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军队是第一支真正践行了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作者:双  石   来源:自明社  

开天辟地第一回

——人民军队是第一支真正践行了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自明社编者按这篇文章是双石同志的旧作,经本人授权,在人民军队建军九十年之际,我们再次隆重向读者推荐。另外,该文章原标题为《开天辟地第一回——人民军队是第一支真正实践了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70年前的七七事变后,一位名叫埃文思·卡尔森的美国海军陆战队上尉作为战场观察员,对一支被称做“八路军”的中国军队进行了“零距离”考察。在考察中,他与这支军队一起行军作战,一起对民众开展宣传与组织工作,与这支军队从总司令到普通士兵的许多成员都进行过亲切坦率地交流,尔后就“简直象个着了魔的人(1)”似的,成了“八路军”的铁杆“粉丝”,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抗战奔走、游说、写作——甚至不惜为此辞去军职。

  卡尔森先生称:“我所见到的是料想不到的事实,是我终生难忘的阅历。(2)”

  这番“终生难忘的阅历”的确给了卡尔森先生此后的人生以极大的影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已返回军中升为中校的卡尔森直接上书罗斯福总统并获批准,与詹姆斯·罗斯福少校(罗斯福总统长子)一起,组建了以中国八路军为范本的海军陆战队第二突击营——这也是现代特种作战部队的雏形之一。这支特种作战部队以“工合”(Gung Ho)两个汉字为口号,“把斯巴达式的体育锻炼制度同他在八路军中体验到的官兵一致的战友关系结合在一起(3)”,运用八路军式的游击战术转战于“敌人后方”,创造过诸多不凡的战绩——在瓜岛反攻中的一次成功战例还被誉为“海军陆战队史上一次最重要的作战巡逻”(4),被美国民众传颂一时,以致于这支部队本身的番号鲜为人知而“工合突击队”之名却不胫而走,就连好莱坞拍摄反映他们故事的影片也以“工合”冠名。“工合”二字甚至还渗入了美国语言及文化,成为美语中一个固定的形容词组,且为当年许多美国青年所喜爱和使用,原词也从“协力、合作”转意为:“起劲的、卖力气的、拼命一干”(5)。

  卡尔森对“工合”二字的解释是“合作工作”(work together),这是他对八路军“集体精神”的简单诠释,而且也被认为是他在八路军那里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虽然他并不是从这支军队第一次听说这个词语的,但这支军队却无疑是近乎完美地践行或演绎了这个词语蕴含的全部内涵(6)。八路军官兵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以及“官长和士兵之间息息相通”的“政治工作”,都让这位来自自由女神国度的虔诚基督徒感触良深,认为这是这支军队褒有蓬勃旺盛战斗力的源泉之一!他甚至情不自禁地将这支军队这种基于平等地位的官兵关系在与自己所在的军队进行过对比:“在美军中,同共产党在八路军中所进行的‘政治工作’最近似的方式,也就是长官训示了。偶尔也有个别的军事长官同士兵关系密切,给他们讲解军事上以及道义上的原因,而事实上,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7)”

  卡尔森先生不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甚至不是一位革命者,由于所在军队性质和宗旨,他对人民军队的建军思想建军原则很难说有多么深刻的理解多么透彻的感悟,他的这种学习也很难说有多么深入多么彻底。然而他仍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在他的“工合突击队”中,军官们也象八路军指挥员一样放弃军队中一切传统的特权,平等地与士兵同吃、同穿、同工作、同战斗,同甘共苦,并仿照八路军的政治工作建有“公开谈话制度”,“下级士兵可随便向长官提供意见,上级长官与士兵共渡艰苦。作战计划都在事先解释给兵士们听,战争中所犯的错误都于事后共同检讨。(8)”而这样的仿效的确也在“工合突击队”中置换出了“官兵一致”的集体精神和战斗热情——一位名叫马哈迈的运输舰炮手就曾言:“我曾经赴汤蹈火过,我还要赴汤蹈火,只要我能跟着这个人——卡尔逊中校(9)”。

  这真是一个耐心人寻味的故事:来自以“人人生而平等”之“天赋人权”为立国之本的美利坚合众国的职业军人,却在贫穷落后的东方国度一支农民军队那里寻找和学习到了“官长和士兵之间息息相通”的“亲密无间关系”,而这样的官兵关系显然是他此前从未见识过的——尽管诸如“平等”、“民主”此类的字眼儿在他所在的国度肯定早已是人人耳熟能详。

