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特朗普被拜登和FBI“抄家”了!

作者:牛弹琴   来源:牛弹琴  

资料照片

这才是美国现在最热的新闻,绝对比纸牌屋还纸牌屋!

反正,这条新闻,盖过了拜登的芯片法案,盖过了佩洛西的喋喋不休,而且事态还在不断发酵中。

为什么说比纸牌屋还纸牌屋?

因为特朗普被FBI“抄家了!相信你也没少看过好莱坞电影,但你看到FBI登门搜查前总统的家吗?

从来没有过,这是美国开国200多年来第一次,但特朗普就赶上了。

所以,特朗普特别委屈,发声明痛批:

这是我们国家的至暗时刻,我美丽的家,位于佛罗里达棕榈滩的海湖庄园,正在遭到一大FBI探员的包围、突袭和占领。在此之前,从未有类似事件发生在美国(前)总统身上……

请注意:美国的至暗时刻。

这不是我说的,这是美国前总统说的。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简单梳理如下。

188日,星期一,身在纽约的特朗普儿子埃里克对外披露,他突然接到一通电话,称海湖庄园来了30多名全副武装的FBI特工,手持搜查令要对庄园进行搜查。FBI随后带走了成箱的东西。

2,特朗普当晚也证实了这一消息,称这些人在他家里翻箱倒柜,甚至撬开了他的一个保险箱,这是美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我是第一个遭受这种待遇(突袭搜查)的前总统……”

3,值得注意的是,离开白宫后,特朗普大部分时间就住在佛罗里达的海湖庄园,但FBI搜查时,他恰恰在纽约。显然,FBI也是算准了时间,趁着他不在的时候,采取了突袭行动。

4,搜查很顺利,也因为有内应帮助。作为前总统,特朗普的安全由特勤局负责,但特勤局看到搜查令后,很配合地让开了道,一切畅通无阻。

5,搜查什么?按照媒体的披露,应该是特朗普担任总统时的绝密资料,在他任内最后时刻,就披露他时常将一些材料撕碎冲入马桶;他离开白宫时,涉嫌将一些本应归档的秘密材料,偷偷带到了海湖庄园。此前在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压力下,特朗普已经交回了15箱资料。

6,但突袭搜查前总统的家,显然不是一次普通的行动。FBI必须说服联邦法官,他们认定海湖庄园藏有可能的犯罪证据,而且,这显然需得到FBI局长和司法部长的许可。有意思的是,FBI局长还是特朗普任命的,但他的上司司法部长,则是拜登的内阁成员。

7,事件发生后,毫无疑问成了美国最爆炸性的头条。白宫的回应是,拜登事前毫不知情,也是看新闻才知道的。司法部长则简单回应:没有人能凌驾于法律之上。

8,这是法律问题吗?特朗普肯定不这样认为,他指责这是民主党对他的政治追杀,司法部成了政治工具,FBI这样做的目的,是因为民主党近乎疯狂地想阻止我角逐2024年总统选举……”

9,这迅速又成为两党斗争的焦点。哪怕已经和特朗普反目的前副总统彭斯,也公开贴出声明,对事件表达深切关注,认为在美国历史上还没有一位美国前总统的私人住宅遭到这样突袭,司法部有党派偏见,破坏了美国人对司法的信心。

10,刚刚又看到美国媒体的披露,签发搜查令的联邦法官,曾经向奥巴马和特朗普的政敌捐款,还是美国臭名昭著的玩弄女性富豪爱泼斯坦的前律师,猛料一个接一个……

这下热闹了吧。

再简单总结一下。

特朗普被抄家了,他成第一个被FBI搜查的美国前总统,又一次创造了历史。

白宫装不知道,但这次司法部、FBI和联邦法官联手,显然很不简单,也真不排除其中真有些猫腻。

只是很可惜,FBI精心的行动,应该也没抄到什么,特朗普不依不饶,认定这是对他的政治追杀,阻止他参加2024年大选。

比好莱坞还好莱坞,比纸牌屋还纸牌屋吧。

关键是,接下来会怎么办?

简单三点吧。

1FBI就到此为止吗?肯定不是,不是有句俗话说:你在阳光下看到一只蟑螂,那在阴暗的角落,可能有1000只蟑螂在活动。FBI既然敢搜查特朗普的家,显然也掌握了点什么,肯定这不会是最后一次行动。特朗普,你要小心了。

2,特朗普会怎么办?从他声明看,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对策就是渲染悲情,将自己描绘成政治追杀的对象,甚至不排除借此事件,直接宣布参加2024年大选。反正,很多特朗普的支持者已经站出来,在海湖庄园附近抗议:拜登很卑鄙,竟这样对付特朗普。

3,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接下来的斗争,肯定更加激烈更加精彩,不可能有一剑封喉,倒可能是刀刀见血,至于抹黑造谣妖魔化,都是双方的拿手好戏。不彻底搞翻特朗普甚至将他送到监狱,很多美国民主党人确实不罢休;不报夺权、抄家这个仇,特朗普肯定也咽不下这口恶气。

看特朗普的声明,他愤怒说:这种(对我的)攻击只能发生在破碎的第三世界国家。但可悲的是,美国现在已成为这样的国家之一,腐败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他们甚至撬开了我的保险箱!

嗯,美国成了第三世界国家。特朗普,你好歹也是美国前总统,你这是污蔑美国呢,还是污蔑第三世界。

斗吧,你们就且斗吧。反正,我们已经看到了美国的至暗时刻,接下来,更猛烈更精彩的暴风雨就要来了。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2-08-11/76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