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毛泽东在觉醒年代

作者:孔  鲤   来源:新潮沉思录  

毛泽东在觉醒年代

孔  鲤

  相比于大多数同龄人,来到北京后的毛泽东并不是靠着马克思主义才觉醒的,他的觉醒其实很早,早到他十七岁那年就完成了。那是他自我意识的产生,而马克思主义对他来说,是给他的觉醒打上了强心剂,让他从此以后可以带着越来越多的人觉醒。

  觉醒,自我意识的产生。觉醒年代,一群人自我意识的产生。后者意味着聚沙成塔,意味着拧成一股绳。但也不是所有人都会被绳子捆住,在这个过程中会有源源不断的人加入,也会有源源不断的人被抛下。

  所以需要有拽绳子的那个人。

  辜鸿铭知道自己不是拽绳子的人,但他找不到可以拽绳子的人。

  蔡元培知道自己不是拽绳子的人,但他希望假装当拽绳子的人。

  陈独秀以为自己真是拽绳子的人,但他最终被拽绳子的人甩开。

  最后拽绳子的那个人,叫毛泽东。

  前几天写了一篇《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从抽象角度较为完整地提出了身份认同这一概念。在这篇文章里,大家显然对毛泽东更感兴趣。而对于觉醒,事实上他的自我也是大多数人想了解的。所以在此决定写一篇《毛泽东在觉醒年代》。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办法对他漫长的前34年人生进行逐一讨论,再加上不少内容其实在之前的文章里都有提过,所以这里打算使用问答体来完成这篇文章。

  问答体的意义在于:答案也许是不唯一的,欢迎读者在看到问题后给出自己的回答,但问题本身是值得我们今天思考的。

  Q1:毛泽东出生时,毛家有什么特殊性吗?

  A1:一言以蔽之,没有过往共同体的边缘人。如果我们梳理一下毛家的历史,会发现韶山毛氏的祖先毛太华,从江西吉安走到云南澜沧卫(今永胜),再走回湖南湘乡,毛太华的儿子又来到韶山,在这里生根发芽。

  湘潭是湖南米谷的重要产出地。《中国通邮地方物产志》里有记下光绪年间湖南不同地区的米谷价格,其中湘潭株洲最高。除了因为湘潭产出高外,还因为这里洋人多。外国运来的货物,会在广东上岸后,先运到湘潭,再从湘潭运往全国各地。英国太古公司、怡和公司会专门制造一批浅水轮,驶往湘潭、长沙等地。中国的蚕丝、茶叶运出国外,也先在湘潭装箱,然后再运往广东出口。当时湘潭和广州之间,商务活动繁忙,陆路肩货的工人不下十万人。

  而毛泽东的父亲毛贻昌在毛泽东出生前后参加了湘军,根据当时韶山人在湘军(张敬先、毛贻训、何海清)里的主要表现,毛贻昌很可能参加了甲午战争。退伍后他拿着一笔钱干起了营生,还发行了一种叫毛义顺堂的票子来代替货币,这是原始股票的雏形,于是很快利滚利,毛贻昌家发达起来了。

  于是我们可以从韶山毛家的流传和毛贻昌的经历中提取出以下几组对立:中国农业VS列强商业、汉地VS边疆、农业生产VS商业资本。在这样的几组对立中,旧帝国和新民国都不是毛贻昌这一家真正的归属,他们在清帝国和民国里始终没有可以安放自身的位置。

  Q2:毛泽东的自我觉醒来自什么事?

  A2:长沙抢米事件。

  1910年04月11日白天,长沙米价终于突破了每石八千文大关。长沙城的热浪就此起来,一滚接着一滚,终于受灾的饥民直接开始抢起了大户和米店的米。这其中就是有毛贻昌家的一车米。

  后来,毛泽东对美国人说,我的父亲气得不得了,但我对他不表同情,同时,他以为村人的方法也是错误的。

  不只是他一家,整个韶山冲的毛氏家族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那时毛氏宗祠里锁着一百多担谷,族人毛承文带领毛家贫苦子孙,请求族长毛祖渐开仓卖粮,毛祖渐非但不同意,还把毛承文捆绑起来,进行毒打,杀一儆百,拒不放粮。

  十七岁的毛泽东听到后,谁也拦不住地跑到了宗祠引经据典地和毛祖渐辩论,自从明初毛家在韶山冲开枝散叶以来,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毛祖渐十分生气,最后以一百多担谷按平价卖给毛家贫苦子孙的结果妥协了,但毛贻昌由此受到责罚。

