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正义战争的颂歌——读毛泽东的军旅诗词

作者:张兴德   来源:乌有之乡网  

正义战争的颂歌——读毛泽东的军旅诗词

(纪念毛泽东诞辰124周年)

张兴德

  (说明:本文的特点是将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同古代的军旅诗词比较研究。从中看出毛泽东诗词的艺术魅力 )

  内容提要

  艺术地反映毛泽东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重要内容。诗词中泾渭分明的讴歌正义战争,谴责非正义战争。生动地描写了人民广大群众参与战争的 激动人心的场面,热烈歌颂人民战争 。同古代军旅诗词相比较,在毛泽东的军旅诗词中充满了激动人心、引人向上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诗中反映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记实性”和亲感实受的真实描写,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二大特点。

  关键词   毛泽东    军旅诗词      军事思想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一个常见的主题,就是军旅诗词和边塞诗词。从诗经 《破斧》《无衣》《采薇》开始,经汉、唐的发展直至明清,各朝都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产生并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作为身为大军的统帅和军事家的诗人,在毛泽东的诗词中,自然少不了有描写战争和战场的诗篇。在《毛泽东诗词集》的67首诗词中,有 22首属于“军旅诗词”。这其中有直接描写战争和战场的(7首)、有写作战行军的(11首)、有写战地重游的(4首)。毛泽东的这些军旅诗词,继承了古代的军旅诗词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其思想、艺术均高出其一筹。

  (一)

  毛泽东关于战争的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主义战争理论的重大发展,也是对人类史上的战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他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必然地会反映在他的军旅诗词中。这些诗篇,艺术地反映了毛泽东的战争观和军事思想。形象地帮助我们理解毛泽东军事思想。这是古代军旅诗词无可企及的。

  毛泽东认为,历来的战争有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之别。我们应该支持、颂扬正义战争,有时要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正义战争之中。因此讴歌正义战争,谴责非正义战争,在毛泽东军旅诗词中是泾渭分明的。毛泽东亲自领导和指挥的战争,是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战争,无疑是一场正义的战争。毛泽东军的旅诗词,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记录并讴歌这些正义的战争 。

  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 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秋收起义》 1927年)

  从他亲自组织和领导了秋收起义开始以及以后的井冈山斗争、中央苏区的反大“围剿”战争。以后的两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这些都是毛泽东诗词描写和歌颂的对象。其值得关注的是,诗中特别强调了正义战争是顺天应时的。在《律诗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中,诗人 激情浪漫地吟出: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这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的长期的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即将取得革命的最后胜利的一个标志性政治事件和军事事件。这种变化对南京、对中国都是一个划时代的意义。《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用律诗的形式,记述和歌咏了这一伟大事件。是一首记述和颂扬中国人民革命战争胜利的史诗!诗人高屋建瓴、纵论古今,创造一个辽阔广远、犹似万马飞腾的独特的意境,从政治、军事、哲学的不同视角,集中的阐释了解放南京的伟大历史意义。体现了一个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军事家的雄才大略、哲学家的深刻思辨以及诗人的激情浪漫!描述和称颂 “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解放南京战役,是“天翻地覆”的历史性变化,是正义之举的“人间正道”。这就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视角颂扬了共产党领导的、有广大的中国人民参加的革命战争的正义性。这是对人类战争理论的重大发展!

  建国初期的《抗美援朝》战争,是建国刚刚一周年,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同当时世界上头号强国组织的17国联军作战的一场正义战争。正当全国人民庆祝新中国诞生一周年的欢乐时刻,毛泽东在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百忙中,忙中抽暇,写词答诗人柳亚子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一周年而写的一首词 。毛泽东的全词是 :

