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金刚川》,难逃管虎式油腻

作者:双  瞳   来源:新潮沉思录  

《金刚川》,难逃管虎式油腻

  

  《金刚川》这部电影和管虎之前的电影是一脉相承的。客观地说,不像某些空有梦想但能力不足的人,仅以机械主义的态度去评价管虎的导演水平、镜头语言、光影运用、情绪渲染这些技术指标的话,作为新生代导演的主力军,管虎并没有这方面的问题。只是,在技法上颇有造诣的管氏电影,在精神内涵上往往可以用油腻、萎靡来形容。

  不谈已经被谈烂了的《八佰》,我们可以将目光回溯的更久远一些,回溯到15年的《老炮儿》。以纯技术的眼光来看《老炮儿》的话,七分是起码的,但是一旦我们将一个文艺作品应有的内涵或者说精神面貌加入评价标准的话,《老炮儿》的故事就和《江湖儿女》的故事没什么区别,都是用“义气”之类的概念浪漫化地痞流氓与基层失序后的类黑帮。这样的故事或许会对00年前后出生的新生代来说有着别样的吸引力,但是对于经历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车匪路霸的壮年一代来说,同龄人里除了文青入脑的城市中产阶级,实在是难以有所共鸣。

  《金刚川》也是如此。这部名义上是抗美援朝70周年献礼片的电影,实际上一点也不“志愿军”。笔者甚至认为,如果没有片头片尾的大段文字说明,片中那个被管虎个人私货解构的不成样的军队是根本无法被认作是创造了反帝国主义侵略民族独立战争历史上奇迹的志愿军的。

  为了赶档期,整个电影的戏剧结构用了一个非常讨巧的形式。虽然大银幕上的字幕将其分为了四个部分,但概括的说,本片的整体结构是围绕在金刚川上的那座通向前线的“桥”的三个不同视角的交织:抢修桥梁的工兵连、负责防御空袭的高炮班以及负责炸毁桥梁的美国人,这三个分别从不同视角组成整个故事的面向在最大化延长了电影叙事时间的同时,节省了相当多的经费与拍摄时间。仅以笔者的记忆来看,这些被重复了利用了多次的镜头(大多为特效)几乎是本片唯一的闪光点了。讽刺的是,这些大场面在人为制造“宏大与渺小”的二元对立以唤醒人类本能对“天”这一抽象概念的敬畏的同时,愈发凸显了导演与编剧(都是管虎)在对人类反抗精神层面上理解的肤浅。

  按照影片顺序来概括三个片段的话,第一部分的“步兵连/工兵连”的主旨是“我来参加这场抗击帝国主义的立国之战是为了军功章和女话务员谈恋爱”,第二部分“对手”的主旨是“我们已经伤亡惨重了,怎么美国爸爸下手还这么狠”,第三部分“高炮班”的主旨是“在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战场上和敌人进行老炮儿式的决斗”。

  先说第一部分。志愿军不是只知道杀敌和执行任务的工具人,他们的喜怒哀乐是无比真实的。甚至,正是因为他们的喜怒哀乐无比真实,他们才能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完成一个又一个军事专家眼里无法完成的任务——他们不是为了所谓的荣誉与爱情,他们是为了自己身边的、远在万里之外的那一个个挣扎着艰苦求生但又韧性十足的“同病相怜”,是为了这一个个“同病相怜”所组成的苦难旧时代而不远万里来到朝鲜志愿作战的。

  可在导演兼任编剧的管虎眼里,这样朴实无华但却无比真实的感情被忽略(以至于需要用旁白说明来补足),对同乡话务员的爱情变成了向帝国主义侵略者宣泄愤怒的理由。不,我不承认这是爱情,我无法相信在革命战斗中诞生出来的爱情,会让一个个革命战士忘记自己的职责与理想,在敌人随时有可能发动攻击的时候对着自己的爱人目不转睛。不仅如此,这种“目不转睛”更应该看作导演编剧的油腻的直接体现:这种标准的他者视角解构了仅仅生理性别为女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胜利所作出的种种牺牲与努力,在那个望远镜里“起舞”的不是一位和其他人一样的志愿军战士,而是一个发情野兽的猎物。

  第二部分所展现的“萎靡”怕是就和《八佰》直接相关了。历史上的四行仓库勇士,悲壮但却一点也不值得效仿。因为这是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为了向外国记者所代表的英美列强献媚、示弱而将守护国土的底层士兵当做随时可以抛弃的代价才造成的无意义牺牲。正是因为这样的牺牲太多,和管虎一样是光头的蒋介石滚到了台湾岛上,仰赖着帝国主义舰队的保护继续苟延残喘。

  这样的“萎靡”绝不应该属于志愿军,仰赖于“支部建在连队上”的独有机制,志愿军十分清楚自己为什么要来打这场发生在别国国土上的战争。对于美利坚帝国主义的士兵来说,和志愿军的较量可以是一场“对手”之间的较量,而对于志愿军来说美军从来就不是“对手”这一较为中性化的表达,而是实实在在为了帝国主义利益不惜动用细菌战等反人类手段的“敌人”。

