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占豪:普京的俄罗斯国家战略详解

作者:占豪   来源:乌有之乡  

 引言:

  不少战友对俄罗斯的国家战略是不熟悉的,所以就衍生出了俄罗斯为何在乌克兰局势尚如此和西方交恶,中国和俄罗斯为何关系如此紧密等一系列疑问。这些问题,在占豪今年新作《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形势篇)》中均有阐释,包括美国、欧盟以及中国的战略都阐释得很清楚。只有理解了这些,才能理解当前国际形势中很多国家的行为。俄罗斯的行为,正是基于其国家战略,而俄罗斯的国家战略只有依靠中国经济崛起才能有机会再次崛起。所以,我们务必要充分了解普京的俄罗斯国家战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一步解剖当前世界局势的一个侧面。

  现在将《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形势篇)》中关于俄罗斯国家战略的章节内容摘录下来分享给大家。限于篇幅,删除了苏联崩溃以及西方如何在经济上绞杀俄罗斯的部分。如下文字只要能细读完,至少会明白俄罗斯的战略,也就能明白俄罗斯向中国靠近的根本原因。希望这次分享,能让战友们对普京的俄罗斯国家战略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理解之后,再去看中国对待俄罗斯的战略以及俄罗斯对西方的反应,都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正文:

  【普京重整旗鼓,拾起最后两个看家宝】

  前苏联于1991年12月25日解体,俄共倒台,俄罗斯新政府第二天即宣布成立。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大部分家底,包括领土、人口、工业等,当然它也继承了前苏联遗留下来的大量难题。

  当时的俄罗斯,国有企业欠下一万亿卢布的内债和1200亿美元的外债,经济体系难以为继。在这种情况下,对西方几乎迷信的叶利钦认为,过去苏联的改革一直难以解决问题,且越来越严重,进行全盘西化的改革才应是解决之道。他试图求助于西方,并很快任命亲西方的叶戈尔·盖达尔为俄罗斯联邦共和国负责经济政策的副总理兼财政部长、经济部长。

  时年仅35岁的盖达尔,是萨克斯“休克疗法”的推崇者,他在俄罗斯的经济改革中基本是完全照搬萨克斯的“休克疗法”。1992年年初,极受叶利钦信任、手握改革重权的盖达尔开始了“休克疗法”的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并在俄罗斯全面迅速地铺开。

  “休克疗法”的经济改革在俄罗斯改革之初似乎有些成效。自1991年1月2日,俄罗斯开始放开90%消费和80%工业品的物价,并提高了工人工资。头三个月,物价相对稳定,俄罗斯的排队购物长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玲琅满目的商品。然而,好景不长,两三个月后,俄罗斯的物价开始暴涨,到1992年4月,消费品价格就较1991年12月上涨65倍;1992年6月,工业品的批发价上涨了14倍。之后,政府不但没有刹车,还开始实施了紧缩货币和财政政策,然后又展开轰轰烈烈的国企私有化。

  “休克疗法”终于让新生的俄罗斯休克,盖达尔的总理提名也在1992年12月14日被国家杜马拒绝,盖达尔不得不黯然下台。

  “休克疗法”给俄罗斯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呢?民生灾难咱们不谈,但从经济数据上看,就是巨大的经济灾难。仅1992年当年,俄罗斯的GDP就减少了一半,GDP总量下降到了美国的十分之一。经济结构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燃料、电力和冶金工业成了经济的支柱,占GDP的比重达15%,在工业总产值中更是占到50%的比例,占出口的比例甚至达到七成以上。相应的实体经济则非常疲软,劳动生产率极其低下,仅原料和能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与世界还能持平,其他部门的甚至只有美国同类指标的20%至24%。

  政治不稳定、大量的民生问题、俄罗斯经济投资空间不足以及西方的政治考量,使得西方对俄罗斯的大量承诺并未兑现,西方资本更是不愿意进入俄罗斯进行实体投资。此后的俄罗斯经济,在20世纪整个90年代都处于下滑当中,到2000年年底,俄罗斯人均收入甚至不足美国的十分之一。

  中俄关系正是在俄罗斯经济改革失败的情况下获得转机的。经过一年的“休克疗法”治疗,叶利钦感觉到自己上了西方人的当,并对西方产生了怀疑。1992年12月14日,盖达尔黯然下台。1992年12月17日,叶利钦即到访中国,中俄签署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决定将两国关系提升到“互相视为友好国家”的新阶段。这是自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后,中国人和俄国人的第一次走近。

