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诗词中的天下情怀

作者:汪建新   来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912年秋天,毛泽东在长沙省立湖南省图书馆看到了一幅《世界坤舆大地图》。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看到世界地图,给了他强烈的心灵震撼:世界如此之大,世界上的事、中国的事是太值得研究了,他由此感到自己身上肩负有神圣的历史使命。毛泽东开始将人生追求同全民族、全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以天下为己任的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了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成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民族英雄,成为亿万人民敬仰的一代伟人。

一、要将宇宙看稊米

毛泽东诗词气势磅礴、气象万千、题材广泛。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毛泽东的奇妙构思,变成一首首气魄宏大的壮丽诗篇,这种境界是一般文人根本无法企及的。

毛泽东视野开阔,把祖国的壮美河山作为抒情言志的载体,以物言志,借景抒情。他喜欢以山为素材,从“敌军围困万千重”的井冈山,“天高云淡”的六盘山,“横空出世”的昆仑山,写到“回首峰峦入莽苍”的莫干山,“一山飞峙大江边”的庐山。他写山的诗句,总是意境开阔,挺拔峻峭,可以说是毛泽东壮志凌云的光辉写照,是人民军队钢铁意志的人格象征,是中国共产党人坚不可摧的形象代言。

毛泽东笔下的江、河、湖 、海等同样是境象阔大,气势恢宏。从“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的湘江,“茫茫九派流中国”的滚滚长江,到“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北戴河一带的渤海;从“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到“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的钱塘江观潮,毛泽东真可谓是气吞山河,以壮丽雄阔的景象展示改造大自然、造福全人类的胸襟抱负和伟大实践。

“万”是毛泽东运用颇多的一个数词,不管是写自然景观,写动物姿态,还是写人类实践,都充分表现出毛泽东所独具的雄奇之气和阳刚之美。

比如,“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寥廓江天万里霜”;“万木霜天红烂漫”;“飞起玉龙三百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红霞万朵百重衣”;“参天万木,千百里”,这些诗句展现了祖国河山的壮美与辽阔。

比如,“敌军围困万千重”;“二十万军重入赣”;“万户萧疏鬼唱歌”;“赤县原藏万种邪”;“万花纷谢一时稀”,反映革命形势的严峻,反动势力的嚣张,封建社会的黑暗,从而更激发起诗人斗争到底的决心。“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万水千山只等闲”;“屈指行程二万”;“万里长江横渡”;“鲲鹏展翅,九万里”,表现出共产党人征服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雄心与胆识。

再比如,“十万工农下吉安”;“百万工农齐踊跃”;“唤起工农千百万”;“百万雄师过大江”;“万方乐奏有于阗”;“玉宇澄清万里埃”,展现出革命力量日益壮大、排山倒海的凛然气势。

毛泽东在表现空间感时,不仅呈现出境象阔大、宏肆奔放的一面,也呈现出雄视寰宇、逆向浓缩的一面,“小”中见“大”,以“小”衬“大”。比如,“丈夫何事足索怀,要将宇宙看稊米”;“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毛泽东跳出宇宙看宇宙,跳出地球看地球,从而更彰显视野的广博和胸襟的浩大。

毛泽东的时间观具有历史的厚重和穿透力,显示出充分的理性和深邃的智慧。比如,“人生易老天难老”;“俱往矣,数风流人物”;“往事越千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别梦依稀咒逝川”;“为问何时猜得?不过几千寒热”;“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

历史悠悠,时不我待,因而他的时间观念表现出强烈的“及时”意念,特别注重对“今”的把握。比如,“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展现出毛泽东奋发有为、抢抓机遇的顽强意志和迫切心理。

二、学子未敢忘忧国

1915年5月7日,袁世凯冒天下之大不韪,悍然接受了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这一卖国行径,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愤慨。湖南一师的学生集资刊印了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集《明耻篇》。毛泽东在《明耻篇》的封面上,奋笔题写了《四言诗·〈明耻篇〉题志》:

五月七日,民国奇耻;

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毛泽东的题诗寥寥数语,直截了当,简洁有力,冲天忧愤,报国大志,骤涌笔端。