  毫无疑问,卡尔森先生此间见识的是一支真正践行了民主精神的新型军队。

  然而这样一支军队竟然诞生在一个封建传统根深缔固的国度,其成员又大多是“封建宗法制度统治下的旧式农民”,这简直就是如同天方夜谭般的神话!也难怪来自“民主之邦”的卡尔森先生会觉得“见到的是料想不到的事实”,就是中国人民自己,在认识了这支军队后获得的感受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在这个国家数千年的历史中,这种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军队数不胜数——无论是封建王朝的禁军还是揭竿而起的草莽,而既或是那些以“均贫富”号召天下从而扭转乾坤乃至改朝换代的农民起义军,小产生者的落后属性也决定了他们无一例外地要坠入从革命军到雇佣军的历史循环:一旦稍具规模,就要因袭封建等级,传承阶级压迫。就是近代史上那些具有一定反帝反封建性质甚至接受过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影响的军队也未能脱此巢臼:太平天国名义上人人皆称兄弟,其诸王特权威福之盛却不亚于清王朝;辛亥革命所依托的武装根本就是旧式军阀部队甚至封建帮会力量;就是以注入过革命思想的黄埔学生军起家的国民党中央军,在大革命时期昙花一现的表演之后还是承袭了军阀部队的衣钵,士兵群众仍然感受不到他们出生入死的战争与自身解放有什么密切关系,高喊了数十年的“民权主义”从未深入触及到底层劳动群众的灵魂更惶论从中得到实际的利益……

  是代表着先进生产力掌握了先进思想武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改写了这个“无一例外”。

  大革命失败及随后武装起义受挫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完成的是一场改天换地而不仅仅是改朝换代的人民革命,这样的革命任务是一切雇佣军性质的旧式军队所无法承载的,必须以革命民主主义对旧式军队进行根本改造,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

  这本身就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全新课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草创之初,也是一支人民起义军——从组成成份上来说历史上相类的农民军并无不同,所继承的仍然是封建雇佣军队的遗产。既或是象叶挺独立团这样由共产党人直接掌握的部队,其募兵、管理、教育等许多制度,依然没有冲破旧式军队的规范和制度。要在这样一份遗产上建立一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军队”,谈何容易!实行民主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每一个个体在政治经济地位上的基本平等!这就必须打破传承了几千年的旧有封建等级秩序!按照当今时尚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假设,要在这样由大量带有诸多落后特征的小生产者组成的集体中打破旧有等级秩序,实现每一个个体政治经济地位的平等,很容易就会陷入一些西方学者所言的“集体行动困境”:人人都有选择“搭便车”享受革命成果的强烈冲动,却很可能没有人愿意为赢得革命胜利而承担成本或付出“牺牲个人利益”的代价。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以自身的率先垂范成功地跨越了这个“集体行动困境”:他们对他们不得不继承的旧式封建雇佣军队的遗产予以了根本性的批判与改造,在自古以来就将等级森严视为天经地义的军队中贯彻了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在秋收起义失败后“三湾改编”中,这种“革命民主主义精神”在初创的人民军队被予以“制度化”:“支部建在连上”,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共产党人既是战斗保垒也是民主示范;取消军官特权,官兵待遇基本平等;废止肉刑制度,破天荒地将“不打人骂人”列入军队纪律;建立代表士兵权利的士兵委员会,士兵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在政治上取得和军官一样的权利,可以批评官长,反映士兵意见,监督各单位的财物开支,管理伙食……

  就连一向作为军官专利的作战指挥,士兵们也可以通过士兵委员会表达自己的意见。

  黄克诚老人生前也回溯过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一个故事:

  我到井冈山后,毛主席提出军队不能发饷了,要搞供给制。我当时想:这个办法行得通吗?对于有觉悟的共产党员来说,这样做不成问题,但很多战士不发饷怎么行呢?当兵的发饷,当官的发薪,是一切旧军队的惯例。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也是这样,当个少校每月有一百几十块大洋。现在一下子变过来,队伍能带下去吗?我有些怀疑。可是后来,这个办法居然行通了。只要干部带头,官兵一致,就行得通。……。每个人一天只发五分钱的伙食钱,包括油、盐、酱、醋在内。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部队不仅没有散掉,反而越打越强,成为一支新型的人民军队。(10)

  这个故事生动地道出了共产党人“勇于承担集体行动成本”的神奇魅力:他们使整个集体由此产生了“不计报酬也乐意付出高水平努力乃至牺牲”的“集体精神”——也就是卡尔森先生诠释得未必准确的“工合”,当“民权主义”还流浪于学者书斋和上流沙龙之时,他们已经脚踏实地以自身的“率先垂范”,将“人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成功地植入了自己的团队,并不断地让人民群众在因此而获得实际利益的同时,在灵魂深处迸发出了“成为新社会主人”的斗争热情!

