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战争与不对称世界格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战略问题研究中心教授 张文木
[作者按]本文刊发于《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十年后的今天,美国已宣布从阿富汗撤军、反恐战争结束。今再发此文,希望它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
目录
一、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阿富汗战争起因分析
二、谁是赢家——阿富汗战场形势分析
三、制海权、制空权与国家安全——阿富汗战争结局分析
四、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五、结论
就在阿富汗战争被人们开始淡忘的时候,这场战争的深远影响似乎才刚刚显示出来。研究这场战争的经验及其影响,对于中国的未来是有意义的。笔者试从战争目的、战略策略、军事技术革命及历史意义等方面,对这场战争进行分析。
一、阿富汗战争与美国能源战略——阿富汗战争起因分析
“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发誓不抓住本·拉登决不罢休,为此美国发动了新世纪第一场战争:2001年10月7号,美国开始对阿富汗塔利班进行了大规模轰炸。2002年1月24日美国正式确认塔利班已经在阿富汗境内彻底瓦解,[1]但仍称反恐怖主义的行动将是长期的。
这里,人们就提出了一个问题:美国发动这场战争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为阿富汗还是为本·拉登?
我们知道美国是世界上能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美国的能源消费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可能源生产只占世界的19%,它的石油储量只占世界的2.12%。因此,美国石油产量和消费总量近十年来出现较大缺口,并且储量也大幅下降:1989年至1999年美国石油产量从4.29亿吨下降到3.54亿吨,下降了17.4%,而同期石油消费则从7.95亿吨上升到8.83亿吨,上升了11%,占1999年全球消费总量的25.9%;同期美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从336亿桶降为286亿桶,[2]而“今天这样的困境悄然而至,因为多年来的快速增长撞上了能源基础设施几十年来的投资不足所造成的供应方面的实际障碍。”[3]目前不能说这些必定会导致美国能源出现重大危机,但能源短缺加大无疑会使目前美国的经济衰退雪上加霜。自2000年下半年起,由于电力供应短缺,美国加州已经经历了数次局部轮流大停电,对硅谷亦不能幸免。截止2001年3月美国加州电费涨幅达40%。4月,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的能源战略报告开篇就向美国政府提出警告:“21世界伊始,能源部门处境危急。由于种种因素,一场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并且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今天全球化世界中的每个国家。虽然很难确切地预见到一切危机的具体起因,但有一点却很明确,能源的中断可能会严重地影响美国和世界经济,并且会以种种显著的方式作用于美国的国家安全和对外政策。”[4]在已过去的十年里,美国石油产量下降而石油消费量上升,在美国对进口石油依存度过高(50%以上),以及美国因近年能源生产设施老化而导致生产能力长期滞后的条件下,大幅增加和保障海外石油供给,成了小布什政府上台后制定外交政策的重要考虑。
亚洲近年石油消费总量的大幅增长,更增加了美国战略学者的忧虑。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提交布什政府的关于美国能源政策的长篇报告称:“国际能源机构或者经合组织成员国在1974年该机构创建时主宰着全球石油贸易,今天,它所占的份额正在迅速下降。在1985年到2000年期间,仅东亚国家在全球石油消费中所占的份额就从不到20%增加到27%以上,因为该地区占了世界需求总增量的80%”。“在国际上,最近10年来的快速的经济增长也使得世界生产石油和天然气的能力达到了极限。由于在20年来的很长一部分时间里,石油的实际价格不断下跌,所以寥寥无几的拥有世界主要储量的生产国没有得到激励因素,以促使在新的基础之中投资,而且,70年代所遗留下来的生产力方面所起到缓冲作用的剩余也逐渐消失了。”[5]2000年12月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公布的《2015年全球趋势》报告认为:“亚洲将推动能源需求的增加,并代替北美成为世界的主要耗能地区:世界需求的一半以上都将来自亚洲。中国——其次是印度——的能源消耗急剧增加。到2015年,波斯湾只有1/10的原油将运到西方市场,而3/4将送往亚洲。”2001年5月16日美国联邦政府发表了《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美国在2001年面临70年代石油禁运以来最严重的能源短缺,这将导致对(美国)经济的破坏,生活水平下降和影响国家的安全。”
里海是仅次于中东的世界第二大储油地。它位于欧亚大陆的接合部,石油储量主要集中在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阿塞拜疆。据估计,里海石油储量高达约270亿吨,天然气储量14万亿立方米。陆上石油储量也有几十亿吨,天然气陆上储量30亿万立方米。这样丰富的油气资源不能不引起能源消费大国的注意。
长期以来,美国一直为里海石油输出线路大伤脑筋。1999年11月,在美国总统克林顿推动下,阿塞拜疆、土耳其和格鲁吉亚签订一项协议,要在巴库和土耳其港口杰伊汉之间修一条输油管道,计划2004年建成。美国还计划推动建设一条将土库曼的天然气经里海底部,再经阿塞拜疆和格鲁吉亚两国,利用巴库-杰伊汉管道输向土耳其,目的是利用这条管道将中亚石油国家与西方联系在一起,减少对莫斯科的依赖,同时也可避开伊朗这个所谓“高风险地区”。为此,在美国政府的压力下,英美石油公司曾搁置了准备动工的一条被认为最经济的经伊朗的管道线路。但2001年3月俄国与哈萨克斯坦共建的从里海沿岸的田吉兹油田到俄黑海港口新罗西斯克的管道宣告修通,首批试运原油已输入管道。这对美国无疑是沉重的打击。更令美国人担心的是,中国也于2000年宣布要修建一条从中国西部到东部沿海,全长4000多公里的“西气东输”管道计划。这条管道一旦修通,中国不仅会在经济上受益,在政治上还将中亚国家,乃至东北亚油气资源稀缺国家的利益与中国联为一起。美国一直试图推动一条从中亚经阿富汗、巴基斯坦,最终进入阿拉伯海的油气管道线路。1997年,美国加利福尼亚联合石油公司副总裁马蒂·米勒同塔利班就这条输油管道问题举行了谈判。但是,由于阿富汗内战不止和塔利班的反西方态度,使美国一直无法达到目的。
有人会问:美国已经控制着中东石油,这难道还不够吗?
