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决定的是中华民族的思想,决定了中华民族在文化主权的归属、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医疗决定的是中华民族的体质,决定了中华民族在繁衍生息主权上的根本保障。
一个民族最重要的两项在于此,民族的体质和民族的素质,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这两项主权的公有化和公益化,不能把民族的体质和素质推向市场,建设所谓的产业化。一旦产业化,意味着民族的体质和素质问题,将被金钱所量化。
我们时常认为“经济”这个词汇,代表着高大上,只要谈到经济,就会联想到贸易、自由和全球化,好像不谈经济的人不足以显示自身的格调。
但是,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把“经济”仅仅定义为一切物质精神资料的总称,是对这个词汇的降维。
因为在中华文化真正的语境里,“经济”意味着经世济民。
经世济民,是所有中国有识之士的远大抱负,是所有中国人为了民族繁荣、国家富强而为之肝脑涂地的伟大事业,是所有圣贤为了经天纬地而呕心沥血的宏伟篇章。
因为经世济民的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乐业。
如此对比,我们会发现我们现在所说的“经济”,在维度上跟经世济民的本质相差甚远。也就是说,我们在经济这个维度上可能丧失了方向和初心,这个方向就是百姓的安居乐业,这个初心就是治国平天下。
既然教育和医疗不能产业化,那么教育和医疗可以公有化吗?
这个问题简直太简单了,当前就有一个最好的例子足以说明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真正的公有化。
既然核酸检测和接种疫苗可以实现免费,为什么医疗就不能实现免费呢?为什么教育也不能实现免费呢?
显然,教育和医疗公有化是可以做得到的。
民族的教育和医疗的主权,必须掌握在国家手里,不能把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更不能使之形成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的结果就是学区房、昂贵的私立学校和教育军备竞赛。带来的恶果就是阶级固化,那些无法通过金钱获取额外的教育机会的穷人,在教育方面将会比那些拥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的富人更欠缺,最终导致阶级固化越来越严重。
教育除了公有化和公益化之外,更要保障所有中国人都享有教育的公平原则。教育公平,才能最大限度保障穷人获得教育的机会,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教育资源,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整个民族的素质。
教育产业化也会变相腐蚀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初心,导致部分老师掉进钱袋子里。因为教育的本质是为了民族的素质,是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接班人。教育产业化带来的恶果是,老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一份简单的工作,是为了获得报酬,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去完成。
最严重的是,教育产业化导致公办学校主动丧失教育主导权,把一些本应该在学校里传授的知识,让渡给社会的补习班,变相把学生推向社会,让补习机构吃下这一块大蛋糕,继续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这个教育产业化利益集团一旦形成,想要让这个利益集团把吃到肚子里的蛋糕吐出来,简直与虎谋皮。
我们接着说医疗不能产业化的事。
“手术室里全是钱”绝对是今年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言论之一。
在古代,传统中医药店都会挂一副对联:但愿世间人无病,宁可架上药生尘。我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思想,原因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自天道,天道的根本就是天下为公。
这个思想作用在中医身上,就是悬壶济世。可见我们的传统中医,初心也是为了经世济民,要让天下变得更好太平,要让百姓的身体变得更健康。
悬壶济世与经世济民在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是让人的身体回归健康,一个是让民族和国家回归天平盛世的状态,虽然标的物不一样,但是目的都是一样,可谓殊途同归。
这就是中华文化始终把人放在第一位的体现,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人民,都是服务于民族,经济、政治、贸易、金融、军事、舆论等等,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的更美好。
这个道理很好理解,人才是世间最可宝贵的,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只要有了人就可以创造任何奇迹。人要成为主人,要役物,而不是役于物,这是根本问题。
现在,东莞康华医院竟挂上“手术室里全是钱”的横幅,让人大跌眼镜,痛心疾首。
而且,这种现象并不是个案。
2018年4月10日,世界著名投资银行高盛的一份研究调查报告,当时引起了轩然大波。高盛分析师认为,基因疗法可能成为一次性治愈慢性疾病的治疗方法,然而快速甚至是一次性治愈患者的商业模式并不利于长期利润。
这种赤裸裸的言论,已经不是令人毛骨悚然这么简单,而是要吃人,通过医疗产业化来吃人。
这就太讽刺了,医疗明明是为了救人,在这些试图将医疗产业化的资本家眼里,却成了吃人的恶魔。
从救人到吃人,之所以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根本原因就是一个是为了生命,一个是为了利润。利润,也就是实现经济效益,恰好是市场化所追逐的根源。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这里说的不能产业化并不是说不能收费,而是指不能把教育和医疗推向市场、推向资本,应该由国家来领导,由全民公平地获得教育和医疗机会。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民族的思想和民族的体质,只有把这两大重点由国家统筹规划,杜绝资本的渗透和主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才会更快的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