  这件事是早年毛泽东自我意识的觉醒契机。

  有朋友可能会认为契机来自早年他表兄文运昌给他的《盛世危言》,又或者来自他后来去了第一师范遇到杨昌济,但其实那些都是辅助。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轻易读到马恩全集,却不是每个人都真正获得了自我的清晰认知。

  而抢米是什么呢?是看着米被抢而不怪饥民,这是和自己曾经赖以生存的经济秩序违背。是看着米被抢而去反对饥民,这是和自己一直以来的反抗家族家庭的动机过不去。这是一个巨大的矛盾点。是他意识到和自己不一样的一群人因为活不下去,抢了自己家的东西就能活下去。这让他陷入巨大的矛盾中。在这样的矛盾中他认识到了自己是谁,自己要怎么做才能活下去,自己要怎么做才能让更多人活下去。这是他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事件。

  他只做过两件放弃赖以生存的经济秩序的事情。抢米是一次,1921年把自家地分给家乡父老乡亲是第二次,第二次干完后他就去上海参加一大了。

  这是一个不断丢掉过往共同体的过程。至于遇到杨昌济,那是巨大的机遇,不是矛盾点,不是转折点。比如一个小康之家出身的人,遇到一个大学教授,这用不着他做出多么艰难的抉择,那样他的个人意识也无法觉醒,他只需要顺着这条路(这个秩序)走下去就是了。但当他背井离乡独自一人闯荡时,他的世界就不一样了。一切要从头来过,靠自己、靠和自己一样的人们。

  换句话说,抢米这件事给毛泽东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很多年后他对斯诺说,(这是)一桩影响我的一生的事件。

  关于前两个问题,我在《毛泽东1910:湘军,大雨和抢米》有更详细的描述。

  Q3:毛泽东在第一师范读书前的读书经历,对他影响大吗?

  A3:非常大。很多读者直接忽略了这些读书经历,其实如果没有这些事,他去一师的道路还会有一些波折。

  在这里,一定要注意两件事。

  第一件事,毛泽东在考入东山小学堂之前,因为在抢米事件中做得违背了族训和家训,被毛贻昌送去了湘潭一家米店当了学徒。在这里,毛泽东才写下了那首诗:孩儿立志出乡关。

  现在让我们来回顾一下,1910年夏天,一个米商的儿子望着饥民抢走了自家的米,一动不动;很快他就和族长对着干,逼族长违反族规救济灾民;又很快,他从粮食贸易行里出走,考了一所小学堂。

  如果说抢米是让他意识到这个世界发生了变化,那么考入东山小学堂则意味着他开始第一次主动地去寻找解决自身困境的行动。

  第二件事我在《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里是有提过的。

  从1909年毛泽东考上东山小学堂的那一刻起,他的社会身份就发生了改变。

  千万不要以为当年的小学堂就是今天的小学。在义务教育没有普及的情况下,甚至说在明清社会结构没有被真正动摇的情况下,小学堂,尤其是这种新式小学堂,事实上就是由蔡元培这样一批人所构建出来的,只不过蔡元培在北京,一些人在地方。

  仔细查看会发现,东山小学堂是由当地士绅出资捐建,并且在建设过程中受到新疆巡抚刘襄勤、湖南巡抚陈宝箴、清末榜眼黄自元等大量明清帝国士人的协助的。

  换言之,东山小学堂本质上是科举行将就木后,一群遗老试图寻找的新型明清士大夫预备役模式。民国大量的人才都从新式学堂出来,这批人本质上是明清士人阶级滑落后试图维持阶级再生产的产物。

  同样的,东山小学堂的贺岚冈老师应聘到长沙的湘乡驻省中学任教。因为毛泽东成绩优异,贺老师愿意带他前往读书。这所中学,是由湘乡籍民主革命活动家禹之谟先生于1905年在长沙新安巷湘乡试馆内创办的。

  禹之谟,参加过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加入了华兴会、同盟会,和谭嗣同关系极好。

  从这里我们才能理解,一个日子还算过得去的农家子弟,突然来到了当时的一个较大城市,看着一切都是崭新的,受到冲击的可远不只是物质,更重要的是精神。如果是懵懵懂懂的少年,可能会就此迷茫,但好在他此时已经产生了自我意识,在面对这一切的冲撞时,他选择了迎面而上。

  在这里,毛泽东第一次知道孙中山,知道黄兴,知道这一系列先进的政治概念。于是他也写下了第一篇政治意见。

  所以到了武昌起义爆发后,他甚至直接入伍了。他在迫切地去寻找着答案。只是他不知道答案。所以他先后报考警察学堂、肥皂制造学校、法政学堂、商业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

  最后,他来到了第四师范。(编者注:你没看错,是第四师范)

  人生无处不青山。

  Q4: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最重要的经历是什么?

