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万名“红小鬼”组成的红军部队,立下累累战功,出了17位开国将帅

作者:   来源:炎黄春秋杂志社  

“青年是革命的柱石,青年是革命果实的保卫者,是使历史加速向更美好的世界前进的力量。”宋庆龄这句话可以说是中国革命史中青年运动的最好注脚。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青年就一直站在革命斗争的前列。苏区时期,有一支由一群平均年龄不到18岁的“红小鬼”组成的青年队伍——“少共国际师”。这支队伍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斗争精神,立下累累战功,为保卫苏维埃革命果实和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少年有志报神州

在第四次反“围剿”进入决战阶段时,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发起了疯狂进攻。为取得战争胜利,中共中央局在1933年2月8日号召“在全中国各苏区创造一百万铁的红军,来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队作战”。中央苏区迅速掀起“扩红”运动,先后组建了“兴国模范师”“瑞金模范师”“红军工人师”等红军师团。5月上旬,红军总政治部在宁都固村召开全军青年工作会议,代表们提议创建“少共国际师”。总政治部将这一提议电告少共中央局,少共中央局于5月20日作出《关于创立“少共国际师”的决定》,要求“各级团部必须将前方的号召与中央局的决定在团内和群众中广大的解释,利用过去扩大红军的光荣的经验……成批地动员团员、少先队与劳苦青年到红军中去创立‘少共国际师’”。

父亲鼓励儿子参加少共国际师

并于5月23日向少共江西、福建、闽赣省委发出指示信,要求以革命竞赛的方法动员共青团员、少先队员加入少共国际师。次日,少共中央局致函答复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决定“由江西征调四千人,福建一团二千人,闽赣一团二千人……提议将‘少共国际师’编作第一军团一师”。1933年6月25日,少共中央局发出《为创立“少共国际师”告全国劳苦青年书》,向全国青少年分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局势,揭露国民党甘心做其走狗的丑恶面目,号召青年加入少共国际师,打倒帝国主义,求得民族独立和工农群众的解放。苏区青少年踊跃报名,整排整连整营地加入红军。

妻子鼓励丈夫加入少共国际师

《红色中华》84期至104期对此进行了密集报道。如第84期报道:“自少共中央局提出创办‘少共国际师’的号召后,各地共产青年团热烈响应,在最近‘五卅’示威大会中,更有猛烈的发展……”1933年6月22日至26日,少先队中央总队部在瑞金召开了江西、福建、闽赣三省省、县、区队长联席会议,把“扩红”范围扩展到低龄段的少先队员,要求动员少先队员“一大队、一区队、一县队的加入到少共国际师”。三四个月的时间里,中央苏区就有一万余热血青少年加入到少共国际师。

一万虎犊带吴钩

1933年8月5日,少共国际师在博生(今宁都)县城举行授旗典礼,宣布正式成立。全师初为八九千人,后发展到一万余人。《红色中华》第104期刊登了《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一文,报道了少共国际师成立时的盛况:“那是八月五号的拂晓,东方鱼肚色的天空正被一片片的微薄的红霞笼罩着……静悄悄的疆场上一刻儿就热闹起来,一排排一连连的新战士整着旗鼓由四方的田畔涌进来,各饰着整整齐齐的光荣的红军军衣,活活泼泼地行进到阅兵台的南端很严静地列成一直线,肃立着期待检阅!”

《红色中华》刊登的《壮伟的少共国际师授旗典礼》一文

参加检阅的除了这些红色健儿,还有江西军区直属队和各地县委代表,以及各县优秀的“扩红”工作者。一阵礼炮声后,军乐号响起,阅兵进行曲也铿锵奏响,接受检阅的年轻战士庄严肃立。阅兵总指挥陈奇涵一声“立正”,战士们站立得如一列列青松,整齐而富有朝气。“军委会的代表、中少共省委的代表、师长、政委等整整齐齐慢步从新战士的面前通过,八九千的红色健儿高呼着口号”。检阅完毕后,军委会代表王盛华同志简略讲述了少共国际师成立的意义及其任务,宣布少共国际师编入工农红军第五军团第十五师。随后,全体战士一起宣读誓词。

宣誓完毕,阅兵员登台进行授旗典礼。“授旗员持着锦旗对着各团营长政委说道:‘苏维埃付给你们这面军旗,委托你们领导与指挥这团战士发扬百战百胜的精神,为苏维埃而斗争!’各团营长政委乃同声答道:‘我们是工农的儿子,高举着少共国际师的旗帜,要消灭帝国主义国民党,准备以最后一滴血为着苏维埃奋斗到底!”

