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奚兆永:大灾之后的思考

作者:奚兆永   来源:红色文化网  

大灾之后的思考

奚兆永

   2008年伊始,中国南方即遇到一场罕见的大灾害,其范围之广、时间之长、灾情之严重,都是多年所未有的。如今灾害已经过去,人民的生产生活已逐渐走向正常。但是,痛定思痛,对灾害的原因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总结经验教训,对于做好今后的工作,减少类似的灾害损失,无疑是很有必要的。

我虽一介书生,又没有直接受到灾害的损失,但是,“位卑未敢忘忧国”,自从灾害发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很想就此问题发表一些个人看法,以为当政者之参考。

一、一篇文摘的启示

前天(22日)中午,上网看新闻。在《报刊文摘》上读到一篇摘自2月19日《南方都市报》王则柯教授写的题为《暴风雪袭击下 美国电线塔公路桥缘何极少倒塌》的文章,觉得问题提得很好,随即在该文的评论栏里写了如下一段文字:

“要敢于承认这次天灾其实是人祸。铁塔设计标准过低是明摆着的问题。为什么美国的铁塔没问题,我国的老铁塔没问题,北方的铁塔没问题,偏偏南方这些年新架的铁塔出了那么多的问题?!这明显是设计标准出了问题。另外,输电线的融冰技术是从苏联学来的很成熟的技术,为什么在新的输电网不用?为了节约输电成本吗?结果“因小失大”,灾害造成的损失不知要大多少倍!还有电煤储备问题,这也不是天灾所致。冬季水电站因处于枯水期减少了发电,而取暖又使用电增加,这都是事前就知道的,为什么电煤储备降低到只够一星期?这不是人为因素?另外,这些年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热衷于大建高楼,以为这就是“现代化”,这些大楼导致用电猛增,加上不注意节约(即使在“灾害”期间,也是“前方用电紧,后方紧用电”,浪费极其严重。空调被打得很高,那些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只需穿一件衬衫加一个背心的工作人员不知浪费了多少电!一个只有几个人工作的好几百平方大厅也是温暖如春!)虽然我国电力发展很快,但总是跟不上这样的需求增长,为什么不能在这方面进行宏观调控?这不是人为因素吗?现在“灾害”已经过去,是应该深刻反思一下了!”

按照此类评论的一般惯例,写那么多似乎已经不少了。但是仔细一想,大灾之后想到的一些问题还没有充分表达出来,很有一点意犹未尽之感,因此决定还是把想到的一些东西都写出来。于是就有了这篇“思考”。

二、关于“天灾”还是“人祸”的进一步分析

斯大林说,科学规律“反映自然界和社会中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他还说,“这是不是说,例如,自然规律发生作用的结果、即自然力发生作用的结果是根本无法避免的,自然力的破坏作用在任何地方和任何时候都是以不受人们影响的、不可抗拒的力量而出现的呢?不,不是这个意思。在天文、地质及其它类似的过程中,人们即使认识了它们的发展规律,也确实无力影响它们。把这些过程除外,在其他许多场合,人们绝不是无能为力的,就是说,人们是能够影响自然界过程的。在一切这样的场合,人们如果认识了自然规律,考虑到它们,依靠它们,善于应用和利用它们,便能限制它们发生作用的范围,把自然界的破坏力引导到另一方面,使自然就打破合作也转而有利于社会。”(《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40页)

所谓天灾,就是自然灾害,是由于人们还没有认识自然规律,还不懂得如何运用规律、采取措施去预防灾害而造成的损失。至于人类已经掌握了自然规律,懂得了如何运用规律、采取措施可以预防灾害的损失,但却由于人为的原因而没有采取措施去进行预防而产生的灾害,那就不能叫做天灾或自然灾害,而只能叫做人祸了。自然灾害在一定的自然科学水平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下是不可避免的,也可以说是人力不能抗拒的。而人祸就不同了,它是人力可以抗拒但是却没有采取措施进行预防造成的。我觉得,今年我国南方这场大灾属于后者,而不属于前者。

一、气象科学的发展,气象预报水平的提高,使我们抵御自然灾害的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就以这次大灾来说,中央气象台在1月9日就有关于寒潮的预报,但却被认为是例行报告,并未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后来有人认为此次南方雨雪与拉尼娜现象有关,但是,直到现在还有气象学家认为,这只能说明“可能”,并不能说明必然。其实认识到了现象之间的可能的联系而加以防范也是好事;如果以为“未必”,心存侥幸,则会酿成大错。事情已经发生,还坚持这样的观点,这是很危险的。有备无患,如果我们能预先估计到拉尼娜现象会造成南方持续的雨雪天气,而采取积极的态度在事先进行防范,损失怎么会有那么大呢?

