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伊朗大选争端盘点:谁得到什么

作者:田文林   来源:红色文化网  

伊朗大选争端盘点:谁得到什么

田文林

随着6月29日伊朗宪法监护委员会宣布选举合法,并正式批准内贾德当选总统,持续半个多月的伊朗选举争端终于告一段落,虽然曲终人散,但一些深层问题依然萦绕在心,值得细细盘点一番。
一、内贾德的胜选是“庶民的胜利”
这次选举争端历经波折,但总体是按照伊朗官方设定的方向发展的:既没有推翻选举结果,进行重选;示威游行也始终可控,而未出现大规模流血冲突。内贾德无疑成为这次大选争端的最后赢家。内贾德获胜的原因可以列出许多条,但最重要的原因,则是内贾德基本政策“走在正确道路上”,因而赢得多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
在伊朗政坛,内贾德堪称异数。它本人在2005年以“政治黑马”身份异军突起,很多媒体当时连他的基本资料都没有。后来曝出的内贾德个人生活之俭朴,更令世人震惊:全家住在普通公寓、没有存款、座车破旧、不修边幅,经常穿着从路边摊贩购买的廉价夹克。内贾德上台后,依然以“平民总统”自居,努力建立廉价高效政府,严禁政府成员搞特权。他曾要求一名内阁成员换掉其马自达高级轿车,而改成一般档次的国产轿车。他还以穷人日子不好过为由,带头率领部长们降薪。他本人也身体力行,拒绝入住豪华的总统官邸,坚持在其破旧的办公室接见政要。后来因安全原因才搬入位于市中心的旧总统办公室,但他下令去掉了办公室的所有豪华装饰,将名贵的波斯地毯送给了国家博物馆,宣称“只有当每个伊朗人都居有其屋的时候,才会搬进总统官邸。”同时,他还命令交通部长将总统专机出售或改为民用。社会经济政策明显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曾许诺要“斩断操纵伊朗石油工业的幕后黑手,”“将石油收入放到每个家庭的餐桌上,”增加下层劳动者工资和对中低收入家庭补贴力度,扩大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的发展资金等等。他甚至设立了总额13亿美元的“爱情基金”,专门用于帮助贫穷的年轻人寻找工作和结婚。这种立足民众,服务民众的平民路线,为其赢得广泛的民意支持。
而在对外政策领域,内贾德推行强硬政策,不断推进伊朗核计划,这种做法当时颇有争议,但现在看,内贾德的外交政策是相当成功的:在安全问题上,内贾德刚上台时,伊朗随时面临军事打击威胁,而四年后几乎所有人都承认,美国军事打击伊朗的可能性近似于零。在核问题上,当年伊朗已经暂停浓缩铀进程,但仍然没有得到欧盟三国令人满意的补偿方案,而美国当时还尚未出招。二四年之后,伊朗核技术取得的进展连其竞争对手也深感服气。正如内贾德所说:“我们并没有像以前的政府那样向西方压力屈服,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美国和欧洲企图颠覆伊朗,但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寻求同我们对话。伊朗已经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评价领导人政绩,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看它上任时与任期结束时,国内外情况变好了还是变糟了。内贾德在任四年,伊朗普通民众得到更多实惠,伊朗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所有这些,都使内贾德赢得多数伊朗民众认可,尤其在中小城镇和农村地区,75%以上的选民支持内贾德。尽管西方媒体在这次伊朗选举争端中竭力夸大危机的严重性,如英国《卫报》将这次危机形容为“像1979年革命,但现在更具危险性”。事实远非如此。伊斯兰革命前,巴列维王朝腐败贪污、贫富分化、崇洋媚外,因此霍梅尼才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以摧枯拉朽之势推翻旧政权。而当时伊朗面临的局面恰恰相反。正是内贾德将伊朗带入了自伊斯兰革命以来最强大的时期,因此内贾德可以高票当选,并最终获得确认。这是内贾德个人的胜利,也是伊朗神权政体的胜利,更是伊朗多数民众的胜利。