  在俄罗斯八年蹉跎的过程中,叶利钦逐渐苏醒,开始快速提拔一个具有前苏联克格勃(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1954年3月至1991年11月期间是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以其高超的实力著称于世)背景的年轻人——弗拉基米尔·弗拉基米罗维奇·普京。

  俄罗斯重新崛起的划时代人物——普京

  普京具有克格勃背景,在前苏联解体后,他一方面具有前苏联保守派的背景,另一方面又逐渐受到新政府的任用。终于,叶利钦发现,这样的一个人才是俄罗斯的前途,才具有真正的俄罗斯的民意基础。更重要的是,普京的工作能力超强。

  1996年8月,普京升任俄总统事务管理局副局长,仅过5个月后,又被提拔为总统办公厅副主任兼监察局长。1998年5月,普京又被任命为总统办公厅第一副主任,两个月后又兼任了俄联邦安全总局局长(前身为克格勃)。此时的普京,已成为手握实权的实权派人物。

  一个资深的克格勃间谍,接管了克格勃改组后的联邦安全总局,其权力自然大增。1998年8月9日,普京再被任命为第一副总理、代总理,一周后就任总理。此时的普京,已走到了俄罗斯权力中央。四个月后,叶利钦辞职,普京于20世纪的最后一天出任代总统。由此,俄罗斯进入了强人普京时代,也走上了复兴之路。

  对叶利钦来说,也许整个90年代都在犯错,但其在结束自己政治生涯那一刻所作的重大选择却无比正确,因为俄罗斯在普京总统的带领下,从崩溃重回强大。

  俄罗斯经过8年的动荡、蹉跎,其经济体系遭到了巨大破坏,政府手中已几乎没有可以调动的资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普京接任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去哪里找米下锅。最终,普京瞄准了俄罗斯仅剩的两个看家宝——能源和军事工业。

  为了从金融寡头手中夺回能源产业的主导权,拥有克格勃背景的普京,开始对那些金融寡头们下了杀手,金融寡头坐牢的坐牢,出逃的出逃(鉴于篇幅,具体细节这里不再阐述,读者可以参考本书姊妹篇《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经济篇)》)。经过一轮腥风血雨、运筹帷幄,普京从金融寡头手中夺回了能源的主导权。

  普京从金融寡头手中夺回能源主导权和国家经济主导权,怎么评价都不为过,因为正是他在正确的时机点上做了最正确的选择,才有了今天正在重整旗鼓、重振雄风的俄罗斯。某种意义上说,普京的果敢挽救了俄罗斯,这决定了俄罗斯未来至少数十年的国运。

  【新世纪给俄罗斯带来的巨大机遇】

  21世纪已经过去13个年头,若用最简短的话评价国际局势,可以概括为:超级大国美国开始迅速衰退,分裂的欧洲正在加速整合为一体,五千年文明古国——中国再次崛起及近代强权俄罗斯有望重振雄风。

  以时间论,21世纪的头十年是世界局势剧烈变化的十年。在此期间,发生了很多大事,这些大事最终改变了世界格局。中国和俄罗斯,都是在这样的国际大背景下,抓住了这一战略机遇,使得自己的实力有较大幅度提升。

  这里继续分析讨论俄罗斯。普京重新掌握国家能源主导权后,很快即开始大规模出口原油,并开始加大军事装备的出口,通过出口原油和军事装备来换取更多发展自己的资金。

  世界是公平的,当苏联崩溃,世界仅剩一个超级大国的情况下,美国开始犯战略性错误。譬如,在金融政策领域犯了战略性错误(具体可参考本书姊妹篇《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经济篇)》的相关章节),在国际博弈领域同样犯了战略性错误等。类似错误的层出不穷,最终导致美国的综合国力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快速衰退。

  对俄罗斯来说,外部两大因素改变了俄罗斯的国家命运,而且这两个因素俄罗斯都进行了充分利用。这两个因素分别为:

  一、9·11恐怖袭击:

