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百岁老兵陈训杨:盛光与萤火

作者:李娴 王子琪 郭华秀 张旭彤   来源:军报记者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11月2日,由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网络舆论局、中央网信办网络新闻信息传播局、退役军人事务部思想政治和权益维护司指导,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主办的“寻访英雄”网络互动活动在湖北省来凤县正式启动。

活动启动后,我们收到了一条来自革命老区江西的线索。今年六月,江西高安在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发现一位曾立下赫赫战功的百岁老兵。11月7日,我们踏上了这片红土地“寻访英雄”——

百岁老兵陈训杨:盛光与萤火

在故事开始前,我想先问这样一个问题——

你有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吗?

如果有,你藏了多久?

如果,这个秘密,是你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你,还能藏得住吗?

当然,说到这儿,你不必懊恼自己脑海中常会冒出一个做“有名英雄”的念头,你也大可不必内疚自己曾有过“做好事想留名”的想法。因为,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再正常不过的一件事。就连心理学研究都发现,我们的大脑实在太不喜欢秘密。

 1.jpg

老兵陈训杨 夏一军摄

然而,有这样一个人,他从战火硝烟中走来,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返乡复员后,却把用鲜血换来的赫赫战功当成“不能说的秘密”埋藏在心底,这个秘密一守,就是六十余年。

他叫陈训杨,今年已经一百岁了,如今是江西省高安市大城镇洲上村的一位普通农民。那天我见到他的时候,老人正坐在院子里和老伴儿捡茶籽,脚边卧着一条农村随处可见的土狗,悠闲地晒着太阳,这幅秋日里静谧的画面让你不忍上前去打扰。

2.jpg

陈训杨和老伴儿在剥茶籽 夏一军摄

如果不是那只深陷、坍塌的左眼眶会让你产生一丝好奇,可能没有人会把眼前这位安静慈祥的老人和70年前那一次次残酷惨烈的战斗联系在一起,也不会有人知晓这是一位在“渡江战役”“解放江山(今浙江衢州江山市)”等战役中荣立过2次一等战功、1次三等战功,被评为“水上英雄”的老兵。

1.信仰

有这样一句话,在大时代的漩涡中,我们都是小人物。

的确,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内忧外患,无辜无助的百姓流离失所,生于1920年的陈训杨以及他的家人也难逃“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命运。

如果不是生在那样一个动荡的年代,陈训杨或许就如同无数个普通的农村青年一样,娶妻生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但是,历史,永远都没有如果……排行老七的陈训杨先后失去了自己的六个哥哥,两个参加红军失去了联系,两个被日军炸死,还有两个被国民党抓壮丁一去不返。

“双手被死死地用绳子捆着,骗我说只是去运送装备。”如今,老人还能清晰地回忆起当时被抓的情形。1948年,由于战事吃紧,陈训杨最终也被抓壮丁到国民党部队当了兵,而那时,与他相依为命的父亲才刚刚去世。

不到四个月,陈训杨在一次战斗中被解放军俘虏,而这第二次被“抓”,却为他打开了一个崭新的世界。

“那碗面吃得好香哟!”陈训杨刚被俘,一位解放军班长就递给他一个高粱面儿的窝窝头,让他先垫垫肚子。可窝窝头太硬了,咬不动,班长就带着他去炊事班煮了一碗热腾腾的面条,70年过去了,老人再次回忆起来,还是忘不了那碗面的温度。

是拿遣散费回家,还是参加解放军,就像我们所熟知的那样,当时年轻的陈训杨也面临着同样的选择,但他隐约觉得,这支队伍和国民党的队伍,好像不一样。

“在我们家乡,这是孝子孝女才干的事情啊!”俘虏诉苦大会上,陈训杨含泪诉说着自己失去父母兄弟的悲痛,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连长、指导员临时制作了八块灵牌,带着全连和他一起祭奠亲人。望着眼前托举着灵牌的连长和指导员,陈训杨心里有了答案,他要和他们走一样的路,因为,这是一条向着光明和美好的路。

“报仇还是回家?”,指导员问他们,7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仿佛还能穿越时空,听到陈训杨和一百多名战士那声响亮的回答:“报仇!”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谁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就把谁放在心上。

此刻的陈训杨,在共产党的队伍里,第一次知道了什么叫做“人民”——它是中国人的大多数,是陈训杨自己,是他逝去的亲人,是他的战友、邻居,是他见过的许许多多普通的老百姓,他打仗,是为了他们!