  颜周齐王各命前,多年矛盾廓无边,而今一扫纪新元。

  最喜诗人高唱至,正和前线捷音联,妙香山上战旗妍。(《浣溪纱和柳亚子先生》1950年11月),

  这首词严格意义上讲,不算“军旅诗词”。但是,它的重要性在于含蓄的写了对举世闻名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评价。这词的下阙是全词的重心。意思是,中国已经取得的伟大胜利固然值得讴歌(“最喜诗人高唱至”“ 而今一扫纪新元”),但是,更应该高兴和讴歌的是 “妙香山上战旗妍”的“前线捷音”。 “前线捷音“”,指抗美援朝战争传来捷报:“妙香山”在朝鲜西北部。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就在此山附近展开。这下阙的后两句,看似随手写来,细品妙极!好极!短短两句,这不仅从艺术上,开拓了这首词的广阔浩渺的意境,使人进入诗的意境,同时,最主要的是它一下把人们单纯对第一个国庆节欢庆,提到了一个更高、更深的一个境界。把朝鲜战场上初战告捷的意义和价值,同庆祝新中国诞生的重要意义联系起来,含蓄地把抗美援朝的胜利同“新纪元”联系起来。肯定和讴歌了抗美援朝的正义性、正当性和重要性 !

  讴歌正义战争之诗篇不仅仅限于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对友军亦是如此。在抗日战争期间,1942年3月国民党著名将领 戴安澜将军,率领国民党第五军第二00师激战于缅甸战场,后牺牲在战场。为此,毛泽东在戴安澜将军的追悼会上,写了一首著名的《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诗中热切的讴歌了戴安澜将军帅兵同日寇作战的整个过程,赞颂其英勇事迹和反侵略的英雄气慨。弘扬了为正义战争、为了民族的利益而英勇献身,英名勇存可贵精神。诗中写到: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一九四三年  )

  对为参加正义战争而献身的人,无论是我军还是友军,在毛泽东的诗中都充满敬意和赞扬,颂扬烈士,激励同胞。全诗同样充满了鼓舞人心的力量。

  对非正义战争的谴责,也是毛泽东军旅诗词中的主题。 1931年前后,发生了蒋、冯 、蒋、桂之间的军阀战争,这自然是非正义战争,对此,毛泽东写词谴责:“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洒下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清平乐  蒋桂战争   》1929年秋)简洁铿锵的语言,犹如霹雳凌空,雷霆万钧,是谴责、是宣判、也是预言!历史后来的发展完全证明了毛泽东词中说的“洒下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中,有许多是直接描写和歌颂为正义而战的战士们攻艰克难、奋勇杀敌的英雄壮举。在诗人的笔下,这是一个可贵的战斗的集体。例如“红军不怕远征难”;“六月天兵征腐恶”“天兵怒气冲霄汉” “飞将军自重霄入”里的 “红军” “天兵” “飞将军”等等,均是这个可敬的战士的代名词。诗人将最美好的赞辞送给这些为推翻压在中华民族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正义而战的普通 士兵。当然,也有对其中优秀代表人物的颂扬。例如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山高 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还有前文说的对国民党将领戴安谰将军歌颂等。

  人民战争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又是动员群众、组织群众、依靠群众进行战争。在毛泽东的诗词中,有许多是描写有人民广大群众参与的战争 地生动场面。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春 )。这里“唤起“二字十分重要。我们的战争是为了群众解除阶级压迫的战争,是群众自己的事情,因此必须 “唤起”群众参与。“百万工农齐勇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白云山上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1年夏) 这都是“唤起”群众的结果。群众参与的伟大战争必然是壮观的:“锺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战时有群众参与,和平时期的全民皆兵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具体落实和体现。《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歌颂的是女民兵,实际是对全民皆兵的颂歌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这是一首题照诗,犹如一幅生动的油画,读之,不由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了当时全民皆兵的历史记忆!

  回望中国古代的军旅诗词,固然有许多表现战士英勇杀敌的壮烈场面,但是也有许多军旅诗词,对战争的描写是一种矛盾的状态。不分战争的正义和非正义性。笼统地谴责战争。一方面 颂扬人们勇赴战场,力克顽敌悲怆威壮的大无畏精神和浓烈厚重的爱国情结,另一方面又在谴责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诗经》中的“采薇”就是这样一首诗。它通过一个士兵的回忆,在歌颂了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勇赴边疆战斗的壮烈的同时,也谴责了战争的残酷和给百姓带来的悲惨生活命运。这种矛盾状态,在军旅诗词中不是绝无仅有。还有像(唐)王翰的《凉州词》:“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昌龄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塞下曲·其二》)李白的“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李白《关山月》)这些军旅诗词和边塞诗词,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战争显然是片面的,也减弱了军旅诗词的感人震撼力量。

  (二)

