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将军英名早己如雷贯耳!敢于决战,敢于冲锋,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惧危难,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不计名利,一往无前地压倒一切敌人,满身豪情地冲在战斗一线,这种共产党人特有的精气神,在王震将军身上表现得特别充分和鲜明。
王震将军戎马挥戈二十多年,毕生作战数千次,常常一马当先,率部冲锋陷阵,曾七次身负重伤。在战场上创造过无数险中求胜、转危为安的惊人战绩。曾在陕西荔北战役的蒲城永丰战斗中,率第二纵队果断出击,一战毙敌4000人,俘敌军长李日基以下万余人,被誉为"攻坚战中一个军歼敌一个军的模范战例″。
王震将军最闪亮的传奇是其经历的三次艰难长征:
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王震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参加了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4年8月,王震时任红六军团政委兼红十七师政委,在中央代表任弼时的领导下,会同军团长肖克接受了执行中央红军长征先遣队“探路”、“调敌”的任务,于8月7日从江西遂川出发西征。这支只有九千余人的部队,面对装备精良的国民党军8个师20几个团的疯狂围追堵截,成功地撕开敌人的包围圈,在湘赣粤边连续突破四道封锁线。在敌四面围剿中,王震亲率侦察队,在零陵阳明山中探出一条人迹罕至的小路,保障了部队突围而出,并在广西灌阳地区击退尾追之敌8个团,在界首渡过湘江。随后在贵州小水、施秉、黄平、甘溪等地与敌展开激战,部队被分割,不得不分兵三路向黔东革命根据地靠拢。这次西征历时79天,作战47次,行程5000余里,于10月24日在贵州印江县木黄与贺龙率领的红二军团胜利会师。
随后,王震率红六军团在总指挥贺龙的统帅下,会同红二军团转战湘鄂川黔边,担负牵制敌人、掩护中央红军长征和创建、发展、巩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任务,相继取得了十万坪、忠堡大捷,进行了利夫田、陈家河、桃子溪等战斗共30余次,牵制了敌军86个团,其中76个团被我击败,毙伤敌1万余人,俘敌8千余人,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王震在陈家河战斗最紧张时,不顾“高级指挥员距战场千米外指挥战斗”的规定,骑着马,挥着刀,冲锋在前,受了伤流血不止仍坚持到战斗结束,鼓舞部队全歼敌一七二旅。在攻打湘西龙山招头寨时,王震又在前线身负重伤。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已经转移到川西北地区。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就成为了国民党在长江以南的眼中钉,蒋介石调集130个团对红二、六军团实行堡垒主义围剿。红二、六军团不得不突围转移。王震率部于11月19日从桑植出发,会同红二军团强渡澧水和沅水,相继占领了新化、辰溪、溆铺等湘中富裕地区,发动群众,宣传抗日救国,建立起大小38支抗日游击队,对国民党统治区震动很大。蒋介石又纠集12个师进行围剿,红二、六军向贵州转移,筹划在黔西、大定、毕节三县为中心建立黔滇川革命根据地。蒋介石知晓后急飞贵阳指挥约80个团的兵力进行围剿,使我军再次被迫向乌蒙山地区转移,于1936年4月28日渡过金沙江,随后北上向甘孜进发,途中经过藏区,翻越中甸、哈巴等6座大小雪山。王震坚决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挥我军政治工作的优势,激励部队战胜严寒、缺氧、缺粮等困难,付出巨大的牺性,终于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王震与任弼时贺龙关向应等,同广大官兵一起,坚决抵制张国焘分裂红军和党中央的阴谋活动,达到了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走过艰难的草地,打败围攻的敌军,于1936年10月在宁夏将台堡实现了三大红军主力胜利会师。
红六军团随红二方面军的长征,历时一年,行程两万余里,经历大小战斗110余次。
王震将军的第二次长征鲜为人知。1944年11月,已处抗战末期,王震奉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孤军南征,会同王首道王恩茂率359旅及南下干部5000人马,前往湖南、江西、广东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这是执行党中央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这次长征比第一次长征更危险、更艰难,路途也更长。11月10日从延安出发,渡黄河,越长江,用4个多月时间建立起湘鄂赣边区党委会和军政机构,在鄂南和湘赣北开辟出湘鄂赣边抗日根据地,把岳阳、临湘、平江、浏阳、通城、蒲圻、鄂城、修水、武宁等十几个县连成一片开展抗日武装斗争,先后与日伪大小作战130余次,毙俘敌3000余人,收复大小村镇270多个,激励起民众抗日勇气,给敌人以沉重打击。这期间,王震在党的七大上缺席当选中央侯补委员。