  人民军队中实施的“革命民主主义”不仅使广大官兵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使人民军队真正成为一个紧强的“执行革命政治任务的武装集团”,也有力地分化瓦解了敌军阵营:大量被俘的敌军官兵在人民军队中感受到了新旧军队的两重世界,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自由和解放,因而 “同样一个兵,昨天在敌军不勇敢,今天在红军很勇敢”,“红军像一个火炉,俘虏兵过来马上就熔化了。(11)”

  共产党人这些“开天辟地第一回”的创造在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正式形成了纲领性的文献,也从此成为了人民军队一以贯之的建军原则,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实践的检验后,又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式整军”运动中,完善并总结成为人民军队内部的三大民主——政治民主、军事民主、经济民主,成为处理军队内部关系的基本准则也成为了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旧军队那种“上一呼而下百诺”的官兵关系,被干部战士平等相处,官教兵、兵教官的新型关系所取代,广大官兵通过“三大民主”自己教育自已,自已提高自己,人民战争的战略思想融化在了每一个人民战士的胸中,人民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每一个人民战士所自觉奉行相互督行,不仅改变了军队的精神面貌从而置换出强大的战斗力,也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完全新型的革命军人:他们是旧世界的毁灭者,能够以低劣的装备,战胜国内外强大敌人;他们是新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以自身的道义感召,成为改变社会制度和风尚的标范;他们的军营是育人的学校也是劳动的组织,能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甚至创造了军队不吃官粮还上交公粮的奇迹!近代以来就被无数志士仁人所呼唤所追寻的民主之花,首先在人民军队大放异彩,进而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劳动群众争取自身权利求得自身解放的斗争中结出了丰硕之果!

  共产党人“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宏愿,在人民军队中得到奇迹般的验证。

  这应该是人民军队九十年光辉历程中所创造的诸多奇迹中的最大奇迹!

  这也是一笔至为宝贵的巨大财富,人民军队将士和中国人民应该珍惜它。

  注 释

  (1)曾德厚《口琴与匕首——卡尔逊传》第154页,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史沫特莱《中国在反击》第224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斯诺文集·第一集》第238页,新华出版社1987年版。

  (4)萨缪尔·格里费斯:《瓜达尔卡纳尔岛之战》(Samuel .B.Crittith:《The Battle for Guadal Island》)费城1983年版第189,211,212页。

  (5)参阅《美国大学字典》,纽约1956年版(The America College Dictionaryr New York,1956);《字源字典》,纽约1962年版(Dictionary of  Word end Fhrasc Orioins,New Yotk,1962);《韦氏新世界美语字典》,大学版第2版,纽约1972年(Webstere New World Dictionary of  American Lnguage Second College ed,New York,1972);《韦氏新国际英语字典》,第3版,斯普林菲尔德1976年版(Webater's Third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Unabrided,Springfield Mase 1976);《世界图书字典》,芝加哥1981年版(The World Book Dictionary,Chicego,1981)

  (6)卡尔森是在淞泸抗战时在上海的一个民工口里听到的“工合”一词的。当时这个民工在回答卡尔逊为什么打仗和为谁而死的问题时说:“是为了挽救民族的危亡”,“敌人想要破坏我们的家园,如果我们大家合力工作就能打败他”。“合力工作”这几个字给卡尔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40~1941年间卡尔逊自费来中国考察工业合作社运动。这个运动简称“工合”,与合力工作恰好同音。卡尔逊在考察“工合”运动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人们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合作”精神。路易·艾黎说:“合作就是对中国未来的回答”。卡尔逊满怀激情地说:“这不仅是对中国未来的回答,也是对全世界民主制度未来的回答,让所有地区的人民得到在平等基础上合作的机会,让他们得到受教育的机会,发展他们首创性和智慧的机会,在他们的心里占重心地位的是集体的福利而不是个人的收益。那就有了一个幸福、平等和进步的社会秩序的基础”。

  (7)《一位美军上尉眼中的中国抗战——卡尔逊观察员给罗斯福总统私人秘书的信》(李向前等译),《北京党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51页。

  (8)波顿士:《中国游击队的学生——卡尔逊和他的突击队》,[美]P.M报1944年1月,引自《新华日报》,1944年5月18日第3版。

  (9)波顿士:《中国游击队的学生——卡尔逊和他的突击队》,[美]P.M报1944年1月,引自《新华日报》,1944年5月18日第3版。

  (10)《黄克诚回忆录》第374 页,解放军出版社1989 年版。

  (11)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

作者简介双石,本名周军,军史研究学者,原任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外军研究室,现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高级编辑。长期致力于中国近现代战争史研究,对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情有独钟。双石同志已出版《开国第一战——抗美援朝战争全景纪实》、《魂作楚天雄——刘少卿将军传》、《毛泽东的神来之笔——记中央红军长征中的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拂去历史的尘埃——西路军问题再考辩》、《非常突破——1935年大渡河之役详考》、《非常轨迹——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非常轨迹: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抢渡金沙江之战》等著作。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7-07-31/45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