二、据气象界人士说,在气象学界有一个名词叫“南岭静止峰”。这是气象专家多年来观察到的一个独特气象现象:南岭的西边是云贵高原,东边是武夷山,在两个高地的包夹下,南下的冷空气和北上的暖湿气流冬季经常在南岭北麓的郴州一带交汇,一旦双方强度势均力敌,就会形成灾难性的冰冻雨雪天气。这次灾害最严重的地方就是郴州,今年那里覆冰的厚度达到了60mm。问题是:既然这种“南岭静止峰”的现象早在“多年”之前就已经有所认识,为什么不“考虑它们”早作防备,以致使郴州铁塔的轰然倒塌,京广线的供电中断,交通大动脉也随之瘫痪呢?这难道不应归之于人祸,而要归之于天灾?

三、南方输电网大量架线铁塔垮塌,是由于设计标准太低。王则柯说美国的铁塔如何牢固,在暴风雪中很少有垮塌的现象。其实又何止是美国呢?我国北方输电网的铁塔在大风雪理论不也是岿然不动的么?关键在于,这些年我们在南方新架设的电网的设计标准太低,其设计时所根据的是15-30年一遇的标准,承受覆冰的厚度只有10-15mm,一旦超过了这个标准当然就招架不住了。问题是,究竟是谁又为什么把设计标准订得如此之低?铁塔应该是永久性的设施,难道在开始建设之初就准备着用不多久就让其坍塌吗?这里显然存在着侥幸的心理,这和我们过去在基本建设中提倡的“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四、据业内人士称,融冰技术是我国七十年代就有的技术,也有说是从苏联学来的成熟的技术,技术简单,并不复杂,行之有效,花费也不大,为什么在南方电网建设中不使用这一技术?是因为苏联的不如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还是因为要节约输电成本?无论从哪方面说都不能成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技术的标准,既然苏联的经验行之有效,我们为什么不学?究竟是什么思想在作怪?至于节约输电成本,那也应该在保证输电安全的情况下考虑节约,否则势必因小失大。事实证明,此次大灾所造成的损失是多大,有关的人难道不应该对此承担责任?。

五、在施工中是不是存在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这些年我国出现了不少“豆腐渣工程”,这些工程的承包商通过向有关政府官员行贿取得了承包权,他们在施工中大肆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结果当然不能保证工程质量,成了经不起检验的“豆腐渣工程”。南方输电网出了那么多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就此进行深入的调查吗?

六、在电网管理上,有关部门对铁塔在设计施工中的问题应该是清楚的。既然设计的标准偏低,为什么在大雪超过了设计标准时不及时地积极组织力量进行除冰,以致冰愈积愈厚,结果造成大批铁塔垮塌。只是到了后来才在中央督查之下才大规模地开展除冰工作。这是不是管理者的失职?

七、铁路系统的电力机车为什么没有后备电源?一些重要单位如医院等为什么没有建立双电路?煤电的储备为什么如此如此之少?这都是很不正常的现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早就知道,为了保证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必须建立起相应的后备。这种后备制度在过去也一直是有的,为什么今天反倒没有了或弱化了?这是不是人为造成的?相关的责任人应该不应该对此负责?,

所有这些,事先应该做到而实际没有做到的事,都是人为的因素造成的,也就是说,应该归之于人祸,而不应该归之于所谓天灾。因此,应该根据法律对有关的责任人进行调查,并在弄清事实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处理。否则,笼统地把事情说成是天灾,实际上就是为这些责任人开脱罪责,那就不仅不能保证类似的事情不再发生,还会助长一些人继续玩忽职守,使国家财富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不应有的损失,使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大大降低,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这是非常威险的。

三、关于我国电力的供需矛盾问题

我国这些年进行了大规模的电站和电网的建设,应该说,电力供应的增长还是很快的。。但是电力供应还是跟不上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供需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夏天和冬天,由于空调的用电大量增加,供需就更加矛盾;而冬天水电站由于处于枯水期发电减少的缘故,矛盾甚至比夏天还要突出。