其实,美国对阿拉伯半岛的石油供应一直有着这样的担心,即一旦中东局势出现动乱,西方就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出现国内政治经济危机。美国自己生产的石油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一半,美国的西欧盟友的石油自给率更低。美国及其盟友不相信伊拉克或者伊朗能够保证对西方石油稳定的供应,也不敢将石油赌注全押在沙特等少数亲美的中东国家身上。拥有全世界最多石油资源的沙特阿拉伯正面临着许多社会和政治问题,而这些问题随时有可能转化为类似20世纪80年代初中东出现的反美浪潮。[6]在克林顿时期代表美国政府协调同中亚国家进行能源和贸易合作的卡利基,曾指责布什政府对里海的油气资源持消极态度。他在美国《外交》杂志上发表文章说:“如果美国因为无所事事、轻率而丢掉过去已经取得的成绩或者坐失将来在该地区的机遇,那么这将是极其严重的错误”。
心动不如行动。布什的反应是迅速果断坚决的:在证据迄今仍不十分确凿的情况下,布什就打响了阿富汗战争。
事实上,“9·11事件”发生后,在缉拿和打击恐怖分子问题上,布什的选择很多,但布什偏偏将目标锁定在阿富汗。2001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接受美联社采访时说,如果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交出本·拉登,并摧毁他领导的“基地”(al—Qaida)国际恐怖网,或许能够避免同美国发生战争。10月中旬美国又说,不管拉登结果如何,美国将把战争进行下去;这是一场长期战争。这两句话通俗的说法就是:拉登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美国在阿富汗的地缘政治经济长期利益;为此美国人必须作好长期流血的准备。
另外,美国出兵阿富汗还有更深远的地缘战略考虑。我们知道,20世纪90年代,美国初步实现了北约东扩和日美同盟关系的巩固和扩大。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利用科索沃战争将军事力量插入俄国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同年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后——这是迟早的事,西方就在波罗的海到巴尔干再次拉起一道隔离俄国的新“铁幕”。在太平洋地区,美国已从日本经台湾地区、菲律宾到澳大利亚拉起遏制中国的新链条。此后美国人还没填补的政治真空只剩中亚地区。近年美国开始重视印度,其意在为进入中亚建立跳板。“9·11事件”后,美国干脆越过印度一步到位,将军事力量直接插入阿富汗。其结果就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在西、东、南三个方向堵死了俄国南下的战略通道并从西东两个方向扼住了中国经济必须依赖的中亚和东亚能源及其他战略资源的进口源头;在中国、俄国、伊朗乃至印度等国之间插入阻止其可能出现的政治合作的楔子;美国在中亚的军事力量与沙持阿拉伯半岛的美国军事力量一起,对波斯湾石油输出口形成钳制态势,并以此与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的海上打击力量呼应,对正在崛起的印度海军力量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如此一来,中亚和中东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在美国的掌控下畅通无阻地流向西方,俄国和中国连接中亚的油气输送线路将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印度在不断崛起的同时将不得不面临美军南北夹击之势;最后,在出兵阿富汗这一石数鸟的布子中,美国独霸世界的战略体系也就加速定型。
英国在军事打击阿富汗行动中始终是美国最坚定的盟友。“9·11事件”前几天,也就是2001年9月7日,英国石油公司(BP)宣布退出中国的“西气东输”工程。[7]两天之后,“9·11事件”发生,随之而来的是美国有条不紊地将军队投向阿富汗。[8]目前看,英国石油退出中国西气东输工程的举动在时间上是有所考虑的。
对包括能源在内的战略资源的控制权是美国霸权的基础,也是美国地缘战略利益的关键所在。[9]美国曾从索马里撤军,因为那里没有美国迫切需要的战略利益。海湾战争中,美国没有从科威特撤军,但也没有推翻萨达姆政权,是因为美国在波斯湾有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为此需要长期在科威特头上空悬一把“达摩克利斯剑”,[10]以确保科威特对美国军事力量的长期需求。
现在,美国在阿富汗已完成了所谓“持久自由行动”,但美国似不会在中亚就此止步,因为美国在这里有着更为重大的战略利益。美国要将“反恐怖主义”战争长期进行下去,战争的结果还是老布什“沙漠风暴”策略的翻版:在打败塔利班并在阿富汗扶持一个新政权的同时也“无法找到”本·拉登,[11]这正如老布什打败伊拉克后又保留萨达姆一样,以使阿富汗新政权象科威特那样,对美国军事支持的长期依赖。[12]对小布什个人来说,功成阿富汗,则意味着他成就了一件自拿破仑到克林顿,从彼得大帝到勃列日涅夫谁都没有实现的霸业,但这对阿富汗和中亚人民来说,甚至对美国外交而言,的确是另一场灾难的开始。
二、谁是赢家——阿富汗战场形势分析
战争永远是政治的继续。
美国出兵阿富汗,誓言要彻底铲除国际恐怖主义。但在美国主导的阿富汗战场上,美国多种作战目标似乎自相矛盾,其战争给美国带来的政治“红利”也因此大打折扣。
2001年10月7日,美国在喀布尔以北的高寒地带向塔利班开始发起空中打击。美国声称阿富汗战场的目标是彻底摧毁塔利班及与之相关的“基地”组织,但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军作战方式至少有两点让人费解。
谁都知道,塔利班的大本营在坎大哈,而坎大哈又离阿拉伯海上的美国军事打击力量最近,离巴基斯坦西南部边境更近。美国已得到借道巴基斯坦的许可,但美国不从巴境内离坎大哈最近边界地带对塔利班大本营发起攻击,却舍近求远,舍易求难,选择喀布尔以北开始轰炸;轰炸月余,仅有数万人的塔利班主力却基本保存。不仅如此,当时还常有美国“误炸”(又是误炸!)北方联盟前沿阵地的报道。这让人不能不问,美国究竟是在炸谁?是北方联盟,还是塔利班?如果是后者,看看地图就知道,美国就应当从阿拉伯海上和巴基斯坦西南边境奎达一带启战,直接空袭塔利班的大本营坎大哈。这不仅仅是因为坎大哈离美国海上基地和巴基斯坦西南边境最近,还由于这里地形相对平坦,最便于美国及其盟国以最小代价使用地面部队。此其一。
其二,11月13日塔利班主动撤出喀布尔。在返回坎大哈的途中,美国的间谍卫星和侦察机于15日凌晨1时左右发现住在一小旅店的塔利班重要人物聚会并及时对其实施空中打击,拉登的主要副手阿提夫身亡。然而,令人又蹊跷的是,从喀布尔到坎大哈近500公里(直线距离)的路上,能在夜晚发现阿提夫的美国卫星却不能在几天里发现正在撤退的塔利班的大部队?在辨识度极高的美国卫星监控中和完全丧失制空权的情况下,塔利班竟能够将主力部队完整地拉回坎大哈?这让人难以理解。后来美国部队将坎大哈团团围住,并有美国士兵伤亡的报道,如早知如此,美国又何必当初:如果美国人于战争之初就从巴基斯坦西南边境切入,并在波斯湾海军火力的配合下,从海陆两向直接打击塔利班大本营坎大哈,然后一路北上,与俄国支持的北方联盟南北夹击,从纯军事的角度看,这样对塔利班的打击肯定更具毁灭性。
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国政治目标与其军事目标已发生矛盾。从军事目标看,美国一定要彻底铲除和摧毁塔利班及与之相关的“基地”组织;但从政治上看,在已初步实现东欧、东亚地区对俄国和中国的地缘战略包围后,作为老布什和克林顿战略逻辑的必然结果,是美国必须将其势力进一步插入中亚地区。且不说中亚地区蕴藏着仅次于波斯湾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而阿富汗又是输出这些油气资源的最有利于美国的通道,就从全球地缘政治的角度看,控制中亚就可从西东南三面堵死俄国南下进入印度洋的陆上通道,打散中俄两国与中亚国家正在形成的联合并阻止中国和俄国在中亚占据更多的油气份额。另外,中亚是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不管是从经济还是从政治的角度看,控制世界陆权的关键是控制欧亚大陆,而控制欧亚大陆的关键则是控制中亚地区。美国是一个以海权为生命的国家。对美国和西方盟国而言,控制陆权才能最终确保其海权。印度洋是世界海权体系的“心脏”,而控制阿富汗也就堵死了俄国进入印度洋的最近的陆地通道。
控制中亚,对美国来说最重要的不在于打败塔利班,而在于要在阿富汗找到有实力反映美国利益而不是反映俄国和伊朗利益的替代力量。环顾阿富汗各派势力,唯有塔利班比较接近这一条件。塔利班反美,但在阿富汗也只有塔利班反对俄国和伊朗。如果美国迅速将塔利班力量彻底消灭,那就意味着代表俄国和伊朗利益的北方联盟在阿富汗国内成为唯一有实力且无法制衡的武装力量;由此接踵而来的必然图景将是:美国人在前方流血开路,俄国和伊朗人则在后面收获战果。这当然不是美国人愿意看到的。美国人选择喀布尔以北而不是南方的坎大哈作为战争的切入点,也没有及早消灭喀布尔一带的塔利班有生力量,其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联盟的力量向南方迅速扩展。当时曾出现过几起美军“误炸”北方联盟前沿阵地的报道,稍作分析,就会明白这是美国在变相警告北方联盟:喀布尔及其以南是美英的势力范围,北方联盟不要在不经美国同意的情况下,南下进入喀布尔。
