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绝对拿来主义的与国际接轨是危害中国社会主义的行为
李旭之
改革开放以来,与国际接轨(或称国际惯例)成了人们的口头禅,也成了改革行动的一把尺子。凡一有改革举措,必以与国际接轨为导渠,以考察外国为行动,以综合外国为形式,以加减外国作法为措施,这已成为各行业所谓改革的标准模式。
不反对借鉴外国,但凡事都讲与国际接轨,就成大问题了。还是改革开放之初对改革任务的定位——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为最好。大搞与国际接轨的所谓改革,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所谓与国际接轨,无非是举着“绝对拿来主义”的旗子,而行“丢失自我的绝对爬行主义”之实。“拿来主义”一词,出自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的《拿来主义》杂文,其意原是说对待外国,不能一味“被送进”,也不能全“送去”,而要“礼尚往来”,“送去”之外,“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地还得“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学会“占有”和“挑选”。鲁迅先生鼓励拿来主义,但也不无忧虑地担心“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鲁迅先生不愧为思想家,虽然鼓励拿来主义,但是也以短短的几个字,提醒了一下“绝对拿来主义”是会有危机的。
中国有丰富的历史资源,犯绝对拿来主义的例子没有吗?有的,而且这样的例子不需要去搞套用手法的一切牵强,而且发生时间要早得很,其教育后人的警示至今已有两千多年了,那就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叫“东施效颦”,一个叫“邯郸学步”。犯绝对拿来主义,还会如“郑人买履”一样,宁可相信外国的“尺码”,也绝不相信本国的“脚”了。
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世界上社会主义国家不多,资本主义国家不少。社会主义国家如果搞全部与国际接轨,照搬模仿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还会是社会主义国家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好比是一个好人,比喻社会主义国家是好人,是因为社会主义国家是对绝大多数人好的社会制度,是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作主人的社会。资本主义国家好比是坏人,比喻资本主义国家是坏人,是因为资本主义国家是对资本家、精英好社会制度,是少数人剥削压迫多数人的社会。一个好人处处学着模仿一个坏人,好人还能是个好人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比资本主义好,从人的本性上说,谁都希望能自由,愿平等,不想受别人的欺压,从这一点来说,社会主义不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社会主义国家要做的是,应该是如何保证实现和维护好绝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走好公有制和人民当家的政治制度,一些人反而却大搞与国际接轨,模仿和照搬那些资本家当家、维护少数人利益的资本主义国家的作法,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和人民当家的政治制度还会做好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世界上有很多资本主义国家,有富的也有穷的,而穷的是多数。所谓的与国际接轨,无非看向的是那几个富的,主要是美欧罢了。搞这种与国际接轨,既是骗人的,也是嫌贫爱富的,也是违背社会主义精神和原则的。
在与国际接轨的蛊惑下,我们主动搞丢了公有制,搞丢了集体经济,搞丢了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在各个领域里私有化泛滥,在学资本主义的路上,学样更坏样,以致人人为逐利,不择手段,官员贪污腐败,私企商户制假贩假,资源挖完淘尽,社会上坑蒙拐骗,群众戾气相对,人丧了良心与道德,不再团结友爱,不再互帮互助,不再见义勇为,不再奉献热爱,各行各业把动物世界里的“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的“残酷竞争、你死我活”搬进了中国社会。千百万为追求共产主义社会而牺牲的革命烈士,难道就是为了让后人将来去与国际接轨,把理想模仿成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吗?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路,必须社会主义中国自己走。这是一条要开拓的路,要探索创新的路,是向前的路,虽然必定不会容易,但决不会是往后看,往后学,去学资本主义——的路。我们不能忘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决不是其他什么主义。走好这条路,必须依靠党的领导,集中全体人民群众的共同意愿和智慧,解决好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人无我有,人有我好,而不是只少数几人不想费力地从西方(美欧)绝对拿来,搞所谓的与国际接轨,向行业乃至全国铺开。
我们搞改革,首要的必须坚守住——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个总原则,最核心的是,时刻不要忘记我们中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一切的改革,都要围绕和维护好社会主义制度这个中心。鲁迅先生所鼓励的拿来主义是要坚持的,在拿来的过程中要占有,要挑选,更要创新,做好去糟粕选菁华,去劣学优,服务好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这个改革任务。
而一些人打着与国际接轨,搞绝对拿来主义的一切行为,都是违背这个总原则、违背这个中心的,是企图颠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反逆行为,不仅不能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最后只能沦为跟在西方资本主义屁股后边爬行的“邯郸学步”里的小丑,使我们民族蒙羞,沦为一个爬行主义盛行而被人瞧不起的“东施”式的可怜民族,沦为一个与诸般国家无二的再普通不过的普通国家。
(2016年11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