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主流的民营企业主要有四种模式:廉价劳动型、权力寻租型、买办代理型、科技作坊型。
廉价劳动型数量最多。这种企业的特点是没有什么高新技术,主要靠廉价劳动力,产品质量一般,靠相对比较高的性价比赢得市场,偶尔做点假冒伪劣 ——竞争激烈的行业,偷工减料在所难免。这种企业江浙一抓一大把。当然,这种企业包括但并不局限于江浙,比如许多民营钢铁企业即使规模比较大,其实也是类 似。随着人民币升值,这种企业如果不转型成为买办类企业,或者改行从事进出口贸易(比如海淘),基本就是死路一条。这种民企属于食物链中最低层的企业,一 边剥削劳动者,一边向大资本贡献利润。由于没有什么资本和技术优势,竞争对手多,门槛低,这样的企业利润非常薄,稍不留神就有亏损的危险。这样的民企老板 的地位比一般的劳动者强点有限,一场经济危机就让他们原形毕露。哭诉融资难的基本就是他们,有钱以后组团炒房的基本也是他们。
权力寻租型是最有实力的类型。这些企业的老板一般是高级官僚的亲友,他们的企业具体行业不确定,主要利润来源权力的套现。一般积极参与政府关系 (垄断国业)密切的行业,获得超额利润,比如房地产开发、金融业投资、国企改制、政府采购、工程建设、公共事业、特殊行业、垄断国企上下游行业等等。随着 反腐的深入,这种民营企业目前也不好干。当然,个别实力雄厚的,目前正摩拳擦掌,准备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
上一轮刺激政策,权力寻租型吃肉,迅速扩张,廉价劳动型喝汤,也挣了一点小钱。不过,随着物价上涨和房地产泡沫膨胀,大多数廉价劳动型很快就觉得日子不好过了。
买办代理型企业是发展最快的企业。成功的互联网类企业,基本都是这个类型。这个类型的蓬勃发展,与境外势力积极渗透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密不可分。本文后面还会详细分析这种类型的企业。
科技作坊型企业一般与985、211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许多工科教授把自己在校的研究成果转换成产品。这样的企业的核心资源是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所以一般不大,也很难做大。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生产力水平低下,新发现层出不穷,所以出现了特斯拉之类的科学怪人。现在,那样的时代已经过去,无论是科研还是工业生产都 已经高度分工,每一位科学家只精通自己研究领域的前沿技术。因为学科分类越来越狭窄,单枪匹马的科学家做不出复杂的产品。前沿技术需要庞大的组织协调和资 金支持,才能产生合力。所以,喷气机、核能、计算机、互联网之类的发明,其实都是由政府(军方)组织协调并投入资金积极推动的系统工程。硅谷也无非把是政 府(军方)研究成果用于民用而已。科技作坊要做大,需要把教授们的科研成果系统地组织起来。核心要素不是教授本人的科研能力,而是外来的指令或者巨额资 金。现在让全民创新,政府显然不插手。民间巨额资本也不会轻易涉足科研领域,搞科研投入多,产出不确定,远不如搞房地产、金融欺诈、侵吞国有资产、垄断生 产生活必需品等生意来钱容易。
看明白这四类企业,就知道在人民币坚挺,地方政府陷入债务危机的大背景下,所谓全民创业、创新能有多大的折腾的余地了。有点创新意义的只有第四类企业,而这类企业本身就先天不足。
略加思索,就不难明白没有资金、没有人脉、没有技术、没有管理经验的普通人创业会怎么样?没有社会经验的年轻人比普通人的情况更糟,他们创业会是什么后果,可想而知。一般来说,消耗掉父母的积蓄和宝贵的求学时间以后,他们仍将面临毕业就失业的窘境。
所以,最终全民创业创新能收获什么东西,基本可以未卜先知——播种的是跳蚤,收获的也是跳蚤。当然,如果允许第二类权力寻租型和第三类买办代理型民企涉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由它们垄断生产生活必需品的话,那么也可能收获的是恶龙。
有人可能会说,如何解释互联网类企业的成功?零售结合互联网出现了马云,百货商店结合互联网出现了刘强东、李国庆,电子游戏结合互联网出现了陈天桥,短信结合互联网出现了马化藤,更不用说百度、新浪、搜狐,怎么解释这种现象呢?