与此同时,美国又做分化塔利班的工作。2001年9月26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向“美联社”记者表示,塔利班政权因为庇护拉登正逐渐被国际社会孤立,但他不认为塔利班政权是疯狂的组织,只要塔利班政权愿意改变路线,并回应美国的要求,华盛顿不一定要推翻塔利班政权。10月17日,鲍威尔再次表示,阿富汗的战后政权将是一个尊重人民权力、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支持的政权。如果塔利班愿意采取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美国将考虑予以接受。显然,从政治考虑,美国并非真想彻底消灭塔利班,只是想从中分化出一个能反映美国和西方利益的所谓“塔利班温和派”。10月22日正在塔吉克斯坦进行访问的俄罗斯总统普京则针锋相对地宣称,俄罗斯将继续对阿富汗反塔联盟和原阿富汗总统拉巴尼进行政治和军事支持,塔利班不能参与未来阿富汗新政府的组成。普京在单独会见拉巴尼时称,俄罗斯仍然承认拉巴尼政府的合法性。
然而,最出乎美国人意料的是,塔利班于11月13日突然主动从喀布尔撤出,北方联盟则于当日一反12日向美国作出的不进喀布尔的承诺,迅速开进喀布尔。11月25日,北方联盟的领导人拉巴尼称,阿富汗不需要更多的外国军队,请有关各国高抬贵手。11月26日俄国派遣由军人、工程技术人员、扫雷专家及外交官员组成的大约二百人的队伍开进喀布尔;不久,伊朗也重开驻阿富汗使馆,
这突如其来的变局打乱了美国在喀布尔以北与俄国人划分势力范围的战略构想。从这一系列事件所必然产生的政治后果反推判断:美国当时对撤退途中的塔利班主力部队手下留情,没有实行毁灭性空中打击的深层原因,也是为了保留一支在阿境内唯一可以制衡北方联盟及其境外支持者的军事力量。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美国曾帮助北方联盟消灭阿富汗北方城市昆都士塔利班守军,从政治考虑,实为纯军事的鲁莽之举。当时美国有许多理由将这支已投降的部队“人道地”保留下来,作为在北方牵制北方联盟迅速向南扩张的军事力量。自从消灭困守昆都士的塔利班守军后,北方联盟就开始拒绝“外国军事力量”留驻阿富汗。2001年11月28日,在德国波恩出席阿富汗多方会议的北方联盟代表拒绝了联合国提出的向阿富汗派遣国际安全部队的建议。国际社会希望联合国派遣维和部队,防止侵犯人权事件发生;土耳其﹑印尼等国甚至已表示了派兵意向。但“北方联盟不愿将胜利成果拱手让给旁人” 。[13]
就在阿富汗战争开启不久,有朋友寄来一幅阿富汗战场上牛拉车的漫画,拉车的牛是美国,车是美英军队,赶车的人是布什和布莱尔,车上坐的则是由北方联盟士兵护卫着的俄国高官,牛车正前方是喀布尔城门。现在看来,这幅漫画所描述的阿富汗战场形势是意味深长的。在阿富汗战场上,美国政治家们对塔利班最初的政策及其苦衷,塔利班既不知晓也不领情,美军方也未必领会。在打击伊拉克的“沙漠风暴行动”中深悟老布什没有摧毁萨达姆政权要义的鲍威尔,显然要比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政治上老道得多,而塔利班以牙还牙的立场则着实让小布什左右为难,最后美国人不得不最终作出了抛弃塔利班,另起“炉灶”的政策选择。
但是,在阿富汗建立一个能反映美国和西方利益的阿富汗国家力量何谈容易。
在军事问题解决即将塔利班彻底消灭之后,政治问题就随之提上日程,即何种力量可以在阿富汗实行有效治理并能代表美国政治经济利益。现在让美国人最头痛的是目前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关键部门均为亲俄国和伊朗的人士占据,[14]而将阿临时政府变为亲美政府,这对目前的美国而言,既困难又需要时间,因此美国目前不希望阿临时政府的国防力量发展太快。英美曾表示愿意资助阿富汗临时政府国防部并武装国家正规军,条件是军队总人数不得超过五万人。除了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向美国发出加入驻阿富汗维和队伍的邀请外,尚无其他阿政府高官对此有积极的表态。[15]
塔利班被美国打垮后,阿富汗再次出现内战和反西方的趋势着实让美国不安。2002年2月16日,国际维和部队入驻喀布尔后首次遭到袭击。[16] 2月8日,土耳其《新黎明报》在头版显著地位报道说,阿富汗北方军阀杜斯塔姆任国防部副部长后,一直未停止与国防部长法希姆争夺北方地盘的控制权并发生武装冲突。他计划夺取北方和东北部地区后,在土耳其的支持下成立一个北方自治邦,与阿临时政府分庭抗礼。自阿富汗临时政府成立以来,杜斯塔姆已夺占了若干原属塔吉克裔国防部长法希姆部队控制的重要地区。杜斯塔姆拥有一支骁勇善战的乌兹别克军,在阿富汗北方联盟中拥有较大兵力。据报道,2002年1月,杜斯塔姆曾返回安卡拉探视妻小并会晤土耳其总理、外长、军方及情报官员,讨论阿富汗战后情势,并要求土耳其协助训练及建立阿富汗国防军。[17]另外,南部坎大哈省部族武装与赫拉特省部族武装也不时处于对峙状态。2月14日,在喀布尔机场阿富汗旅游部长拉赫曼被痛打致死。卡尔扎伊向记者透露,这些人与拉赫曼在推翻塔利班的过程中结下了很深的仇恨,他们都是北方联盟成员。[18]2002年9月4日,巴基斯坦媒体报道说,阿富汗军阀、前游击队政权总理希克马蒂亚尔号召发动“圣战”,反抗驻扎在阿富汗的外国军队。希克马蒂亚尔表示,美国正在制造邪念,埋下阿富汗内战的种子,并有可能通过挑拨阿富汗各族群的关系造成这个国家的分裂。他还说,曾和他并肩与塔利班作战的北方联盟“为了美元已向美国出卖了灵魂,并成为杀害和掳掠阿富汗人的走狗帮凶”。 2003年5月前塔利班坎大哈总督的穆拉·瑞赫马尼披露,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之后,大部分的塔利班领导分子都逃亡出走。他表示,对美国和阿富汗过渡政府总统卡尔扎伊的圣战将会持续进行。在过去几个月当中,塔利班经过了重新编组和部署,并提高对阿富汗南部和东南部的美国和阿富汗政府军的攻击力度,有数名包括美军在内的士兵被杀。 [19]2003年10月初,阿富汗北部的对立派别即由穆罕默德领导的塔吉克族派别和由国防部副部长杜斯塔姆领导的乌孜别克族之间爆发战斗。12月,美国在阿富汗驻军发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地面进攻行动——“雪崩行动”,目的是清理塔利班和基地组织残渣余孽。过去几个月来,阿富汗武装分子在阿南部和东南部多次发动进攻,造成400多人死亡。美国和阿富汗政府都认为,塔利班应该对此负责。[20]与俄国、伊朗相比,目前美国在阿富汗控制力只是徒有虚表,而这一结果在美国决定抛弃塔利班那一刻起就铸定了。
武装的部落反对另一个武装的部落,是目前阿富汗国内政治的特点之一,而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则是阿富汗国内政治的一般规律之一。
俄国和美国乃至伊朗一直都在为组建阿富汗国家强力部门的主导地位而争夺。自从塔利班独控阿富汗政局以来,北方联盟就对俄国和伊朗产生了依赖性的关系。现任阿国防部长法希姆原为北方联盟部队司令,会讲俄语,据说1989年苏军撤出后他一直与俄军将领保持联系。马苏德死后,法希姆遂接北方联盟部队司令。由于他在攻打塔利班时立下战功,被选中担任阿富汗临时政府国防部部长。“9·11事件”之后,俄罗斯向北方联盟即现在阿富汗临时政府的主要武装力量提供了大批装甲车、大炮等重型武器。阿富汗空军司令穆罕默德·达乌兰曾表示,与俄罗斯协作建设武装力量是阿临时政府的首选重点。军人已在起草重建军队的计划,其重点是同莫斯科在军事技术方面合作。他说:“不管是从经济观点来看,还是从效率来看,这都是有利的。军队的整个人事制度和军事行动战术都是从苏联那里学来的。绝大多数阿富汗军官,特别是高级军官都在前苏联受过军事教育。”国防部长穆罕默德·卡西姆·法希姆在会晤国际维和部队参加国代表时也表示支持类似的观点。2002年2月4日,俄国外长伊万诺夫访问阿富汗,次日离阿返俄之前表示“当我会见阿富汗临时政府领导人的时候,他们差不多有一半的人都会说俄语,并且说话时都抱有一种好感。他们还多次强调,“俄罗斯比别的国家更能够理解阿富汗” ,“这里谈的不光是钱的问题。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培养干部,许多阿富汗人都在俄罗斯学习过,他们的许多工程项目都是根据我们的技术建造的”。[21]2月10日,阿富汗国防部长法希姆将军访问俄罗斯,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见了来访的法希姆,他说,俄罗斯准备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帮助阿富汗恢复经济和解决社会问题。法希姆将在莫斯科举行谈判,旨在购买俄罗斯的武器,装备新建立的阿富汗国家军队。俄罗斯可能会提出派遣军事顾问,帮助阿富汗重建军队。2003年7月10日,法希姆抵达圣彼得堡开始对俄罗斯进行访问的,11日,俄罗斯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与法希姆举行会谈时表示,俄罗斯将竭尽全力帮助饱受苦难的阿富汗实现和平,让阿富汗人民过上安宁的生活。
伊万诺夫在会谈后对新闻界说,为了使阿富汗最终实现和平和国家开始正常发展,阿需要建立一支有战斗力的军队。他说,俄阿两国签订的军事技术协定正在得到落实。目前俄正在为阿培养军官,向阿提供军用技术、燃料、通讯工具等,为阿修理直升机和运输飞机。
