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精神的铜镜

作者:周彦涛   来源:解放军报  

精神的铜镜

周彦涛

下载.jpg

焦裕禄一生清廉。一床被子用了几十年,衣服、鞋袜补了又补,生前用过的被褥有40多个补丁,全凭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把大女儿守凤叫到病床前,交给她一只自己戴的表和一支钢笔。他说:我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

在河南焦裕禄学院参观学习期间,我深深地为一种理想和精神的力量所震撼。焦裕禄在兰考一共待了475天。475天里,焦裕禄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在风沙中、暴雨间、寒风里、骄阳下,焦裕禄就这样一直走着,走到了人民群众的心坎上。

上任伊始,焦裕禄就开展调查研究。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蹚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带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这不就是解剖麻雀的精神吗?“没有盐碱化验器,焦裕禄就用手搓、用口尝。”这不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现实写真吗?这不就是求实效、出实招、抓实事的鲜明注脚吗?他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发展,按科学精神办事情,违背客观规律的事坚决不干,好高骛远、脱离实际的事坚决不干,时时处处用“实”说话,对上不搞弄虚作假,对群众不做“官油子”,甘当党和人民的“老黄牛”。

由此我想到了最近全国全军学习的两位典型,张富清和杜富国。93岁的张富清老人岗位、身份一再改变,对党的绝对忠诚始终不变。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不忘初心、淡泊名利、克己奉公的共产党员本色。扫雷战士杜富国,危急时刻冲锋在前,为保护战友身受重伤,失去双眼和双手。他敢于担当的进取精神、直面磨难的刚毅品格,书写了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时代革命军人的铁血荣光。

焦裕禄、张富清、杜富国这些共产党人犹如一面面精神的铜镜,揽镜自视,便可以看到我们思想上的灰尘、行动上的偏差。

以他们为镜,坚守共产党员的初心。他们临危蹈险、慷慨赴义的大爱深情,源于他们的“初心不改”。像焦裕禄同志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张富清有一颗对党赤诚的心,杜富国有一颗不怕牺牲的心。这些“初心”告诉我们,作为党员要理想坚定、信仰坚定、襟怀坦荡,要有“一辆自行车、一双铁脚板”走访调研的求实作风,要有为了人民不惧生死的奋斗精神。通过看一看、问一问、想一想,找出我们“初心”上的差距,让这些榜样的精神力量充盈我们的内心。

以他们为镜,勇于担当负责。焦裕禄病重住院期间,仍时刻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弥留之际,牵挂的仍是他正在奋斗的未竟事业。杜富国在生死关头,对战友说“让我来”。他任务当头冲锋在前、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生死一线舍身相挡,在岗位战位用“负重前行”换来“岁月静好”,以“让我来”的精神忠实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使命。他们身上体现的,正是党员肩上承担的使命。现在条件好了,环境优越了,我们一些党员干部却离群众远了,与群众感情淡了,为群众服务的使命意识淡化了。我们要从思想深处查找履行使命上的差距,夙夜在公,风雨无阻,把自身专业学精学透,把打赢本领练强练硬,不负党和人民重托。

以他们为镜,改进工作作风。他们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就是因为他们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大追求。只有把自己融入群众之中,倾听群众的心声,才能真正看清自身的不足以及这些不足造成的危害。当前,有的干部好大喜功,搞政绩工程,群众有意见,他却自鸣得意,就是因为他根本没有倾听群众的呼声;有的追求享乐、斗志衰退,群众议论纷纷,他还我行我素,就是因为他根本没顾忌到群众的反映,心里也根本没有群众。我们一切工作的成败得失,群众看得最清楚;我们的作风正不正,群众最有发言权。要真心查不足、找问题,就必须真诚地走进群众中,把群众的意愿作为我们改作风、树形象的动力。

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焦裕禄、张富清、杜富国的精神就是一面熠熠闪光的铜镜。抚镜反观,正冠净心,就可以荡涤思想和灵魂,汲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强大精神力量!



https://www.hswh.org.cn/wzzx/sdjl/rmgp/2019-07-31/57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