  在许多军旅诗人的笔下,战争和战场 总是给人一种凄苦、悲壮、苍凉的 气氛和情绪。借此有意无益的谴责战争。“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 “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王翰:《凉州词》之二)还有 “ 骏马似风飙,鸣鞭出渭桥。弯弓辞汉月,插羽破天骄。阵解星芒尽,营空海雾消。功成画麟阁,独有霍嫖姚。( 李白【塞下曲】这实际是在谴责战争。认为能立功封候的仅仅是极少数人,其他大多数人都是白白的死亡。)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李颀《古 从 军 行》)“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在这些诗人看来,战争和安居乐业是处于矛盾状态 。

  毛泽东的军旅诗词同古代军旅诗词相比,另一个重大特点,不仅对战场和战争场面的描写气势恢宏、大气磅礴、声振云天,而且充满了激动人心、引人向上的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这,仍然是源于毛泽东领导的战争,是中国人民自己解放自己的正义战争。毛泽东的军旅诗词,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贯穿于行军、作战、战场的描写之中。写于1930年1月的  《如梦令  元旦 》:“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写于1930年2月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赣水苍茫闽山碧”这是一幅幅战士行军图。明快、昂扬、乐观充溢其中,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们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对战争的必胜信心表现得淋漓尽致。长征是人类军事史上从来没有的一次长途行军。前有敌人的围堵拦截,后有追兵。对中国红军来说,这样的行军作战,遇到的艰难险阻不可胜数,但在英勇的红军面前,则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盟磅礴走泥丸”。整个《 长征 》诗,充满一种向困难斗争,其乐无穷、向敌人斗争,其乐无穷的精神。“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 尺三”, 红军急行军时如万马奔腾的气势姿跃然纸上。

  在一些文艺作品包括一些中国 古代的军旅诗词,对战斗的描写,多是血腥、残酷、悲壮。在毛泽东诗词中,对战争过程本身的描述也别具一格,独有风采。例如,对井冈山初期的井冈山保卫战(《西江月  井冈山》的描述。最精彩的当是反映第一次和第二次反大“围剿”的两首《渔家傲   》  请看: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雾锁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烽烟滚滚来天半。唤起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这两次反大“围剿”战役,均是毛泽东亲自指挥的。这 “围剿”和反“围剿”是两军阵前的拚死搏斗。 在毛泽东笔下, 读之,让人心激动,充满了向上的力量!这两首词的共同特点是,诗人借助于对自然景色的拟人化的描写, 寥寥几句,创造了一个辽阔高远的独特意境,塑造了一群意气风发、高大英武、所向无敌的战士们的生动形象。 有对已经取得战争胜利时的欢呼的场面,也有对 敌人 即将进攻的满怀信心的赢取新的胜利展望,还有发扬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乘胜追击残敌、取得了一连串的胜利的豪壮、豪迈之情。通篇洋溢着一种充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正是来源于“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战争!这是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的精彩记录,也是对人民参与的战争胜利的颂歌!是描写古今战场的绝唱!

  中国古代的军旅诗词中,有许多是借古今战场的描述和怀旧,抒发自己的某种思想。这些战场怀旧诗,多是“怀古”,即使是同时代人写的同时代的事,作者也并没有在其地作过战。毛泽东的战场“怀旧”,都是亲历和亲自领导的战争战场,自然会感慨万千,是古代诗人所不及。毛泽东的军旅诗词中,有四首是旧地重游的。有两首是描写在中央苏区战争过后的战场情景。其中一首写于1929年10月 的《  采桑子  重阳》: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诗人通过对战地重阳节的风光的描绘,创造出一幅浓郁的诗情画意、极具美感的、无限绵长悠远的时间、宏大而辽远的空间世界。经历几度春秋,放眼望去, 无边无垠,遍地黄花,充满勃勃生机!从艺术上看,立意新颖,令人耳目一新,有超凡脱俗、响遏行云之感。从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旷达、乐观、对未来人生充满自信的革命人生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毛泽东正受到不公正对待,离开了红军的领导岗位,“赋闲”住在上杭。这样的战地重游,又适逢秋季。这三个“条件”,都是古代诗人“伤感”“悲秋” “叹人生无常”的主题。而毛泽东诗词表现的则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仰和信心,这是脱俗地抛弃了“小我”,全心全意献身革命的革命家胸襟和品格!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我”!

