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何自力: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

作者:何自力   来源:红旗文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这为推动构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更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指明了方向。

一、我国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特点

经过四十多年的探索和改革,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和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有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宏观经济治理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手段,是国家借助经济、行政、法律等手段对宏观经济运行过程进行调节和控制,实现社会供求总量和结构平衡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基础上,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利于更好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关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实施宏观经济治理,有助于克服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有助于推动社会分工和协作有序开展,保持经济协调发展。

宏观经济治理目标体现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治理发挥重要引领作用。宏观经济治理的目标既反映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也体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一是促进经济增长,努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奠定深厚物质基础。二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上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努力促进劳动者高质量充分就业,为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有力就业保障。三是保持物价稳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努力保障市场供应,有力维护市场秩序,抑制通货膨胀,防止通货紧缩,保持价格基本稳定。四是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以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依托,有效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确保国际收支平衡。五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地区结构、城乡结构调整,努力实现各产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合理的发展比例,促进区域、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六是实现合理的收入分配,健全分配制度,调整不同阶层、地区、城乡间的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

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有机结合,极大提升宏观经济治理效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逐步形成和建立了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制。其中,需求管理注重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量的平衡;供给管理注重运用就业、产业、区域、投资等政策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进行调控,以实现二者之间结构的平衡,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有助于保持经济总量平衡。促进重大经济结构协调和生产力布局优化,减缓经济周期波动影响,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稳定市场预期。实践证明,我国需求管理与供给管理相结合的宏观调控体制,有利于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效能,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国家发展规划与政策协同发力,为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提供有力手段。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国家发展规划为战略导向,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为主要手段,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紧密配合,目标优化、分工合理、高效协同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规划是我国宏观经济治理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国家发展规划集中体现党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和中长期发展目标,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提出落实规划目标和任务的主要措施,为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有效实现,宏观经济稳定运行奠定重要基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波及面广,影响大,二者相互配合、松紧搭配,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总量平衡调控力度强。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手段分工明确,针对性强,对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结构平衡调控力度强。国家发展规划和各项政策手段协同发力,为实现宏观经济治理目标,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成效提供重要保障。

二、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本原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和政府治理水平,必须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特征。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过程中,要坚持和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切实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职能,将党的领导贯穿于宏观经济治理全过程。既要研究关系宏观经济治理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处理重大财经问题、重大生产力布局、重大建设项目的原则和措施,又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治理过程的监督检查,抓好跟踪督办,严格进行评估考核,及时纠正宏观经济治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增强宏观经济治理的针对性、科学性、时效性。

坚持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更好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创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放得活”,就是要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把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让市场在所有能够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资源配置实现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激发全社会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管得住”,就是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弥补市场失灵,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加强市场活动监管,更好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基本架构也逐步形成。在建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过程中,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如坚持运用市场机制和宏观经济治理两种手段、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相结合、坚持短期治理与中长期治理相结合、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内在统一、坚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坚持宏观治理与微观监管相结合等,这些经验对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平衡,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形成内需与外需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新时代新征程,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及时把业已形成的宏观经济治理成功经验上升为法律制度,使之成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三、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主要措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作出具体部署,强调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统筹推进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为实现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提供了根本遵循。

健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度体系,提高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具有战略导向作用,完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和政策统筹协调机制,是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重要任务。要加强规划的战略性、系统性建设,做到目标鲜明、层次清晰、功能明确,统筹长期战略任务和阶段性发展任务,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强化专项规划、区域规划、空间规划、地方规划与国家总体战略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实现宏观经济战略目标和政策手段的有机结合,提高规划的引领性、指导性;加强规划的实施机制,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推进、协调和执行力,用现代化手段加强对规划实施过程的监测和评估,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健全财税金融体制,提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水平。规范财政收入制度,适当扩大地方税收管理权限,增加地方自主财力。建立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调控框架,健全基础货币投放机制。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和传导机制,保持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强化有效防范金融风险能力和逆周期调节能力。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完善中央银行制度,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优质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健全就业、产业、投资、消费、环保、区域等政策协同发力机制,构建高效宏观经济政策供给体系。坚持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突出产业政策的战略引领作用,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强链补链延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以有效投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大力改善消费环境,不断推动消费升级。推进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绿色产业转型,着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区域政策,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健全预期管理机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持续开展对重大经济问题研究,加强宏观经济运行趋势分析,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动态管理,完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加强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政府和经营主体之间的协调,增强政策的连续性、针对性、系统性、可预期性,加强中长期、跨周期宏观经济政策研究,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着力提高逆周期调节力度。

完善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机制,加快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健全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中部地区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制度和政策体系。推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优化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机制。高标准高质量推进雄安新区建设。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健全主体功能区制度体系,强化国土空间优化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区域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产业协作。完善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体制机制。

健全国际宏观政策协调机制,努力营造有利的外部经济环境。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宏观政策沟通协调,加强信息交换,实施危机管理,积极化解冲突。着力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增强我国面向全球的资源配置和整合能力,提高国际经济治理影响力和话语权。努力深化国际经贸合作,坚定捍卫国家经济主权,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加快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增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话语权。完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参与金融业务试点。稳慎拓展金融市场互联互通,优化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推进自主可控的跨境支付体系建设,强化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机制。

健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统计指标核算体系,提升宏观经济治理能力。加强新经济新领域纳统覆盖。加强产业活动单位统计基础建设,优化总部和分支机构统计办法,逐步推广经营主体活动发生地统计。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加快健全责任制和问责制。要根据新的形势健全统计制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全面及时反映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情况,防止“漏统”。加强宏观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大数据等现代技术手段辅助治理能力,为提高宏观调控科学性有效性提供统计服务保障。

(作者: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jj/2024-09-29/902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