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靖宇,伟大的民族英雄和优秀的共产主义战士,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创始人和最高领导人。1940年2月23日,在最后的战斗中,杨靖宇以一腔热血、满腹草根,诠释了对党的绝对忠诚。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杨靖宇“腹中满是草根而宁死不屈的气节”。
杨靖宇的绝对忠诚,体现在他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赤胆忠心和卓越智慧。在东北抗日斗争中,尽管条件艰苦、远离中央,但杨靖宇始终自觉坚持党的领导,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935年12月23日,瓦窑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意见,确定了中央红军东征直接对日作战、重点发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策应配合的战略方针。当时东北与陕北基本处于失联状态,经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将瓦窑堡会议精神传达到东北,杨靖宇立即贯彻执行,他根据中央精神和全国形势,作出“我军位于日寇侵略华北的后方基地,又是内地抗战的前哨和先锋”的精准定位,于1936年6月和11月两次领导抗联部队举行西征,试图与东征红军打通联络,直接接受党中央领导。西征部队曾一度挺进沈阳、抚顺一线,并在7月15日摩天岭战斗中歼灭日军140余人。尽管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和天气原因,西征部队最终返回原地,但仍动摇了南满地区敌伪统治,被党中央誉为“东北抗日联军同由陕北向长城移动中的抗日红军相呼应的首次试探”。在与主力红军遥相呼应之际,杨靖宇特作《西征胜利歌》一首,表达抗联指战员“中国红军,已到察绥,眼看要出关,西征大军,夹击日匪,快快来会面”的殷切向往,以及“万众蜂起,勇敢杀敌,祖国收复矣”的坚定信念。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杨靖宇坚决执行党中央“破坏敌人的后方”的指示,率领抗联第一路军在辽沈地区主动出击,捷报连连,南满地区日伪军被迫“狼奔豕突,四出遏阻”,有力地配合了全国总抗战,受到毛泽东的高度评价。1939年后,在东北抗日斗争日益艰难危急的时刻,杨靖宇坚持转战于长白山区,以自己的饥寒交迫以至流血牺牲,为全国总抗战发挥战略配合作用,为抗联兄弟部队减轻压力。以“头颅可断腹可剖”的壮烈,无愧于党中央“首屈一指的最好东北干部”的赞誉。
杨靖宇对党的绝对忠诚,体现在他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高度自觉和坚定不移。在东北抗日斗争中,无论环境如何艰险、联络如何困难,杨靖宇始终坚持“党是第一位”,把党视为革命者的灵魂和生命。反复强调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对东北抗日联军的绝对领导。1936年,根据陈云“在现时条件之下,组织结构愈简单愈独立就愈好”的指示,杨靖宇以坚持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导为基础,以加强统一领导之下的干部独立工作能力为重点,开展了东北党组织体制改革,提出“要求与吉东党及远东直接交通,并且南满党要求建立省委分局”的重要意见,并与当时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负责东北工作的陈潭秋建立了联系。这时,杨靖宇已经是东北抗联中唯一的中华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并被陈云和陈潭秋提名为南满省委书记候选人,但他从东南满抗日游击根据地和武装部队已连成一片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动提议南满省委与东满省委合并,组建新的南满省委,由东满省委书记候选人魏拯民担任书记。在东北党组织改革工作中,也与整个东北抗日斗争一样,杨靖宇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凡是政策性的重大原则问题,军事行动计划,重要的干部提拔使用,他都事先提到党的会议或与省委其他负责同志共同商讨决定,从不主观臆断,独行其是,从而有效地增强了东北党组织和抗联部队的团结。正如党中央的评价所言,杨靖宇“对党是最忠实的,时时刻刻都尊重党的组织和党的纪律”。
杨靖宇对党的绝对忠诚,体现在他与战士同甘苦、和人民共命运的真挚情怀和不变初心。在东北抗日斗争中,杨靖宇始终以“咱们的朱总司令还不和大家一样吗?”为榜样,以实际行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老百姓送给他的野鸡,哪怕只有一只,他也叫熬一大锅汤,使大家都喝点,他什么时候也不自己吃。如果说,到什么地方,睡的地方很狭小,他也和大家一样,挤在一块睡,如果挤得很厉害,他第二天早晨只是笑,从来不说一句不满意的话”。他还积极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教育部队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帮助,同时严肃军纪,坚决捍卫群众利益,以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教育东北人民认识抗日救国与自身利益的关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忠实捍卫者,发动和组织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斗争,被东北人民尊为“诸葛孔明”。相关经验受到毛泽东的充分肯定,为全国总抗战提供了重要参考借鉴。正如党中央的评价所言,杨靖宇“热爱人民,和人民真正打成一片,他善于团结群众,能够把各族人民为共同的事业团结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