符竹庭和萧华

军区政委李富春和少共江西、福建省委代表致词完毕后,军委会介绍新委的师长陈光、政委冯文彬和政治部主任罗华明。少共国际师就此诞生了,全师下辖第四十三、四十四、四十五团。陈光、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先后担任师长;政委先为冯文彬,后为萧华、罗华民。少共国际师成立之时,指战员平均年龄不足18岁,很多战士入伍时只有十四五岁,还没有枪高,陈光、冯文彬等师级指挥员也才20岁出头,萧华在担任政委时只有17岁。

少共国际师成立后,即开赴广昌进行军政训练。训练分军事、政治两方面。军事着重刺杀、投弹、翻越障碍等基本动作训练,及利用地形进行作战等军事要领训练。起初,他们的武器大多是自带的红缨枪和大刀。后来,红三军团在沙县消灭了敌人一个师,就用缴获的武器装备少共国际师。战士们有了新武器,训练热情更加高涨。政治方面,主要讲解红军宗旨、纪律和革命传统。结合青少年朝气蓬勃、思想活跃的特点,在各连队建立列宁室、俱乐部及文艺队、体育队等组织,开展识字读报、政治演讲、文艺演出、体育竞赛等活动。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全体指战员的军政素质显著提高。

浴血闽赣锐无敌

中央红军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后,蒋介石不甘失败,又部署50万兵力“围剿”中央苏区。少共国际师只得结束训练,准备参加战斗。1933年9月3日召开出征誓师大会。政委萧华进行出征动员:“我们就是‘少共国际师’,今日在博生正式宣誓。整装待发要出征,粉碎敌人‘围剿’莫延迟;我们都是青少年,愿把热血染红旗。”开赴前线后,少共国际师浴血闽赣,英勇杀敌,进行了几十次战斗。在拿口、团村、驿前等战役中表现得勇猛顽强、机智灵活。

少共国际师出征宣传画

1933年9月下旬,黎川失守,中革军委急调红三、五军团回师赣东北,少共国际师归编参加战斗。10月初,少共国际师在开赴东线作战时,在闽北拿口与国民党周至群旅先头部队遭遇,这是其出师后的第一仗。师指挥员命令一营分兵迂回,布下口袋阵,围困敌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杀入敌阵,同敌人展开肉搏,不到两个小时便将敌全歼,后又回师渡过闽江,歼敌300余人。少共国际师首战告捷,缴获了不少枪支弹药。朱德、周恩来和杨尚昆电贺这次战斗是“铁拳初试”,勉励他们争取更大的胜利。受到胜利鼓舞的少共国际师士气更加昂扬,在配合红三、五军团收复黎川的战斗中,奉命在闽北至黎川一线阻击敌人,先后进行了村营、镗贤、将军殿、邱家隘等战斗。在镗贤阻击战中,曾以一个团的兵力阻击了敌军八个团的猛烈进攻。

1934年4月的团村战役从早晨七八点一直打到当天黄昏。当时,红五军团十三师在德胜关正面抗击敌人,红三军团主力抄敌人的右翼,少共国际师和三师一部抄敌人的左侧。经反复冲杀,终于将敌人的三个主力师全部打垮,缴获了大量胜利品。但在战斗快要结束时,敌人疯狂轰炸、扫射红军阵地,红军战士伤亡一百余人。据时任少共国际师政委的萧华回忆,他当时正与师长吴高群在一棵大树两侧观察敌情,一颗炸弹落在他们附近,吴高群七八处受伤,但仍不下火线,继续指挥战斗。当把他抬到绑带所时,已无法医治。他紧握着萧华的手说:“亲爱的战友,我大概不行了,共产主义事业要靠同志们完成,请同志们为我们少共国际师争光!为我报仇!”这位曾追随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的青年指挥员,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着的仍是中国的革命事业。

萧华上将

在驿前战役中,战士们发挥年轻人胆大心细脑子活的优点,一边克服各种困难,一边与敌人周旋。驿前战役从1934年初秋开始,整整打了一个多月。部队一边作战,一边修碉堡、挖工事,露宿在阵地上、战壕里。很多战士生疥疮、发疟疾。没有药品,就把硫磺和石灰水煮沸了给生疥疮的病员擦洗,采草药给患疟疾的战士治疗。没有菜吃,战士们白天在阵地挖笋、找野菜,晚上点着火把到水田里抓泥鳅、拾田螺。最大的困难是缺少弹药。为弥补弹药的不足,战士们想出很多打击敌人的办法,如在阵地上堆满木头、石块,阵地前沿插满竹尖桩,筑起一道道鹿砦。

