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王文美国观察(八):注意,美国可能在复苏

作者:王文   来源:红色文化网  

  2012年11月10日  星期六 上午11点  华盛顿杜勒斯机场C1口候机处

  (一)一些不容忽视的迹象

  在杜勒斯机场C1口候机,有种久违的感觉。四年前,同样的美国大选,同样是经这个机场回国,甚至同样的登机口候机,不同的是,似乎是这个机场做了翻新,进口处的摆渡车、灯饰甚至地毯都比记忆中的新。有地勤人员对我说,这里两年前曾重新装修过。

  上午来杜勒斯机场的高速公路上,我看到好几座大桥与道路也在翻新。去华盛顿特区附近的阿灵顿县看朋友,双向四车道的66号高速公路也在拓宽。在白宫一街之隔的华盛顿广场斜前方的那栋大楼一年半前还在建,现在已竣工。说这些的意思是,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而这恰恰是奥巴马执政以来一直强调的内容。

  除了常见的高楼大厦机场道路建设外,美国的网络设施提升也很明显。四年前,我走访美国五个州时,酒店里上网大多还需要网线。如今,即便是像仅有中国二星级水平的旅馆,也实现了无线网络覆盖。这与奥巴马上台后先后拨款40亿美元进行智能电网技术投资的计划不无关系。而就在我回国的这一天,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宣布,未来三年时间内将投资140亿美元继续扩大无线和有线IP宽带网络。

  失业率下降也可以视为这种美国复苏迹象的一个指标。一位刚从美国东部搬到旧金山工作的华人设计师朋友对我说,很早就想到旧金山工作,没想过去年一准备应聘,就轻易地找到了现在的职位。在他看来,找工作似乎并不难。我在哈佛大学政治系时,该系学术委员会很忙碌,因为正在面试数位新应聘教职的青年学者。对于这个全球著名的政治学研究与教学中心来说,出现教职空缺是很难得。在华盛顿,我还见到几位北京大学的本科毕业生,都是读完了美国高校的研究生后,最近一年在美国首都找到了工作。

  虽然共和党一直对奥巴马政府创造就业的能力诟病不止,但真实数据表明,2012年10月美国失业率已下降到7.9%,相比于2009年底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的10.2%已有了相当大的进步。这个数据也使美国失业率降到了危机发生前的水平。

  美国社会的信心指数看上去也在上升。在美国的一周,我有意地与普通老百姓搭讪。在地铁里,在公交车候车时,在商场购物,在酒店前台,与出租车司机,还有餐厅服务员,总共不下40人聊天。我集中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觉得美国有希望吗?大多数人回答“是”,他们认为美国经济仍很糟糕,但正在变好。奥巴马给人以希望。他在努力,很勤奋,看着他演讲有种力量……

  社会有信心,房价就上涨。不知道这算不算经济规律,但至少在加州工作的一位中国朋友就向我建议,如果有足够的闲钱,到美国投资房产目前是最好的时机。而真实的数据印证了我这位中国朋友的房价嗅觉。《纽约时报》8月底曾刊文《美国房地产市场出现复苏迹象》,文中讲到今年夏季美国成屋销售额环比增长2.3%,同比增幅超过10%。2012年7月,美国房屋销售达到了年增长447万户,虽比2005年9月峰值725万户还差很多,但比危机爆发时甚至出现零销售惨淡经营时要好很多。美银美林经济学家米歇尔·迈耶预测,2012年到2013年美国房价将增长2%,10年内美国房价将回到2006年美国顶峰水平。

  在弗吉尼亚州,刚刚在美工作半年多的中国青年小朱买了新车,他对我讲,现在在美国买车有不少优惠,比较划算。这些购车行为同样折射了美国汽车业的回暖。通用公司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汽车销量较2010年增长了10%,2012年预计仍将维持涨幅。奥巴马政府四年来的扶持汽车及其配套行业的产业政策,不仅使濒临整体崩盘的美国汽车业出现转机,下一代电动汽车业的投资也已开始。正因为如此,奥巴马选战中得到了以汽车业为核心中西部地区的大多数选票。

  除了购房购车,我还发现美国民众消费力的高涨。在几家苹果店,我看到人头攒动。在各大商场,购物者络绎不绝。虽然美国媒体报道了一些公司裁员与破产的消息,但我亲眼看到的情况是,似乎并不像危机刚爆发时那么惨。数据表明,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上升至5年来最高水平。

  这么多迹象,其实都支撑了日益复苏的美国经济增长。2011年第一至第四季度,美国经济增速分别为0.4%、1.3%、1.8%和3%。IMF预计美国2012年经济增长率为2.2%,2013年经济增长率为2.1%。还有经济学家更大胆预计,等四年后,美国经济增长很可能将恢复到4%。

  (二)美国复苏,真的吗?

  一些朋友肯定不赞同我:难道美国媒体天天批判经济缺陷、“财政悬崖”是假的吗?当然是真的。2012年底美国政府减税政策到期和国会减赤机制启动导致财政骤然紧缩,进而危及企业雇佣和投资的扩大。如果两党就联邦税收和预算方案无法达成共识,“财政悬崖”的到来对于美国经济而言,意味着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

  但我更倾向于把这种从今年夏天就开始发出的“财政悬崖”信号,视为是民主党向共和党寻求妥协的手段,甚至是威胁共和党别搞党争的伎俩。过去四年里这样的“威胁”还少吗?

