意举荐。黄镇部长不仅是革命家、外交家,也是艺术家。周末经常请一些老画家、老艺术家到他家里作客,白老先生就是常客。当王涤寰把作品和信交给白老先生后,可敬的白雪石老先生没有拖延一点时间,周末就将这些材料带到了黄镇部长家里,他先把张艺谋的这些摄影作品给漫画家华君武先生看了,华君武先生大加称赞,黄镇部长看后也极欣赏,认为是个人才,就委托华君武先生办理这件事(华老先生当时是文化部秘书长)。华先生马上打电话给北京电影学院,转达了黄镇部长的意见,建议破格录取张艺谋入学。为此,北京电影学院专呈文化部一份报告,反复强调年龄大,学摄影不合适。的确,按以前的规定摄影系毕业后只能做二助理,二三年后才能升大助理,再熬二三年才能当副摄影,要成为独立拍片的摄影师还得拍上几部片子才行,得要熬上七八年。

  黄镇部长看了报告后作了批示,说年龄大少学两年。四年长了,上两年也行嘛!人才难得。华君武先生又亲自前往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经过研究考虑,给张艺谋的单位咸阳国棉八厂发了一个电报并写了一封信,通知张艺谋速赴北京。

  他走后,我一直处在焦虑不安中。他终于要回来了!在火车站站台上,当我第一眼看见他脸上那掩饰不住的高兴的表情时就猜着了八九分,但还是急不可待地问:“怎么样,行吗?”他笑着说:“当然行了。”在与他相处的这些年中,我第一次看到他笑得这么坦然愉快。

  张艺谋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我由衷地为张艺谋的入学而激动,也为自己的选择而自豪。在他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被推在人群之外的时候,我和他相爱;在他内心世界最痛苦的时候,我和他相亲。我所做的这一切,终于以这样的形式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的事啊!

  当时我们厂和国棉八厂的许多人,在我面前委婉地表示对我们婚姻前景的担忧,但我心中异常坦荡。我相信我们的爱情是一种志同道合的爱情,我们的结合是这种爱的必然结果。

  张艺谋也非常气愤一些人的庸俗之见,为了表示他不变心的态度,他主动在国棉八厂开了证明信来到兴平,我们领了结婚证。

  5.为爱留心选材发现并推荐“红高梁”

  半个月后,我上班了。在一大堆新杂志中发现了《人民文学》上发表的莫言的小说《红高梁》,我喜出望外。年初张艺谋曾嘱咐过,要我注意一下莫言的小说,说他对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很感兴趣。这回发现这一篇,怎能不高兴?我一口气读完这篇小说,连忙拿回去给张艺谋看,并谈了自己的感受。张艺谋看完后很兴奋,连声叫道:“好东西,好东西。”打这起,他就拿定了主意准备搞这个戏。从此,他简直像着了魔一样。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4-06-16/26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