而就在这年五月间,同窗好友易昌陶不幸病故,毛泽东为他写了一副挽联:“胡虏多反复,千里度龙山,腥秽待湔,独令我来何济世;生死安足论,百年会有役,奇花初茁,特因君去尚非时。”挽联的意思是说:日本军国主义者觊觎我锦绣河山,社会现实极为黑暗肮脏,正期待我们去彻底荡涤,你却一死了之,叫我如何济世救民?值此国难当头,战争风云弥漫,你还没有来得及报效国家,却撒手西去,死得真不是时候!这幅挽联抒发了一个热血男儿的忧国忧民之心和救国救民之志。

毛泽东还为易昌陶写了一首情深意长的悼亡诗《五古·挽易昌陶》。他悲愤地写道:“方期沆瀁游,零落匪所思”;“我怀郁如焚,放歌倚列嶂”;“惆怅中何寄,江天水一泓”。 易昌陶的病故,使毛泽东痛失志同道合、共赴国难的知音好友。诗情沉痛悲婉,但不是惨惨戚戚,而是透发着一股阳刚之气,报国豪情,气贯长虹。这首诗写得悲而不伤,忧中有志。诗中主人公倚群山,试长剑,形象伟岸,意志刚毅;报国之志,献身之气,豪纵崇高,洋溢着奋起图强的精神力量。

作者在毛泽东诗词旁留影

三、苍凉沉郁寻出路

1925年2月,毛泽东在韶山领导农民运动,创建了中共韶山支部。8月,湖南军阀省长赵恒惕电令湘潭县团防局逮捕毛泽东。毛泽东从韶山回到长沙。9月上旬,他奉命赴广州参加国民政府工作,参加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离开长沙前夕,毛泽东重游橘子洲头,纵笔写下了《沁园春·长沙》:

沁园春·长沙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沁园春·长沙》是青年毛泽东的代表作,情调以豪爽明快为主,但也带着淡淡的忧戚与迷茫。“独立寒秋”中的毛泽东,站在橘子洲头,置身于充满生机的山川秋色,再反观军阀割据、民生多艰,促使他情不自禁地从内心深处发出气壮山河的一问:“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1927年春,蒋介石背叛革命,中国大地一片白色恐怖。毛泽东伫立于长江之滨,嗷啸于白云黄鹤之乡,心潮起伏,热血沸腾,吟成了一首苍凉沉郁的诗作《菩萨蛮·黄鹤楼》:

菩萨蛮·黄鹤楼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毛泽东曾为这首词作注:“心潮: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的前夕,心情苍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这是那年的春季。夏季,八月七日,党的紧急会议,决定武装反击,从此找到了出路。” 这首词与大革命失败这一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这有助于理解毛泽东当时的心境状态。

“茫茫”“沉沉”“苍苍”三个叠词,烘托出一种悲剧氛围,隐约反映出作者内心的郁闷、惆怅、纠结,表达作者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局势之下的一种苍凉心情。“烟雨莽苍苍”,烟雨朦胧,阴云密布,难以分辨方向,描绘出“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迷茫和困惑。“龟蛇锁大江”,龟山和蛇山隔江对峙,封锁大江,表明当时形势严峻、环境险恶、斗争残酷。毛泽东眼看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濒临失败,忧心忡忡。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酹”字含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意味。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有“一樽还酹江月”,表露的是苏轼对“人间如梦”的一种无可奈何。而毛泽东斟满酒,表情凝重地将其洒在滔滔江水中。这杯酒既是缅怀烈士的祭奠酒,又是革命到底的壮行酒。

听了这首词后,杨开慧曾说道:“润之,这首词真好,前几句太苍凉了,后几句一变而显得昂扬,激动,我听了心绪也难平。”毛泽东说:“目前武汉的这个局势,叫人心绪怎么静得下来!不过,我想,办法总会是有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一句,将整首词的境界由“悲凉”提升到“悲壮”,足见其临危不惧,百折不挠的革命家、政治家品格。

四、屡遭挫折志弥坚

1929年1月,毛泽东率领红军向赣南、闽西进军,不断遭到敌军的围追堵截,处境十分危险。1929年2月10日至11日,红军在大柏地打了一场伏击战,消灭穷追不舍的国民党赣军刘士毅旅大部,这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打的第一个大胜仗。1933年夏,毛泽东再次路过大柏地,面对昔日战场,触景生情,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