本来,电力的供给和需求是最容易通过计划进行平衡的。比如说,我国有多少火电厂和水电站,外加核电站,一共有多少发电机组,总容量是多少,能够发多少亿度电,这些都是不难统计的。另一方面,全国有多少用户,有多少用电器,加起来有多少千瓦,一年需要用多少亿度电,这也是可以统计的。国家可以根据电力的供需情况制订相应的政策,指导消费者的用电消费。但是,现在国家似乎不愿意管这些事,而将其交给了市场。但是,市场是有很大的盲目性的,它解决不了这些问题,就必然造成巨大的浪费。

关于需求,我觉得用电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要原因是各个城市都在竞相建筑高层建筑。在一些人看来,没有摩天大楼就不叫“现代化”。其实,高层建筑并不适合人类生活,楼层越高空气质量越差,而且大楼造价高、不节能,开支大,并没有什么优越性。现在,不仅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热衷于建大楼,就连学校也热衷于建大楼。有人说,一流的大学,关键是要有大师;而有的学校领导则“纠正”说,一流的大学既要有大师,也要有大楼。似乎没有大楼就成不了一流的大学。谁都知道,一座大楼就是一个用电大户。照明要用电,电梯要用电,空调要用电,各种设备也都要用电。我所在的单位,人员不算多,大概200人左右,最近搬进新大楼,开支大大增加,据说,大楼一天的开支就要一万,一年就是365万。有人说还不止,要500万。在这些费用中,主要的开支可能就是用电。一个大学当然不会只有 一座或几座大楼,加在一起,用电又该是多少?!

需要指出的是,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楼里,用电的浪费是惊人的。坐机关的公务员因为有空调,即使在炎夏,穿的也是长袖衬衫并且打着领带,而到了严冬,即使外面再天寒地冻,机关里也只要穿一件衬衫外加一件背心就够了。现在的机关,还喜欢讲气派,一般把底层作为接待大厅,大厅往往很大,但只放一张桌子,坐一两个人,但是空调照旧开着,冬天往往是温暖如春,夏天也总是凉爽宜人。企事业单位的浪费也差不多。像商场、超市和餐厅,冬天的温度都调得很高,夏天的温度都调得很低。这往往使顾客反而很难受。比如冬天,顾客进商场和超市,一般都是全副武装,穿着厚厚的冬装,一进去就感到热的难耐,要脱衣服也没处放,提着也不方便,只好忍受这空调之苦。医院、图书馆也是如此。空调往往调得过高,表面上这是为病人或读者着想,其实是工作人员为了自己舒服,因为他们可以只穿很少的衣服,而对于穿着厚厚棉衣的病人和读者来说,这样的环境并不适合。这样的浪费,即使在大灾期间也无改变。记得抗战时,有人针对国民党在大后方的腐败的情况说,“前方吃紧,后方紧吃”。套用到今天来,可以说是“灾区用电紧,后方紧用电”。本来,全国应该一盘棋,这样作是很不协调的。

在用电问题上如果能够注意节约,那么电力的供需矛盾就不会那么突出。在这方面,中央国家机关和领导人应该率先垂范,作出榜样,不要向一些发达国家看齐,搞高消费,应该考虑中国国情,考虑中国的生产力水平,考虑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状况,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在物质上解决供需矛盾,而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风气,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这就不是一件小事,而是一件大事了。

四、应该按什么标准进行“恢复”和“重建”?

大灾期间,动员了全国的力量支援灾区有关设施的抢修,支援灾区人民的生产生活,这充分体系了是这样的优越性,体现了计划经济“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的优越性,使局面很快又了改观。

但是,使人担心的是,经过抢修“恢复”或“重建”的设施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的?由于抢修的直接目的是为了恢复及早送电,所以很可能是为了应急而按照原有的标准进行的。这就产生一个问题:以后再遇到同样的气候条件,这些“恢复”和“重建”的铁塔是不是还会坍塌呢?

因此,制定新的设计标准并且据此进行施工,采用成熟的融冰技术,在永久性的设施完工后组织对于质量的检查和验收,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由于所谓“拉尼娜现象”和所谓“南岭静止峰现象”,谁也不能保证在明后年或几年之后就不会再出现和今年一样的气候,如果还是原有的标准,难道我们还要再接受同样的灾害不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应该敢于和善于吸取这次大灾的教训。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7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