  A4:是参与了校学友会工作。

  在《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里,我也强调过,湖南第一师范历任监督王先谦、郭立山、陈树藩、谭延闿、刘人熙、瞿宗锋、王达、王凤昌等都是当时德高望重的人物,其中五人为进士出身。而第四师范(后与第一师范合并)的创始人教育家陈润霖正是毛泽东毕业后任职的楚怡学校的创始人。

  换言之,当毛泽东正式进入到师范学校时,他就已经已经完成了阶级身份的跃迁。所以后来的毛泽东可以跟章士钊借款,他也可以成为国民党代理宣传部长。

  当然这是后话了。我们先考虑一下,第一师范校友会本质上是什么?

  《毛泽东年谱》里是这么记载的:1915年11月,毛泽东被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文牍,负责起草报告,造具表册和会议速记。这一职务毛泽东连任四届,直到一九一七年十月。毛泽东在学友会作了大量会务工作,是他走上有组织的社会活动的开始。

  等到1917年10月时,他已经当选为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友会总务,还兼教育研究部部长了。从前这两个职务都是由教员担任的。学友会会长由学监方维夏代理,毛泽东实际上主持工作。

  学生开始参(插)与(手)校务工作,开始进行有效的工人夜校、学生志愿军等组织活动。至于1917年底他以学生兵和警察吓跑溃军时,他也是以学友会总务的身份居中联络的。而另一件事则是,当时的警察社会身份可比学生低多了。

  最后,毛泽东以一师学友会的名义,组织妇孺救济会,援救因战事遭受困难的市民。另一个我们熟知的喜欢这么干的人叫项梁。尽管二人截然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使用当地名望与当地中上层结交。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新民学会的本质是什么,也许会更能理解他当时的境况。

  Q5:新民学会究竟意味着什么?

  A5:在那时,以同学为基本联系,所形成的组织,目的是什么?如果说学友会是毛泽东以第一师范为依托所完成的学生组织,那新民学会呢?

  答案是四个字:志同道合。

  在掌握了大量同学的情况后,毛泽东与其他几个学校的类似学生联络,最终成立了一个自发的学生组织。这就是新民学会。

  可以看看《新民学会会务报告》,1921年初,一群小学老师在发宏愿要改造中国和世界。这样的一群小学老师,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心气?为什么可以心比天高?答案其实很容易得出,《我们看〈觉醒年代〉、学党史是为了什么?》里也有过比较详细的描述。总之这批人的行为(包括成立组织与留法勤工俭学)本质上是举家科举的近代版,而且因为接触到的是现代化,而现代化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是碾压的,所以一定能「考」上。

  Q6:为什么师范生毕业后两年内不能考大学?

  A6:很多人提及毛泽东去北京后不能读北大是因为民国时期对师范生有要求,他们不能读大学。但这个要求是为什么呢?

  查看《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03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7)教育》可以看到,这份训诫事实上是由教育总长范源濂在民国元年亲自定的:师范毕业生不想教书,需要向省级行政官报备获批。

  第一个因素是,当时的师范生和小学老师极其金贵。考虑到我们上面提到的,第一师范历任监督都是谁。那么自然可以想清楚,这批师范生事实上是一个省级行政单位的人才梯队预备培养皿。

  第二个因素是,当时的中国处于实质上四分五裂状态中。北洋政府下,事实上有大量的都督府,地方和中央的矛盾极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人才是涌向北洋政府行政官僚机构的。那么事实上师范和大学是两套系统,本质上是在抢夺人才。

  Q7: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为什么选择了不去留法勤工俭学以改变自身命运呢?

  Q8:毛泽东驱张运动时,借助了北洋政府和地方都督府之间什么样的矛盾,如何借力打力最终成功的?

  Q9:毛泽东参与建党时,具体的党务工作有哪些?

  Q10:召开四大前毛泽东回湖南养病,他和当时党内的具体工作一致性和分歧各是什么?他和马林、陈独秀的关系是什么样?

  Q11:毛泽东是在什么样的心情里写下《沁园春·长沙》的,他是写给谁的?在这个过程中,他是怎么转变自己对农民与革命的看法的?

  Q12:枪杆子出政权,更重要的是枪杆子,还是政权?毛泽东是怎么产生这种意识的?这和他在26年广州的工作是否有关?

  ……

  事实上如果细分,我们还可以0问出更多问题。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也许不完整,但也足可以抛砖引玉了。限于篇幅,我们只先聊到1918年8月毛泽东进北京,再之后的部分,我们以后有机会再聊。欢迎大家在评论里说说自己的回答。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lxff/2021-03-15/68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