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2012 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状况述评

作者:吕薇洲 邢文增   来源:《观察与思考》2013-5  

  2012 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继续深化并拓展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事件以及重要历史组织和人物的研究,同时,针对国际金融 - 经济危机和欧美主权债务危机不断深化,大规模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频繁爆发的态势,对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历史命运进行了深入研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现状、策略和前景进行了广泛探讨,推出了一系列有深度、有价值的著述和观点,取得了重大进展,但也仍存在诸多不足。

  一、重视对文献史料的考究及对研究成果的宣传

  (一)重视对历史文献和事实材料的挖掘考究

  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的陆续出版以及国内外大量历史档案和文献资料的揭秘挖掘为契机,学界运用各种新材料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从而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呈现出“更加重视对历史文献和事实材料的挖掘考究”的鲜明特点。

  2012 年,无论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事件的回顾反思,还是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探讨,学界都更加注重对历史文献和事实材料的深入挖掘和严格考究。譬如,在本年度对苏联解体问题的研究中,《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摄制组先后三次赴俄罗斯采访苏联解体亲历者、当事人及普通民众,采用一些权威人士亲述的方式,全景展现并深刻揭示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历史过程和教训。《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一书,也甄选了近年俄罗斯出现的最新资料,内容涵盖重要政治人物的回忆录、亲历者的访谈录、解密的档案材料、研究分析材料和部分尚未出版的手稿等。

  另外,学界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历史人物和组织的研究,也愈来愈注重运用一手的历史文献,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状的把握,也偏向于建立在大量事实材料的基础上。

  (二)注重对重大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

  2012 年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更加注重对学科研究成果尤其是重大研究成果的宣传推广。除每年一次的《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且听低谷新潮声》发布会如期于 2012 年 3 月 2 日召开外,还举办了如下几次重大的学术成果发布交流会。4 月 6 日,中央编译局主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出版座谈会,与会者围绕该套书首批 12卷(第 1—8 卷,第 12、31、32、56 卷)的出版以及今后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研讨。4 月 10 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举办由该中心制作完成的《居安思危》党内系列教育参考片——《苏联亡党亡国二十年祭——俄罗斯人在诉说》汇报会,对该片的拍摄过程、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影响等进行了全面介绍,认为该片的发行对教育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增强居安思危意识,坚定共产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9 月 8 日,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题组、人民出版社、山西师范大学联合主办《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首发式暨学术研讨会,与会者对该书的特点和内容进行交流,该课题组第一首席专家吴恩远还在《光明日报》发文对该书进行了介绍。10 月 10 日,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召开“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出版新闻发布会,与会学者围绕该丛书的内容、形式、价值展开充分讨论,认为该丛书展示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跌宕起伏、各种思潮渗透交锋以及主要探索者艰辛开拓的历史,对于抵制和批驳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领域继续拓展、研究内容不断深入

  (一)拓展并深化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整体以及重大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研究

  2012 年,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重大事件、人物和组织,学界从整体和专题两个层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和深度分析。

  在整体研究方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系列教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于2012 年 5 月出版,该书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教学与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教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献》首批 12 卷于 2011 年 12 月正式出版,该丛书以丰富详实的第一手资料,全景呈现了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到世界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历史过程,对国际共运史学科的发展将起到推动作用;此外,程玉海、张祥云、泰正为主编的《国际共运史与社会主义研究辑刊 2012 卷》,贝弗里·J·西尔弗的《劳工的力量:1870 年以来的工人运动与全球化》等著作,也对全面把握国际共运的历史发展进程有着积极作用。在专题研究方面,一是运用大量一手材料,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深刻反思和分析。尤其是围绕苏联解体、十月革命,学界多视角、多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如陈之骅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沙煜博的《俄国十月革命不是对马克思“跨越”理论的实践证明》等著述对十月革命进行了分析。李慎明、张树华的《亲历苏联解体二十年后的回忆与反思》,王正泉的《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刘淑春的《20 年后俄罗斯各派人士论苏联八一九事件》,马龙闪的《俄罗斯三位总统如何因应苏联解体》,李永忠、董瑛的《苏联解体的 15 种学说》,冯绍雷的《一场远未终结的辩论——关于苏联解体问题的国外学术诠释》等对苏联解体进行了探讨。二是根据新披露的材料,对主要历史组织和人物进行了更加客观的分析,提出了一些不同于以往的评价。特别是围绕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关系,围绕斯大林、普列汉诺夫、布哈林、卢森堡、托洛茨基等有争议的人物,学界在充分运用各种史料文献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维,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

