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何自力:去工业化、去周期化与经济停滞常态化--—个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视角

作者:何自力   来源:察网  

 \ 

内容提要:随着机器对劳动替代的深化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出现去工业化,推动制造业走向衰落,投资导向型经济转变为消费导向型经济,经济增长不再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和技术创新为支撑,经济波动去周期化,经济停滞成为常态。

作者简介:何自力,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自力,河北怀来人,经济学博士,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此次危机是继20世纪大萧条以后又一次对资本主义体系造成强烈震撼的重大事件。纵观对此次金融危机发生原因的研究,主要有四种观点:金融家贪婪论、系统性风险论、监管不力论以及经济失衡论。笔者认为这些用来解释金融危机原因的观点都缺乏说服力。金融危机本质上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体经济的危机,是去工业化和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能力枯竭的表现。金融危机标志着工业资本主义的衰落。工业资本主义衰落使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陷入严重困境,经济停滞成为常态。 

一、劳资关系悖论 

要认识工业资本主义衰落和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动因,首先必须弄清楚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深层次矛盾。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以生产领域的资本运动为对象,由此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分析框架实际上是以阐明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形成、发展和走向灭亡的规律为主要任务。明确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对象和任务十分重要:认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金融危机及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成因,不能从金融资本的运动中去找原因,正确的路径是从以产业资本为基础的工业资本主义的运动中找原因。既然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建立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的基础上,那么工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衰落的原因也必须在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产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过程中去寻找。

工业资本主义最典型的特征是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这个对立的意义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产业资本是居支配地位的资本形式,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是由产业资本支配的以剩余价值生产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生产体系,雇佣劳动者在产业资本的支配下从事资本主义生产,产业资本与产业工人的结合是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得以运转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产业资本为了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胜,必然要不断采用新技术,购置新机器,不断改进经营与管理,以便提高劳动生产率,其结果是机器排挤工人,资本有机构成高的企业排挤资本有机构成低的企业,以至于造成产业工人大量失业。在这里,产业资本排挤产业工人,产业资本与产业工人相分离也是工业资本主义赖以存在的条件。至此,我们面对着的是一个严重的悖论:资本只有与劳动结合在一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能得以运行,同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生存和发展又迫使资本与劳动相分离。其实,资本与劳动关系的这一悖论恰恰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特性,这一特性可以称为劳资关系悖论。这一悖论在工业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存在和发展,必然导致工业资本主义走向衰落并陷入危机:一方面,资本雇佣劳动者与其控制的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结合在一起,通过剥削雇佣工人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资本主导的新技术、新机器所排挤,越来越多的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被淘汰,产业空心化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金融业不断膨胀,金融资本逐渐取代产业资本占据支配地位,大机器生产体系的衰败最终让工业资本主义陷入严重的危机,直至经济停滞成为常态。西方工业资本主义200多年的发展历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一本质特性的真实写照。 

二、工业资本主义的兴衰 

从1500年算起,西方资本主义已经历了5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其中由产业资本主导的工业资本主义经历了200年的发展历程。这一历程又可以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工业资本主义的成长阶段,时间跨度为18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约100年;二是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时间跨度为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70年代,约100年。200年的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历史是产业资本主导地位从确立到被金融资本所取代的历史;是从工业化实现到去工业化的历史;是制造业支撑的西方资本主义繁荣到制造业衰落导致西方资本主义陷入持久停滞的历史。

在工业资本主义成长阶段的100年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呈现出的特点是:其一,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统治地位,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对立具有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其二,商品输出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其三,周期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是工业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其四,工业资本主义生产了巨大的财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却不断加深,劳动者通过激烈的革命方式表达不满;其五,英国靠机器大工业生产成就了经济霸权国家的地位。

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兴盛阶段的100年间,资本主义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其一,金融资本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崛起并逐渐占据支配地位,改变了资本主义的积累方式,也重塑着资本主义的运行方式;其二,金融资本的出现加剧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危机。金融资本的形成和发展推动了资本主义信用的发展,它虽然对产业资本的生产活动有一定的支持作用,但也加剧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其三,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得到增强,但是难以制止工业资本主义的衰落;其四,科技进步推动了高速增长,加快了资本主义陷入严重衰退的步伐;其五,美国确立金融资本主导的经济霸权地位。美国建立的世界经济霸权体系从一开始就是由金融资本主导的,美元霸权货币体系成为这一体系的支柱,这既决定了这一霸权体系的强大扩张性,也决定了这一霸权体系的极度脆弱性。 