  另一首是《 菩萨蛮  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洞弹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这首同前一首有异工同曲之妙!大柏地战役,是在毛泽东和朱德井冈山会师后,于1929年一月,向赣南、闽西进军途中,于同年二月,对尾随的国民党赣军的一场战斗,取得了歼敌两个团,俘敌八百并缴获大量武器弹药的大胜利。这是红军离开井冈山的第一个大胜仗。此次旧地重游,自然会引起诗人的亲切回忆:经过战争洗礼的村庄,雨后傍晚,彩虹高挂,斜阳照耀,弹痕犹在,更显得静谧、安详。辽阔高远的意境,似一幅绚丽多彩的油画!通过对昔日战场今日壮丽景色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对昔日进行的胜利的战争的回忆和颂扬,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自然充溢其中!

  (三)

  文艺作品,贵在真实,诗词亦然。诗中反映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的“记实性”和亲感实受的真实描写是毛泽东军旅诗词的二大特点。

  毛泽东是大军的统帅,是许多战争的亲历者,甚至是现场作战的指挥者。对战争有亲感实受的体验。这样的体验付诸于笔端,形成特有的意境,自然感人之深,无人可及。

  古代的军旅诗词作家,除少数像曹操、岳飞、辛弃疾等人之外,多数的人没有亲历战争的体验,甚至没有上过战场,因此,他们的军旅诗词,缺乏军旅生活的具体、真实的情节。诗词中写的地点、时间、事件多是虚拟的。例如“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这里的“无定河”是代指北方战争的战场,不一定就是“无定河”,而“河边骨”也是代指战亡的人,至于“犹是深闺梦里人”,只不过是作者的一种“合理想象”,借以表达作者对战争的谴责。再如,“秦中花鸟已应阑,塞外风沙犹自寒。夜听胡笳折杨柳,教人意气忆长安。”等等 。

  毛泽东是大军的统帅和战争的亲历者,他的军旅诗词,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史料”【注1】 ,许多诗词直接描写战争和战场,时间、地点、人物都是具体可查的。是具体战役和战争用诗词这种艺术形式的珍贵记录和素描,不仅具有极大的文学价值,而且具有极大的史料价值。因此,可以无愧的说,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写于井冈山时期、中央苏区时期、长征时期的诗歌无不如此。例如《 西江月  井冈山 》:

  -—————————————————————

  【 注 1 】《毛泽东诗词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 北京  第 248页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人围困千万重,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霄遁。”

  众志成城,固守井冈。金戈铁马、追歼残敌的战斗场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一场场胜利的战争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黄洋界的险峻、炮声,无不是实实在在的。还有 像 1931年春写的《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1931年夏写的《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1932年2月写的《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7月写的《蝶恋花  从汀州向长沙     》。1933年夏写的《 菩萨蛮  大柏地》 以及长征路上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词,等等。这些诗词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无不真实可考的。但同时又不失诗歌的浪漫和形象。

  因为是对战争战场亲身亲历,所以付诸笔端的时候,自有他人无法所有的 体验和观察。例如,写第一次反大“围剿”的 诗篇《渔家傲 》中,对战争胜利场面的描写:“雾锁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 瓒。”林深雾浓,崇山峻岭,胜利的呼声,在山间回荡!寥寥两句,胜似千言万语,只有大军的现场指挥者,才能扑捉住这样生动的场面和细节。可谓军旅诗的绝唱!

  再如 写 于1935年2月长征途中的著名的《忆秦娥  娄山关 》: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茫茫苍海、如血残阳、马蹄声碎,长空雁叫 ,喇叭声咽  .景、声、人、马,构成一幅绝妙绝美的行军图画!壮观、壮美!雄壮的气概,气势,吟咏千遍而不失激动人心!古往今来的军旅诗词,无可企及! 毛泽东自己在谈到《娄山关 》的行军情景时说的,这是集无数次行军中的体会。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才能写出这古今中外的绝唱! 这些真实的细节描写,是毛泽东诗词充溢着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的基石。还有像《七律  长征》《十六字令  山  》《 清平乐  六盘山 》等等,无不如此。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7-12-12/47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