2002年1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在C—SPAN电视网《华盛顿日记》节目中接受康尼·布罗德的采访时表示,支持阿富汗临时政府为减少国内的派系分裂而创建一支全国性军队的努力。 拉姆斯菲尔德说:“他们正努力使各派别加入这支全国性军队。他们正根据不同的县、不同的省或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各种方式来组建这支军队。”[22] 2月5日,拉姆斯菲尔德表示,一支美国军事小组被派往阿富汗,与阿临时政府一起评估建立阿富汗国家军队的建议。拉姆斯菲尔德说,这个军事小组的规模不会很大,将与阿富汗临时政府主席卡尔扎伊及其国防部长法希姆合作。2月7日美国在阿富汗军事行动的指挥官宣布只要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残余部队还对阿富汗构成威胁,美军就会一直驻扎在阿富汗。 2月18日,美国中央司令部参谋长查尔斯·坎贝尔到达阿富汗,开始帮助阿富汗建立忠于中央政府的国家军队。据美联社报道,美国驻阿富汗大使馆的一名武官说,坎贝尔此行是美国帮助阿富汗建立并培训阿富汗军队计划的一部分。美国士兵将在一个月以后到达阿富汗,帮助阿富汗训练大约600名军官,然后这些军官将训练更多的阿富汗士兵。[23]2003年12月初,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抵达阿富汗,与卡尔扎伊探讨阿富汗中央政府扩大控制权以及说服地方割据势力解除武装的努力。拉姆斯菲尔德的阿富汗之行为期一天,第一站是北部城市马扎里沙里夫。他还会晤两位对立军阀——塔吉克族指挥官穆罕默德和乌孜别克族将领杜斯塔姆。卡尔扎伊对美国近期宣布向阿富汗追加20亿美元经济援助表示感谢。
2001年12月25日伊朗国家电台报道称,伊朗国防部长阿里·沙姆哈尼暗示,伊朗将帮助阿富汗建立一支国家军队。该报道说,沙姆哈尼是在一次军事会议上作这番暗示的。他说,一支国家军队“将有助于重建该国的安全体系和打击毒品走私。”他还指出,这样做“对所有周边国家”都有好处。 伊朗外交部长卡迈勒·哈拉齐曾明确表示将参与阿富汗的战后重建,而伊朗内阁也已在12月23日决定立即指派一名“特使”协助阿进行重建工作。[24]
与此同时,美国和俄国及伊朗在中亚地缘政治利益上的争夺日益加剧。长期以来,塔利班原教旨主义对中亚各国安全产生了巨大威胁。塔吉克斯坦连年战乱,“乌兹别克斯坦伊斯兰运动”在1999年和2000年对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的多次袭扰,都对中亚各国社会和政治造成重大冲击。这使中亚独联体国家对俄罗斯军事保护产生严重依赖。“9·11事件”后,俄国对美国打击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给予巨大支持,但其后果却令俄国人所料不及。与苏联解体使欧盟与美国的矛盾上升的原因一样,在塔利班被美国打败的同时,中亚各国在安全上对俄国的军事保护及政治依赖的必要性也随之大打折扣,中亚独联体国家摆脱俄国控制和加强与西方关系的愿望同步增强。“9·11事件”后,乌兹别克斯坦立即表示将为美国提供基地和地空走廊;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和作为中立国的土库曼斯坦均表示如美需要,他们将为美在阿军事行动提供相应的帮助。2001年12月7日至9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访问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此间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通过为美军提供比什凯克附近的马纳斯机场的决议;塔吉克斯坦政府也决定于12日20日起为美国开放距阿富汗边境100公里处的库里亚布机场。媒体报道,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已与美签订协议,允许美在乌长期驻军。随美国政府与乌兹别克斯坦政府和吉尔吉斯斯坦政府间协议的签署,美国获得在中亚长期驻扎军队的权利。目前,美国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已部署了5000多美军。塔吉克斯坦长期依赖俄国的军事力量保护以维持其政局稳定,这时也向俄罗斯提出让俄201摩托化步兵师和边防部队离境的请求。作为回报,美国已决定向乌兹别克斯坦提供一亿美元的“一揽子援助”,作为使用机场和领空的补偿,美还将在今后十年里持续向乌提供80亿美元的经济援助。美国将向吉尔吉斯提供高额军用飞机起降费。英国政府也决定向吉尔吉斯提供2000万美元的援助。在西方巨额援助下,中亚独联体国家与俄国的离心倾向进一步加大。2001年12月28日,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四国首脑在塔什干会谈并同意建立排除俄罗斯的新地区合作机构“中亚共同体”。在阿富汗美国也加快其排他性政治渗透。2002年1月31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和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称,他们的国家正在严密关注伊朗在阿富汗西部可能进行的图谋。鲍威尔在与来访的英国外交大臣斯特劳会谈后称,伊朗对后塔利班政府的重建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美国不允许伊朗在阿富汗政权结构上多管闲事。鲍威尔说,一旦伊朗的行为惹扰美国政府,美国就会采取“大量手段”让它停止一些不当行为。他说:“我们要让伊朗明白,现在不是搞密探行当的时候。”[25]
美军在中亚的可能长驻迹象及中亚国家的离心倾向,引起俄国和伊朗的警觉。2001年12月俄外长伊万诺夫表示:希望美国兑现自己的承诺,在结束阿富汗的军事行动后,撤离中亚国家。2002年1月12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根·谢列兹尼奥夫率团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在哈萨克期间表示,莫斯科可能动用否决权,反对在中亚部署美国军队;在会见俄罗斯边防局驻塔吉克边防集团司令并参观了俄边防军训练中心后,强调应加强俄罗斯在中亚的存在。他认为法国和意大利军人在塔的存在是暂时的,他们的活动和进一步存在的问题必须受到联合国的监督。他表示俄反对在塔吉克斯坦“出现美国或者北约的各种基地” 。[26] 2月9日,俄罗斯共产党主席久加诺夫在纪念库兹涅佐夫海军学院成立175周年的会上说,中亚地区具有战略意义,北约在那里驻军不仅对俄罗斯、中国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安全构成威胁,还将会引起整个国际关系体系的崩溃。久加诺夫说,目前地缘政治的变化对俄罗斯极为不利。他举例说,吉尔吉斯斯坦不久前通过一项法律,允许一些国家的战斗机今后可以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着陆。从军事上讲,这些国家的飞机没有任何必要在那里着陆,任何反恐怖主义的借口都掩盖不了这些国家的真实目的。 [27]2002年1月29日,美国总统在《国情咨文》中将伊朗、伊拉克和朝鲜列为“邪恶轴心”,此后不久,俄罗斯立即表示反对。伊朗驻俄罗斯大使莎菲2月6日曾宣布,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于今年上半年对德黑兰进行国事访问。针对美国所谓伊朗在利用阿富汗军阀动摇新的阿富汗政府的指责,伊朗最高领导人哈梅内依2月25日在与来访的阿富汗领导人卡尔扎伊会谈后说,任何国家都不能以帮助阿富汗重建为藉口,试图影响阿富汗的内政,重建阿富汗的援助不应该用在把外国的价值观强加于阿富汗。他说,一个强大和令人骄傲的阿富汗拥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个信仰没有给外国干涉留下任何空间。可以预料,俄国和伊朗将在决定阿富汗未来政治走向上有更为实质的合作,而不管美国人对这些合作是否满意。
那么,谁赢得这场战争带来的“战略“红利”呢?如按战场形势已展现的政治而非道义逻辑分析,我们只能说,美国人歪打正着,通过阿富汗战争低调初步赢得了中亚五国,而俄国人则在“与美反恐合作中”不动声色地赢得阿富汗。但从全球和地区战略形势上看,由于美国据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俄国在阿富汗所获的“红利”只是局部和战术性的,而美国则是战略和全局性的。至于阿富汗,可以预计的是,在未来的时间里,如果美国还不能在阿富汗培植出具有亲美色彩的阿富汗国防力量,那么美国在阿富汗的角色将可能只是徒有虚表的前台演员,而俄国人和伊朗人则可能是阿富汗政治的幕后导演。如果阿富汗现政府还无法在短期内建立一支独立的代表阿富汗利益的国家武装力量,那么,反映各大国利益并由大国幕后操纵的武装的部落反对另一个武装部落的混战,可能是今后阿国内政治舞台上的主剧。
三、制海权、制空权与国家安全——阿富汗战争结局分析
从2001年10月7日美国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到12月7日塔利班放弃坎大哈并决定向阿临时政府投降,共计61天。从纯军事角度分析,这是一场难度大但结局利落的战争。
自19世纪以来,阿富汗是大国必争但却没有那个大国可以完全得手的地方。[28]英国和俄国是美国成为世界霸主之前的两个世界级的霸权国家。英国三次出兵阿富汗,除最后一次是当年议和外,其他两次作战时间均在三年之上,英方损兵折将却无功而返。冷战时期苏联依靠其强大的常规作战力量和地缘优势,在阿富汗进行了为时六年的持久战,结果阿富汗战场成了苏联帝国的“坟场”。
如果将上述英国和苏联在阿富汗进行的几场战争,与美国在朝鲜和越南进行的战争作一比较,人们会觉得他们失败并不奇怪,因为他们均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从拿破仑入侵俄国到美国入侵越南,再到勃列日涅夫出兵阿富汗,传统形态下的人民战争都无一例外地是弱国抵御强国入侵的“杀手锏”。如果再将这些传统战争与20世纪90年代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结果相比较,人们也许会说,这是因为伊拉克和南斯拉夫离海太近,没有多少海上力量,而它们面临的对手又是具有强大海上作战力量的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但如果将上述战争与21世纪第一年小布什发动的打击阿富汗塔利班的军事行动相比,似乎就会觉得这是一场全新的战争:战争结果并不是美国人再次为传统人民战争所拖垮,相反美国人只用了61天的时间和一两万地面部队,就在阿富汗高山峻岭中打赢了这场近两百年西方人从未打赢过的战争。