  (二)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动态的及时跟踪

  一是继续关注当前资本主义危机的发展状况、成因、影响以及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此类著述包括谢富胜的《控制与效率: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理论与当代实践》,程宝光的《虚拟与掠夺——资本主义最高和最后阶段论》,马列光的《资本主义大崩溃》,莱斯利·斯克莱尔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以及聂运麟的《共产党和工人党视野中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朱安东的《世界资本主义危机的根源和发展》,赵明昊的《当前西方对资本主义困境的反思》,杨斌的《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危机引发的困境及其出路》,唐珏岚的《金融危机下的资本主义将何去何从》,蔡万焕的《金融资本的矛盾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未来》,叶楠的《当代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剖析》等。学界普遍认为,当前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只要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得不到解决,危机就不可能消除。发达国家采取的以维护垄断资本利益为主旨的反危机举措,不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反而会给资本主义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二是跟踪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劳资矛盾以及西方社会运动蓬勃发展的原因、性质、发展策略等。研究者普遍认为,当前频繁爆发的发达国家各种社会运动,是其奉行的新自由主义理论与实践导致的,尽管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反抗运动在很多国家取得了重要进步,但从总体来看仍发展缓慢。此类著作包括孙寿涛的《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数量增长与构成变动》,张新宁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与资本主义制度危机——国外学者的视角》,吕薇洲、易艳华的《“占领”运动、金融危机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段莉群的《从“占领华尔街”运动进一步认识当代资本主义本质》,刘海霞的《当代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与危机——对“占领华尔街运动”的反思》,崔学东的《新自由主义导致全球劳资关系不断恶化》,洛伦·戈尔德纳的《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会的危机》,詹姆斯·彼得拉斯的《欧洲和美国工人阶级:右派、左派和中间派》以及斯洛文尼亚学者斯拉沃热·齐泽克的《工薪资产阶级的反抗》等。

  三是加强了对发达国家共产党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现状和前景的介绍和评析。此类著述包括李慎明主编的《世界社会主义黄皮书:世界社会主义跟踪研究报告(2011~2012)》,张森林的《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社会主义价值的思考》,王学东的《国际金融危机与世界社会主义》,程恩富的《世界社会主义的未来取决于国际无产阶级有效联合行动》,胡振良的《新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姜辉的《剧烈变化时代的世界社会主义:机遇与挑战》,柴尚金的《当前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看点》,刘志明的《金融危机后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革新与战略策略调整》,康晏如的《白俄罗斯共产党新纲领述评》,李凯旋的《瑞典共产党人论经济危机及其他问题》等。学界普遍认为,尽管危机重创了资本主义制度,但资强社弱的态势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两制国家竞争合作的局面仍将继续维持,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事业仍面临诸多挑战。

  四是继续关注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学界除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予了密切关注,也对越南、古巴、朝鲜、老挝四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相关成果包括陈明凡的《越南政治革新研究》,陈元中主编的《马克思主义越南本土化的理论与实践》,布兰德利·沃麦克的《现代化与中越模式》,朱继胜的《越南社会主义定向市场经济的逻辑生成——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徐世澄的《古巴求变》,陈定辉的《老挝:2011 年发展回顾与 2012年展望》,李军的《朝鲜经济发展现状及前景》,张慧智的《朝鲜经济发展方式探析》以及韩国学者金炼铁的《金正恩体制的改革开放可能性》等。学界普遍认为,现有社会主义国家在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成功解决了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到多样化发展的历史任务,为社会主义向着民族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树立了成功的榜样。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系列举措中,社会主义国家在高效调配资源、合力解决重大问题上的制度优越性日渐突出地显现出来。另外对于各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和发展的状况,学界也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各国迥异的历史、文化、国情、党情决定了在具体制度、体制、机制的改革深度、广度以及成效等各方面也存在明显差异。

  (三)加强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相互关系以及当代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研究

