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美前国务卿办公室主任:美国的政治由400人操控

作者:禾田   来源:环球视野  

      据俄罗斯卫星网报道,曾任美国前国务卿科林•鲍威尔(Colin Powell)办公室主任的劳伦斯•威尔克森(Lawrence Wilkerson)近日在接受拉脱维亚Baltkom广播电台时表示,美国的政治决定在极少数人手中,他认为乌克兰危机是美国未能阻止北约东扩造成的结果,并警告各方不要挑起新的世界大战,他还表示中东目前的动荡局面是美国外交政策造成的,当年入侵伊拉克不符合法律程序。

1018085703.jpg

        400人在幕后操控美国政府的决策

威尔克森对Baltkom广播电台说,美国的政治由大约400人决定,他们掌握着数万亿美元的资产,在幕后操控美国政府的决策。
 

       “因此,政权掌握在约占美国总人口0.001%的人的手中。”威尔克森对Baltkom广播电台强调说:“这是巨大的不平等。”

        美国外交政策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

        威尔克森于2002年至2005年担任鲍威尔的首席顾问,他表示,美国的外交政策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尤其是在中东。谈及伊战,他表示2003年美国入侵伊拉克破坏了波斯湾长达50年之久的各种力量之间的平衡,当前中东的动荡局势正是美国的行动结出的恶果。

        最近,全世界都目睹了伊斯兰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的迅速崛起,2012年,IS就开始以叙利亚反对派的身份与阿萨德政权战斗,2014年开始在伊拉克攻城略地,目前该组织已经控制叙伊边境的大片领土,成为该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心腹大患。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于2014年9月组建了国际反“伊斯兰国”同盟,并对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的IS目标展开了空袭,不过目前为止尚无突破性进展。 

一场新的全球大战对整个世界是个灾难

         关于俄罗斯和北约目前剑拔弩张的关系,威尔克森说,俄罗斯没有攻击拉脱维亚、立陶宛、爱沙尼亚以及任何其他北约成员国的计划,他警觉某次事件或者误会导致大型冲突。

威尔克森警告华盛顿、巴黎、柏林、伦敦、莫斯科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不要触发战争,并呼吁他们坚持外交方式解决问题。“一场新的全球大战对整个世界是个灾难,包括挑起战争的国家。”

        伊拉克战争不符合法律程序

        2003年,威尔克森负责评估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关于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情报。后来,他意识到该数据是错误的,只是被用作了美国入侵伊拉克的借口。多年来,威尔克森一直对华盛顿的中东政策持批评态度。

         威尔克森还称,没有证据显示,小布什宣称伊拉克战争符合法律程序。“从来就没有打伊拉克战争的正式决定。这里面迷雾重重。编年专家可能要花费若干年去查找文件、手稿和密码,但是他们不会找到关于布什合法宣布战争的任何证据。”威尔克森说。

        “没有官方文件,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也没有记录——什么也没有。它(伊拉克战争)就是发生了。”

        曾经担任参议院军事委员会主席的卡尔•列文(Carl Levin)此前也称,布什政府故意误导公众,让公众认为美国入侵伊拉克是正当的。

        当时,华盛顿指责萨达姆与恐怖组织有关联,而且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但事后这些都被证明是子虚乌有。

        美国领导的联军(主要是英国)所发动的伊拉克战争代号“伊拉克自由行动(Operation Iraqi Freedom)。最终,萨达姆被推翻,并被伊拉克最高法院定罪,罪名是反人类和屠杀罪,因其1982年的杜贾尔村大屠杀案(侯赛因涉嫌在1982年针对他的一次未遂暗杀事件后杀害了位于巴格达以北60多公里处的杜贾尔村的143名什叶派穆斯林居民——译者注),后被处以绞刑。

         2010年8月31日,时任总统奥巴马宣布 “伊拉克自由行动“于正式结束。

实际上,不止伊拉克,美国没有宣战但侵入的国家名单很长,包括越南、阿富汗、叙利亚和波斯尼亚等。

        美国应该对乌克兰危机负责

          关于乌克兰危机,威克尔森说,美国应该对乌克兰危机负责,因为其没能阻止北约东扩。

        “我认为美国的责任最大。尤其是比尔•克林顿政府的决策,1993-1994年,克林顿违反了贝克-谢尔瓦德纳泽协议以及布什和戈尔巴乔夫、叶利钦之间的协议。”他表示,事实上,克林顿允许北约不是仅仅考虑“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和在潜在成员国的军事活动,而且要走出框架之外。“用俗话说,就是克林顿开始戳到莫斯科的痛处。”

         在乌克兰危机开始之初,北约就加强了在东欧的军事存在。俄罗斯一直认为,北约在俄西部边境的军事扩张是整个地区乃至全球安全的威胁。(禾田编译)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15-09-03/33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