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一场战乱,谁先跑,谁在坚守,中美两国外交官高下立判!

作者:北风   来源:北风雪林  

最近几天,美国在拱火,欧洲波罗的海三国在集火,设置的议题都是卢大使在法国右翼主持人挑衅下做出的强势发言。

但实际上,最近一周,这个世界更加值得关注的是在非洲苏丹,因为内战军事冲突,已经导致数千人死亡与失踪,伤残更是不计其数。

同时,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联合国五常以及中东土豪国们,都有大量民众滞留苏丹战区。

一个国家如何对待境外身处险境的民众,既是国家海外影响力的体现,也是这个政权是否以人为本的体现。

随着苏丹国家军队与快速反应部队的战争与伤亡升级,全球都在聚焦各世界大国如何撤侨。

提到撤侨,在国内网络引发争议最大的两部电影,分别是《战狼2》以及《万里归途》。

《战狼2》不仅是我国军事题材电影的票房高峰,同时让战狼一词,成为我国强硬军人或者强硬外交官或者庞大爱国群体的代称

在《战狼2》中,最被跪美族和亲西方公知批判的,一方面是吴京饰演的主角近乎超人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则是对我国护航编队的正面刻画以及美国大使馆的丢下本国侨民,闭馆脱逃

这些跪美族强调这样的剧情是对美爹的抹黑。美爹一定会尽全力保护他的每一个子民,包括跪舔美国制度的族群。

前年美军从阿富汗撤军,那些信仰美国的民众拼尽全力挤上飞机,最后从半空中凄惨坠落地面画面,都无法把他们抽醒。

这次苏丹内战,美国再次展现了他们如何践行护照上的美军在全世界每一个角落保护美国公民。

根据美国媒体公开报道,美国军队刚刚公开他们从苏丹军事营救的战果。

美军安排六架军事直升机,与政府军和快速反应部队双方颉颃后,进入首都战区。

随后美军六家军事直升机满载而归,将美国驻苏丹使馆的70名外交官先行带离。

美国政府在宣布军机接走70名大使馆工作人员后,随即宣布美国驻苏丹大使馆关闭。

如今在苏丹,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至少还有一万多名平民滞留苏丹。

也就是说还有一万多被全球最先进,战力最强大军队保护的民众,被滞留在苏丹内战的枪林弹雨中。

由此可见,《战狼2》中出现的女主给美国大使馆打电话求救,却传来毫无感情的电话录音,通知美国使馆已经闭馆。

因此几年前的《战狼2》没有造假,没有抹黑!在境外交战国,美国战机突进,最后带走的,只是七十名外交官而已。

至于需要保护的持护照美国公民,美军和美国政府完全无视。

根据美国网友测算,美军安排这场声势浩荡的接回70名外交官行动,包括与交战双方军队协调的费用,这个行动至少耗资1亿美元。

世界各国开始从苏丹撤侨,标志着苏丹局势进一步恶化,最终发展为全面内战的可能性很大。

这时候,美帝70名外交官留下本国民众跑了,那么中国外交官在干啥呢?

在本月23号,我国驻苏丹大使馆已经开始对滞留苏丹的中国公民进行摸排联系,调查确认,我国在苏丹共有一千多人,分属不同的项目。

在提到我国外交管在苏丹内战中的作为,就不得不提展现我国战区外交官风采的《万里归途》

现实中,我们国家驻苏丹的外交官没有撤离,而是尽量与每一户中国公民联络,至少在确认是否离境的愿望时,做到拼尽全力,不漏一人。

除了与苏丹各地中国滞留人员进行电话传真等办公室联络,我国女外交官也走上街头,为提高离境中国公民的审核效率,而将自己置于当地武装冲突的榴弹中间。

这些外交官的作为与《万里归途》中的几位主角如出一辙,只是中国现实更震撼的是,比起《万里归途》双男主外交官主推撤侨的剧情,现实中我国的女外交官也走上第一线。

女外交官身穿防弹衣,头戴头盔,这不是侨情和娇气,而是表明现实的流弹风险就在眼前。

在我国驻非洲女外交官的身上,我们还能看到面容上的几分青涩,可一旦穿上防弹衣,走上帮助民众撤离的岗位,她们向全世界展现何谓巾帼不让须眉!

在美国先行逃走的70名外交官中,虽然会有一些特殊性别的怪咖,但是战区工作的特殊性,还是让其中美国爷们居多。

这次中国女外交官身穿防弹衣,冲锋撤侨一线的照片,足够让这些美国爷们汗颜。

虽然汗颜,但是美国外交官不会忏悔,也不会被问责

因为在美国文化和政府体制里,遇到国外战乱,外交官先跑天经地义

我国驻苏丹大使馆依旧开着,组织民众撤离的工作还在进行,我国多方表态,驻苏丹民众不撤完,大使馆就不会关闭!

中美同为大国,必须承认,现阶段对非洲的空军和海军投送能力上,美国依旧领先。

美国用六家直升机穿越火线,接哦组70名外交官,军事上也堪称大手笔,是指他们永远只服务于政治精英。

这次苏丹局势如果继续恶化,我国派往亚丁湾的护航编队,以及前些年花大力气建成的吉布堤军事基地,或许都将派上用场。

一场战乱,一场中美两国谁先跑,谁在坚守的画面呈现在全世界面前!

越来越多的国家都会看懂,什么样的国家才配称为新世纪的灯塔

什么样的国家才能真心实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https://www.hswh.org.cn/wzzx/xxhq/bm/2023-04-28/81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