  2001年,一个世界级的“意外事件”改变整个世界航向,也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战略。之所以说改变了世界航向,其逻辑基础是因为这改变了美国的国家战略方向,这一战略性改变,为俄罗斯带来了战略性发展机遇期,俄罗斯最终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战略契机,使自己获得了长足发展。

  2001年9月11日,美国发生9·11恐怖袭击,美国的国家战略因此开始侧重在中东进行反恐。在进行国际反恐过程中,美国不断对外用兵,为了取得俄罗斯在政治上的支持与军事上的谅解,美国无论政治上还是军事上,均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俄罗斯的挤压,这给了俄罗斯很大的国际腾挪空间。

  这样的国际空间,对刚刚稳定下来的俄罗斯来说弥足珍贵。普京很快东和中国逐渐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另一方面和欧盟不断改善关系,这不但让俄罗斯在政治上受益,还因此改变了俄罗斯国际舞台上的外交结构,从而化解了上世纪90年代对俄罗斯非常不利的内外交困局面。

  二、东南亚经济危机与中国入世:

  俄罗斯的战略机遇除了9·11事件发生后美国的国家战略改变外,更重要的外部推动力则来源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制造业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国际上大量资本之所以大规模投资中国,除了笔者在前作《大博弈 中国之危与机(经济篇)》所述的原因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1997年的东南亚经济危机。经过那场危机,东南亚、日本、韩国等国家的投资生态遭到严重破坏,而中国条件则相对好得多。于是,从20世纪末,中国开始大规模承接从东亚、东南亚等国撤出的产业资本。中国巨大的劳动力基数、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基础工业链、较好的国民文化素质等因素,使得中国制造业发展极快。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对石油的需求也开始急剧增加。

  中国的这种变化,对于一个以出口石油为发展基础的国家来说,那毫无疑问是绝佳的战略机遇。这个战略机遇,俄罗斯抓住了。2000年后,俄罗斯加快了对中国、日本、欧盟等国的原油和天然气出口,经过数年积累,俄罗斯完成了华丽转身,开始走在了复兴的正道上。

  在此期间,受美国在中东穷兵黩武、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华尔街对国际原油的大规模炒作三个因素影响,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并最终演绎成暴涨。石油价格的大涨,使得俄罗斯很快赚得大量外汇,经济实力得到了快速的恢复。

  俄罗斯经济恢复的速度,我们可从2000年后的经济数据对比中窥斑见豹。2000年,俄罗斯的GDP为2050亿美元。2008年,俄罗斯的GDP已高达1.666万亿美元。俄罗斯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动力来自出售原油和军事装备,其中原油是主要推动力。在俄罗斯原油出口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油价的暴涨更加速推动了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复苏。

  自从俄罗斯重新拾起仅剩的两大法宝——石油和军事装备,俄罗斯的国家实力开始得到快速恢复。甚至,2008年8月8日,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当天,俄罗斯还对美国盟友格鲁吉亚进行了军事打击,并很快取得胜利,从而稳定了俄罗斯的南疆。若在10年前,发动这种军事打击并快速取得胜利是不可想象的。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曾被车臣武装折磨得苦不堪言,迟迟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直到普京上台。

  可以预见,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俄罗斯都必然要靠原油和军备来维持经济的发展。试想,如果俄罗斯不能从金融寡头手中夺回石油控制权,整个俄罗斯将会越挣扎越堕落。那么,又如何能迎接21世纪的两个重大战略机遇呢?无论国家还是个人,机会总是亲睐有准备者,正所谓有备无患。

  【大能源与大物流战略——普京的俄罗斯雄风野心】

  俄国是近几百年才强大起来的帝国,扩张非常迅猛,到近代沙俄时期已独霸一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沙俄崩溃,苏共建立了苏联,使自己的实力在数十年间即达到顶峰,并与美国在二战后形成了东西对抗两极。1991年俄罗斯解体,在经过10年噩梦般的徘徊后,俄罗斯逐渐找到了方向,又经过21世纪近10年的发展,俄罗斯的实力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获得较好恢复后的俄罗斯,一定不会满足于现在的国际地位,俄罗斯不断向外扩张的民族性不会改变。21世纪上半个世纪,世界权力都将处于再重组阶段一个权力重组阶段的世界,俄罗斯绝无可能满足于当前的国际地位。在这种大背景下,其必然要寻求获得更多的权力。对俄罗斯来说,这种权力的争夺依托在哪?个人认为,除了以军事为基础外,经济上的主要依托有两个层面:

  一、大能源战略:

  俄罗斯的经济靠什么?苏联解体后,能支撑俄罗斯国家战略经济命脉的产业已经基本荒废殆尽,最后只剩下出售军事装备和出售能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军事装备的出口的规模毕竟是有限的,它不可能扛起整个俄罗斯的经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2012年俄罗斯的相关出口数据上窥斑见豹。

  2012年,俄罗斯出口石油收入为1882亿美元,出口石油产品收入超过1000亿美元,出口煤炭收入为130亿美元,出口天然气收入为630亿美元,出口液化气收入为47亿美元,其他还有电力等能源出口,能源总出口收入为3660亿美元,占俄罗斯出口总收入5247亿美元的69.8%。在2011年,这一比重为65.6%,一年时间再次增长4.2个百分点。而2012年,俄罗斯武器出口收入为152亿美元,这已是历史新高,仅占出口收入的2.9%。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出现状况,则俄罗斯经济必然出现动荡。这一点,我们仍可以从近几年的经济数据中一窥端倪。受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美原油价格从147.25美元一桶跌至33.2美元一桶,俄罗斯能源出口收入开始锐减,2009年俄GDP因此大幅下滑7.9%。2010年,美原油价格回到80美元一桶,俄罗斯在石油出口量仅比2009年增长3.5%的情况下,收入却较前一年增长了38%(2010年俄石油出口量为2.339亿吨),达1290亿美元。

  能源在俄罗斯经济中有多大份量,我们可以从能源价格波动、能源出口等数据中一目了然。由此,我们可以确认,俄罗斯必然要在国际上尽最大努力地争取能源定价权和话语权。关于能源话语权,从前苏联一直到现在的俄罗斯,一直严重受制于西方和美国,俄罗斯人有夺回能源定价话语权的强烈诉求。

  那么,俄罗斯在国际能源体系中到底有多大份量呢?我们仍然让数据来说话。

  自2008年来,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投资不足,再加上国际能源市场竞争激烈,俄罗斯能源开发与生产态势虽然保持小幅增长状态,但却无法实现大幅增产。数据显示,2012年俄罗斯一次能源产量13.05亿吨油当量,仅比2011年增长0.2%,约占世界一次能源生产总量的10.5%,为世界第三大能源生产国,仅次于中国、美国。

  其中,2012年俄罗斯石油产量仅增长1.4%,达5.18亿吨,约占世界石油产量的12.8%,蝉联总产量世界第一。但是,据俄罗斯能源部数据,随着西西伯利亚油田的枯竭,俄罗斯石油增长势头将会放缓,俄罗斯计划到2020年前将石油产量保持在每天1000万桶以上水平(2012年日产量为1037万桶)。

  同年,俄罗斯煤炭产量1.68亿吨油当量,比2011年增长6.1%,约占世界煤炭产量的4.4%,为世界第六大煤炭生产国,次于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尼、印度。俄罗斯2012年核能发电量增长2.7%,为4030万吨油当量,约占世界核电总产量的7.2%,为世界第三大核电生产国。天然气产量达5923亿立方米,约占世界天然气总产量的17.6%,居世界第二位,比排名第一的美国低约900亿立方米,比2011年减产147亿立方米,降幅2.7%。出口减少主要是为了保价而进行减产。

  总体上看,俄罗斯一次能源生产结构中,天然气占比最大,达40.8%;石油次之,占40.3%;煤炭居三,占12.9%;剩余为核电和水电。石油和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生产的81.1%、毫无疑问,石油天然气是俄罗斯的核心经济命脉。

  一方面,俄罗斯虽然是能源大国,但其一次性能源生产量也不过只占世界的10.5%,其石油产量占世界产量的12.8%,天然气占世界总产量17.6%,这种比例都使得俄罗斯无法从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量上来获得市场价格控制权。

  另一方面,俄罗斯并非经济大国,在国际上经济影响力有限,其货币更是在国际上基本上没有份额。所以,俄罗斯的卢布对石油天然气的价格基本没有影响。事实上,货币定价对石油定价权的决定性影响能力在美国。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国际能源价格控制在美国、OPEC成员国等国家手里,俄罗斯的能源定价话语权非常小。在不受俄罗斯控制的国际大环境下,在俄罗斯经济结构过于单一的大背景下,俄罗斯人的对自身经济安全的忧虑可见一斑。