二、改革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这次选举争端首先由败选的改革派代表穆萨维等人挑起,他们号召其支持者上街有幸,要求取消选举结果并进行重选,穆萨维本人也声言做好“殉教”准备,由此使局势一度十分严峻。
改革派抗争的主要理由是选举违规。那么,选举结果真像改革派宣称的那样颠倒黑白吗?事实远不是那么回事。伊朗官方媒体6月10日公布的选前民调显示,超过60%的人表示支持内贾德,另有30%多支持穆萨维;俄罗斯媒体也预计,59%的伊朗选民将投票给现任总统;美国民调机构5月11日至20日对伊朗30个省的随机调查也发现,内贾德的支持率是穆萨维的两倍以上。甚至穆萨维本人在选前也认为内贾德会大获全胜。而此次选举最终结果,与上述预计基本相符,因此即使选举存在违规,也不会有大的出入,更不足以改变选举结果。
那么,穆萨维等人明知实情,为何始终不肯放弃抗争,接受选举结果呢?显然,反对派这次能掀起如此大的波澜,而且抵抗至今,表明穆萨维确实“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早在竞选期间,内贾德就曾公开指责穆萨维与拉夫桑贾尼、哈塔米联合起来密谋攻击、诋毁现政府。出现选举争端后,专家会议和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主席、前总统拉夫桑贾尼、议长拉里贾尼,以及前议长卡鲁比、前总统哈塔米等政坛重量级人物,均公开或暗中支持穆萨维。拉夫桑贾尼要求召集专家会议调查大选的违规操作,哈塔米主张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议长拉里贾尼则公开批评宪法监护委员会庇护内贾德。这些人之所以齐刷刷支持穆萨维,就是因为穆萨维等所谓“改革派”的政治主张,与这些政治精英如出一辙,代表了同一个阶层的利益。穆萨维与卡鲁比分属改革派与激进改革派,而拉夫桑贾尼属“务实改革派”,哈塔米属“改革派”,因此这些人基本观点大同小异,概括起来,就是政治上奉行精英主义,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外交上主张与西方“和解”。而这与内贾德推行的平民主义、经济管制、对抗西方等做法截然相反。
然而,拉夫桑贾尼与哈塔米等人十几年的实践已经表明,这条改革之路是走不通的。拉夫桑贾尼在担任总统期间(1989-1997年),借“改革”之名大搞裙带关系,其家族成员及门徒遍布伊朗各个要害部门。而经济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更使拉夫桑贾尼家族乘机攫取公众财产,并迅速成为伊朗首富。如伊朗是世界上最大的开心果出口国,而拉夫桑贾尼家族正是伊朗最大的开心果经销商。哈塔米上台后,比拉夫桑贾尼走得更远。它对内进一步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对外加强与西方交往,倡导“文明间对话”,为美国反恐战争提供情报帮助,在核问题上不断后退,结果“热脸贴了个冷屁股”,先是被美国划入“无赖国家”,继而被定性为“邪恶轴心”,差点成了美国下一个打击目标。相比之下,内贾德明显偏向中下层阶级的财富分配方式,以及对抗西方的强硬做法,都极大触动了伊朗富人的敏感神经,并出现了在这次选举中联合“围攻”内贾德的场面。因此从本质上看,这次内贾德与穆萨维的选情之争,看似是个人权力之争,实则关系到伊朗未来举什么旗,走哪条路的路线之争,一定程度带有穷人与富人对决的阶级斗争含义。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改革派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前车之鉴,与内贾德埋头实干,颇有建树的业绩形成的巨大反差,使多数选民毫不犹豫地将选票投给了内贾德,而没有选择的穆萨维和卡鲁比等改革派。而穆萨维等人最可悲的地方在于,他们为了推倒内贾德,无视选情大盘,甚至不惜损害国家稳定大局。尤其在明知西方势力已深度介入,并试图挑起伊朗内讧的危急情况下,反对派为一己私利仍然不依不饶,无形中成了西方搅乱伊朗政局的方便工具。做出这种“亲者痛,仇者快”的举动,已不是简单用选举争端所能解释的。有人曾指出,穆萨维的讲话与美国总统奥巴马、巴列维王朝流亡国外的王子的讲话如出一辙,这让伊朗人民进一步看清了“改革派”的真面目。因此,无论眼前还是长远,改革派都将成为这场争端的最大输家。