三、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表现 

西方资本主义自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统治地位到20世纪70年代,经历了成长和兴盛发展两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走上迅速衰落的轨道。目前,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呈现出明显的常态化。 

(一)产业空心化导致产业危机,严重削弱国家竞争力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纺织、服装、造船、炼钢、家电、汽车等产业开始衰退,新兴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产业结构中缺少带头产业。在制造业日益萎缩的同时,西方各国一直持续增长的产业是服务业,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保险、咨询业、广告业、批发业等。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的三次产业中,各次产业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是:第一产业约为10%,第二产业约为15%,第三产业约为75%。据统计,2007年制造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美国是20.9%,意大利是15%,爱尔兰是12%,西班牙是11%,葡萄牙是11%,希腊是9%。这样的产业结构意味着加工制造业趋于萎缩,大部分普通消费品、日用品、工业制成品等在西方国家已不生产,消费品需求主要靠进口来满足,外贸赤字迅速扩大,加工制造业产业竞争力严重衰竭。在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其后的主权债务危机风暴中,美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等国均为重灾区。在产业空心化的背景下,产业供应链无法形成,资本循环难以实现,投资无法得到回报,投资乏力必然成为常态,无论政府如何刺激都无济于事。 

(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推动金融自由化,是为了将陷入“滞胀”泥沼的经济拉出来,恢复往昔的繁荣。然而,实施金融自由化的后果却是金融风险的不断扩大和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20世纪80年代爆发的拉丁美洲国家的债务危机揭开了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序幕。1992年爆发了涉及10个欧洲国家的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3月,墨西哥发生金融危机,外国投资者纷纷抽走其资本,墨西哥外汇储备急剧减少。1997年7月,受美元升值和美国利率上调的影响,泰国市场信心下挫,外资开始大量撤离,股市连续下滑,泰铢急剧贬值,引发亚洲金融危机。俄罗斯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5月先后两次爆发金融危机,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占俄罗斯国债总额约1/3的外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引起汇率下跌和股市大幅下挫。2001年3月,阿根廷进入偿债高峰,而国内资本外逃却日益严重,经济陷入严重动荡和危机。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企业新世纪金融公司由于逾84亿美元的流动性债务申请破产保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爆发,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8月到2009年3月世界贸易总值大约萎缩了31%,2008年和2009年全球投资也大幅下降,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负增长0.6%,其中美国衰退2.6%,欧元区整体出现4.1%的负增长。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遭遇沉重打击。金融业的发展基础是实体产业的发展,只有深厚的实体产业基础才能支持繁荣的金融。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工业衰退的危机,是产业衰退和资本主义财富创造能力枯竭的表现。金融危机的作用是挤水分,是按比例发展规律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实现形式,其底线是金融业的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金融危机的结果必然表现为财产性收入的大幅度缩水、金融机构的大批倒闭以及金融从业人员的大量失业。金融危机持续多久,要看产业危机持续多久,只要产业危机没有结束,金融危机就不可能根本结束。 

(三)政府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公共开支难以为继

新机器、新技术替代劳动是工业资本主义条件下劳资关系悖论的典型表现。在这一悖论存在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劳动者被从生产部门排挤出来,进入失业大军的队伍,被迫在技术含量低或者没有技术含量的第三产业就业,收入水平十分低下;财富越来越向少数人手里集中,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一切对资本主义制度构成严重威胁,迫使资产阶级政府通过扩大公共开支来缓和矛盾。然而,加工制造业的衰退弱化了经济增长,政府扩大财政收入失去了经济来源。政府向资本家征税以维持福利制度,结果却迫使资本家借对外直接投资之名,将资本和相应的收入转移他国,以达到避税目的,这使政府税源进一步减少。产业空心化和制造业衰落以及资本家逃税行为使政府通过增大公共开支来支持福利制度变得非常困难,被迫举债以维持公共开支,结果使债务雪球越滚越大。目前,所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都背负着巨额债务,债务危机随时可能爆发并压垮资本主义经济。2009年10月,希腊政府宣布其2009年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2.7%,公共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113%,远远超过欧元区所要求的3%和60%的上限,随后惠誉、标准普尔和穆迪相继下调对希腊的主权信用评级,标志着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的爆发。随着希腊债务危机的发展,欧元大幅下跌,欧洲股市暴挫,主权债务危机在欧元区蔓延,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国也相继陷入信用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迅速蔓延为欧洲范围的一场危机。如今虽然经过全力救助,欧债危机有所缓和,但是造成危机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新一轮危机的爆发只是个时间问题。在过去的20年里,日本国债平均每年以40万亿日元(约合4080亿美元)的速度增长。日本政府的债务1981年度超过100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2008年度达500万亿日元(约合5.1万亿美元)。2013年8月,日本国债达到1 000万亿日元(约10.4万亿美元)大关,占GDP的240%,相当于日本国民人均8.2万美元。现在日本政府每年财政支出半数以上依靠发行国债,财政恶化的程度在发达国家名列第一。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联邦政府一直处于举新债还旧债的状态,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在美国政府关门事件中得到突出表现。2013年10月16日,美国国会达成协议,结束部分政府部门长达16天的关门危机,协议批准联邦政府借债3 280亿美元。在这之前规定的上限是16.7万亿,致使美国债务首次突破17万亿美元,达到17.075万亿美元。在经济持续衰退的背景下,巨额债务这把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会掉下来。 

