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医改不能淡化社会主义本色

作者:袁仲   来源:环球时报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逐渐形成自己对周围事物的想象、看法和表述,尤其是人口众多和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反映他们的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影响他们的行为取向、评价标准和评价原则和尺度。中华民族讲道法自然,讲家比天大,讲乐生厌死,重形神合一,重情理不分,重以柔克刚,尚温良恭俭让,尚求用大于求真,尚仁义求均贫富……正是因为有这些传统,中华民族选择了社会主义,也创造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重视向西方学习,同时摸索和创造运用这些学到东西的方法,尤其面对复杂问题,有时重要的不是学到的东西,而是如何将他们应用。拿着西方移来的“小树苗”栽进中国这片“肥沃的土壤”,通常很难成活,只有对“小树苗”改良,因为我们不能大面积改良土壤。毛泽东和邓小平都是这方面成功的大师。当前,我们面对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样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但还要考虑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和民族对周围事物的想象,看法和表述,比如贫富观、强弱观、生死观、家庭观、道德观等。

  救死扶伤及医疗是政府和社会的良心,是群体的道德责任。因为人类有同情心,我们的祖先看见同类流血、发烧、痛苦,自己难受想去帮助,这才产生医疗。我们是群居动物,正是良心和道德责任,保证我们处于生命的弱势时能获得帮助,能危难见真情。实际上,人类信仰最多的思想、主义和宗教,最初都是为了帮助最困难的人,如基督教的博爱,佛教的普度众生,共产党为劳苦大众等。

  和平时期帮助最困难的人,政府要提供政策和经费支持,要有积极鼓励全社会支持公益性医疗机构的改革,要有积极鼓励青年医生追求从良向善的政策。在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要引导公立医院依法依规“赚富人的钱,帮助穷人”,反对“贫富通吃”,强调义利并重,旗帜鲜明地反对唯利是图,尤其是当前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

  资本没有善恶之分,但附加在资本上的动机有善恶。我国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由来已久,良莠不齐。其中大多数丰富了医疗服务,促进了服务质量提高,带动了医生自由职业等,但也有突破行业道德底线,给行业形象抹黑,由此发横财的。政府若不严格把关和监督,那些唯利是图的动机必然让医院成为“血汗工厂”,让医生“坐诊有坐台的感觉”。想想前些年一些公立医院和军队医院被人承包的科室,听听一些地方电台如今天天还在播放的虚假医疗广告,这些都是不受监督的社会资本进入医疗的产物。

  看到当前公立医院越办越大,有明显的垄断趋势,人们希望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抵制大型公立医院的垄断,想象将来会形成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的竞争态势。但是,当年我国教育改革也曾遇到同样的问题,政府推动社会资本办学,想打破公立学校的垄断地位。结果如何?有的民办学校发展不错,但远没有撼动公立学校,尤其是名牌公立学校的强势地位。如今教育改革开始转向扶持弱势公立学校,在公立学校之间推动平衡,医改应该吸取教改的经验和教训。

  医学尽管属于自然科学,但远不同于其他自然科学,临床中面对每一种疾病,不能简单地数学推导和公式演算,涉及的因素及可变性太复杂,每个疾病都必须当一个项目来对待。医改也一样,每个医院都是一个特殊的项目。我们没有包治百病的药,也不可能出奇制胜。读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想起白崇禧读《论持久战》的感想,“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也许对我们进行医改战略设计有所启迪。▲(作者是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社长)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5-05-29/32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