  毫不夸张地说,若2008年那样的经济危机持续三年以上,俄罗斯的经济就可能崩溃。如果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50美元以下,俄罗斯经济必受重创并难以长期承受。关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后俄罗斯的表现上看出来。

  2008年,迫于经济危机带来的压力,俄罗斯开始和中国谈判石油换贷款的协议。在条件相对苛刻的情况下,2009年2月17日俄罗斯和中国达成一致,与中国签署石油换贷款协议。中国分别向俄罗斯石油管线巨头Transneft和国有石油企业Rosneft提供100亿和150亿美元贷款,作为交换,俄罗斯需在逾20年内供油3亿吨,这可满足中国目前约4%的需求。

  俄罗斯对这一协议是不满的,但迫于当时经济危机压力不得不和中国签署这样的协议。俄罗斯人一向睚眦必报,这一点哪怕到了总统级别也是如此。在协议签署前两天,俄罗斯人在自己的港口击沉了一艘在塞拉里昂注册的香港货轮(中国货轮),8名船员遇难。虽然俄方一直说是意外,但这个时间点出现这样的意外让人生疑。针对这一事件,虽然中国立即抗议,但后来也不了了之。

  不过,俄罗斯人对中国的资金渴求并未因此而止。从2013年年初,就开始传言俄罗斯在寻求与中国进行300亿美元的石油换贷款协议。而为了获得中国这个最大最稳定的客户,俄罗斯在石油天然气价格上也的确做了很大让步。2013年9月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俄,中俄达成大规模的天然气供气协议。其中价格上俄罗斯作出了巨大让步。

  据消息人士透露,中俄关于天然气的谈判非常艰苦。谈判之初,俄罗斯人开出了350美元千立方米的报价,这一价格和俄罗斯供给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基本一致。而中国则认为这一价格是不合理的,因为欧洲是发达国家,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中国给俄罗斯的报价仅有65美元每千立方米。据说,中国报出65美元每千立方米也是有根据的,这个根据就是俄罗斯天然气出井成本价是65美元每千立方米。之后,俄罗斯人的报价250美元,中国又报出的价格是130美元。这一谈判持续了差不多两年之久,最终在中国国家主席访问俄罗斯时达成一致意见,即最终以175美元每千立方米成交,这一价格基本上相当于俄罗斯向欧洲国家供气的一半左右。

  俄罗斯之所以愿意在中国这边吃亏,原因在于两方面:

  一方面,中国的确是发展中国家,其消费水平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如果俄罗斯像卖发达国家那样卖给中国,那么中国就不会购买并寻求从给其他方向获得天然气,这生意就没办法成交。考虑到中国的消费水平,俄罗斯适度降价是必然的。

  另一方面,中俄是战略准盟友关系,这种关系需要彼此全方位的战略支持。那么,这就需要中俄在政治、经济方面捆绑得更紧密才能彼此取暖。相比中国经济更加庞大和安全,俄罗斯的经济更不堪一击,为了使得自己经济更加安全和在国际上获得更大的利益,向中国让利也是值得的。

  但是,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不能抹灭俄罗斯人争夺能源定价权的决心。在自己不具备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情况下,俄罗斯就必须在军事上和政治上具有更强大的话语权,从而最终影响到能源的定价。

  从这个视角观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经济上和俄罗斯联系并不紧密的叙利亚,会让俄罗斯人如此重视,甚至不惜因此与美国对立。叙利亚和伊朗之间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伊朗和俄罗斯、中国也都是唇亡齿寒的关系。原因很简单,美国获得国际能源绝对定价权只剩下最后两步,即拿下叙利亚和伊朗。只要拿下叙利亚和伊朗,整个中东就在美国人的控制之下,世界能源价格将绝对控制在美国手中,到时候打击靠能源过日子的俄罗斯和靠能源维持经济发展的中国都易如反掌。当然,这也是为什么中俄如此抱团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人的大能源战略就是,一方面稳住自己的能源出口,并尽量加大生产能力。另一方面,要在地缘政治上增加自己的影响力,特别是要恢复对东欧、中东部分国家的控制能力。通过这种控制力,来间接地影响国际油价,从而维持自己的经济发展。站在俄罗斯的角度来说,大能源战略是俄罗斯人当前的生存之本。

