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因时代变迁而失色
智广俊
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各种赞扬和批评的声音不绝于耳,激起起我强烈的观看欲望,家乡小城看不到大片,这次去北京开会,一散会我就赶到剧场一睹为快。看完影片后,给我第一感觉:这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好电影,是冯氏电影中的佳作,将在中国电影史上留下印记。
这部电影反映的是出身于不同阶层的青年人,随着时代风云急剧变化造成的不同命运归宿,剧中人物各自命运发展逻辑合情合理,历史场景真实可信,故事细节经得起推敲,是一部难得一见的现实主义杰作。
故事起点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毛主席领导的那个年代,社会平等的观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体现,除了黑五类子女要接受再教育的考验,一般工农子弟与干部子女家庭出身造成的身份差异不太明显,所以,能够进入部队文工团的军人可以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既有农村木匠家庭出身的刘峰,又有监狱里劳改分子的子女何小萍。何小萍虽然因母亲改嫁,家庭成分有了改变,但影片中对此已有交代,文工团里的人对此都是清楚的,大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把她当作可教育好的子女来看待。进入文工团更多的还是部队的官二代,这也符合历史的真实。虽然在那个时代,人的家庭出身造成的身份差异表面上体现了平等,但实际上人们思想意识深处阶层观念还是顽固地存在着,表现在城市兵看不起农村兵,干部和工农子弟更是严重歧视家庭出身不好的子女。因此,来自底层的刘峰和何小萍在文工团里遭到歧视排挤那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看到有一个曾在部队文工团待过的退伍兵写的一篇反驳文章,说那时文工团充满昂扬正气,团结和谐,官兵一致,不存在电影中欺负战友的现象,我承认这是大体的事实,但由此否认文工团战友之间不存在矛盾那真是太可笑了,太不实事求是了,因为只要有人群,就会有矛盾,就会存在排挤现象。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农村兵要想出人头地,就得比别人付出的更多,由此,学习雷锋多做好事,就成了刘峰很自然的自我奋斗的选择,刘峰由此也成为部队的模范标兵。单位里的人对身边的模范既羡慕,但有时又加以讽刺嘲讽,那也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整个社会对刘峰这种学雷锋的模范是肯定的、提倡的,刘峰入了党,成为副连级干部,受到领导的重用,与文工团战友处得很和谐,这在电影中体现的很充分。刘峰开始走下坡路是毛主席去世后,改革开放了,时代已经变了,学雷锋已经不吃香了,文工团里的团员已经悄悄欣赏开港台音乐、服装,干部子弟已经开始不安分、活跃了起来,而就在这时,刘峰却不合时宜地向林丁丁求婚,可林丁丁思想已经随着时代的变化开始转变了,虽然她对刘峰有好感,没有拒绝刘峰的拥抱,但思想深处已经看不起刘峰这样的人,后来她找了一个港商出国走了,这是一个符合人物性格命运逻辑的安排。假如时光倒退十几年,林丁丁找刘峰那就是人物命运的合理选择。刘峰曾经亲过她,她也是接受的。林丁丁如果当时嫁给刘峰,也是一种很荣光的事。建国初期,女洋学生追着嫁给进城当官的土八路,谁曾嘲笑过。可惜时代开始变了,林丁丁心灵深处家庭出身优越性就冒了出来,她看不起农村兵了。出现了男女关系的风波,她为了自己,就不惜对自己曾经有过好感的战友落井下石。
有人说电影对学雷锋是一种亵渎,是对理想的嘲弄。这种看法是对的,可问题的残酷在于这就是社会的真实。雷锋精神本质是共产主义思想和觉悟,这在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下才能发扬光大,社会才会尊崇雷锋这样的英雄。可是在一切向钱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学雷锋式的模范典型甚至成为某些人嘲弄的对象。如今学雷锋活动日渐式微,这是大家都承认的事实吧。因此,刘峰这个学雷锋的典型成了可悲的人物,就不应该奇怪,这是时代的使然。