7月,南下支队留下二大队在当地发展武装斗争,其余5个大队继续南进,根据中央指示,筹划在湘南粤北与东江纵队会合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部队从咸宁出发。经平江、长沙至湘潭渡过湘江。在这里留下第四大队开展游击战争。在衡山听到了日冠投降的消息,我军精神倍感振奋。但国民党顽军视我南进为心腹大患,蒋介石急令湘粤顽军组成联军,妄图从三面包抄夹击消灭我军在湘粤边境。支队在安仁遭袭,又在桂东八面山、湘粤边大庾岭等地遭十几倍于我的顽敌重重包围,战斗非常频繁,不断有官兵牺牲负伤,加上饥饿、酷暑、暴雨,风餐露宿,几天吃不上一顿饱饭,战士们经常腹内无食,脚上无鞋,极度疲劳,王震也因过度劳累而复发腰痛,也和战士一样,常常一身汗水一身泥水。当发现重伤员高铁无法行动,立刻从担架上下来命令高铁坐上。他总是笑着鼓励部队,充满感情地说:多年来,我们这些肩扛七斤半的人,历尽了艰难险阻,牺牲了无数亲爱的同志,我们在走着一条痛苦的血染的路,中国老百姓所受的痛苦都集中在我们这支队伍身上。这一切为了什么呢?一句话,就是要使全中国的老百姓翻身!过去的斗争,已证明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哪怕环境再艰险,斗争再残酷,我们也要勇敢地杀出一条血路,我们也要坚持干到底!王震身边部属常常看到,每到最艰难时刻,王震总是掏出随身带着的毛主席相片久久凝视,脸色庄重严肃,眼晴射出坚定的光芒!顿时就会信心百倍地激励部队。王震的以身示范,极大地鼓午了部队。部队到达粤北南雄、始兴地区。
南下支队奉命北返。因敌人的重重分割包围,支队未能与东江纵队会合而奉命北返。国民党顽固派乘日军投降之机,纠集7个军15万兵力在两千余里的战线上对南下支队北返进行大规模围剿,南下支队北返的处境仍十分危险。王震率部冲破敌包围圈,沿着湘赣粤边向北行进,在赣南粉碎了顽军第二道封锁线,从井岗山左侧过七岭,先敌通过拿山,攻下浏阳达浒,渡过汨罗江,杀开一条血路,于9月26日胜利到达鄂豫皖边区和新四军5师会合。并在黄陂县境恢复了“三五九旅”建制,隶属中原军区。接着,王震又参加军调工作,会同李先念指挥了中原突围,率部浴血奋战63天共90余次战斗,从陕南杀出一条血路,突出敌军的重重包围,于1946年9月胜利返回延安。
南下支队往返历时658天,行程2万7千里,途经7省,大小战斗300余次。孤军深入敌后,跃进万里之外,本为兵家所忌。但他们面对强敌,却能锐不可挡,进得去,出得来,打不垮,拖不烂,虽几遭全军覆没的危险,终能化险为夷,立于不败之地,创造了中国革命史上一大奇迹,被毛泽东誉为“第二个长征”。革命老人范续亭亦赋诗:“王震将军不会飞,八千子弟两条腿,天罗地网都突破,万里长征百战归”。
王震将军第三次长征远至新疆全域。
1949年5月,王震将军率第一兵团第2军、第6军共7万大军,跟随彭总的第一野战军西征。王震率部英勇奋战,在陕中战役、抉眉战役等战斗中战果辉煌。其后率部沿陇海铁路西进,横扫胡宗南残部和青海马家军,解放西宁,翻越祁连山挺进河西走廊。
到达酒泉后,王震就以主要精力谋划进军新疆屯垦戍边的宏伟蓝图。为此,他召开团以上干部进疆动员大会,针对部队出现的部分官兵不愿去新疆的思想问题,联系历代战略家无不重视新疆屯垦戍边的史实,阐述进军新疆的伟大战略意义,联系历史上班超、林则徐、左宗棠都能为了祖国统一,不辞万里艰辛出师西域的史实,喊出了“难道我们共产党人还不如他们吗?新疆是我们的国土,我们不去,还要我们手中的枪干什么!我们还叫什么革命者!”的豪言壮语,王震強烈的爱国情怀,深深感染了全兵团官兵,“保卫边疆,建设边疆”成为了大家的共识。
10月,在彭总的批准下,王震兵团陆续进军新疆。第2军进军南疆,解放并进驻吐鲁番、焉耆、喀什、库尔勒、阿克苏、和阗、于阗等地。其15团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第6军进军北疆,冒着严寒,相继解放并进驻迪化、伊宁、哈密、奇台等地,到达中苏边境。在严寒的冬季和部队连续作战未休整的情况下,王震兵团只用了6个月时间,便进驻了全疆各个重要城市和军事要地,接管了数千里边防守卫。历史上清同治年间,左宗棠率湘军进疆,用时两年多。1943年国民党部队7万人入疆,准备了3年,又用了2年半才到达迪化、喀什等地,可见王震兵团进军是多么神速!为保卫祖国边疆,迅速稳定新疆又创造了奇迹。
王震将军勇挑重担,勇于开拓,在他的字典里没有“难”字。在他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里,有过无数次主动请求承担最危险最艰巨的任务的壮举。毛泽东主席赞扬他“在革命的每一个关键时刻,王震总是争挑重担,他的创造性工作往往成为革命发展的先导!”国民党对陕甘宁边区实行经济封锁的时候,他率部自力更生开发南泥湾,开垦荒地30万亩,实现了自已动手丰衣足食,被评为边区劳动模范。
毛主席提出护送干部南下开辟抗日根据地,他积极报名把任务抢到手。在革命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主动提出进军新疆,开发边疆,去完成解放西北大业,又得到毛泽东主席首肯,评价王震“有创造精神”!
王震将军在和平建设年代同样为国防为经济建设沤心沥血。1953年美国第七舰队封锁我中南沿海,王震将军担任首任铁道兵司令员,抢修黎湛、鹰厦铁路,他把铁道兵总部从北京搬到现场,亲率十万大军移山填海,日夜奋战,迅速提前完成了计划,毛主席给予高度评价。之后,王震将军又担任了首任农垦部长,率领十几万复转官兵转战新疆、北大荒、广东、海南、云南等地,屯垦戍边,创建了大量军垦农场和地方国营农场,为解决粮食、棉花、橡胶等急需物资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子孙后代开辟了粮食基地。
王震将军德高望重,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作出了伟大贡献。1988年他以80高龄当选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实乃众望所归。
谨以此文纪念王震将军逝世30周年!
(作者:贺贤钦,曾任长沙工程兵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上校军衔;蔡建勋,湖南红色文化研究院特邀专家、国防科大原工程兵学院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