  二、大物流战略

  什么是物流?准确点说,就是将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准确、及时、安全地送达。物流,犹如人身上的大小血管,血液从心脏一直到每个细胞全靠血管。在在现代商业上,谁掌握了物流通道,谁就掌握了话语权。特别是,如果垄断了物流通道,那么就有了绝对话语权。

  譬如,高速公路上收费关卡就有绝对话语权,硬闯就意味着违法。就世界大物流来说,美国为什么在国际上有那么大的话语权?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美国有能力阻断他国的海上航线,以海上运输为主的世界贸易,时时刻刻都受制于美国。所以,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掌握着世界海上物流的话语权,这也是美国拥有世界商品定价权的重要基础之一。

  当前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什么?在笔者看来有两个非常重大的大趋势:

  (一)世界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未来,世界经济将加速全球化,区域经济将加速一体化。这样的趋势,必然是全球性的经济大分工,同时必然形成几个经济集团,竞争将在几个经济集团间展开。经济集团与经济集团之间,也必然会出现全面畅通的经济交流。

  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同处欧亚板块,两个洲的经济显然在加速整合。关于这一点,我们看看中欧、中俄、俄欧、中国和海湾国家、中国和东盟、中日韩······等等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经济联系,就知道欧亚大陆的经济整合加速度有多快。

  (二)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发展正在改变国际经济秩序。

  自西欧大航海时代开始,海运就开始替代陆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主要通道,陆权时代也因此宣告结束,世界进入海权时代。

  相比海运时代到来前的陆运,海运有成本低、运货量大、安全等优势,所以海上贸易一直是近代世界经济的物流命脉。但是,随着铁路的出现及约两百余年的发展,这一情况在21世纪的今天,正在开始从量变转向质变,高速铁路的普及与重载铁路的建设正在改变过去几百年海运一统江湖的局面。

  高铁和重载铁路的普及,一方面会将陆运速度快的优点凸现出来,另一方面海运成本低、货运量大和安全的优势也将被对冲甚至某种程度上被超越。如此一来,过去海洋贸易占绝对主导的地位将在未来三五十年受到严重挑战。

  对于高铁和重载铁路的普及,个人观点认为,这将是陆权在海权统治世界几百年后的回归。未来,陆权和海权将会逐渐形成平衡发展的格局,直到技术的发展再次打破这种格局。一旦陆权重新回归,那么陆上的物流贸易必然大幅增加。在这种情况下,谁掌握陆上贸易物流的主动权,谁就有了对商品的定价权和话语权。

  我们再来看看欧亚大陆和俄罗斯的情况。

  欧亚大陆,主要经济体在东亚和西欧。世界上绝大部分商品都是东亚国家制造的,而西欧均为经济非常发达的国家,拥有极其发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体系。在这种大背景下,欧亚大陆东西方的经济交流互补必然是长期性的,贸易规模也会长期持续增长。既然陆运因高铁和重载铁路的发展正在崛起,那么东西方陆上物流必然面临高速发展的战略机遇。

  俄罗斯,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东西最长9000公里,横跨欧、亚两个大洲,南北最宽为4000公里,跨越4个气候带。俄罗斯地域极其辽阔,位于欧洲东部和亚洲大陆的北部,其在欧洲的领土大部分是东欧平原,北邻北冰洋,东濒太平洋,西接大西洋,西北临波罗的海芬兰湾。陆地邻国西北面有发达国家挪威、芬兰,西面有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白俄罗斯,西南面是乌克兰,南面是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面有中国、蒙古和朝鲜。冬眠还和日本、美国隔海相望,海湾西安总长度达37653公里。

  与俄罗斯地域辽阔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人口只有1.43亿。人口的劣势,使得俄罗斯既无法成为制造业大国,也不可能成为消费大国,科技虽然较为发达但已无法引领世界。因此,俄罗斯可以成为大国,也可以成为经济大国,但却基本上不可能成为领先世界的经济超级大国。但是,鉴于历史原因,俄罗斯已难比前苏联时期。之所以在苏联解体后,还能拿出能源和军事装备两样法宝支撑其国家快速恢复实力,根本原因在于两点:前者原因是因地大物博,使其拥有巨量的自然能源储备,后者则主要是前苏联留下的国家遗产。