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1934年夏的一天,毛泽东一大早便去攀登会昌山,即景赋词,写下了他在中央苏区的最后一首作品《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人们在解读毛泽东这两首作品时,根据“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风景这边独好”和“更加郁郁葱葱”,认为表达了毛泽东对革命根据地壮美河山的高度赞美,这种解释当然不会有错,因为毛泽东的确对根据地的山山水水充满了深厚感情。但是这种理解显然是过于简单化了。

毛泽东在为《清平乐·会昌》中“踏遍青山人未老”一句作注时写道:“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一首清平乐,如前面那首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一的心境。”

由于党内一再出现“左”倾错误,毛泽东一直被排挤和打压。1932年10月宁都会以后,他被免除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名义上是苏维埃中央政府主席,实际上已被剥夺军事指挥权。再次路过大柏地,面对当年战场,他内心深处的郁闷可想而知。

中央苏区分东线、北线和南线。1934年夏天,毛泽东登临会昌山时,第五次反“围剿”已经遭受严重挫折。此时的东线、北线连打败仗,形势危急。而毛泽东指导作战的南线会昌一带,形势相对和缓。毛泽东称赞会昌山“风景这边独好”寓意深刻。一方面,“这边”的红色根据地比“那边”国民党统治的白区风景更加美好;另一方面,和东线、北线相比,南线“风景这边独好”,但这也难以扭转革命根据地的危局。想到这一层,毛泽东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忧心忡忡?

毛泽东不是纵情山水的一般文人骚客。当革命遭受挫折,个人处于逆境之时,他写下了《菩萨蛮·大柏地》和《清平乐·会昌》,抒发“踏遍青山人未老”的情怀,字里行间不难品味出唐朝诗人彦谦在《道中逢故人》中的感伤:“愁牵白发三千丈,踏入青山几万重”。毛泽东把自己的惆怅埋藏心底,正如清朝沈德潜所云:“转作旷达,弥见沉痛矣。”

五、而今迈步从头越

遵义会议结束后,红军经过娄山关继续长征,原计划于四川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由于蒋介石组织重兵阻挡,红军不得不折回,攻克娄山关,重新占领遵义。为纪写这次胜利,毛泽东于1935年2月挥笔写下了《忆秦娥·娄山关》: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是毛泽东重新回到中央领导岗位后,写的第一首诗词。按理说,毛泽东此时的心情应该是轻松惬意的,但这首作品却显得极其苍凉、凝重。无论是对于中国革命、还是对于毛泽东的人生境遇,遵义会议都具有重大的转折意义。但是,红军依然处于国民党的重重包围之中,攻克娄山关的胜利,远不能扫除毛泽东内心深处的忧患与沉郁。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西风在猛烈地吹着,在霜天的早晨,月光还未消失,天空传来雁叫的声音。“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马蹄声很细碎很急促,而军号声时断时续,悲壮低沉。“西风烈”凸现出红军所面临局势的险峻,而“霜晨月”既是对战斗时间的交待,亦可解读为“黎明前的黑暗”,这恰恰是毛泽东充满忧患的深层原因。

1958年文物出版社刊印《毛主席诗词十九首》时,毛泽东为《忆秦娥·娄山关》注释道:“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正是因为始终满怀深沉的忧患意识,毛泽东一生胜不骄、败不馁,引领中国革命克服重重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六、雄鸡一唱遍寰宇

1950年10月5日晚,各少数民族代表在中南海怀仁堂向中央人民政府和中央领导人献礼、献旗致敬。各少数民族文工团表演了精彩的文艺节目。观看演出时,柳亚子正好坐在毛泽东的前排,毛泽东高兴地说:“这样的盛况,亚子先生为什么不填词志盛?我来和。”柳亚子当场填《浣溪沙》一首。次日,毛泽东用该词原韵填了一首和词《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0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长夜难明赤县天,百年魔怪舞蹁跹。人民五亿不团圆。

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

正如蔡清富在《雄鸡一唱遍寰宇》一文中所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描写新、旧社会对比的诗词不计其数,但最简练、最深刻、最形象、气魄最宏大的篇章,恐怕莫过于毛泽东的《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了。”

