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程恩富 宋宪萍: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牢牢坚持哪些原则?

作者:程恩富 宋宪萍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

程恩富 宋宪萍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必须遵守的重大原则。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每一次科学梳理和全面总结,都极大地凝聚了思想共识、促进了党内团结,对于全党坚定信心、开创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直面经济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难题,提出一系列制度性、根本性、长远性的举措,为新时代推进经济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更加注重突出重点,突出体制机制改革,突出战略性、全局性重大改革,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强调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等,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出了主攻方向。

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巨大成就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科技创新实现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实现经济回升向好,安全发展基础巩固夯实,民生保障有力有效,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稳居世界第二位。2013—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居世界第一。202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增长率为5.2%,较2022年提高2.2个百分点,改革开放持续向纵深推进。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和增强。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5%左右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彰显了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这一目标不仅高于此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中国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也远超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美欧的增速预测,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4年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1万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0%。三次产业稳步增长,生产形势恢复良好。消费“主引擎”作用显著,内需潜力持续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3.7%。高技术行业增势良好,2023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7.73%,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总之,上半年国民经济延续恢复向好态势,转型升级稳步推进,向“新”向“绿”态势明显。

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改革的宝贵经验

在每一个重要关头和关键节点,回顾历史、总结经验,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智慧和力量事关重大。中国共产党历来有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善于运用历史规律,并提出因应的战略策略,沿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笃定前行。《决定》强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贯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守正创新、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坚持系统观念等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对改革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也是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必须遵守的重大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经济发展的政策逻辑,来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这样才能使中国共产党置身经济利益关系协调而不迷失,于曲折艰难复杂发展过程和环境而不断走向胜利。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利益主体不断多样化,矛盾分歧日益复杂,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经济现代化建设中的统筹、协调和动员能力,有效健全经济矛盾纠纷多元协同化解机制,防止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社会信任危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实现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互动格局。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新时代,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动力来自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善于把加强顶层设计和坚持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充分吸收基层经验、群众智慧和社会诉求,注重从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就业、增收、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方面找准经济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当前,解决制约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问题、发展环境和民生领域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悖于社会公平正义的焦点热点问题以及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改革中的主体作用,推动广大人民参与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来。同时,又要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硕果,如《决定》所指出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坚持守正创新。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带领全国人民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论不动摇,以强大定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另一方面,紧扣中国社会现实需要,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具体形态实行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和整体性重构,提炼基于中国实践、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发展完善。守正才能坚定方向、不犯原则性错误,创新才能对标现实、引领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守正创新的重要成果。只有持续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激活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动能,才能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彰显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社会历史性效应。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新时代的改革需要顶层设计、全面推进的总体统筹,强化党和政府在经济改革中的主导作用和自觉意识。在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党和政府从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美好生活的角度进行制度设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决定》谋划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指出要“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继“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之后的第三项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明确提出“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其列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部分“七个聚焦”之首。当前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主要任务是,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完善市场经济基础制度。

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与法治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决定》指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提出深化立法领域改革、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健全公正执法司法体制机制、完善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机制、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重要任务。深刻阐明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依法治国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逻辑,将为保证改革的合法性和法治的现代性提供重要理论支撑,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指明方向和道路。在研究经济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时,要同步考虑经济改革涉及的立法问题,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议,完善各项法规和规章。同时,立法要主动适应经济改革需要,及时根据党的经济改革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确保重大经济改革于法有据,坚持通过立法引导经济改革进程,坚持通过立法破除经济改革阻碍,坚持通过立法预留经济改革空间,坚持通过立法确认经济改革成果。

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改革攻坚“要注重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使各项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性工程,绝不仅是抽象的逻辑推演或单向的制度建构和执行,而是由不同主体的行动绘制成的立体画卷,归根结底是制度架构与实际生活的勾连和互嵌,因涉及面广,牵扯利益多,影响范围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决定》指出:“坚持系统观念,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增强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加强经济社会运行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和不同时空因素的系统集成,使系统因素在整合资源配置、维系各类经济主体合作关系中发挥特殊积极的作用,恰当处理好各项经济举措的充分联动和衔接配套,充分释放系统集成的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此外,针对国际形势新变化,还要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加快完善国家储备体系。

科学总结新时代全面深化经济改革宝贵经验的重要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簿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每一次科学梳理和全面总结,都极大地凝聚了思想共识、促进了党内团结,对于全党坚定信心、开创未来具有重大意义。

一是有利于理论体系创新,增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性。通盘审视和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推动经济理论创新的内在逻辑和历史经验,在现在和未来的经济发展逻辑中增强历史自信、明晰历史使命,既有利于对中国发展何以可能、中国奇迹何以发生作出深刻回答,也有利于为构建中国自主经济学理论体系提供有益参考,从而进一步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大势,始终掌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主动。

二是有利于工作机制完善,提升实践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中国共产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不仅意味着其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理论体系创新,更蕴含着运用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能力的自信。历史规律的凝练和总结,要回到实践中,对实践起指导作用,以史为鉴、触类旁通,及时把经验上升为工作机制,进行推广、运用和完善,从问题倒逼转向主动抉择,展示出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自觉运用。

三是有利于成功经验分享,扩大中国治国理政的国际影响力。新中国70多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充分证明,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一个自主现代化的共识凝结,而且是一个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对话的窗口。随着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从中国改革发展的实践经验中总结提炼出的新话语、新概念和新模式会越来越多,以发展中国家为蓝本的中国方案、中国理论和中国追求对人类繁荣的历史推进,将会拓展并丰富发展中国家或南方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

(本文原载《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01日第3版)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4-08-02/89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