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知道,情报、速度和后勤,是常规战争胜败的关键,而支撑这三大要素处于领先地位的却是现代科学技术。美国利用卫星信息监控技术和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与准确拦截技术在科索沃兵不血刃却大获全胜的军事战绩,使我们看到,科技革命已使这三个要素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过去常规战争中必须依靠陆军才能完成的情报获取、闪电式打击和后勤跟进的工作,现在只依靠卫星和远程导弹在外层空间和遥远的海上就可以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战,乃至越南战争中,战争模式已完成了从制陆权到制海权再到制空权的立体转换(航空母舰又使这种三位一体的立体战争具有更大的机动性和综合作战能力),但总的说来,这只是在常规战争内部发生的军事变革。现在我们将面临的是以卫星监控技术和导弹远程精确打击和拦截技术为先锋、以争夺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为核心内容的军事革命。在新军事革命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飞机和战舰群间的大规模决战的战法将为在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的导弹远距离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所代替。这时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已不取决于一国陆军的数量,而取决于该国的海军和空军的高科技含量及由此形成的作战能力。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海上远距离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是新世纪军事革命的重要标志。[29]
在阿富汗战争爆发前,有人对这种结论还持相当的疑问,批评“一些人对马汉的海权论的崇拜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认为“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30]也有人在因特网上发表《从技术层面分析美国打阿富汗的战术可能性》文章,得出结论:“美国真的要打阿富汗,在战术上可谓是困难多多,动用地面部队的条件,没有象打伊拉克那样便利。就算打南联盟那样的效果,也是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的。”但阿富汗战争结局已使我们认识到:尽管传统的“诱敌深入”、“开展全面的人民战争”和主要依靠陆军力量实行本土防卫的常规作战方式在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中曾起到过巨大的和不可抹杀的积极作用,但在现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还是墨守成规,没有进一步发展和创新,那它就不能达到保卫国家主权安全的目的。
阿富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地带,地势自北向西南倾斜。山地和高原占全国面积的4/5,平原分布在西部和北部。兴都库什山山脉斜贯中部、东段山势险峻,西南部有沙漠。国内以普什图族为主,其次有乌兹别克族、哈扎拉族、土库曼族、俾路支族等。正是这样有利于“开展人民战争”的地形和居民构成,才使得几百年西方和俄国入侵者在阿富汗屡战屡败;但也是同样的地形和居民构成,21世纪之初的美国却在阿富汗战争中取得了迅猛胜利,其对手还是占阿富汗40%以上的普什图人。若从作战人员的精神素质看,塔利班是古今罕见的坚定、忠诚和具有自觉奉献精神的作战群体。[31]从执政到政权瓦解的那一天,它没有出现过大规模内讧和背叛;在敌人力量处于绝对优势而自己作战条件极度艰难的条件下,塔利班官兵中也极少出现为金钱或个人求生向敌人出卖包括朋友或领袖的行为;[32]整个战争过程中,尽管塔利班屡败屡战,但到最后一刻,他们也没有向美国人作过哪怕是语言上的妥协。[33]即使如此,塔利班在战场上也没有因此获得胜利。
那么,美国人是凭借什么打赢这场战争的呢?从阿富汗战争全程分析,毫无疑问,还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但这已不是二战意义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而是建立在外层空间卫星侦测技术条件下的制海权和制空权。[34]
兵舰未到,卫星先行,这是美国在这次阿富汗军事行动中的最重要特点。2001年10月5日,就在向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前两天,美国国家侦察局从加利福尼亚州的范登堡空军基地用“大力神—4B"运载火箭秘密发射了一颗任务高度机密的KH—11侦察卫星。这颗侦察卫星用以收集地面资料和电子信号。该卫星载有一台数码相机,可以拍到地面小至10厘米的物体。接着,美国派出 U—2侦察机和全球鹰无人侦察机。U—2侦察机可以在21000米的高空飞行,既拍摄地面照片,也窃听通信;全球鹰大型无人驾驶飞机在阿富汗战区首次飞行。它长13米,能在19500米的上空飞行,视力可穿透云层,并传回照片。据报道,美国在对塔利班作战中,使用了四大侦察定位技术:一是先进的KH—11、KH—12 “锁眼”系列照相侦察卫星。美将多颗“锁眼”卫星调集到中亚地区上空,其地面分辨率达0.1米,能自动将照片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及指挥中心。二是无人侦察机。美已向邻近阿富汗的基地派驻多种无人侦察机,可在空中完成情报处理。三是激光光标定位仪。此装置安装在武装直升机机鼻上,它包括一个热成像瞄准器,与飞行员头盔同步移动。四是全球卫星定位导航系统(GPS)。能使美军士兵不依赖气象条件在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确定自己的坐标和精确时间,并获得相关导航信息。这些高科技信息技术犹如一张大网,昼夜监视阿富汗全境。
其次,美利用强大的制海权迅速调动其他地区作战力量直奔阿拉伯海。开战前已有大批驱逐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云集阿拉伯海。截止12月下旬,美国已经从世界各地调动了两万以上的兵力,集中于中东地区的卡塔尔和科威特。
10月7日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宣战,同时从阿拉伯海上和阿富汗北方联盟的基地对阿富汗境内的目标实施持续空袭。攻击目标主要是塔利班的防空导弹、燃油补给站、机场及通讯系统。轰炸中美军使用了威力巨大的GBU–28激光制导炸弹。这种钻地炸弹长5.85米,带弹翼直径4.47米,投掷距离5000米,可穿透30米厚的土层、6米厚的加固混凝土层。第二轮打击过后,塔利班政权的大部分通讯、交通、空防炮基地、雷达设施被基本摧毁,塔利班当局已无法统一指挥各地军队,其高射炮及少数的导弹无法准确攻击英美战机。美国总统布什和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10月10日均表示,美军已摧毁了85%的攻击目标,基本上已掌握制空权,美军飞机可自由飞入阿富汗上空。
美国在掌握阿富汗制空权并使阿境内塔利班军事组织系统的内部联系彻底瘫痪后,塔利班庞大的和准备用于“人民战争”的军事躯体,又被美国的导弹进一步切割为失去能动反应力因而只能任人宰割的“肉块”。11月13日塔利班放弃喀布尔返回坎大哈。10月底美军地面部队全面进入阿富汗,此后,与北方盟部队一鼓作气,直捣坎大哈。12月7日塔利班交出坎大哈并向临时政府投降。从10月7日开战到塔军投降,战争持续时间仅61天。
仅从纯军事而非纯政治的角度看,阿富汗战争实质上就是一场高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战。由于美国人掌握了建立在外层空间卫星技术基础上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优先采用卫星技术,对塔利班军事部署了如指掌。掌握了塔利班的情报,又掌握了制海权和制空权,美国就可以用强大火力切断塔利班作战系统之间的通讯联系,将庞大的军事作战系统点击切割成互不关联,从而各部分没有能动反应力的“板块”。此后,美国再派为数不多的地面部队进入阿富汗将这些被动的“板块”围而歼之。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萨达姆是这样被打败的;1999年的科索沃战场上,南联盟也是这样被打败的;这次美国人又用同样的方式赢得了阿富汗战争。由此可以推论:在21世纪的战争日历上,克劳塞维茨式的大部队“主力决战”的作战方式到此寿终正寝;如果入侵者不对入侵国实行长期军事占领政策,传统的“诱敌深入”的战法在相当程度上也面临新挑战。2001年12月22日,美国《华盛顿邮报》刊登该报记者爱德华·科迪写的“塔利班的‘藏着等’战略失败了”,文章写道:
随着新政府在喀布尔上台执政,阿富汗战争已降级为在阿富汗东部崎岖的山中和在巴基斯坦西部的部族地盘上寻找塔利班和“基地”领导人的搜捕行动。这里的分析家们认为,10月7日开始的这场战争如此快速地推进到这一步,主要原因在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奉行的“藏着等”战略失败了。