何小萍家庭出身不好,又属于单独入伍,本人又爱出汗,身上有味,受战友们的鄙视欺负,是影片中一个受欺可悲的角色。但纵观影片,这种战友之间的欺负没有超出合理的、可以容忍的范围。片中有两个情节可以说明问题,何小萍偷穿战友的军装照相,事后还不承认,应该说这是何小萍的不对,同寝室战友们对此上纲上线的批评不为过,有人主张向领导汇报,那结果就严重了,但战友们还是采取了原谅的态度。后来影片说明了何小萍不是为了虚荣照军装照,而是寄给在劳改农场的父亲,一下子把何小萍精神境界升华了,也把观众感动了。片中战友们拿何小萍的海绵乳罩闹事,如今的青年人不太理解。乳罩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开始流行的,当时社会舆论对乳罩还视为是资产阶级的腐朽东西,而何小萍为了追求形体美率先使用,意识比官二代都超前一步,这激起女兵们的不愤,而何小萍又不愿承认,结果被战友一拥而上,要脱衣检查,情节并不过分。在那个年代,男生之间,被同伙脱裤戏弄也是常能见到的事。
有人说片中的政委是一个反派脚色,整人手段阴险。我倒不这样看。政委所作所为符合身份,符合部队的行为规范,符合做人的良心。当文工团得到了一个念大学的指标,政委首先想到的是刘峰,而不是官二代,这就难得可贵。当刘峰与林丁丁的事闹了起来,有人埋怨政委不替刘峰说话。这没有道理。当时军队处理这种男女关系的事,肇事者被开除党籍军籍,甚至被判刑都有可能。刘峰能保留副连长身份被下放连队,可以说是一种最轻的处分,这应该与政委对刘峰的保护分不开的。何小萍装病不参加对基层部队的慰问演出,这是性质很严重的错误,文工团凭此项错误就可以将何小萍开除退伍处理。可政委的做法是不动声色,动员何小萍出台表演,而后又将何小萍下放卫生队,这既是对何小萍的所犯错误的惩罚,也是对何小萍的一种挽救和保护,何错之有。
影片的败笔是那场战场战斗的安排。对越反击战是一场特殊的战争,在现在这个国际环境下,不提敌对国的名字,不安排对方军人出场,是一种高明的选择。但是,将我方将士塑造成在战场上像一群无头苍蝇乱窜挨打,而且刘峰表现也不太出色、出彩,这种安排就很不合理。而对何小萍成为战场上的英雄却塑造的合情合理,何小萍积极抢救伤员,在房屋被炮弹炸塌的瞬间,扑到伤员的身上进行保护,是出于善良尽职的本能。这时何小萍已经淡薄了上进心,却无意中成为了战斗英雄。她护理的小战友正是刘峰领导的小兵,因此,她已经意识到刘峰凶多吉少,当荣誉与失望一起来到的时候,她反而精神失常了,这是观众可以理解接受的事。
刘峰这个人物塑造的真实可信,他的善良、学雷锋是真诚的,没有丝毫做作。文工团已经解散了,可当他看到萧穗子寝室地板上一块地板塌陷了,就不由自主地想去修理,这种做法没有丝毫功利目的。他有意隐瞒何小萍亲身父亲在劳改的情况,只是出于善良的本能,并不是为了讨好何小萍。当战友嫌弃何小萍身上的味重,不愿一起跳舞时,刘峰不顾自己的腰伤与何小萍结成舞伴,也是出于善良的本能,没有丝毫个人功利的目的。但此举却打动了何小萍的心。
可是刘峰和何小萍这两个善良的好人、两个战斗英雄的晚景却很凄凉。刘峰流落街头打工谋生,被迫向城管领导送烟、被欺负挨打,激起观众的义愤和同情,为啥好人没好报,英雄被遗忘到社会角落里呢?具体原因是刘峰老婆逼刘峰辞职打工,而刘峰又没有挣到钱,所以落到了一个这样的下场。可实际上是大的社会时代造成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官二代陈灿搞房地产发财了,林丁丁嫁给了外国老板,成了老板娘了,萧穗子念书深造去了,官二代当官的、发财的都有了好去处,而像刘峰这样没有社会资源的底层人士只能回归到社会底层,英雄在新的市场商品大潮面前,芳华不在,只好谢幕,这就是这部电影的深刻思想价值所在。
感谢冯导改编了原著的结尾,让刘峰和何小萍这对好人,这对模范英雄走到了一起,相互抱团取暖,给了观众一丝心理安慰,不至于让人们过于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