这种企业从初期萌芽到成长壮大,到雄霸一方,最终垄断某一领域,每个成长的脚印,都离不开一个关键的环节,这就是融资。
融资、烧钱、再融资、再烧钱……不断融资、不断烧钱,最终垄断某一领域,或者称为某一领域的巨头之一,这时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
与融资相对应的,是股权不断被稀释。每一次融资,就是一次股权被稀释的过程。当创始人的股权被稀释到20%以下时,就意味着至少发生了三次融资。这时,这些企业的规模就已经比较大了。
从一个角度看,企业规模达到了垄断某一行业的级别,从另一个角度看,创始人已经不再是企业的实际控制人。他们已经从董事长,变成了持股的管理者。这时,绝大部分股权基本由外资控制。
阿里巴巴究竟是谁的?马云是创始人,但是大股东是美国雅虎和日本软银。日本软银和美国雅虎的背后又是谁呢?股份制企业,给了母公司通过子公司控 制孙公司甚至曾孙公司的途径。在这些错综复杂的股权的背后,唯一能确定的,是庞大的境外金融资本通过马云控制了中国小额零售业和小额第三方支付。马云不过 是代理人而已。真正的幕后老板究竟是谁,外人谁也不知道。
如果马云的阿里巴巴没有垄断小额中国零售业和小额第三方支付的功能的潜力,是否还能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呢?
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想一想,就会发现,阿里巴巴、京东、当当、腾讯、百度、新浪、搜狐,其实都在经济基础或意识形态领域有战略意义。陈天桥的网络游戏《传奇》也不例外——游戏和电影一样,是极好的信息载体。
这些企业的成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获得了境外资金的强力支持。这些境外资金为什么会支持它们?因为境外资金需要寻找境内的代理人,控制中国的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有战略意义的关键节点。
我们能想象美国和日本资本控制中国零售业,而不引起轩然大波吗?有了马云,这种现状就让人觉得是顺理成章了。多数人不会觉得是外资通过马云以 “互联网+”的形式渗透并控制了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而会认为是中国的马云利用了外来的资金的在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推动了“互联网+”的革命。
马云的成功之处,并不在于他自称的努力或者赶上了互联网大潮,而在于他能敏锐地发现这样的战略节点,并且能够找到境外资本愿意充当代理人,并与境外资本合作良好。其他那些成功者其实也都是这样的。
一方面外资水银泻地一般渗透入中国,一方面互联网在中国迅速普及,两者结合就导致了马云和他的同行的成功。所以,与其说他们抓住了“互联网+” 大潮,不如说他们以“互联网+”大潮为掩护,充当了境外资本对国内扩张的代理人、急先锋。外资在马云的掩护下,迅速进入中国,整合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 一切可以整合、值得整合的行业。
这并不是说马云和他的同行们个人有什么问题,违背民族利益,为境外资本服务。时势造英雄,在外资进入中国积极向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大潮 的背景下,没有马云也会有牛云,没有马化腾也会有羊化腾。这些互联网企业其实都有很多同类,这些同类要么夭折,要么被兼并。夭折或被兼并的原因只有一个, 没有获得境外资本的支持!
但是,不应该把这样的企业奉为中国的未来。如果这样的企业是中国的未来,那就意味着中国未来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全部被境外资本控股。何况,从股权角度看,这些企业本来也不是中国企业。
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域,这样的关键节点究竟有多少?不好说。总之不会太多。关键节点的关键两个字包含两层含义:重要、稀少。随处都是的节点,没有重要战略意义,也不是关键节点。
有些人认为,马云把零售业和互联网结合,搞出“互联网+零售”的模式,那么我搞个服务和互联网结合,搞个“互联网+服务”的模式,也一定能成 功。这种想法很幼稚。马云的互联网零售可以垄断商品流通,互联网服务能垄断服务吗?不能垄断,怎么攫取超额利润?以马云的平台向往扩展业务很容易,互联网 服务的模式,马云未必没有考虑过。没有涉足的原因,是没有足够的利润。境外资本不愿意投资,无非是没有战略价值。
对那些想创业、融资上市的人来说,应该想想如果要和境外资本结合,应该拿出什么样的点子来。你的点子从外资进入中国,控制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领 域的战略角度看有多大价值?如果你的点子只是照猫画虎,或者为消费者提供一点便利,并没有什么战略价值,不能帮助境外资本控制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 键节点,那就趁早放弃。那意味着你很难获得境外融资,你的点子最多是垂死挣扎。对你来说,等待其它巨头收购是最好的选择。
如果你的点子对现有的互联网巨头来说,是很容易通过扩展业务占领,却没有占领的,那么就应该了解一下,它们为什么没有占领。没有占领的原因无非是难以获得足够的利润。这就意味着,你的企业连收购的价值都没有。
对普通民众来说,也应该想想,目前这种“中国人出点子”、“境外资本出钱”形成“中国人称为管理层,境外资本控股”的互联网公司,控制中国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关键节点的方式,对中国来说是福是祸。
“互联网+”究竟会走向何方?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思考的。如果这就是全民创业的最终结果,那么对中国来说,究竟是喜剧,还是悲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