(四)经济复苏无望

据世界银行统计,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的3.6%下降到1.9%,2009年负增长为-2.2%。发达国家由2008年以前较高的增长率下降到2008年的0.8%,2009年降为-3.3%。美国、日本、欧元区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从2007年的2.2%、2.1%和2.7%降到2008年的1.1%、-0.7%和0.7%,2009年分别又降为-2.5%、-5.4%和-4.0%。金融危机期间,西方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挽救遭受重创的经济,包括出巨资援助大银行和大公司;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降到接近于零的水平;实施再工业化政策,鼓励海外投资回流本土;加大基础设施、环境保护、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等。然而政策实施的成效甚微。目前,西方国家投资疲弱,消费不振,出口乏力,通货紧缩严重,经济增速低迷,美国经济增速为1%左右,欧元区在-0.9%至0.3%之间,日本增速也徘徊在1%左右。 

(五)失业率高居不下

1974年后,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失业率几乎都超过了5%。到了20世纪80年代,虽然通货膨胀得到了抑制,但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90年代,失业现象进一步加重,特别是欧洲国家的失业率达到空前严重的程度。199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5个成员国的平均失业率高达8%。1997年,欧盟国家平均失业率高达10.6%。金融危机导致严重失业,美国、日本、欧元区的失业率分别从2007年的4.6%、3.9%和7.1%上升到2008年的5.8%、4.0%和7.8%以及2009年的9.3%、5.0%和9.4%。2013年9月美国的失业率为7.2%,青少年失业率为21%,黑人失业率12.9%,西班牙人为9%。西班牙2013年第一季度总体失业人数增加到620万,失业率升至27.16%。意大利2012年11月的失业率为11.1%,与此同时,在15岁至24岁之间的青年失业率高达37.1%,创下历史新高。希腊全国整体失业率2013年初达到27%,15到24岁的青年失业率达到64.2%,也创历史新高。目前欧元区17国失业率为10%以上。 

(六)中产阶级分化,橄榄型阶级结构转变为金字塔型结构,阶级对抗加剧

中产阶级是由机器大工业生产体系造就的。蓝领也好,白领也好,都是制造业和大企业的产物。美国中产阶级的标准是:有房,面积人均100平米以上,两个孩子,职业为公司白领、政府公务员、会计、律师、医生、大学教师等,三口之家年收入10万—20万美元。随着制造业衰落,越来越多的蓝领和白领进入服务业,而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大大低于制造业。美国第三产业每小时平均工资约比制造业低11%。由于第三产业中零售业、金融业、保健业有大批工人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其收入水平就更低了。随着制造业的衰落,庞大的政府公共开支难以为继,不得不实行紧缩政策,大规模削减政府公务员的数量和降低工资,造成了中产阶级人数的减少和收入水平的下降。随着制造业的迅速萎缩,中产阶级的主导地位被动摇,收入增长缓慢,生活状况越来越差。2006年10月2日出版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指出,现在美国人贫富收入悬殊甚于历史上任何时候。20世纪初,美国产业工人的工资可让贫穷的家庭逐渐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全国的穷人和中产阶级各占一半,他们的子女大多数比父母过得好。1970年美国实施经济紧缩政策后,美国人的收入差距迅速拉大。即使今天社会福利提高了,还是无法弥补这一差距。据“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和“预算与政策选择中心”这两个智囊机构共同发布的题为《差距拉大》的研究报告显示,美国过去20年来的贫富收入差距明显扩大。现在,美国最富有的1%家庭拥有近全社会40%的财富,而底层80%的家庭只拥有全国16%的财富。随着中产阶级的没落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平衡作用的消失,西方社会形成了1%最富有人群与99%的低收入人群的严重对立,这种状况仿佛回到了财富占有极端不平等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的阶级结构重新表现为穷人和富人两大集团的对立。在中产阶级分化,低收入人群越来越庞大的情况下,消费抑制必然越来越严重,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必然越来越微弱,消费不旺,经济复苏自然没有希望。 