  对于美国复苏,英国经济评论家马丁·沃尔夫评价是公道的:“考虑到奥巴马总统四年前接手的烂摊子,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在他的领导下美国经济表现很糟糕。这也不意味着经济复苏无法更为强劲。”他还说,目前美国复苏没有足够强劲,很大原因在于共和党人反对任何经济刺激措施,从这个角度看,奥巴马政府早期制定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是有效果的。

  问题往往在于,在美国人看来经济年增长率达到3%-4%才算是满意。今年实现的2%只能说是差强人意。所以批判声音自然就会多。

  然而,看未来四年,奥巴马如果还能持续这种总统对国民的“激励感”,那么,现在或许可以得出一个潜在的结论:奥巴马重振美国的方向可能是对的,尽管他还面临着巨大的行政执行难题与政治制约。

  比如,奥巴马在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尽管速度很慢,缺少足够的资金,财政亏空很大,但基础设施是大国之本,他前四年任期内来过中国,也去了不少新兴国家,难免受到这些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大发展的刺激;他搞全民医保,尽管中产阶级以上的人反对,政敌共和党也使绊,但他整体思路还是为了多数民众,是民主党数十年来几任总统都无法完成的“伟业”;他搞巧实力外交,虽然很讨巧并且有名无实,但目的是为了缓和美国与穆斯林世界的关系,改善美国形象;他重返亚洲,虽然淌浑水,但却顺应了亚太地区是21世纪未来的历史大势;他削减军费,撤军阿富汗、伊拉克,虽然五角大楼反对,但还是旨在改革美国军工共同体“尾大不掉”的毛病……

  几天前,我与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会长薛海培聚餐。薛海培是迫使美国国会对早年《排华法案》道歉的主要推动者。头一天奥巴马刚刚获胜连任,在他和许多亚裔的努力下,弗吉尼亚等关键摇摆州的华人以前所未有的73%高票率投了奥巴马,创亚裔或华人参与美国选举政治之最。奥巴马胜选,让薛海培非常兴奋:“奥巴马是一位能听进他人的劝告与建议的人,如果下一个四年做得好,奥巴马很可能成为历史上最伟大的美国总统之一,就像林肯、罗斯福那样。”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奥巴马治下的美国觉醒?但如果要论21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总统,除非扭转美国自1990年代以来的颓势,否则奥巴马何谈最伟大呢?

  在哈佛约瑟夫·奈教授的办公室,我问这位可以称为全世界最知名的国际政治学家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虽然美国很难恢复到1945年甚至1990年的实力,但是美国也未必在衰弱。美国经济实力在年年增长,不应是“绝对衰弱”;而虽然新兴国家与美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在缩小,但这种所谓的“相对衰弱”能维持多久呢?拿第二的中国来说,地缘战略环境很差,经济可持续力正在下降,最关键的是中国人多,按人均来看,中国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赶上美国。

  这样的说法我不太服气,并继续问奈教授“美国衰弱的前景分析”。他说,罗马帝国衰弱,持续了1000年,直到拜占廷帝国;大英帝国衰弱,持续了200年,直到现在世界文化与政治(邦联制)仍在显露着它的影响力。至于美国衰弱,太长了,太久了,谁都不知道。我现在只知道,我在“衰弱”。奈说着说着,爽朗地笑了。

  (三)对中国的反思

  我迄今还记着几天前约瑟夫·奈的笑。我告诉自己,是否应该对自己对于中国的乐观评价有一些反思呢?答案是肯定的,至少是以下三点:

  第一,过去三四年,对中国乐观的声音与分析越来越多,对中国制度肯定性的评价也越来越多。但整体看,这不是完全来自于中国的“成功”,而是更多是来自于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与错误。如果不比较国际,中国过去几年犯的包括经济、政治、社会、金融、投资、生态在内的发展错误,其实也很多。我们对中国的信心,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欧美国家的“衰弱”基础上。换句话说,如果这些年欧美国家还是持续上升,我们有多少人能忍受一些中国式的“愚蠢”呢?

  第二,欧美国家有太多结构性的难题不解决,如老龄化、与穆斯林世界的矛盾、福利过高社会变懒、选举政治的困境等等,但我们仍需要清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两三百年来欧美国家掠夺、殖民与压迫发展中国家后积累下来的厚底子还在,况且当下的贸易、金融、政治甚至军事、社会、价值观规则都是多年来西方主导下制定的,对新兴国家很不利,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国家要轻易超越,仍需要很长的时间。中国目前的目标是,首先要实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平等。

  第三,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也很繁多,处理好中国的事情很难。中国人口基数大,资源相对贫乏,社会未富先老,贫富差距的结构性矛盾突出,社会要求多元化甚至分裂化的趋势也很明显,生态承受力几近超负荷,政治体制的变革压力越来越大,解决目前中国问题的成本正在无限增大,要维系目前的发展优势已很费劲,要超越欧美发达国家,中国恐怕仍需要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多年。

  登机口开始排队了,登机去北京的人群排得很远。有中国人,也有白种人,这架从华盛顿到北京的直飞航班,这些人群应是架起世界综合实力第一、第二的两个国家的首都之间的重要纽带。或许,我们应该试着不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中美这两个国家,就像小时候的念书考试,如果刚刚过去的那场考试咱们得了第一,而未来还会有新的考试,那么,我们现在的心态就是做好自己,不要怕第一名的那位同学,更不能小瞧他,这可能正是目前中国人应有的、应对一个可能正在复苏美国的应有心态。(作者王文系《环球时报》编委)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13-05-02/20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