他们说,“藏着等”战术是以阿富汗游击队在自己国家险峻地形上的英勇善战和美国向来不愿本国人员有所伤亡为前提的。但是在美国前所未有的准确轰炸和阿富汗军方反对派占领了惩罚性空袭炸平地带的现实面前,“藏着等”战术失败了。
就像塔利班领导人在轰炸之初描述的那样,这个战略的内容是:首先,在美国战机有条不紊地摧毁军事基础设施和装备的阶段,要藏起身来避免塔利班战士及外国同盟军受到伤亡。他们当时说,这一主张的目的是保存力量,等待美国地面部队的到来———等待时机从只有阿富汗战士能够驰骋自如的山中据点对美军造成无法承受的大量人员伤亡。
大毛拉贾拉勒丁·哈卡尼是极力支持此项战略的人之一。他是上个世纪80年代阿富汗反抗苏联侵略军战争中著名的游击队指挥官,最近是驻在临近巴基斯坦边境的霍斯特地区的塔利班高级官员。在美军狂轰滥炸时,他曾在10月讥讽美军指挥官,预言美国部队在遇到阿富汗战士时将会出现何种状况。
现在,两个月过去了,哈卡尼已不知躲藏在何处,他的兄弟穆罕默德·易卜拉欣据说已在美军昨天对哈卡尼管辖的帕克蒂亚省加德兹市附近一个车队的空袭中死亡。
哈卡尼和塔利班其他指挥官奉行的这种作战策略主要是根据阿富汗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的经验制定的。当时,经过10年“打了就跑”的战争,受到美国支持的穆斯林游击队终于迫使苏联侵略军撤兵。但是10多年后,对抗双方已经不同了;塔利班的指挥官们在许多方面也还在运用上次战争的打法。
据这里一位有见识的分析家说,反苏战争结束后的这些年出现了许多重大变化,使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藏着等”战略变得过时了。
上个世纪80年代,穆斯林游击队能够用美国提供的便携式“毒刺”防空导弹骚扰苏军的武装直升机和运输飞机。尽管没有击落多少苏军飞机,但“毒刺”导弹的威胁限制了苏军进行空战的能力。
但是,塔利班手中的防空武器几乎都不具备以其可靠性、射程和制导系统能够对装备着最先进电子对抗系统的高空飞行的美国战机构成有力威胁。这位分析家说:“他们是在与一支以前从未见过的空军作战。”
他说,美国新式制导武器的准确性更为可怕。这种武器由激光束或由预先编制的程序引导,对美国特种部队从地面指定的目标实施打击。在美国向阿富汗投下的炸弹中,估计其中的三分之二是精密制导炸弹,远远高于海湾战争期间使用的数量。
这种战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苏联来说是闻所未闻的。但美国两个月来一直实施此种战术,使塔利班和“基地”士兵难以按预先计划找到躲避轰炸的藏身之所。
这一点前不久在阿富汗东部白山山脉的托拉—博拉周围对“基地”士兵的袭击中充分体现了出来。尽管塔利班士兵有山洞和掩体藏身,周围有跌宕起伏的山峦地形保护,但在美国无情的连续轰炸下,在地面的阿富汗民兵的欢呼声中,塔利班士兵还是被迫四处逃散。
北方联盟民兵指挥官们对阿富汗北部多座城市的接管———首先是马扎里沙里夫,然后是塔卢坎、喀布尔、昆都士以及西部的赫拉特———大多是在美国的毁灭性轰炸迫使塔利班撤退或协议投降后实现的,几乎没有进行过地面决战。[35]
“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许多情况下,成功却是失败之父。古代中国陆战的光辉历史却成了近代中国海上失败的原因;一战中法兰西民族英雄贝当,在希特勒立体闪电战前却屈膝投降;同样的道理,正是得益于传统的游击战术并能屡战屡胜的光荣历史,却使阿富汗塔利班在21世纪高科技战争中被美国打得一败涂地。世纪初发生的阿富汗战争连同此前不久发生的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及其后果则告诉我们,建立在卫星监控技术之上的远程导弹精确打击和准确拦截技术,已成了未来保卫国家主权安全的关键。在未来战场上,谁掌握在外层空间卫星引导下的监控技术、预警技术和精确制导技术,谁就掌握了低层空间的制空权和制海权,从而也就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而不能利用高科技手段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国家,不管从进攻还是从防御的角度看,其安全是绝对得不到保障的。
四、从雅尔塔体系到不对称世界格局——阿富汗战争意义分析
阿富汗问题总是世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折的风标。
美国对阿富汗塔利班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已经结束。现在,人们关心最多的是阿富汗战后政权走向问题;对新生的阿富汗政权来说,它考虑最多的也是如何平衡大国,尤其是平衡美国和俄国关系的问题;对国际战略学者来说,他们考虑的最多的则是阿富汗战争带来的世界格局变化问题。而在这所有问题中,后者最具根本性。
世界只能是格局中的世界,格局只能是由若干支点支撑的国家间的力量结构;而世界格局的变化首先表现为大国力量比例关系的变化。它主要包括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比例原则和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原则。历史表明,如果这两大支点倒坍,建立在其上的世界格局及相应的时代特征,也就随之解体和消失。
一战结束到二战爆发前,和平是人们普遍追求的愿望,但确立这时世界格局基本支点却是1919年巴黎和会确定的大国地缘政治利益划分原则和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确定的大国军事战略力量划分比例的原则,这些原则的总和便构成了战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中,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国向“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原则挑战并使之瓦解。二战结束到苏联解体,人们称之为冷战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格局的支点,是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上苏、美、英三大国确定的战后各自地缘利益划分原则和1972年苏美两家签署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确定的战略武器比例原则,其特点是保持苏美之间战略平衡。
苏联解体后,世界一时处于无序状态,人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后冷战时期”(或“冷战后时期”),但这只是人们对苏联解体后的国际政治格局的不确定性特征所作的不确定描述。当时苏联突然解体使美国突然陷入因没有对手而无所适从的状态。但自20世纪90年代下半叶起,美国的战略家开始从现实主义的角度思考和谋划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世界“大棋局”。
国际格局是各国,特别是大国力量的对比关系。而大国力量并不是由GDP堆积起来的“体重”总量,而是由这些总量转换成的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反映这种影响力的指标最终和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各国间地缘政治利益和军事战略力量的比例关系。军事力量强大的一方,在世界地缘政治利益分配中能占据较大的份额。世界地缘政治利益分为关键利益和一般利益。谁有力量控制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谁也就控制了世界。因此,大国间世界地缘政治关键利益及相应的军事战略力量的划分的比例关系,便成了世界格局构成的主要支点。
二战后,世界地缘政治的特征可以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就是中亚和中东地区;两个基本点,就是两洋即以欧亚大陆为依托的大西洋和太平洋地区。中东中亚地区是欧亚大陆的结合地带,经典地缘政治学认为它是世界地缘政治的“心脏地区”,甚至认为谁控制这一地区,谁也就控制了世界的关键部位;当然,谁控制了大西洋和太平洋及其所依托的欧亚大陆的关键地区,谁也就基本控制了世界的全部。
苏联解体是随着华约解散而开始的。华约解散意味着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自动放弃雅尔塔体系确认的苏联在东欧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尽管如此,美国及其盟国并未因戈氏的让步而作出善意的回应。1997年北约开始实行东扩并于1999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加入北约,1999年美国为首的北约又通过科索沃战争将向俄国传统的地缘势力范围即巴尔干地区事实上纳入西方的势力范围。如果波罗的海三国加入北约──这是迟早的事,那么,在欧洲与俄国之间曾存在的冷战“铁幕”,将再次立起并大幅向东推移。在远东地区,日本众议院于1999年4月27日通过了新日美防卫合作指针三个相关法案,美国众议院2000年2月1日通过了《加强台湾安全法》,同年5月3日菲律宾参议院也批准了美菲两国签署的《来访部队协议》,此后美日、美台、美菲准军事同盟关系日益加深。2001年7月底在堪培拉举行的美澳国防部长年度安全磋商中,美提出了将美澳同盟与美日、美韩同盟相联接的构想。参加会议的美国务卿鲍威尔及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表示,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主要战略伙伴。至此美国在东欧和远东地区的以俄国和中国为遏制对象的军事链条已基本拉起。
