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中国唯一的“解放军庙”堪称“天下第一奇庙”,当地人如此感恩,竟有人称奇葩

作者:厦门蜀人   来源:今日头条  

中国唯一的“解放军庙”堪称“天下第一奇庙”,当地人如此感恩,竟有人称奇葩

厦门蜀人

41.jpg

在举国上下纪念建军90周年的日子里,一款应景H5产品“军装照”强势刷屏,各种人等纷纷晒出属于自己的军装照,一夜之间仿佛全民都成了“最可爱的人”的粉丝。其实,这波狂欢仅持续了短短两天。说到真正把解放军当偶像的,要数我见过的闽南海边的“天下第一奇庙”,当地人把解放军当作神供奉在“军庙”里。

42.jpg

这座“天下第一庙”在福建惠安崇武的西沙湾畔。这座庙真有几分特别:端坐庙宇之上的,非佛非神,却是27名身穿军装的解放军。更有趣的是,他们和“四海龙王”、“临水夫人”等神祇一起配享香火,为世间的有情众生解答着婚姻、升学、求子、就业等尘世间的烦恼。

43.jpg

说起这座庙的来由,其背后缘于一个悲壮的故事。19499月,解放军第10兵团84251团的官兵抵达崇武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厦门和金门的战役。演练时,国民党飞机扑来,在崇武上空寻找袭击目标。为了掩护群众,战士们决定“引火烧身”,将国民党的炮火引向自己。果然,敌机调转方向对战士们发起猛烈轰炸。

44.jpg

13岁的惠安姑娘曾恨,此时和母亲正在附近挖地瓜,对险情全然不觉。炮火袭来根本来不及逃命。一蒋机俯冲对她扫射,情势危急之际,解放军战士从隐蔽处冲出,扑上前去将少女护在身下。等小姑娘从四野的烟火中爬出,发现保护自己的5名战士已是血肉模糊。

45.jpg

这场惨烈的袭击夺去了24名战士的年青生命,当地群众在附近沙地将烈士隆重安葬,并按当地风俗在坟边搭起一座12平方米的小房以供纪念。当地民间称呼他们是"24大人"。感念在心的少女曾恨,亲手用泥捏制了24名战士的塑像,供奉在被称为军庙的平房里。打那以后,她每天必赶来上香,为战士们奉上一杯清茶一柱香。

46.jpg

“文革”中,这座“解放军庙”甚至一度被毁。直到1993年,曾恨发动乡邻解囊,前后花费3年时间,募集数万资金,重建解放军庙,并将当年同日在崇武附近牺牲的另外3名解放军战士也“请”了进来。

47.jpg

走进庙内的正殿,一眼就能看见27名一身军装的解放军战士塑像。他们大多浓眉大眼,腰挎手枪,双手置于膝上端正而坐。战士身后的神座上,还有木质帆船、坦克等武器,共同构成威严的场景。神龛上方高悬书写着"英烈27"烫金大字的横匾。

48.jpg

5年前,这座“军庙”再次进行大修缮。最早的解放军庙,与其说是民间信仰,毋宁说是蒙恩少女的感激回报。自打新庙建起,当地百姓纷纷加入拜扫的行列,正儿八经将解放军战士也当做神仙敬畏起来。

49.jpg

作为当事者的曾恨,虔诚程度自然更胜一筹。据说每年春节,她还会邀上家中老小,到庙中为战士守夜。更多时候,她还会把发生在自己身上或身边的某些巧合归功于战士们,认为他们确实“显了灵”,是有知有识的神明。至今为当地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有这一桩:1999年台风来袭,快速上涨的洪水淹到战士神龛底座时,竟然神奇地停止了上涨。

50.jpg

解放军庙大殿背面立着一石雕大屏风,上面刻画了当年解放军救小女孩的场景。

51.jpg

额匾“天下第一奇庙”,系驻地解放军某部所赠,宫内匾额碑铭多方,“千秋浩气”,“万古英灵”,“海天一绝” 等。

52.jpg

惠安石雕闻名中外,解放军庙里自然少不了精致的石雕。特别之处则在于,除了传统的雕龙画凤外,这里的龙柱和窗棂石雕更多了“八一五星”等主题元素和解放军奋勇杀敌的生动场景。

53.jpg

解放军骑兵石雕栩栩如生。

54.jpg

“解放军庙”的正殿、烈士纪念馆、烈士纪念碑、烈士亭与和寮公、观潮亭等六个建筑物座落在金色沙滩上,每天面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播放《我是一个兵》的优美歌声。

55.jpg

背山面海,气势恢宏。解放军庙前建有三亭,中亭曰“观潮亭”,亭额“海天幽雅”,柱联“蜂峰灵麓碧波朝圣庙,龟蛇雄踞蓝舸成奇观。”左亭曰“望海亭”,柱联“望海峡思江山一统,登古城盼同胞团圆”。右亭曰“烈士亭”,柱联“海韵千秋回壮曲,心香一瓣谒忠魂。”表达了这个特殊之庙的主旨。

56.jpg

“官兵奋战壮成仁,同志于今称大人,塑像奉香非迷信,翻身群众敬功臣!”这首民谣诠释了当地人建庙的朴素动机。

57.jpg

解放军庙旁建有烈士纪念馆,馆前临海平地筑有“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上刻着叶飞将军的题词“为了人民,死的光荣”。宫宇独特,又地处滨海,风景秀丽,故游客众多,香火旺盛。

58.jpg

曾恨女士世代相传供奉着恩人解放军,这一佳话在延续。如今,解放军庙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八一建军节更是人头攒动,不仅有信众,也有不少游客前往一睹这独一无二的神奇之庙。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jfjgb/2017-08-05/45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