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乍到,恭恭敬敬吊唁村里老党员的母亲
1969年,北京知青乘坐大卡车到达延安
北京知青刚来梁家河的时候,没多久就过春节了,由于还没有正式开始劳动,所以也比较清闲。早晨习近平和雷平生二人从住的窑洞里出来,习近平就对雷平生说:“咱们到上面去看看。”他俩信步走到张贵林家的院子里。
刚好高老婆儿从窑洞里出来,对他们的到来有些诧异。习近平也顾忌当地有什么忌讳,慢慢地对她说:“听说您家里的老人过世了,我们能不能进去看看?”高老婆儿很爽快地说:“可以看。”
这位过世的老人,从20世纪30年代陕北“闹红”时就支持她儿子参加共产党干革命,是一位深明大义的革命母亲。这些情况,习、雷二人是不久前刚刚听村里后队队长张贵刘讲的,他是张贵林的堂弟。习近平进到窑洞以后,面向炕上老人的遗体恭恭敬敬地鞠了几个躬。雷平生在旁边看到这一幕,体会到习近平对革命前辈的真情实感,心中十分感动。后来张贵林在与他的交谈中,得知对面知青的父亲是当年陕甘根据地主席习仲勋时,惊讶而喃喃地说道:“习仲勋,当年那是要上伟人像的呀!”
这时习近平刚到梁家河,才只有几天的时间,他能够对农村一位过世的老人、一位老党员的母亲,恭敬地吊唁祭奠鞠躬,这个做法是当时普通人想不到的,做不到的。习近平完全是出于对1930年代老共产党员的母亲的尊重去做这件事的。这是一种真情的流露。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群众和党员是有真感情的。
通过同甘共苦,了解农村乡亲们的疾苦
1973年,习近平和雷平生(左一)、陶海粟(右二)、雷榕生(右一)在延川
刚到梁家河时,对于吃的东西,知青们也很不习惯。不过,他们刚去的头两天,各自到老乡家吃派饭,伙食还可以。知青们给老乡支付4两粮票和两毛钱,老乡尽量给做好的,把家里平时舍不得吃的都给他们做上。有玉米面馍馍,有豆面馍馍,这就已经是当时最好最有营养的食物了。老乡家里的小孩都看着知青们吃,很眼馋。当然,这和他们之前在北京吃的伙食比起来差太多了。
后来,知青们在自己的灶上吃,伙食就更差了。当时他们大多数只有十六七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每天吃野菜团子、黑米糊糊、玉米糁子这些非常粗糙和难以下咽的粮食。有时候,他们能吃上小米饭,这就算是最有营养的了。但小米饭太干了,感觉没法吃,一嚼起来满嘴窜,咽不下去。他们经常吃不饱肚子,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炕上,他们就聊吃的,越聊越饿。
到了春节,生产队为了欢迎知青们,特意弄了几桌好吃的,并且让全村人都来吃。那顿饭真不错:有八大碗,有各种菜,还有炸酥鸡。那顿饭吃得香得不得了,知青们都惊叹:陕北咋还有这么好吃的东西?
