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舆论近年来总会时时出现一些“反国有企业”思潮。面对国企暴露的不少问题,一些人想从根本上否定国有企业的合理性,主张国企退出一切竞争性和垄断性行业。实际上,在当今全球通胀严重、各国竞争加剧的情势下,大型国企的存在能起到稳定经济的“定海神针”之效。今年,广州为应对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过猛的局面,采取公有制连锁超市“农超对接”的方式平抑菜价,蔬菜销售价格比私人商贩、一般超市低30%-50%,正体现了大国企稳定物价的作用。
在委内瑞拉,美国曾怂恿私营企业、跨国公司猛涨物价,推动通货膨胀、社会动荡和“颜色革命”。为此,查韦斯建立起新的国营商业销售渠道———全国最大的国有连锁零售企业“梅卡尔”,向普通民众提供品种丰富的廉价食品、生活用品,其销售额占到国内销售总量的40%—50%,这才在通胀较高时保证了广大民众的基本生活。
实际上,在多数国家,即便打破目前部分行业被国企垄断的局面,将这些产业私有化,也并不能解决这些行业的弊端。世界各地有大量垄断行业私有化造成灾难的例证。比如英国铁路私有化后,大量裁减技术人员和职工,追求短期盈利而忽视长期设备投资、更新,结果恶性事故频发,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最后因亏损严重、负债累累而被迫重新国有化。20世纪80年代,世界各国盛行私有化浪潮,却使得腐败严重恶化,以至于危机频发、经济停滞,出现贫富两极分化等严重问题。
当前中国面对全球性通货膨胀和政治动荡的危险,应支持国有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并努力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将维护社会经济稳定和遏制通货膨胀当作头等大事。中国一些地方受西方宣扬的新自由主义产权理论误导,将自来水等公用事业领域的自然垄断国企出售给西方跨国公司,导致价格大幅度上涨,令消费者感到负担沉重难以承受,充分说明用私人垄断替代公共垄断根本不是改革出路。
尽管美国一直鼓吹私有化和金融自由化,但在国企问题上却持双重标准。上世纪90年代,泰国、韩国、阿根廷等国爆发金融危机,美国操纵国际货币基金,逼迫这些国家推行私有化,将涉及经济金融命脉的国有企业廉价卖给国际资本。然而,当美国本土爆发危机时,它却采取国有化和政府干预的做法,同其强迫发展中国家推行的私有化和取消政府干预截然相反。
中国自然垄断和公益事业领域的国有企业应该改革,但其方向应是进行公众作为全民股代表参与监督管理的制度创新,直接掌握内部成本数据,并参与制定公众接受的合理价格,确保对高额垄断利润进行合理社会分红,造福于全体人民。
对于自然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政府应通过价格控制来限制垄断寻租,还可直接下达经营效率指标和上缴利润指标,并且通过分配政策将垄断租金用于公众利益,必要时还可通过政府补贴和要求企业补贴的办法,促使公共企业消化成本上涨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
作者是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