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苏联意识形态如何彻底崩盘?

作者:后沙月光   来源:微信号“后沙”  

苏联意识形态如何彻底崩盘?

后沙月光

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大国,要实现政治稳定,经济稳定,社会稳定,意识形态建构都是极端重要的工作,从某种角度来说,它比军队起到的作用还要强大。

美国对自身意识形态建构从来没有放松过一天,从上世纪的“麦卡锡主义”到后来的“爱国者法案”,其核心精神:对内“爱国”,对外“反共”年年讲,月月讲,日日讲,从玫瑰碗到中小学,从东海岸到西海岸,言论自由始终有一条不可愈越的红线。

在冷战时代前期,苏联亦是不余遗力的建构自己的意识形态,但从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期,苏联意识形态突然走向崩盘,短短几年时间之内整个国家就分崩离析。

民众几乎失去了一切:养老金,工作,福利,住房,健康,幸福,而寡头则将本应属于全民所有的财富扫进了自己口袋。

苏联解体因素非常之多,也非常之复杂,本文仅以一些鲜为人知的过程,以供朋友们参考。

有意无意的“内鬼”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流行着一个词汇叫“格拉斯诺斯奇”,就是“公开性”,公开性是指宣传机构的行为方针,与其配套的还有“新思维”。

新思维就是要求党员干部知识分子思想上跟旧思维切割,所谓旧思维便是传统意识形态。

苏联当时隐隐有某种注定的因素,勃列日涅夫去世后,安德罗波夫继位,仅仅一年多他也没了,契尔年科上台,不久也去了。

这样年轻的戈尔巴乔夫成了苏共最高领导人,它是苏共高层权力制衡受益者。

尽管当时苏联经济停滞不前,但人民基本生活保障并不输给欧洲(消费品比较弱)。

民众除了吃穿住行之外,还需要精神食粮,这方面需要就由苏联的电影,电视,广播,日报,周刊,杂志等工具来提供。

既然是工具,那么由谁来使用就格外重要,它既能把民众引领到阳光向上的方向,也能把大家带到深渊里。

公开性运动一出来,意识形态原有的红线就不见了,大量亲西方书刊报纸数量直线飚升,扒历史“真相”,熬心灵鸡汤的《新世界》销量达到奇迹般的150万份,民众的确喜欢看这些颠覆历史的“克里姆林宫内幕”、就算这些受欢迎,那么不是还有党报党刊吗?对不起,你连纸张都得不到。

当时苏联报刊发行已到了疯狂状态,背后是有人在刻意推动,要用极其猛烈的信息轰炸来搞乱民间思想。

纸不够,去芬兰进口,但对坚持原则的报刊杂志不保证供纸,而对反共反苏的刊物则尽力去保证供应。

苏共最重要的党刊之一《星火》主编在1986年换人,这是一个重要信号,有人要从上向下来颠覆苏联意识形态。

接任《星火》主编是来自乌克兰的柯罗季奇,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是利加乔夫,有人一直向他推荐柯罗季奇,利加乔夫考察后,决定提拔这名乌克兰同志。

柯罗季奇写过一本书叫《仇恨的面孔》,讲自己去美国参观时看到的种种丑恶社会状态,痛骂了美国种族歧视政策。

利加乔夫等中央领导就是根据这样一种印像,觉得此人接掌《星火》,在大方向上不大可能出现问题。

结果此人把《星火》变成了一份反共周刊,毒害了多少人就无法统计了,如果说《星火》是把刀,苏共是自己捅了自己一刀。

柯罗季奇在苏联解体后逃往美国,哦, 应当说是投奔了自由世界。

他只是其中一名主编,而将党刊党报转变成赞扬美国,拥护资本主义工具的主编大有人在。

利加乔夫虽然用错了人,但他并不亲西方,还是位传统意识形态守护者,他的接任者雅夫科列夫才是给摧毁苏联意识形态的主要推手。

戈尔巴乔夫,雅夫科列夫(中央书记),谢瓦尔德内泽(外长)三驾马车一路疯狂将苏联带上了绝路。

雅夫科列夫换各媒体主管的标准为是否亲西方,言论自由是他们的大旗。然而在1988年3月13日,一名坚定的女党员站了出来,她叫尼娜.安德雷耶娃,文章发表在《苏维埃俄国》,直指媒体对自己国家的抹黑太过份了,“我不能置原则于不顾。”

