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美国外国媒体“收买计划”
新华网 ( 2008-08-04 ) 来源: 《环球》杂志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外媒发展”项目实施主体增多了,手段和任务也日益多元化,不再由中情局一家独揽,而由各个机构分工协作,其活动方式也从过去的秘密状态转为公开,并被精心包装成“援助行动”。
文川
对外援助一直是美国对别国施加影响、实现其外交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而美国的外援重点,甚至还包括了外国媒体。
无论是美国国务院、国防部、中央情报局、国际开发署、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和美国驻外使领馆等政府机构,还是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自由之家”以及和平研究所等披着非政府组织外衣的半官方机构,都在通过各自所谓的“外国媒体发展”项目,扶植和资助着一批国外媒体机构、记者协会、高校新闻学系、新闻培训机构以及新闻记者。
其范围覆盖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捐助金额从几千美元到上百万美元不等。这些项目在不同机构中也有不同称号,有的被称作“媒体援助”,有的被列入“公共外交”,还有的被称为“心理战行动”。
关于这些“外媒发展”项目,美国国际开发署发言人科什查克说得冠冕堂皇:“我们的底线是向外国媒体传授新闻技能,包括报刊和广播电视,如何写新闻,如何平衡报道……总之是所有你能想到的关于新闻作品的一切知识。”
但一些媒体监督人士和别国外交官却并不这么看。总部设在纽约的新闻监督机构“公正与准确报道”通联主任伊莎贝尔·麦克唐纳指出,这些所谓的“外媒发展”项目,尽管自称恪守客观原则,但经常做着反民主的事情,包括“挑起争端和帮助美国政府传播谣言,说到底是为实现美国外交政策的目标服务。”当美国的外交政策目标是颠覆别国政权时,这些项目就会成为美国破坏其不喜欢的别国民选政府的工具。
曾经当过记者的玻利维亚驻美国大使古斯塔沃·古斯曼意味深长地说:“拿了(美国)好处的记者就已经不是一个记者了,而是变成了雇佣军。”
头号“媒体资助者”
由于美国各种“外媒发展”项目分散在多个机构和实体当中,因此很难观其全貌。2007年12月,美国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下属的国际媒体援助中心发表报告说,在2006年,美国国际开发署共拨出约5300万美元用于“外媒发展”项目。该中心预计,同一年国务院和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的相关开支分别为1500万美元和1100万美元。规模较小的美国和平研究所出资140万美元。
但国防部和中情局的相关资金使用情况属于美国的国家机密,无从得知。此外,美国政府还通过捐助的许多非政府机构、政府承包商和驻外使领馆间接资助外国媒体和记者。但即使不算国防部、中情局以及通过第三方的间接捐助,美国也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媒体资助者。
作为外援的一项重要内容,美国资助外国媒体的做法由来已久,但在很长时间内一直由中情局秘密操作,只做不说。1972年“水门事件”后,美国社会要求行政透明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对中情局等情报机构的无法无天十分愤慨。由此,国会先后成立了两个委员会和一个独立委员会调查中情局的秘密行动。
中情局官员在接受公开调查时承认,他们秘密资助了许多境外平面和广电媒体。比如当时在英国出版的一份反共文学杂志《遭遇》,就与中情局1967年的一次秘密行动有关。
国会的调查发现,美国资助外媒的行动在美国实施对外政策过程中有时起到决定性作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上世纪70年代中情局策划颠覆智利阿连德政府的行动。美国政府档案研究专家科恩布鲁说,中情局资助的智利反对派报纸《信使报》在促成这场血腥政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情局如今是否还从事类似活动?该局发言人吉米利亚诺在接受美国《当代》杂志采访时说:“作为惯例,中情局既不承认,也不否认这种说法。”
亲手打造亲美媒体
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变化,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后,美国“外媒发展”项目实施主体增多了,手段和任务也日益多元化,不再由中情局一家独揽,而由各个机构分工协作,其活动方式也从过去的秘密状态转为公开,并被精心包装成“援助行动”。
手段之一是亲手打造亲美媒体,这主要由美国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和国防部操作。
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实际上是美国的外宣机构,旗下的“美国之音”电台是美国政府的主要喉舌。该委员会称其宗旨是“管理美国所有政府和政府资助下的非军事国际广播任务,用60种语言向全世界人民提供新闻和信息。”