“长夜难明赤县天”,“赤县”,就是中国。旧中国像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这一句既写出了旧中国的长期黑暗,也写出广大人民盼望光明的焦急与殷切。

“百年魔怪舞蹁跹”,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这一百年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等各种反动统治势力,像吃人的妖魔鬼怪那样,张牙舞爪、横行霸道。

“人民五亿不团圆”,旧中国山河破碎,民族分裂,阶级对立;民不聊生,颠沛流离,家破人亡。

“一唱雄鸡天下白”,源自唐代诗人李贺《致酒行》:“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新中国像雄鸡一声长鸣,驱走了漫长的黑夜,迎来了无限光明。

“万方乐奏有于阗”,“万方”指神州大地,也指各族人民。“于阗”,是汉代西域的国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毛泽东选取很有代表性的新疆少数民族,强调只有解放后才能真正实现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与旧中国“人民五亿不团圆”形成鲜明对照。旧中国的舞台是群魔乱舞、人民遭殃;新中国的舞台则是万方乐奏,人民当家作主。这样一种对比,构思精巧,意味深长。

七、六亿神州尽舜尧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了特写《第一面红旗》,记述江西省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7月1日,毛泽东在读报之后,感到极大兴奋和喜悦,欣然赋诗《七律二首·送瘟神》:

七律二首·送瘟神

读6月30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第一首诗写瘟神猖獗,人民遭殃的悲惨景象,旧中国血吸虫病长期流行,广大农村凄凉萧条,表达了对劳动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旧社会的强烈愤恨。

“绿水青山枉自多”,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条黯淡。正如杜甫《征夫》中所言:“十室几人在,千山空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旧中国社会腐败黑暗,即便华佗这样的神医,也无法根治血吸虫病这样的顽症。

“千村薜荔人遗矢”,村落不见庄稼,到处杂草丛生,百姓体弱多病。“万户萧疏鬼唱歌”,千家万户人丁稀少,死气沉沉,只有鬼在唱歌。作者分别从视觉和听觉写出血吸虫病的流行之广和危害之深,饱含着诗人对深重苦难下的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是对黑暗的旧社会的强烈控诉。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毛泽东在这里表现出一种非凡的时空意识,诗人对人民的关切之情随着想象飞到天外,遨游于浩瀚的宇宙长河之中。

“牛郎欲问瘟神事”,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仙人物很多,只有牛郎织女属于劳动者。牛郎是劳动人民出身,当然会关心“瘟神”肆虐之“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如何回答牛郎的发问呢?诗人的答词是: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这样写,人间天上浑然一体,极大地开拓了诗词包容的时空领域和思想蕴含,写出了旧中国带给人民的苦难,那是天怒人怨,世所难容。

第二首诗写新社会改天换地的壮举和人民幸福安康的美景,情绪热烈、语调高亢,与第一首感情抑郁、语义哽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人的思绪陡然由天上转回人间,描绘出一幅意气风发的画面:春风荡漾,杨柳轻拂,万物复苏,生机盎然。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当家作主的六亿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聪明才智和满腔热情,个个像古代圣贤尧舜一样奋发有为。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自然景物变得通人心、随人意,整个中国呈现出一派繁荣气象,山水焕发青春,大地日新月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五岭,泛指山脉;三河,泛指河流,代表了整个中国。“银锄落”,写农民在山上劳动,“铁臂摇”写农民在大力兴修水利。作者写“送瘟神”,并没有写打针、吃药以及消灭血吸虫的过程,而是将其放到全国人民改天换地的伟大实践中去,从而使诗作具有更广博的时代意义。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试问瘟神,你要到哪里去呢?人们已焚化纸船,点燃蜡烛来送走瘟神。这首词以“送瘟神”为题,却不见瘟神的影子,只是在最后一句才点出它的去向。这句话与“华佗无奈小虫何”遥相呼应,表达了对瘟神的蔑视和嘲笑,表现了胜利者的自豪和喜悦。

《七律二首·送瘟神》深刻揭露和批判了旧社会的黑暗与罪恶,热情歌颂了新社会的优越与辉煌。既有现实,又有理想;既有神话,又有科学。两首诗浑然一体,以其高瞻远瞩的爱民思想和超凡脱俗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无穷力量。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20-10-13/654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