高喊言论自由的雅夫科列夫在苏共政治局会议上提出要批判尼娜,4月5日《真理报》发社论高调谴责尼娜.安德雷耶娃,重申“言论自由”不会改变。《真理报》这篇社论几乎就像是写给美国人看,让他们放心。

此后,原本遮遮掩掩,试探性的反共知识份子,愈发的肆无忌惮。9月,《新世界》发表了经济学家瓦西里.谢柳宁的文章,直接攻击列宁。

他指出苏联的一切不幸,列宁是始作甬者,如果不是列宁的革命中断了沙皇改革,那么今天俄国就是一个资本主义的美好天堂。

此文是刨苏共执政的根子,掌声不断,苏共高层甚至默许扩散。

到了此时,赞美社会主义,甚至理性探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优劣对比都成了一种禁忌,换话句说,就是社会主义苏联的宣传工具,耗费巨资去利用人民几十年来对它们的信任度,反而来摧毁苏共的可信度。

摧毁“落后”思想

因为苏联媒体本身具有高度集中化的特征,落到亲西方分子手中后,就成了颠覆苏联的一支最重要工具。

像乌拉尔山脉钢铁生产基地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市,这里的工人,知识份子都是最坚定的苏共拥护者,也是最勤劳的工作者,但到了1988年底左右,他们也开始去相信私用化会给带来天堂般的美国式生活。

真到了全面私有化那一天,等待他们的是失业和无家可归。

这些媒体一方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抱括二战功绩百般抹黑,一方面对美国奴颜婢膝,令人作呕。

苏联戏剧大师维克多.洛佐夫老人曾说过:“这种毫不掩饰的奴颜婢膝在我们这一代人当中是绝对见不到的,他们在精神上洗劫了那些给予他们信任的人。”

曾经引以为荣的拼搏精神,爱国精神,全部被戏落成“落后思想”,而那些已经被民主精神熏陶过的知识份子,一手拿着美国“遗产基金会”的钱,一边接受英国经济研究所的观光旅游邀请。

最吃香的是“经济学家”,成了西方政府,高校的座上宾,如果能故作幽默的嘲弄几句自己的国家,除了掌声还有奖项。

那个这个当时被形容成“恐怖地狱”的国家真实生活如何?

1985年前,每个家庭平均都有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电视机。

粗钢,轧钢,水泥,金属切割机,联合收割机,拖拉机产量都超过美国。

小麦,鱼类,猪肉,牛奶,棉花跟美国不相上下。

1917年的遍地文盲变成绝大多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群。

医生,病床人均数超过美国。

工业,科技,军事,与美国保持你追我赶局面。

一个超级大国。

苏联第一个垮掉的并不是经济,而是意识形态。美国也经历过比苏联八十年中期更窘迫的经济危机,不是照样挺了过来?

意识形态一乱,整个社会就是群魔乱舞局面。

极端宗教泛滥,民族矛盾激化,邪教开始滋生,无政府主义,赞美沙皇的,灵魂学,鬼神学,性解放等思潮一下子喷薄而出。

思想阵地丢了,人民的思想里只能是充满仇恨或者宗教,你说多元化也好,多样化也好,不过如此。

最后就差一根火柴就能引爆这个社会,引爆苏联的是好几根火柴,以各地民族血腥冲突为开端,直到国家四分五裂。

苏联的确是一面镜子。

还是那句话,思想阵地,你不去占领,敌人就会来占领。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oz/2017-06-12/4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