与冷战时苏美在全球范围内寸土必争的形势相反,俄国在苏联解体和科索沃战争中放弃其在东欧和巴尔干传统势力范围后,2001年10月17日俄国又主动宣布放弃苏联曾在越南的金兰湾基地和古巴的军事基地。至此,除了中亚和中东地区外,俄国已自动放弃了雅尔塔会议上分配给苏联的绝大部分地缘战略利益。此后,在俄美地缘政治利益的争夺中,只有在中亚这一关键地区,美俄力量尚处“拉锯”状态。
在美国及其盟国对俄国和中国实行西东两线合围的同时,俄中两国也日益意识到战略合作,特别是在中亚地区实现战略合作的重要性。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和莫斯科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和《关于在边境地区互相裁减军事力量的协议》,1998年7月,中、俄、哈、吉、塔五国领导人在阿拉木图签署了《阿拉木图联合声明》,2000年7月5日,“上海五国” 元首在杜尚别会晤,重申打击恐怖主义、贩卖武器、贩毒、非法移民等犯罪活动。五国商定,将签署多边合作条约与协定,五国边防、海关和安全部门负责人定期会晤。17日,俄国总统普京访问中国,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商定两国将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宣言强调,中俄签署和通过的所有政治文件是两国关系得以良好发挥的牢固基础。2001年2月20日,中俄两国外长通过电话表示共同支持苏美1972签订的《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立场;俄外交部在一份声明中说:双方“将这一条约视为维持全球战略均衡的基石”。2001年6月15日,哈、中、吉、俄、塔、乌六国元首从保障成员国“稳定与安全”的目的出发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并发表《上海宣言》。
与此同时,美国也加快了争夺中亚地区的步伐。北约在接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三国后,继续向中亚挺进并在中亚积极推进北约“和平伙伴关系计划”,根据该计划,美国等西方国家将为中亚国家提供装备、培训军官并举行联合军事演习。1996年哈萨克、吉尔吉斯和乌克兰三国组建“中亚维和营”,1997年,北约首次在中亚地区举行“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此后此类演习每年举行一次,而且规模越来越大。1999年“中亚维和营”军事演习在美国举行。1999年12月1日哈萨克斯坦国防部副部长托古索夫和美国国防部长代表辛尼在阿拉木图签署了哈美2000年军事合作计划。2000年4月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莱特先后访问了中亚地区的哈萨克斯坦、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并承诺予这些国家以大量经济援助,2001年1月,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价值30万美元的通讯装备,2月21日美国驻哈萨克大使宣布美将向哈提供价值400万美元的通讯设备以帮助哈萨克加强边防力量。3月美国和蒙古签署2001年两国军事合作计划,双方决定加强双边高层军事交流,美将邀请蒙方参加亚太地区的双边和多边军事演习,资助蒙古参与各种地区性会议和研讨会。美国2001财年国防预算出现新增部分:即为蒙古边境巡逻部队提供200万美元的通信设备援助,这占美国为整个亚洲提供军事援助资金的一半。此外,美国控制的世界银行将给乌兰巴托贷款3200万美元。有报道说,美国正采取谨慎的、不为人所注意的方式慢慢填补蒙古这个战略空间。在完成这些外交铺垫后,2001年10月7日,美国出其不意,利用“9·11事件”迅速出兵阿富汗,并在战争结束后使其军事力量在中亚地区获得长驻权利。目前阿富汗战争基本平息,但美国却宣布这是一场远没结束的战争。俄国除了口头不满外,已无力阻止美国及其盟国在阿富汗及中亚地区采取的任何重大外交和军事行动。尽管在阿富汗战争中略有“赢利”,但俄国得鱼忘筌,塔利班被消灭后俄在中亚的影响反大幅降低,中亚将在更大程度上进入美国势力范围。
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全面继承大英帝国的地缘政治遗产后,在新世纪之初美国又全面接收苏联时期的地缘政治遗产。阿富汗战争后,包括中亚在内的世界地缘政治的关键利益已基本转入美国手中。世界地缘政治的天平已完全倒向美国。雅尔塔体系构成的支点之一即地缘利益平衡的原则,在俄国方面已基本丧失。2001年12月12日上午10点(美国时间)布什总统在白宫玫瑰园发表讲话,正式宣布美国退出美苏1972年达成的《反弹道导弹条件》,俄对此反应无力。至此,雅尔塔体系构成的另一个支点即军事战略平衡的原则也为美国率先破坏,军事战略力量的天平连同全球战略力量对比的天平已整个倒向美国。如果我们沿着历史的脉络再回头研究1991年苏联解体迄今连续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所贯穿的意义,就会发现,冷战时期及其之后出现的短期过渡的“后冷战时期”,在美国对阿富汗成功的军事打击和美国顺利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行动中正式结束。
五、结论
如果说20世纪末苏联从阿富汗撤军标志着一个时代行将终结的话,那么,21世纪初,美国阿富汗的军事行动成功,则标志着另一个时代即将开始。美国在阿富汗战场上的胜利与美国单方面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的结局,为雅尔塔体系及其后来具有过渡性质的“后冷战时代”划上了一个重重的句号。此后,世界政治从雅尔塔战略平衡格局(体系),经“后冷战时代”的短期过渡,开始转入以“一超多强”为主要特征的实力不对称的世界格局之中。在这个格局中,美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和控制力的唯一超级大国;中、俄、印、欧盟等国,则处于地区性大国的地位;曾在冷战时表现出的以战略平衡为特征的“东西矛盾”,已不复存在,居于优势地位的以美国为首的整个北方世界,与处于不对称弱势地位的南方世界的矛盾成了贯穿世界新格局始终的最基本矛盾。
从历史逻辑看,南北矛盾实质上是资本出现后,最早隐藏在资本中心国内部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发生国际性转移,并在国际范围内转化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压迫民族和处于资本外围的被压迫民族矛盾的后果。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在昨天表现为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那么在今天它则表现为处于资本中心的北方国家和处于资本外围的南方国家的矛盾。二战后,苏联崛起并与美国争霸,这样,在南北矛盾主轴上又增加一对“东西矛盾”。苏联解体后,东西矛盾消失,历史矛盾返回到它的纯粹形式即作为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矛盾的现代表现形式的南北矛盾之中,并作为当今世界格局中的基本矛盾决定着其他诸如全球化与多极化、一超和多强、霸权与反霸权、恐怖主义与反恐怖主义、南方国家内部及北方国家内部的各种矛盾发展的基本走势。[36]
[1] 2002年1月美国副国务卿阿米塔奇表示,塔利班已经不能控制阿富汗任何地区,因此美国对阿富汗制裁措施决意书中“由塔利班控制的阿富汗”的文字无效,并已经修正。这份决意书是在1999年美国总统下令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进行制裁时制定的。阿米塔奇已在2002年1月24日修定决意书,而技术性修定版也已刊登在联邦登记册里。
[2] 国务院发展研究所:《世界发展状况 2001》,时事出版社2001年版。
[3] 美国能源研究报告:《21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2001年4月)
[4] 美国能源战略报告:《21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2001年4月)
[5] 美国能源战略报告:《21世纪的战略能源政策挑战》(2001年4月)
[6] 沙特阿拉伯是美国在阿拉伯世界的主要盟国,但“911事件”之后,沙特与美国的矛盾迅速上升。2000年1月中旬沙特领导人表示希望撤离撤出自从1991年海湾战争以来驻扎在该国的五千名美国军人。因为它已使沙特在阿拉伯世界面临政治压力,沙特国内也认为它是负担。(2002年1月19日《华盛顿邮报》)1月28日,沙特内政部长纳耶夫王子(Prince Nayef)正式要求美国政府遣返一百多名目前正被关押在关塔那摩(Guantanamo Bay)的沙特籍阿富汗战俘。1月29日,沙特阿拉伯王储阿卜杜拉也对美国在中东政策表示不满,他说,他很难认同美国对以色列的支持。在接受《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采访时,阿卜杜拉王储表示,作为阿拉伯国家的一员,他们很难接受目前巴勒斯坦地区所发生的一切,因为这有违基本的原则,是不人道的。“坦率地说,我们怎么能够认同美国呢?”他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巴勒斯坦妇女和儿童被以色列恐怖分子射杀的场景刺激了巴勒斯坦人民采取自杀性爆炸的报复行为。美联社报道,沙特政府2002年2月6日首次公开承认,参与“9·11事件”的19名劫机者中15名是沙特人。(http://www.chinesenewsnet.com) 此前美国中央情报局前局长伍尔西说:“沙特阿拉伯必须对‘9·11事件’负起大半责任,但我不认为对于他们除了客气之外我们目前应该有其他行动。”2002年1月21日,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创始人乔治·弗德曼《沙特危机》一文认为,美国从沙特分阶段、从容地撤军 结局“不可避免”。