  电影中,为了意气之争而对志愿军战士造成重大伤亡的美军飞行员的“邪恶”部分被无限的压制了,仅有的那句对中国人的种族歧视话语“chinks”也很快被接踵而来的“kid”给解构了。在导演眼里,从美国来参加侵略战争的年轻人是“kid”,是战争的受害者而不是加害者。而我们被迫以完全不能相比的综合国力来进行反侵略战争的年轻人就不是孩子,就一样是给予了侵略者“加害”的“活有余罪”之人。这种将战争抽象化的表现手法,非常接近于日本和欧美对战争的主流反思:战争没有赢家,大家都是受害者。

  电影中不止一次以士兵的角度表达“士兵们不想打仗只想回家的”士兵无罪化宣言。问题是谁不想回家?既然都想回家,为什么还要来到朝鲜战场上来参加这场毫无正义可言的战争呢?美军所支持的李承晚政权可是被认为是刺杀朝鲜半岛现代化国家“国父”金九的最大嫌疑人啊。这样的解读是极度萎靡,极度反动的。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被解构为惺惺相惜的“对手”情谊,这样的解读不仅侮辱了志愿军战士,更是侮辱了在朝鲜战争中埋下种子,在越南战争中爆发的美利坚民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民权运动。

  本来张译和吴京担任主角的第三部分是我最为期待的,但实际看完之后我甚至怀疑参演过《士兵突击》、《我的团长我的团》的张译与主创过《战狼2》与《流浪地球》的吴师傅会在发布会上“眨眨眼”。本片在第一部分就着重强调了志愿军是由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操着不同口音的人所组成的军队。为了使得这样的个人组织成为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往往需要特殊的纽带。

  可能管虎大导演以为普通人都不会说英语,以至于影片中的英文字幕暴露了管虎对这种“Special Bond”的肤浅理解。在管虎导演眼中,构成志愿军纽带的是战友之情(义气)、师徒(父子)之情(亲情)、历史文化之情以及独属于吴师傅和张译两人的哨音,唯独志愿军真正独步宇内的法宝,在本片中被主观的神隐了。甚至直接安排一个因为违反军纪而被撸成班长的前连长当主角,用战友之情把新任的连长与显然应该出现的政委指导员给盖住。

  不仅如此,为了体现“战争中的个人”,主要的视角与拍摄资源都集中在了连级以下的基层士兵上,然而任何一个对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有了解的人都知道,从红军一路来的志愿军基层政委,必然是和这些基层士兵同在前线的,

  兄弟之情、父子亲情、文化共鸣,这些都是一只能够称之为军队的组织所必然拥有的,无论怎么样的巧舌如簧也不可能否认这一点。这些情感必然会出现在美帝国主义侵略部队当中,这些情感必然会洋溢在击败了多次反法联盟的拿破仑法军中,这些情感必然会充盈在国民党反动派所领导的中国军队当中。可你无法想象上述的任何一支部队可以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他们一样能做到志愿军做到的那些丰功伟业。因为他们不是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而“人民军队”的组织形式才是志愿军能以羸弱的综合国力将赢得二战的、不可一世的美国军队打回三八线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电影中所表现的那种“亮剑”式的,明明已经被解除职务还对原属部队有实际指挥权的情形在任何现代化军队当中都会被当做头等大事来处理,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是决不允许自身的动员能力被旧式军队的人身依附所取代的。这样的梁山好汉式的组织形式所带来的战争行为在电影中的体现就是张译所饰演的排长为了给自己的师傅,自己的老连长报仇,公然点火暴露自身位置以吸引美军飞行员注意力,最终来了一场“老炮儿”之间的决斗。

  可以说,从1927年的红军开始,如果人民军队真的这么打,早就被蒋介石给剿灭了。可能说是梁山好汉式的组织形式有些过分,那么就给他升格为《三国演义》里的兄弟情义吧,谁叫管虎导演给三大主角的姓便是“刘关张”呢?在这个意义上,刨掉旁白对本篇的说明性补充,《金刚川》里的军队没有一点志愿军的特征,如果你不看这些说明性补充,这样的军队可以是世界上的任何一支军队。

  说得难听一点,本片最“共产主义”的部分,是开幕的时候,志愿军战士从一片看起来无人的草坪中如雨后春笋般站起的场景。嗯,这个镜头所表达出的意思,非常接近美军在越南战争中,对越共的看法。

  在经历前三部分的轮番轰炸之后,笔者又被第四部分的下限给震惊了。本片的主线是围绕通往美军所在地金城的“桥”的攻防,但对金城以及美军的抽象化描写使得本片在观感上非常奇怪。一言以蔽之,因为志愿军的正义性被前三部分给破坏的体无完肤,志愿军在最后部分的人肉架桥的蒙太奇上,表现的不像是要和侵略自己国家的敌人做殊死搏斗,反而像是万死不悔也要前往美军所在地,这其中的区别不知道能有多少人看明白。

  像这样别扭的地方全片比比皆是,可以明显的感觉作为导演和编剧的管虎的情感与这部电影的题材相当的疏离。在片尾演员表上,管虎也用明晃晃的毒牙把这种情绪做了明确的表达。

  然而,这种不上台面的可笑伎俩就能抹杀志愿军战士的光辉吗?“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历史已经证明,志愿军战士们的光辉是永不可磨灭的。正是因为有志愿军们,有这场对帝国主义侵略者表明“没有你,对我很重要”的立国之战,我们才有今天的生活,这些蝇营狗苟们也才有一边当两面人一边恰烂钱的资格。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20-10-27/65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