就像一名红军战士曾在写给家人的信中说:“我们不仅懂得怎样打仗,特别懂得为什么要打仗。我们的生命已经贡献于革命了,我们一点汗,一滴血,都是为工农而流。”今日,已无从考证这个战士叫什么,但我们确切地知道他、知道陈训杨,信仰什么。

后来,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陈训杨和指导员说:“我来晚了”,指导员说:“不晚,万里长征才开始第一步。”就这样,陈训杨踏上了一心跟党走的“长征之路”,而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停下脚步……

有件事,陈训杨的儿子至今还记忆犹新。1950年,在云南剿匪途中,陈训杨的左眼被弹片擦伤,后经治疗才无大碍。1993年,年近七旬的他,旧伤复发,左眼球被摘除,共用去医药费630多元。镇民政所知道后,让陈老的儿子带好住院发票去报销,没成想却遭到了父亲的斥责:“家里出不起这笔钱吗?还要向国家伸手?你这共产党员难道是混进去的?”为了防止家人再打报销的主意,陈训杨干脆将住院发票全部撕掉。

不为官、不为钱,只为主义,只为信仰。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陈训杨,才一路走来,无怨无悔。

 4.jpg

陈训杨向牺牲的战友敬礼 夏一军摄

2.功勋

藏起的是功名,藏不住的是老兵身上的“勋章”。

失去的左眼、严重变形的肩胛骨,满身的创伤,这是战火留给这位百岁老兵的印记与荣光。然而,这些都还不算什么,对陈训杨而言,他说,能够活着,已经足够幸运。

在陈老的回忆中,那一场惨烈战斗的场景永远难忘——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决定发起渡江战役,百万大军枕戈待旦,准备横渡长江,直取南京,国民党以70万兵力扼守长江天堑,企图阻止解放军渡江。

陈训杨所在的第46师138团决定成立渡江突击队,抢占渡口,打掉敌人的堡垒,为大军开路。

突击队,其实就是“敢死队”,报名条件有三个:党员、南方人、识水性。

“就符合一个,南方人。”采访中我们问他,“这些条件您都符合吗”,陈老一笑,告诉我们:“当时哪管那么多,听说要选突击队,就报了名。”如今,谈起这些事,老人很平静,但我们都知道,这几乎是一次向着“死亡”的选择。

战斗在凌晨打响,江面风大浪高。一声令下,渡江突击队划着船向长江南岸冲去。敌人密集的炮火不断落在船的周围,炸起冲天水柱,被炸死的鱼,还有牺牲战友的尸体,成片成片地浮在江面上,难以分辨。

战场上,信念,是信仰者的冲锋号;勇敢,是无畏者的护身符。即使身边不断有人倒下,但剩下的人依然勇往直前。陈训杨说:“自己当时根本没想到什么是生,什么是死,只一心向前冲。”300多人的突击队,只有50余人突破封锁线,完成占领敌阵地的任务后,最终只有十几个人活了下来。

成功打掉敌人堡垒,陈训杨又马不停蹄地领到了新的任务,运送战友过江。冒着枪林弹雨,他担任小船的舵手,在江面上来回六次接送战友。

从凌晨两点到第二天清晨八点,陈训杨靠着一身打不烂的“铁骨头”,未曾停歇,不知疲倦。最后一次过江,他的小渡船被敌人的炮弹击中,炸成了碎片,陈训杨靠着一块木板,在江面上漂了好久才上岸。

这场战役后,陈训杨荣立一等战功,被授予“水上英雄”称号,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这么传奇的战斗经历,你们都知道吗?”采访时,我们问过他的家人、邻居,还有村干部,他们都不甚了了。陈训杨的孙子陈传球说:“打仗的事儿爷爷倒是讲过不少,但我们哪里知道,主角竟是他。”

 5.jpg

老兵陈训杨 夏一军摄

这些天,我们一直都在努力读懂陈训杨,读懂他的深藏功名,读懂他的淡泊名利,我们想读得透彻,再透彻一些,我们想知道,这个秘密,为什么一守就是六十年。听完这段故事后,我们似乎又懂了一些——

1950年,陈训杨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经常遭受到敌人的炮火攻击,还要忍饥受寒。

那天,对于陈训杨来说,是一个普通的战斗日。休息时间,他还和战友围坐在一起,抱团取暖。朝鲜的冬天实在太冷了,你挨着我,我挨着你,在冰天雪地里,才能感受到一丝温暖。

到了他上哨的时间,陈训杨站起来,拍拍身上的雪,向远处走去……突然,“轰”的一声巨响,等他回过神,转头望向刚才休息的地方,已是一片狼藉,几分钟前还活生生的战友们,就这样,在他面前,没了。

“想想和我并肩作战的战友,一个个都倒下了,我还能活着,成了家,生了儿子,我哪有颜面到处对别人宣扬呢?”在陈训杨心中,这种伤痛绵延太久,那是战友对战友的思念,更是幸存者对牺牲英雄的缅怀。

离开朝鲜战场,陈训杨背起行囊,返乡复员,从此,他用一口蛇皮袋把昔日的烽火岁月和赫赫战功一并打包,留在了过去,留给了记忆。

有人说,这叫“英雄落寞”,前半生戎马倥偬,后半生默默无闻。但其实,荣誉和名利才是英雄的试金石,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方显一名真正军人的英雄本色。

莎士比亚说过:“玫瑰即便是不叫玫瑰,也不影响它的芬芳。”老兵陈训杨,冲锋无畏,是英雄;解甲无求,同样是英雄!