敌人轰击时,红军就隐蔽在工事里;当敌人逼进竹尖地带,红军战士就发起冲锋,滚下木石,趁敌人慌乱的瞬间与之展开白刃肉搏,击退敌人。后来,敌人龟缩在碉堡里不敢露面,红军侦察员就经常神出鬼没地到敌人的后方去侦察、抓俘虏。萧华回忆说,师侦察连连长有一次化装成敌人的副官,混到敌人住地附近,正碰上敌人的一个司务长和两个采买人员在捉老百姓的鸡,侦察连连长便以敌长官的口气喊:“不要动,你们是哪一部分的?为什么到我的防区来捉鸡?”“副官”把这三个人训斥一顿后,命令他们跟着走。到了红军警戒线,“副官”把帽子一脱大喝道:“你们看看我是什么人?老子是红军!”三人听到“红军”二字,吓得两腿发酥,乖乖举手做了俘虏。

1934年10月初,少共国际师担负起掩护军团主力转移的任务,展开了石城保卫战。这一仗打得非常惨烈,一万多人的队伍只剩下五千余人。苏区各县给师部补充两千多名青年战士后,少共国际师随中央红军踏上了长征之路。

长征路上显身手

10月16日夜晚,少共国际师被迫离开中央苏区开始长征,并改编归一军团建制,担负起掩护军委机关纵队的任务。据萧华回忆,行军途中,只要战事稍微缓和,战士们就会唱起《上前线》等歌曲,革命乐观主义激荡在每个战士的心中,以致“打仗也罢,行军也罢,战士们总是快活得很”。

为躲避敌机轰炸,红军大多在夜间行军。萧华回忆说:“在没有敌情顾虑的地方,每个人都准备了松枝或干竹竿,点起万千火炬,照亮了行进道路……在有敌情顾虑的时侯,我们每个人就拄着一根结实的竹拐杖,帮助探路,背包上都放上一条白毛巾,作为联络记号,再加上不断地传着‘跟上’‘不要掉队’的口令,道路虽然难走……依靠着战士们高度的政治觉悟,我们的队伍是打不垮拖不烂的。”少共国际师就这样在夜间边行军边战斗,掩护军委机关纵队,冲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这时,蒋介石四处调集兵力赶往湘桂道上,企图在红军横渡湘江之际,将红军一举消灭。

彭绍辉上将

此时,湘江水深,不好徒涉。渡口只有两座浮桥,而红军辎重过多,问题很是棘手。红一军团给少共国际师的任务是阻击敌人,掩护军委机关纵队和其他主力部队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少共国际师开始在湘西延寿圩一带抗击湘敌四个团的追击。接连打了几天,等大家过去后,敌人的追击部队逼近了,集结在全州和桂林两地的敌人也疯狂地沿着湘江西岸出击,企图强占湘江渡口,截断我军。

师部只得派出一个团直扑全州城东南的鲁塘圩,配合已渡河的红五团佯攻牵制全州敌人,另以两个团阻击尾追之敌,保卫湘江界首地段渡口。敌人派出飞机疯狂轰炸、扫射,战士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道人墙。直到12月1日中午,红军主力渡过湘江后,湘、桂敌军才全面封锁湘江。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以来最悲壮最惨烈的一次战斗。经此一役,主力红军由八万多人骤降为三万余人,少共国际师也锐减至不足三千人。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少共国际师完成了军团下达的任务,实现了中央的战略意图。

红军进入黔北以后,少共国际师负责四川方向的警戒。这时,党中央召开了著名的“遵义会议”,批判了“左”倾机会主义的军事路线,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遵义会议后,由于红军战士锐减,各师团番号虽存,但兵力空虚。为提高部队战斗力,使部队更加精干,便于指挥作战,2月10日,中革军委发布《关于各军团缩编的命令》,对全军进行了整编。整编中,少共国际师和红一军团主力合并,完成了历史赋予它的使命。

曹里怀中将

陈正湘中将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授衔时,开国将帅中有17位出自少共国际师,其中彭绍辉和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曹里怀和陈正湘被授予中将军衔,江拥辉、孙文采等13位被授予少将军衔。

(作者单位:江西省瑞金市委党史办)



https://www.hswh.org.cn/wzzx/gsyz/ylfc/2024-06-06/88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