四、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直接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趋势的发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既有直接原因,也有深层次原因。金融自由化、对外直接投资、美元霸权体系的内在矛盾等是直接原因。 

(一)金融自由化加快资本主义经济的虚拟化程度,资本主义的财富创造能力急速衰竭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金融业迅速膨胀,金融资本得以形成,标志着金融资本向产业资本挑战局面的出现。到了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资本彻底战胜产业资本,产业资本沦为金融资本的附属物。为了克服滞胀,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推行金融自由化,为庞大的金融资本寻找谋利机会创造条件和提供便利。各国金融机构开始突破原有的专业分工界限,综合经营各种金融业务,取消银行和非银行存款机构间的利率限制差距,取消外汇管制,实行浮动汇率制度,金融市场相互开放,金融工具不断创新,传统信贷业务逐年减少,债券业务却迅速增长,融资方式的证券化趋势出现。金融自由化导致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工业资本主义经济受到沉重打击。 

(二)对外直接投资大规模开展,加快工业资本主义产业空心化进程,产业竞争力急剧下降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大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大公司争先恐后地进行对外投资,实施走出去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大量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如服装、鞋帽、纺织、造船、炼钢、电子、汽车等。驱使西方国家大公司大规模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主要有:一是将已经标准化的技术转移出去,可以继续获利;二是为了避税。因为许多国家实行税收壁垒,出口产品会遭遇高税收门槛,进行直接投资就可以避免税收限制;三是逃税。将资本转移别国,可以将获得的利润通过各种手段转移到零税率的避税天堂,达到逃税的目的;四是避开国内工人涨工资的压力。经济发展了,按照历史和道德的要求,工人的工资收入必须相应地上升,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与发展中国家相比,发达国家工人的工资是比较高的,这对资本家而言就构成了很大的成本压力。到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进行直接投资,可以节约成本,增强竞争力,获得更高收益。西方国家大公司在逐利动机驱使下大规模进行产业转移,产生了严重的后果:严重削弱母国的国内投资项目和生产部门的资金供给能力,导致就业机会减少;导致财政收入大幅度降低;引起产业空心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使东道国产品与母国的产品在东道国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甚至挤占母国产品的市场;通过直接投资渠道进行国际研发,导致母国创新体系的优势弱化以及技术流失。这一系列后果的影响是深远的,今日西方国家经济陷入停滞常态与其有直接关系。 

(三)美元霸权世界货币体系导致世界经济严重失衡,美元霸权地位遭到严重质疑,去美国化成为趋势

美元霸权体系的运行逻辑是“美元是美国的,问题是别人的”。美元霸权体系使美国可以放纵地基于国内经济目标发行货币,而不必担心其国际收支状况和汇率水平,而其他国家则需要承担国际收支调整压力,不得不主动维系美元汇率的稳定,无法维护本国的货币主权。美国滥用美元作为国际交易中主要交换媒介的垄断地位,保持国内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同时还可以促使美元对其主要贸易伙伴货币不断贬值,以谋取更多的铸币税收入。美国的金融霸权使发展中国家产生了对“美元体制”的严重依附,使其为了维持外部均衡而不得不牺牲本国内部经济的均衡,结果严重阻碍了自身经济的发展,加剧了全球经济失衡。美国恣意妄为、不负责任的行为遭到绝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强烈批评,国际社会在要求美国重树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同时,开始探索避开美元进行经济往来的方法和途径,“去美国化”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自觉行动。“去美国化”必然会动摇美元的世界霸权地位,这对经济已经陷入严重衰退且复苏无望的美国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五、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的根本原因 

工业资本主义衰落直至陷入停滞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推动工业资本主义陷入停滞常态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 