三、西方国家“竹篮打水一场空”
众所周知,由于内贾德推行强硬反西方政策,西方国家对其恨之入骨,又无可奈何,因此这次非常希望能借此次选举将其赶下台,而让号称“伊朗甘地”之称的穆萨维上台,乃至借机动摇伊朗神权政体。但西方也很清楚,伊朗目前处在近30年来最强大时期,政审控制局面能力很强,指望通过街头抗议推翻现政府,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西方不敢公开下注,免得最后没奈何内贾德,反把国家声誉搭进去。尤其是美国当年曾因颠覆伊朗人民喜欢的摩萨台政权,至今让伊朗民众忌恨,因此对公开谈论“改朝换代”之事格外谨慎。因此,西方国家在这次选举争端中首鼠两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在公开场合,美国总统奥巴马虽然批评伊朗镇压抗议,但未公开质疑内贾德合法地位,声称“美国绝对没有干涉伊朗事务”。英国首相布朗也表示“选举结果由伊朗人民决定”。而暗地里,西方则加紧进行煽风点火。据伊朗称,英国在6月12日伊朗选举开始前,就派遣情报人员进入伊朗,竭力施压影响。随着选举争端升级,西方国家感觉有隙可乘,表态和动作也日趋放肆。他们开始质疑选举结果,并借题发挥,试图进一步将水搅浑。奥巴马在19日改称,国际社会正关注伊朗和平抗议权利能否得到保护,媒体认为其调子正发生重大变化。美国中医院当天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一项决议,谴责伊朗当局武力镇压示威者,支持伊朗民众“追求自由、人权和法治”。23日,奥巴马又谴责伊朗对抗者实施武力,称对此“震惊和愤怒”。欧盟领导人也称“高度关切伊朗当局对抗行为的反应,严厉谴责武力镇压抗议者”。萨科奇更是表示“伊朗人民理应获得别的东西”,暗示伊朗应该出现变局。美国国务院官员还嘱咐Twitter网站推迟维护时间,以方面伊朗用户借该网站传递消息,进行串联。
但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由于伊朗统治基础牢固,政府应对得体,并及时反击西方阴谋(如驱逐英国外交官和媒体记者,禁止外国记者上街采访,关闭西方网站,抓捕“人民圣战者组织”成员等等),使西方推波助澜的做法,最终以失败收场。
然而,西方国家在伊朗大选中煽风点火的做法看似聪明,实则得不偿失、适得其反。经验表明,民族矛盾历来高于阶级矛盾,因此越是有外部力量介入,内部越是团结一致。而西方在这次选举争端中恰好扮演了“反面教材”的角色,不仅让伊朗人民受到深刻教育,更好地团结在神权政权周围,而且也使伊朗未来的对西方政策(包括核政策)更趋强硬,更能占据道义制高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奥巴马新政面临的窘境。奥巴马一上台就推出接触政策,将布什“四面出击”改为“四面握手”。但许多国家对美国这种“老虎改吃素”的新思维心存疑虑,抱着“听其言,观其行”的观望态度。然而,奥巴马在埃及发表的改善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演讲言犹在耳,其在伊朗大选争端中便前恭后倨,明确与其新政不符,这使其前期的努力大打折扣。
 
         此文主要内容发表于《潇湘晨报》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yz/2013-05-02/1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