  学界在跟踪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互关系,加强了关于资本主义危机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以及危机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等问题的研究。相关著述包括李慎明主编的《世界在动荡、变革、调整》,《世界在反思(当代资本主义评析)》,林德山的《理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几个基本问题》,陈海燕的《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制并存的自发性与博弈的自觉性》,、代金平、马雪的《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影响》,臧秀玲、杨帆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影响》等。学界普遍认为,此次危机深刻表明了资本主义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但是,在明确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取代这一历史命运的基础上,不少学者也提出,尽管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遭受重创,但它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西方国家的共产党和世界左翼政党在当下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并未成为主流,甚至没有完全摆脱生存危机,因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仍面临诸多挑战,社会主义复兴之路远非坦途。

  另外,学界也加强了对当代国内外各种社会思潮的分析研究。学界普遍认为,研究和分析这些思潮,有助于更好地吸收各种思潮中积极合理的思想观点,更有力地抵制和批驳各种反社会主义的错误思潮。此类著述包括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中的《民主社会主义评析》(周新城著),《西方世界中的社会主义思潮》(姜辉、于海青著),《当代拉丁美洲的社会主义思潮与实践》(徐世澄著),《历史虚无主义评析》(梁柱著),《戈尔巴乔夫与“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王正泉著),以及刘淑春的《俄罗斯社会主义流派当前境况》,程恩富、丁晓钦的《金融危机催生变革资本主义思潮》,吕薇洲的《当代欧美三大社会主义流派辨析》、《“欧洲福利国家及其批判”论析》,张飞岸的《评析当代中国五大社会思潮》等。学界普遍认为,应当把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民主主义、生态社会主义等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和流派,都纳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范围,在比较中找出它们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认清它们的本质和影响。

  三、学术活动丰富、学术交流频繁

  2012 年,国内外各界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与发展趋势,围绕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与发展前景,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活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和发展前景,国内外举办了多场论坛

  1 月 17-22 日,在巴西举行主题为“资本主义危机:社会与环境正义”的世界社会论坛,数万名代表参加会议,会议认为,危机持续蔓延并无法根除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中国家应破除对资本主义的迷信,努力寻求建立一个新的发展模式。1 月25-29 日,在瑞士召开主题为“大转型:塑造新模式”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与会者围绕“反思资本主义”这一核心话题展开了 250 余场讨论。3 月 16-18 日,在美国纽约举行主题为“占领制度:对抗全球资本主义”的全球左翼论坛,会议结合经济危机持续蔓延、“占领华尔街”等政治社会运动风起云涌等现实热点问题,围绕占领运动、资本主义危机与替代以及左翼复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7 月 4-6 日,在委内瑞拉召开了主题为“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危机、左翼政党面临的问题”的第 18 届圣保罗论坛。

  (二)围绕共产党和左翼的发展策略以及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召开了多场研讨会

  5 月 18 日 -20 日,在比利时召开的第 21 届国际共产党人研讨会,来自 59 个共产党和工人党的代表围绕“共产党人的当前任务与争取社会主义斗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讨。10月1-2日在比利时举行了“欧洲共产党会议”,会议的主题为“共产党和工人党对于资本主义危机的立场:是被同化,还是与之决裂;所谓的有利于人民的管理资本主义的幻想;共产党人为了维护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利益、推翻资本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而斗争”,与会者在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基础上,介绍了本国开展阶级斗争、反对资本进攻的经验。11 月 22-25 日在黎巴嫩举行的“第十四次共产党和工人党国际会议”,来自 60 个共产党工人党的 84 名代表围绕“加强反抗不断升级的帝国主义侵略行径,为实现人民的社会、经济和民主权利和愿望,为了社会主义而斗争”交流了看法。11月 29-30 日,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世界社会主义论坛——资本主义危机与社会主义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来自多国的近 150 位代表,探讨了全球经济政治格局的演变,展望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11 月 23-26 日,在山东举行的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年会暨“当今世界变化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学术研讨会,围绕资本主义体制困境与发展模式调整、世界左翼政治运动的形势与特点、中国社会转型与改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执政党建设、国际共运史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探讨。11 月27 日 -28 日,在广西举行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民族、民生、民主学术研讨会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 2012 年年会”,与会者围绕当代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和新实践、社会主义的民族化与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民族问题、民主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民主的探索、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经验教训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11 月 30 日,在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召开主题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与共产党的理论与策略”的小型国际研讨会,来自英、法、美、尼等国的共产党人与中国学者围绕资本主义国家共产党的现状、共产党与工会的关系、共产党在工人运动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12 月 15-16 日,在莫斯科举行了主题为“共产主义运动的今天与明天”国际论坛,来自中国、巴西、越南、希腊、印度、古巴、黎巴嫩、葡萄牙、乌克兰和捷克的共产党代表,就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面临的局势和所应采取的战略、策略交流了看法。