(一)以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制度规定着一定社会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基本原则,规定着该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经济制度是经济体制的基础,决定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规定着它的发展方向。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偏重市场调节,轻视必要的政府干预,这与其实行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密切关系。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核心是私有制与雇佣劳动制度,私人资本在市场经济中占据支配地位,私人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的关系具有对抗性。私人资本的本性是追求最大利润,它构成了私人资本从事所有经济活动的唯一动机和目标,决定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固有特征,即资本利益至上和契约自由。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私人资本最愿意接受的市场竞争秩序是自由放任和自由竞争,市场发挥自发调节作用的自由市场经济是最符合私人资本的本性和意志的经济运行机制,体现了私人资本追求最大利润的目标和要求。基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私人资本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而不是社会利益最大化,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存在着尖锐的矛盾。私人资本对任何限制和约束其谋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的制度安排本能地予以抵制,拒绝承担任何以牺牲资本私利为代价的社会义务和责任,反对政府基于社会利益对其谋利行为的干预和调控,导致经济持续停滞,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枯竭。 

(二)以权力制衡为特征的政治法律制度

西方市场经济体制中市场力量强大而政府地位弱小,与西方的政治制度也有密切关系。在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安排中,立法是基础,司法是保证,行政只是立法和司法的从属和执行机构。表面上看,社会各种利益群体都有自己的代表参与立法决策,决策过程显示出民主性,但是事实上,真正能够影响决策的只是少数财力雄厚的利益集团,决策最终体现的是少数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西方政治制度中的政府是行政机构,基本职能是落实议会批准和通过的各项政策和法规。由于政府行政职能受到立法机构的严格制约,而立法机构又控制在少数利益集团的手中,体现少数人的意志和要求,因此,政府在本质上只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工具。西方的多党制与三权分立制度相适应,主要任务是隔几年为政府机构选择一个掌门人,哪个政党能够执掌政府权力,就看哪个政党能够代表大资本利益集团的意志和要求,或者看大资本利益集团支持哪个政党,愿意为哪个政党捐出巨额竞选经费。西方国家最有势力的利益集团既操纵议会的立法过程,又控制政府行政部门首脑的选举,政治体制沦为利益集团的驯服工具。在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中,私人资本利益集团占有社会资源,绑架公共权力,不允许政府过多干预和限制自己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中,不同党派为各自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私利在立法机构激烈争斗,相互掣肘和拆台,很难就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达成一致,决策效率极端低下,致使作为执行机构的政府难以有效发挥职能,很难及时应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和矛盾,导致经济持续停滞,社会财富创造能力枯竭,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下降。 

(三)以新自由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

新自由主义是流行于西方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新自由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发展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主要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发表的一系列论著中阐述的新自由主义思想为代表。新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宣扬个人高于社会的唯心主义历史观,将个人自由视为自由市场经济的基础;反对公有制,极力主张全盘私有化;倡导经济自由主义,迷信市场自行调节,断言市场机制可以有效地实现资源配置;反对国家干预,认为国家干预只会扭曲资源配置,降低资源配置效率,管得最少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哈耶克、弗里德曼等人宣扬的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大行其道,在该思潮的影响下,西方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强化市场调节,削弱国家干预的政策措施,遂使西方市场经济体制向更加偏向市场的方向转变。这种模式对私人资本的经济行为缺乏有效约束,对宏观经济波动和失衡状态缺乏有力调控,对私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矛盾难以有效化解,导致经济和社会矛盾日益激化,金融危机、债务危机频发,经济停滞常态化,社会成员的高收入难以为继。

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失去往昔的繁荣,去工业化和制造业的衰落使经济危机的机理发生变化,经济增长不再以大规模固定资本投入为支撑,固定资本更新对经济全局的影响力大大减弱,难以推动整个经济从衰退中走向复苏和繁荣,从一次危机到再一次危机的重复方式成为历史。这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波动不再具有鲜明的周期性了,经济停滞常态化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鲜明特征。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停滞常态化意味着经济增长持续低迷;投资持续缺乏动力;失业率长期高企;收入不断下降;消费水平上升乏力;出口能力衰竭;政府债务越滚越大;经济刺激不再敏感。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资本主义已经失去财富创造能力,只能靠消化已有的财富维持生存,这样的日子可以过一段时间,但是不会太长久。经济停滞常态化的资本主义也会寻找新的发展路径,但是除非放弃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否则这样的出路是根本找不到的。 

参考文献: 

[1][美]米奇·费尔斯坦.全球经济怎么了——从欧洲危机到美国骗局.王天美,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英]格雷厄姆·特纳.未来经济之路——当前经济体系的缺陷及对策.王燕梅,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3][美]丹比萨·莫约.西方迷失之路——西方的经济模式是错误的.李凌静,肖建,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11.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16-05-18/3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