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谈文章写作之道

作者:   来源:北京东博文化研究院  

毛泽东谈文章写作之道

  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

  毛泽东提倡领导干部要亲自动手写文章。为什么一定要写文章呢?因为,它对于提高工作能力大有益处。毛泽东谈到:写文章,可以“锻炼头脑的细致准确性”。“客观事物是独立存在的东西,全面地认识它,写成文章是不容易的事情。经过多次反复,才能比较接近客观实际,写出来经过大家讨论一下,搞成比较谨慎的作风,把问题把思想写成定型的语言文字,可以提高准确性。”

  写文章贵在实事求是

  毛泽东提倡写文章要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要从生活、从实践出发,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心里话。他说:“只要是严格说理又合乎事实,即实事求是的文章,是站得起来的。”他称赞列宁的著作“生动活泼”,因为列宁“把心交给人,讲真话,不吞吞吐吐”。做人贵在真诚,作文也是如此。毛泽东主张文章 “不要用过于夸大的修饰词”,分析情况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不要夸大”;讲话发言也要“有表扬,有批评,有成绩,也有缺点,要有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尽是讲好话。

  毛泽东强调,研究具体问题,写文章,必须“结合形势,结合当时的政治气候”,研究大的问题,还要有全局意识,提出领导干部要善于辨别风向,及时把握住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这样去写文章方能“看得准、抓得快、抓得紧、转得快”。

  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善于分析问题

  毛泽东告诫人们:写文章要处理好材料和观点的关系,强调“材料应与观点统一”,形成自己的看法。

  材料是血肉,是观点的基础。毛泽东说:“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在延安时期,他就号召真正的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

  然而单有材料还不行,还要加工、消化。用毛泽东的话说,就是文章要有观点,有“较深刻的思想性”,作者要“学会用自己的话来写文章”。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学会分析问题。毛泽东指出:“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掌握了辩证的方法,把道理分析透彻了,文章才能写得精彩而深刻。“马克思能够写出《资本论》,列宁能够写出《帝国主义论》,”毛泽东说,“因为他们同时是哲学家,有哲学家的头脑,有辩证法这个武器。”

  文章要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毛泽东强调写文章要讲文法、逻辑、修辞。讲究文法,是写文章的基本要求。他举例说:“许多同志省掉了不应当省掉的主词、宾词,或者把副词当动词用,甚至于省掉动词,这些都是不合文法的。”讲究逻辑,是指使用概念和判断进行推理的时候要有逻辑性。“必须注意各种词语的逻辑界限和整篇文章的条理”,文章“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的联系,不要互相冲突”。也就是说,要注意文章的准确性、条理性和前后的一贯性。讲究修辞,则是要使文章生动活泼一些,使人爱看。

  善于发掘中国古代成语典故所蕴含的宝贵精神财富并且联系实际加以巧妙运用,让所要讲述的道理更加形象具体、深入人心,是毛泽东文章又一个突出的亮点。毛泽东之所以总是能够那样恰当自如地运用祖国语言,固然离不开他对革命事业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同时也和他长期手不释卷、勤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分不开的。他说过:“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要有群众观点,心里装着读者

  写文章要有群众观点,心里始终装着读者。毛泽东说:“你讲话是讲给别人听的,写文章是给别人看的,不是给你自己看嘛!”“要想到对方的心理状态。”“当自己写文章的时候,不要老是想着‘我多么高明’,而要采取和读者处于完全平等地位的态度。”这是群众观点在文风中的具体体现。心里有读者,就会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语言运用方面都考虑读者的感受。这样,读者才会爱看你的文章。对于在写作过程中如何站在读者的角度想问题,毛泽东有多方面的阐述。“ 标题要醒目些 ,使读者爱看。”1957年,《人民日报》送来一篇社论稿,题目是“怎样对待批评”,毛泽东看后,把它改为“正确地对待善意的批评”,并批了一句 “这个概念化的标题是不好的”。一个很简单的改动使得标题更加准确鲜明,也带给人一种很亲切的感觉,这是因为毛泽东很懂得读者的心理。

  文章写完后要反复进行修改

  为什么一定要修改文章呢?1963年,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谈到:“写文章和写诗不经过修改是很少的。为什么要修改?甚至还要从头写?就是因为文字不正确,或者思想好,但文字表达不好,要经过修改。”毛泽东还主张:“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然后发表。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可见,改文章就是改思想,改的过程就是思想完善的过程。毛泽东一生改过的文章无数。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主持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前后历时差不多7个月,总算起来修改了一二十稿。经历了这样的过程,毛泽东最后才讲:“这个宪法草案,看样子是得人心的。”再如,写作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年过六旬的毛泽东前后修改了十几遍,持续时间近半年,倾注了大量心血!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18-03-29/495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