近年来,美国政府加大了对该委员会的投入。从1999年起,它升格为独立联邦机构。到2006年为止,它总共得到了6.5亿美元的政府拨款。
除了维持“美国之音”的运作外,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还出资组建了面向中东地区的“自由人”阿拉伯语卫星电视网,总部设在华盛顿附近,在中东各地设有分部,24小时不间断播放节目,向中东民众宣传美国的政策。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迄今已投入3.5亿美元建设的这个电视网,被美国传媒界称为其自1942年创办“美国之音”后的又一“外宣大手笔”。这个电视网原本是要在中东地区与很有影响的卡塔尔半岛电视台进行竞争,但事实上“自由人”在中东地区收视率很低,只有2%,与“半岛”54%的收视率相差甚远。
广播事业管理委员会还经营着面向中东年轻听众的“萨瓦”电台,面向伊朗的“法尔达”电台和面向亚洲的“自由亚洲”电台。同时,它还资助向古巴进行宣传的电视节目,仅此一项在本财政年度的预算就达3900万美元。
美国军事外宣和战地外媒发展事务由国防部主管。用美国的军事术语来说,叫做“心理战行动”。据《纽约时报》披露,国防部是伊拉克和阿富汗多个电台、报刊和网站的幕后老板,但表面上却不点破这一层关系。国防部还收买当地记者,让他们撰写美化美国和美军的文章。
美国宾州大学传媒学院的一份研究报告披露,国防部还曾与国防承包商科学应用国际公司签下8000万美元的合同,要把伊拉克原有的一个国家电视台改造成堪与“半岛”匹敌的新闻网,但最后因管理不善而夭折。美军资助的一家伊拉克新闻网站也遭到了同样命运。
邀请外媒访美“学习”
2002年8月,委内瑞拉记者拉卡约受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访问。这个人选是美国驻委大使馆推荐的,理由在一封电文中说得很清楚:“我们认为,拉卡约访美的效果将直接体现在他今后的政治和国际报道当中。在他的事业不断上升的同时,我们与他加强关系意味着我们在该国舆论界有了一个重要朋友。”
事实上,从1961年开始,美国国务院就设立了一个邀请外国媒体记者访问美国的计划,美方负责全部费用。据悉,去年这个计划邀请了大约467名外国记者来美访问,耗资近1000万美元。
对于这一计划的目的,“公正与准确报道”通联主任伊莎贝尔·麦克唐纳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访问计划的意图是要在来访记者和支持美国外交政策和美国企业利益的机构之间建立关系。”
参与这一计划的有国务院下属的多个机构,包括教育和文化事务局、情报和研究局以及民主、人权和劳工局,还有遍及世界各地的美国使领馆。
当过总统发言人的玻利维亚记者孔特雷拉斯证实,2006年,为阻止玻利维亚有左翼思想的莫拉雷斯当选总统,美国国务院曾经积极活动,不仅邀请玻利维亚记者访美,而且还举办过多次所谓的“媒体工作会议”。
扶植资助代理机构
较之前两种手段,扶植、资助代理机构更为隐蔽。这项任务主要由美国国际开发署和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自由之家”以及和平研究所等所谓非官方机构负责,他们资助和扶植的对象是一些国际和外国媒体组织,并以此作为代理机构间接地影响外国媒体和记者。
隶属国务院的国际开发署名义上是美国的外援机构,但华盛顿智库经济和政策发展中心学者韦斯布罗特指出,“在包括委内瑞拉和玻利维亚在内的许多国家,国际开发署的行为更像中情局,而不像援助或发展机构。”
目前该机构主要资助三个所谓的“国际媒体组织”,包括“国际研究和交流委员会”、“媒体间网络”和“寻求共同立场”。根据“国际研究和交流委员会”2006年的税务报表,它当年的经费主要用于资助和培训数百名外国记者和媒体组织。该组织在50多个国家进行活动。“媒体间网络”主要在原来的苏联和东欧地区活动,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独立媒体”的主要网络之一。
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虽然名为非官方机构,但其实是美国政府在全球推广其价值观的重要工具,有“第二中情局”之称。英国的威斯敏斯特基金会和加拿大的权利与民主组织是其姊妹机构。他们互相协作,在世界上扶植和培养了一批亲美和亲西方的媒体组织。
据一些国际媒体监督人士调查,成立于1992年的国际言论自由交流组织的72个成员组织中,有17个接受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的资助。这些组织进而再在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媒体中发展亲美势力。而号称全球最大记者协会的国际新闻工作者联合会,也曾至少接受过两笔来自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的资助,要该组织分别用于在塞黑和索马里培养“独立新闻机构”。由于扰乱北京奥运而被国人所知的、总部设在巴黎的“记者无国界”组织,虽不在全国维护民主捐赠基金会的捐助名单上,但其实两者关系密切。“记者无国界”的秘书长梅纳德甚至以获得该基金会捐助作为炫耀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