[9] “能否保卫美国领土、我们的公民和我们的经济繁荣将取决于自由贸易和能否得到战略自然资源以及国际水上和空中通道。”美国国防部报告:《21世纪的美国战略· 前言》,2000年12月。
[10] 参见:“从海湾到台湾——冷战后美国亚太外交政策分析”,张文木著:《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159页。
[11] 据最新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披露,该杂志2002年1月下旬就把曾经担任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内政部副部长的哈克萨很早有意向美国方面提供奥马尔和本.·拉登的下落的愿望转达给了美国军方,但时至今日,却如“泥牛入海”没了下文,迄今没有任何美国情报人员与哈克萨进行过接触。对整天叫嚷要“彻底清除”恐怖主义并将其头目“法办”的美国人来说,这样的做法的确非常令人费解。据说,哈克萨曾前后五次给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写信,要求会见美国情报官员,但就是没有人搭理他。《时代》周刊估计,这五封信可能依然被埋在使馆堆积如山的邮件中,静静地等待工作人员把主要内容译成英文。 (人民网多伦多2002年2月17日电)
2005年6月14日塔利班高级指挥官穆拉·阿卡塔尔·乌斯玛尼在接受巴基斯坦GEO电视台采访时称,一度被传生病、受伤的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和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都还活着,而且健康状况良好。乌斯玛尼说,奥马尔仍然领导着塔利班,并向塔利班组织发布指示。他说有关奥马尔健康状况不佳的消息是塔利班的敌人散布的谣言。他表示自己经常与塔利班高层领袖举行会议,但是拒绝透露奥马尔是否参加塔利班领导层的日常会议。在被问及是否能肯定这些指示来自奥马尔的时候,乌斯玛尼说:“我能听到他的声音,我肯定他还活着”。他说,塔利班的势力遍及阿富汗,尤其在东部、南部和西南部省份已经占据优势地位。乌斯玛尼也宣称拉登仍然活着,但是拒绝透露拉登藏身之处。来源:“塔利班高官证实拉登依然‘健在’,并称奥马尔也继续向塔利班组织发布指示”, 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61/3473029.html。
东方网2005年6月20日消息:塔利班发言人拉蒂夫·哈基米20日通过卫星电话对阿富汗媒体说,“基地”组织头目本·拉丹和塔利班领导人奥马尔仍在阿富汗。哈基米说,美国驻阿富汗大使哈利勒扎德此前关于拉丹和奥马尔在巴基斯坦境内的说法是错误的。他说:“为了证明我们在阿富汗,塔利班将在阿富汗中部或者南部地区举行新闻发布会。” 哈基米还说:“所有在阿富汗的媒体和驻阿美 军都知道我的电话号码……美军不会不知道我的位置。美军曾声称他们能通过卫星发现地面上直径超过3英尺的任何东西,如果他们没有说谎的话,那也许是他们并不想找到我们。”资料来源:“塔利班发言人今日称:拉登和奥马尔仍在阿富汗”,
http://world.eastday.com/eastday/news/node37955/node37956/node37965/node69189/userobject1ai1195895.html。
中新网2006年6月20日电 据美联社报道,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戈斯称他“非常清楚”本·拉登的藏身之处,但美国对一国主权的尊重让逮捕本·拉登的行动变得更加困难。“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我非常清楚本·拉登藏在哪”,http://www.chinanews.com.cn/news/2005/2005-06-20/26/588572.shtml。
[12] 2002年1月26日阿富汗临时政府总理卡尔扎伊启程前往美国。行前卡尔扎伊的发言人表示,“我们希望反恐行动继续进行”,直到恐怖分子的威胁消失为止。卡尔扎伊也可能要求美国在本·拉登及其追随者被根除后,暂停去年10月7日发动的军事行动。阿临时政府国防部发言人也表示,只要有必要,反恐行动就应该持续展开。
[14] 日本《每日新闻》2002年2月28日刊登该报记者春日孝之当天发自伊斯兰堡的一篇报道,题为《动摇的阿富汗权力机构》披露:“在临时政府中,北方联盟已故将军马苏德派占据了内阁重要职务,被认为是事实上的马苏德派政权”,“新政权的内政部长加努尼、国防部长法希姆和外长阿卜杜拉等主要内阁成员均属于信奉马苏德将军派别。”(新华社东京2002年2月28日日文电)
[19] “塔利班前官员发‘圣战’警告” BBC中文网, 2003年05月04日。
[20] “阿富汗美军发动大规模攻击” BBC中文网,2003年12月08日。
[26] “莫斯科对美国在中亚加紧活动感到不安”,俄《独立报》2002年1月14日。
[28] 1838年,英国以阿富汗拒绝和英缔结反对波斯和沙俄的同盟为借口,入侵阿富汗。次年国王多斯特﹒穆罕默德(1793-1863)弃都北逃。8月英军攻陷喀布尔,立舒加(1816-1845)为王,此后,阿富汗人展开游击战争,迫使英国于1841年12月签订撤军条约;次年英军复克喀布尔,再遭重创后彻底退出阿富汗。1878年11月英国以阿富汗拒绝接受其保护而投靠俄国为借口,二次出兵阿富汗,迫使阿富汗于次年5月与之签订《甘达马克条约》,9月阿富汗人民起义并开展游击战争,迫使英军于1881年退出阿富汗。1919年阿富汗国王阿马努拉即位后,致信英印总督,要求废除英国的外交控制权,英国拒绝并于同年5月出兵阿富汗,阿人民奋起反抗。8月双方缔结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1979年12月苏联因不满阿富汗阿明政权,出兵阿富汗并占领喀布尔。在阿富汗人民的激烈反抗下,1986年7月,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被迫宣布从阿分批撤军。
[29] 参阅“世界军事技术革命与中国未来安全”,张文木著:《中国新世纪安全战略》,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84-91页。
[30] 详见“再论中国的大战略”,《战略与管理》2001年第4期,第33、37页。
[31] 塔利班战士时常穿白衣战斗。“一个阿富汗士兵告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记者说:‘塔利班战士穿的是穆斯林死后待葬的衣着。他们知道,美国轰炸起来,他们必将死无葬身之地,就穿着他们的坟墓来战斗。’一个美国国防部官员说,他们不逃跑”(章杨:《美国的战争》第69页)。转引自“王小强:《文明冲突的背后》,[香港]大风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32] 截止2002年2月,只有关于曾经担任阿富汗塔利班外交部长穆塔瓦基勒和内政部副部长的哈克萨向西方“投诚”的报道。详见人民网 2002年2月18日;联合早报电子版2001年10月15日。
[33] 美政府2001年9月22日宣布悬赏2500万美元用于捉拿制造“9·11事件”的凶手。9月24日悬赏奖金又提高到3000万美元。(“多维新闻网”2001年9月23日报道。)10月11日,拉登表示,将向任何活捉一名美军士兵的人员给予5万美元的奖励。(“多维新闻社”2001年10月11日报道。)塔利班安全机构负责人哈卡尼21日对记者发表谈话说,“美国人悬赏2500百万美元捉拿本·拉登。我们虽是一个穷国,但我们愿出5000万美元捉拿布什。”(人民网2001年11月22日讯)
[34] 有人将控制外层空间和低层空间合称为“制天权”,不确。“天”不是一个科学术语。现代意义上的“制空权”自然应当包括对外层空间的控制,正如未来意义上的“制海权”也必然要包括对深层海底的控制一样。
[35] 新华社联合国2001年12月23日英文电。
[36] 自第一个资本中心国英国诞生以后,世界基本矛盾经历如下演变:从资本主义早期的资本中心国内部的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在19世纪下半叶这种矛盾出现国际化转移,开始外化为宗主国与殖民地、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矛盾。这种矛盾被列宁称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的矛盾。在二战后,由于大量的处于被压迫地位民族国家在民族民主革命中出现,这种矛盾则以“南北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不管怎样变化,它都是原来隐藏在商品内部使用价值与价值、资本和劳动力的矛盾,及由此出现资本中心国内部的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资本中心和资本外围的矛盾的不同的转换和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