正月十五过完了,整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走了,梁家河就剩下一些老弱病残。知青们当时还奇怪,人都哪里去了?很快,他们就知道了:大部分人都出去要饭了,从这里走到铜川、西安,沿路乞讨。
知青们了解这个情况后,非常震惊,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梁家河的老乡,自己肚子都吃不饱,甚至还出去要饭,却没有亏待他们知青,这些事情,加强了他们对这片土地的了解,增进了他们对父老乡亲们的感情,更促使他们进一步认识社会的现状,加深了他们对这个国家的认识。
习近平后来在访谈中回忆起酸菜,他说:“长时间吃不到酸菜,还挺想。”这就是那个时候留给他们那批人的特殊记忆,因为那种条件下能吃到一口酸菜,已经是非常幸福的事了。
毛主席指示给知青补贴,习近平和他的知青同伴终于过了个“肥年”
文安驿公社赴县第四次团代会全体代表留念,后排右四为习近平
在梁家河知青的岁月,有一个困难是缺油。由于没有油,主食就吃得特别多。由于没有油水,也闹出不少笑话。习近平说过一件“吃生肉”的故事,很多人向雷平生求证,他回答确有其事,因为他也是此事的亲历者。
1972年12月,福建莆田小学教师李庆霖给毛主席写信反映一些知青生活困难问题。1973年4月,毛主席回信李庆霖,并随信附上人民币300元,“聊补无米之炊”。1973年下半年,延安地区革委会作出决定,对当时仍在生产队劳动的知青每人补助200元人民币。于是雷平生和习近平共得到了400元生活补助。有了这些补助,窘迫的生活稍微宽裕了一些。
1974年的春节,习近平和他的知青同伴终于过了个肥年,买了大概几十斤猪肉。当时买的猪肉质量不错,感觉肉像玉雕一样整齐漂亮。他们那天包了些饺子,在准备煮饺子时近平说了个笑话,说在作家梁斌的小说《播火记》中有这样的情节,主人公之一运涛说他的愿望就是要用几斤猪肉包一个大饺子,一口咬下去,“能咬出个小牛犊来”。他们又说笑道,国外有一种很嫩的小牛肉可以用刀片成薄片生吃。这次买的猪肉质量很好,大概也可以生吃。他们俩哄笑着,真的用刀试着将其中一块冻得微微发硬的瘦肉部分小心片下来,你一片,我一片,蘸酱油膏吃。也许是饿的时间长了,肚子里没有油水,那一块生猪肉的瘦肉部分竟让他们吃完了。生肉吃完了,他们费了两三个小时包的饺子也在20分钟内风卷残云般吃光了。
当上支书,习近平为大伙儿办沼气,争了个陕西省第一
1975年9月20日,《延安通讯》刊登《取火记——延川县人民大办沼气见闻》
习近平当村支书后,看到报纸上报道四川办沼气的消息。沼气可是个好东西啊!第一,庄稼全靠粪当家,沼气池里的沼液可以当肥料,提高粮食产量;第二,沼气可以点灯照明;第三,沼气还可以烧火做饭。报纸上登出四川人民大办沼气的消息,介绍了办沼气的好处。陕北农村恰巧就缺这样的好东西呀!春节过后,习近平就和县上的一部分人到四川考察学习。回来之后,首先在梁家河建沼气池,下定决心要把这件事情办成。
习近平开始办沼气,这可是陕西破天荒的一件事情,之前从来没有人办过,也不知道能不能办成。有一天,习近平正围着沼气池忙活呢,沼气池两边的水位都涨高了,但就是没有见沼气出来,他正急得团团转,着急地说:“不知道怎么回事,沼气还是不能用。”旁边的人对习近平说:“别急,你再好好看看,你不是去四川参观过吗?是不是里面的料堵住了?”习近平看了看情况,就找了一个小棍子戳了几下,还是不行。同伴又找了一根粗棍子,和习近平一起使劲往里戳,戳开了一个窟窿,堵住的粪喷了出来,喷了围观的人一脸,气就哧哧地往外冒开了,用火柴点了一下,火就“轰”地着了起来,灶上的火很旺,灯也很亮。大家高兴得手舞足蹈!
习近平顾不上满身脏兮兮的,对同是知青的刘明升说:“你有自行车,赶紧骑上自行车给公社报告吧。”那个年代,哪有什么电话、手机,传递信息全靠写信或者人跑。刘明升骑上自行车,从梁家河到文安驿十来里路,就像风刮的一样,能骑多快就骑多快,飞奔着去公社报告这个喜讯。这不仅是近平的事情,还是梁家河的事情,也是文安驿公社的事情呀!刘明升到了公社,跑到白书记的办公室,大声地喊着:“近平把沼气办成了!产气了!今天点着火了!”白书记一听,高兴得不行,赶紧给县沼气办报告。县沼气办听到这个消息,呼隆隆地来了好多人。终于把沼气搞成功了!习近平为文安驿公社争了个第一,这是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紧接着,梁家河实现了沼气化,省上还来开了现场会。习近平来的时候年龄最小,不仅当了村里的书记,而且待的时间最长,把村里搞得轰轰烈烈。后来,地区开“积代会”,习近平就是理所当然的代表。
从办沼气这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习近平的开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