  显然,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样的经济结构既有巨大风险,又要受制于人。站在一个大国角度考量,仍为大国的俄罗斯显然既想安全,又不想受制于人。但是,鉴于俄罗斯可开发的空间和余地都不是很大,俄罗斯人暂时也很难将自己的国土大面积交给别人开发,那样既不安全也不一定能获得大利。怎么办?还得在其自身优势上作文章。

  俄罗斯的优势是什么?是国土面积的幅员辽阔,是横跨欧亚大陆,是接壤国家众多,是海运陆运发展空间都很巨大。

  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人自然会想到如果用一条大的物流通道,将自己国家的东、中、西部连接起来。一旦连接起来,俄罗斯即可成为东亚与西欧的物流贸易大通道,掌握贸易通道的俄罗斯,无论经济地位、政治地位都将得到巨大提升,俄罗斯的经济也必然得到长足发展。

  事实上,俄罗斯已坐拥第一欧亚大陆桥的先发优势。第一欧亚大陆桥,贯通亚洲北部,以俄罗斯东部的哈巴罗夫斯克(中国名称:伯力城)和符拉迪沃斯托克(中国名称:海参崴)为起点,通过世界上最长铁路——西伯利亚大铁路(莫斯科至符拉迪沃斯托克,全长9332公里),通向欧洲各国最后到达荷兰的鹿特丹港。第一大陆桥又被称为西伯利亚大陆桥,整个大陆桥共经过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6个国家,全长13000公里左右。第一大陆桥不经过中国,路线绕开了中国的黑龙江和吉林省。而第一欧亚大陆桥实际上从1971年石油危机时,就由全苏对外贸易运输公司正式确立。

  但是,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中国的崛起,中国已经开始在欧亚大陆路贸易物流上与俄罗斯展开了竞争。

  1990年9月,我国兰新、陇海铁路与哈萨克斯坦铁路接轨,第二欧亚大陆桥确立。第二大陆桥东起中国连云港,向西经陇海铁路的徐州、商丘、郑州、洛阳、西安等站,兰新铁路的兰州、乌鲁木齐等站,经北疆铁路到达边境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止荷兰鹿特丹港,是目前亚欧大陆东西最为便捷的通道。

  第二欧亚大陆桥的优势在于,他的主要线路在中国,而俄罗斯只有很少的一段。相比俄罗斯,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制造业大国,第一贸易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中国到西欧,沿途与中国的贸易比对俄罗斯的贸易多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俄罗斯的影响力会大大下降,何况这条线路在俄罗斯境内的只有一段。

  比第二欧亚大陆桥对俄罗斯打击更大的是第三条欧亚大陆桥的构想。第三欧亚大陆桥由我国云南专家学者提出,其构想内容是:一个以深圳港为代表的广东沿海港口群为起点,昆明为枢纽,经缅甸、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伊朗,从土耳其进入欧洲,最终抵达荷兰鹿特丹港,横贯亚欧21个国家。这条大陆桥实际上是将中国、南亚国家、中东国家联系了起来,并最终经土耳其入欧。这条线,完全脱离了俄罗斯的控制。

  第三欧亚大陆桥进展得非常快。2012年9月2日晚,央视新闻联播报道称:被称作第三亚欧大陆桥的渝新欧国际铁路昨天正式开通运营,为我国西部地区产品开辟了一条经铁路进入欧洲市场的黄金通道。渝新欧铁路从重庆西站始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从边境口岸新疆阿拉山口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到达德国的杜伊斯堡,全程11179公里。这意味着,第三大陆桥也正在成形。

  而且,相比俄罗斯,中国拥有高铁的绝对技术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人当然会更急于建立和发展其境内的第一欧亚大陆桥,也必然要构思其大物流的国家战略。虽然有两条从中国发起的欧亚大陆桥的替代,但只要东北亚经济整合得好,俄罗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仍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意义,对俄罗斯来说依然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基于上述分析,俄罗斯必然会重视和发展其国内的物流业,为欧亚大陆的整合做更多的准别,以便于俄罗斯在未来的欧亚大陆上发挥更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影响力。某种意义上说,这关乎未来俄罗斯的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命运。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oz/2014-08-18/27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