  四、存在的问题与努力的方向

  2012 年,伴随着各种文献材料的不断涌现和各类论坛研讨会的频繁召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特别是围绕苏联解体、十月革命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问题、围绕当代资本主义的制度危机、历史命运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未来策略等重大现实问题,国内外学界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推出了许多新作品和提出了诸多新观点。作为国内唯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命名的一个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国际共运部充分利用外语语种比较齐全的优势,及时跟踪学科前沿问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当代世界资本主义三个研究室为依托,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大历史与现实问题为关注点,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危机及其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趋势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推出了一批引起较大社会反响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以及资本主义危机与西方社会思潮等领域的最新研究理论成果位居国内学科前沿。

  但从总体上看,曾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优势学科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依然处于恢复和艰难发展阶段。无论是在学科研究内容和研究深度,还是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存在许多亟待深化和改进的地方。概而言之,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努力。

  (一)努力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认识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规律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和现状,一个最为重要的目的是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未来指明前进方向。

  近年来各种新史料新文献的解密和发掘,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精确性提供了必要的基础。但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从个人的意愿而不是从对历史实际进程的认识出发,动辄根据少许材料,随意裁减历史乃至歪曲事实的现象,尤其是在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组织的研究中,经常出现此类“为历史而历史”的问题。另外,危机背景下资本主义的前途命运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日益受到国内外各界的普遍关注,涌现出了一大批解读资本主义危机成因、性质和影响,关注社会主义现状、策略和前景的著述,但这些成果大都还停留在“就动态讲动态,就现状论现状”的层面。能够真正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角度来探寻和把握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具有久远价值的、值得称道的拳头作品并不多见。

  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努力运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实际,联系当今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需要,进一步从研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基本规律、基本矛盾及其新变化、新问题入手,从资本主义发展史中总结共产主义运动史的发生及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中把握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的挑战和发展趋势,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现实可行的思路和策略。努力在实践和学术研究双重领域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事业的发展。

  (二)切实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界之间及其同其他不同学科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作为研究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进程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是一个跨学科、多维度的研究领域,需要一个多层研究系统与之相适应”。

  相对于苏东剧变初期,当前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研究的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以及学术团体有了一定的恢复,但各部门之间缺乏必要的分工、交流与合作,并因此导致了学科发展缺乏整体规划,研究力量缺乏整合机制,研究成果分散且低水平重复,这一点无论从目前的学术交流还是研究成果都能反映出来。尽管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在推出相关研究成果,促进国内外相关学术交流方面作了大量工作,但单靠一家单位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态势,无论是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还是同其他学科相关发展状况相比,都还存在一定差距。

  基于此,一方面要加强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以及学术团体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和中联部相关研究部门、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国内其他“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重点学科、以及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和中国科社学会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等专业团体的作用,积极整合各高校相关研究力量,加强与国外相关研究机构和学者的交流,扩大国际共运学科在社会上的整体影响。另一方面需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同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沟通合作,形成学界相互协作,学科相互沟通的良性互动机制。

  (三)努力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人才队伍建设和后备力量的培养

  众所周知,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后,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的人员,不断“逃离”本专业,开始转向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等其他学科。尽管近几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使社会主义话题重返舆论场,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重新受到了各界青睐。但总体上看,目前,专门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尤其是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人员仍比较少,且大都是老的专家学者。随着一批老的从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专家相继退休,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研究面临的“后继乏人”、后备力量不足现象依然比较突出。

  要扭转这一状况,一方面要加强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现有研究人员的培养,包括鼓励研究人员在国内国外深造,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研读,加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社会主义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夯实研究队伍的理论功底,提升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分析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从而不仅使本学科人员能够利用外语优势对学科前沿进行跟踪研究,还能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力争在跟踪研究国外共产党、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最新动态及深入的理论研究两个方面都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另一方面,各教育教学单位和相关研究部门还要着力培养或招收一批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功底、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青年学生和学者,尽快提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学科研究队伍的整体学科素养和科研水平。(注释略)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观察与思考》 2013 年第 5 期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qq/2013-07-30/2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