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郭松民:“国有情结”工人是国企最强有力的“守护神”

作者:郭松民   来源:红色文化网  

  一切所谓精英学者以及妄想靠鲸吞国有企业一夜暴富的贪腐分子,在“国有情结”浓厚的国企工人面前,其阴谋难以得逞。

  郭松民专栏

  2009年7月,东北老工业基地某市“东钢”的职工,因为强烈反对私企宇虹集团在未经职代会讨论的情况下就对“东钢”进行二次控股重组,于是他们在老工人武继松的带领下停工抗议,并且将第一次重组时用“铁腕”迫使大批工人下岗的私企高管申玉驹控制起来,与相关部门谈判,最终迫使有关方面先是作出暂缓重组,继而作出了中止和永不重组的决定。“东钢”工人反对全面私有化、维护国家宪法、维护国有资产的斗争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当天晚上10时,“东钢”全厂恢复了正常生产,工人住宅区礼花四起,鞭炮齐鸣,简直像过年一样热闹。

  这是有工人阶级作家之称的赵剑斌老师的最新力作——《钢城改制变局》的主要故事情节。赵剑斌是根据2009年发生的震惊中外的“通钢事件”创作这部长篇小说的,目前小说已经杀青,正在出版过程中,笔者有幸先睹为快。这部小说结构缜密,场面宏伟,语言精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字里行间浸透了工人浓厚的“国有情结”——对国有企业的无限深情。

  笔者和赵剑斌老师是非常熟悉的老朋友。2010年暑假,笔者带领一队大学生到东北进行社会调查,途经哈尔滨时,特意邀请赵老师和同学们进行座谈。当时赵老师正在患病,但他仍然坚持拖着病躯和同学们整整座谈了一天。他给我们讲述了发生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两则真实的故事:

  一则是,当时一个工业区很多工人全家下岗,已经青春不再的妻子们也被迫到洗浴中心以低廉的价格出卖自己的肉体。每到傍晚,丈夫们便用破自行车驮着妻子去洗浴中心。作为丈夫的十几位大老爷们儿就在外面默默地抽烟。午夜过后,憔悴的妻子出来,丈夫们再用自行车带他们回家。他们被称为“忍者神龟”一群。

  再一件是,一户家庭夫妻下岗。一日,读中学的儿子回家,说学校要开运动会,老师要求穿运动鞋,但父亲实在拿不出买鞋的钱,儿子委屈落泪。妻子心疼儿子,开始抱怨丈夫无能,丈夫埋头吃饭,一语不发,饭后放下碗筷,默默走向阳台,一跃而下。

  我至今记得,赵老师讲述这些故事时,几度哽咽,而围坐在一起的同学们,男生默默垂泪,女生则已经泣不成声了。

  赵剑斌讲述的故事,很好地解释了“东钢”的工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浓烈的“国有情结”,因为国企就是他们的家,是他们的母亲。在国企当中,他们可以获得保障,获得尊严,获得安全感。正如小说中的主人公武继松所说的那样:“当年,我们加班加点义务劳动献工,没有半点怨言,因为主人翁的地位体现出来,因为企业是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我们每个工人心里都明白。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进程中,多付出点辛劳从不讲价钱,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参与,没有任何抱怨,渴了喝口凉水也心甘。大家心里有杆秤,我们是国家的主人。”

  并非巧合的是,正当通钢事件爆发之际,河南传出一起离奇的“开胸验肺”事件。说的是一家私人耐磨材料厂的普通职工张海超,因患尘肺病屡屡得不到政府相关部门认证,根本原因是私营企业主担心,如果将张海超确诊为职业病,很多与他情况类似的工人就会要求赔偿,企业就要破产。张海超万般无奈之下只好开胸验肺。在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绝对不会发生这种不把工人当人的事。抚今追昔,中国工人阶级怎能不向往社会主义,怎能没有“国有情结”?

  目前,在中国的国有企业,尤其是那些关系国计民生、国家安全的大型央企,正在遭遇空前的“舆论围剿”,国有企业的主管部门国资委和国有企业自身,简直可以说动辄得咎。正如一位前国资委领导同志对媒体抱怨的那样:“国企做得不好挨批,做得好也挨批,简直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但他们没有意识到的是,具有强烈“国有情结”的国企工人,正是保卫国有企业的主力军,一切所谓精英学者以及妄想靠鲸吞国有企业一夜暴富的贪腐分子,在他们面前,阴谋难以得逞。《钢城改制变局》就用浓墨重彩的笔墨,描述了“东钢”工人怀着对国有企业深厚的感情,依托宪法和法律,为保卫国有企业不被搞垮而进行的不屈不挠、有理有节的斗争。

  耐人寻味的是,“国有情结”这个词,正是出自“通钢事件”后一位省级国资委发言人之口,而且他是将其作为一种阻碍国企“改制”负面因素指出来的。在笔者看来,这位官员真是糊涂得可以,岂止糊涂,简直是反认他乡为故乡。从这位官员的糊涂观念看,国有企业陷入目前的舆论困境,岂是偶然?

  《钢城改制变局》的作者赵剑斌,本身就是一位下岗工人。当时他已年逾五旬,但是他还是克服各种困难,连续创作了《父恩难辞》、《新潮旋风》等一系列反映社会转型期国企问题的长篇小说,被评论界誉为“新工业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品。他塑造了许多有着“国有情结”,不怕打击、善于联系群众、率领群众与腐败分子进行顽强斗争的新工人领袖的形象。赵剑斌认为,在工人已沦落为弱势群体的这个时代,尤其需要这样的工人英雄形象更多地涌现在文化艺术的舞台上。



https://www.hswh.org.cn/wzzx/djhk/wypl/2013-05-02/93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