 6.jpg

陈训杨在家门口摘桔子 夏一军摄

3.奉献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1955年4月,结束了浴血奋战的岁月,陈训杨复员返乡。离开部队的时候,首长杨得志叮嘱,你们是老功臣,回家后不能居功自傲,要以普通党员的身份搞好家乡建设,再立新功!

一位作家曾写道:“一支有着辉煌历史的革命军队,注定要给予她的每一位成员一生一世沉甸甸的收获。军队是一座大熔炉、一所大学校,可以锻造出忠诚于党的品质、服从命令的意识、雷厉风行的作风、敢于担当的勇毅。”

上战场,是服从命令;脱军装,也是服从命令。陈训杨没有丝毫犹豫,从一个有着赫赫战功的新中国建立者,转身成为一个默默无闻的新中国建设者。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陈训杨的一生都在印证着这句话。渡江战役中,他舍生忘死,是“水上英雄”;卸甲归田后,他修堤筑坝,辗转于新中国水利工程建设一线,仍为乡亲们传颂。

在高安,没有人知道陈训杨的战功,他却依然赫赫有名。

70岁以上的高安人,只要提起陈训杨,个个都会竖起大拇指:“兴修水利大会战时,那可是一员猛将!”

青山衔绿水,蓝天飞白云,走进绿树成荫的库区,伫立在高大的主坝上,极目眺望,远处似乎又浮现出60年前陈训杨带领乡亲们一锤一凿、肩扛手提、修堤筑坝的“激情岁月”。

1958年,陈训杨被任命为上游湖水库施工团第三连指导员。

“完全是军事化管理,起床、吃饭、开工、收工都吹军号,每天凌晨3点钟就催我们起床劳动,吃饭都是送到工地上去。修建水库会遇到很多难题,他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说起与陈训杨一起修筑大坝的情形,田南村今年74岁的村民滕朝九还满是钦佩之情。

兴修水利,利国利民。陈训杨带领乡亲们没日没夜地干,每个月的团部总结大会上,他的连队都是雷打不动的先进。从1956年至1960年,他先后参与修建碧山、樟树岭、九龙、上游湖、锦惠渠等水库、堤坝,被评为县劳动模范。

7.jpg 

陈训杨和老伴儿在一起 夏一军

陈训杨说,他一生只会干两件事,打仗和修水库。

陈坝根、陈坝英、陈坝凤……老人的每个子女名字中间都有一个“坝”字。按照习俗,每代人名字中都有一个“字辈”。采访时,我们特意向老人的孙子陈传球求证:“你爸爸那代人的字辈原本就是‘坝’吗?”陈传球说:“不是,‘坝’字是爷爷特意改的。”

小事见情怀,一个“坝”字,感受到的是陈训杨埋藏在心底最深沉的家国情怀。硝烟弥漫、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年代,老人抛头颅、洒热血;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他又甘当铺路石、螺丝钉,他把“小我”刻进大国,为家国情怀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1960年,水利建设完成,组织上有意将陈训杨调到黄沙苗圃。可他,总觉得自己是个只会打仗的“大老粗”,更不想躺在功劳簿上过日子。他找到县领导,主动申请放弃“铁饭碗”,回到老家当了农民。植树造林、开发果园、疏浚沟渠,在他当大队支部书记的那段日子,带领乡亲们把洲上村建设成了“全乡模范村”。

我们无法用一次选择去判断一个人,但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却能展现出一个人的一生。什么是忠诚,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奉献,什么是不忘初心,陈训杨用他的选择给出了答案。

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

陈训杨的一生,是深藏功与名的一生;也是为新中国奋斗,并见证它强大的一生。走下沙场,他也许不再是人们眼中身披盛光的英雄,但他像萤火一样,用尽浑身的力量,和许多寂寂无名的普通建设者一起点亮中国前行的道路。

前行的路上,少不了苦和难,但看到国家一天天强大,所有的苦和难在老兵的心中都化为两个字:值得!

 8.jpg

老兵陈训杨 夏一军

4.结语

一朝戎装穿在身,终身流淌军人血。陈训杨有一件入朝参战时发的棉大衣,一直被他视若珍宝,这件大衣,包裹过他刚出生的儿子、孙子,还有重孙……我们知道,老人无法忘记那段烽火岁月,也许还有一种薪火相承的念想。

硝烟散去,英雄退隐。在祖国大地上,还有多少老兵封存了血与火的记忆,或许我们再也不能知道他们的名字,又或许,他们的故事会永远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当我们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行走在这片热土上时,我们仿佛能看到了他们,看到了他们为追寻理想和信仰而献出的一切……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我们不会忘记!

 9.jpg

陈训杨全家福 夏一军

​​​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jfjgb/2019-11-11/59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