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调查,是很多人入职新工作时都曾遇到过的,但美驻华使领馆却让这变了味道,不仅过度采集中国雇员信息,而这些信息还有可能被提供给美国的情报部门。
过度采集雇员信息
2022年9月19日,据媒体报道,美国驻华使领馆对中国雇员进行背景审查,要求填写的调查表内容可谓“无所不包”。
不仅涉及个人基本情况、居住史、近七年内境外旅行史、3名非亲属社会关系信息、是否被美国及其他外国政府调查等情况,还在《背景调查补充表格》中要求中国雇员填写几乎所有的亲属信息,甚至必须填写一位邻居的信息。
要邻居的信息做什么?曾在美国驻华使领馆工作的一名中国员工透露,美国使领馆的工作人员就曾向其邻居索要过电话,但遭到邻居质疑:“美国人是不是不信任中国员工?”
事实上,这种不信任其实一直都存在,比如使领馆安检人员会在进出口安检处不定期翻包,还曾让中国员工脱鞋接受检查。
据报道,所有中国雇员在入职时都要接受背景调查,此后每5年还要重新进行一次。而且随着时间推移,调查越来越严格,涉及隐私的问题越来越多,追溯过往的时段也越来越长。
曾有中国雇员对此表达过不满,但美方回应说,“这是按照上级要求统一执行”。不仅如此,美国驻华使领馆的安全调查员,有时还会直接要求中国雇员提供微信等个人社交媒体账号和个人电子邮箱等信息。
“自愿”的安全调查
美国使领馆的背景调查表格“填表说明”中,明确写着“提供信息为自愿行为”,实际上,如果中国雇员拒绝接受,他们的工作就会受到影响。
因为在这句“自愿行为”表述之后,紧接着强调“如果您不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您的背景调查将无法完成,由此会影响获得联邦合同雇佣关系,包括但不限于解除雇佣关系或被起诉”。
然而,针对中国雇员个人隐私的调查并不仅仅限于纸面上。美驻华使领馆设有专职背景调查官员,有时会直接与中国雇员进行安全审查谈话,场面更是类似于警匪片中的审讯现场。
安全官会事先拿出很多材料摆在被谈话人面前,被谈话人每回答一个问题,安全官就去会材料中找相应的依据,再不断挑战被谈话人的答案。谈话官常常趾高气扬,问话咄咄逼人。
曾在美国驻华使领馆工作的中国雇员透露,很多人在接受背景调查员面谈的时候都非常恼火,虽然大家对这个调查有很多不满,认为侵犯了个人隐私,但是没办法,调查不通过,工作就会受影响。
隐私信息或供给美国情报部门
对中国雇员来说,即使通过了美驻华使领馆“全方位、无死角”的调查,也并不意味着事情的完结,这些被收集的个人信息流向,并不在中国雇员的掌控之中。
审查根据表格上虽然写明了,这些个人调查信息将“受到保护”,但这句话之后,同样“话锋一转”,写着“您在此表格上提供的信息以及在调查过程中收集的信息,可能会根据《隐私法案》,在不经过您同意的情况下,由保留您记录的联邦机构披露使用。”
这些记录会披露给谁?背景调查表格中列举了11项“常规用途”,包括美国国会、司法部、新闻媒体等机构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问卷中的信息。令人不解的是,美国情报机构对这些信息的使用,也位列其中。
调查表格中明确写着,为了确保情报机构有效履行职责,雇员填写的所有信息同时还要依据美国的《国家安全行动法案》《中央情报局行动法案》《第12333号行政命令》以及其他后续法令,可能会供美国情报部门使用。
《国家安全行动法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政府在军事和情报体系上作出的重大战略调整。该法案强调,政府其他部门与各情报机构协调国家安全,为此建立了中央情报局,作为国家安全委员会下属机构。
《第12333号行政命令》是美国情报机构开展大规模监控的主要依据,1981年经美国前总统里根签署,授权美国家安全局监控外国情报目标。2008年美国前总统布什对该行政命令进行重大修改,授权相关情报机构可以将收集数据的范围扩大到美国以外。
根据上述内容,美国是否会对中国雇员进行数据收集并开展监控,这里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驻外使领馆都没有像美国这样,试图掌控雇员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美国驻华使领馆的这些做法,是典型的数据过度采集行为,中方雇员将面临极大的个人信息泄露风险。
美国声称保护个人隐私和尊重人权,而如此“变味”的背景调查,明显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也是典型的“数据霸凌”,可谓典型的双重标准,与其一贯标榜的“人权卫士”形象背道而驰。
本文内容根据“环球时报”报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