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刘国光:关于近期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点意见

作者:刘国光   来源:红色文化网  

刘国光关于近期宏观调控目标的一点意见


2008-5-30   《中国经济报告》

《中国经济报告》第4期封面文章:刘国光关于近期红换调控目标的一点意见

  ◎  刘国光

  今年宏观调控首要任务是“防经济由偏快转向过热,防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变为明显的通胀”。国务院领导认为,2008年恐怕是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一方面面临通货膨胀高企,一方面经济增长受到内外压力,和国际经济的不确定性。于是社会上、学术界就有“保增长、还是保物价”这样的争论。许多人感觉当前最重要的是抑制物价,为此要把经济增长速度适当调整下来。但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当前要紧的是防止经济下滑,保持快速增长,而抑制物价上涨则是第二位的。

  有一种意见认为,由于耕地不足、工业化和全球化等等国内外因素,导致中国有高通胀长期化的趋势。未来20年内,长期年通胀率会在8%~10%左右;近三五年更严重,物价年上涨率会在10%上下。因此,对通货膨胀要长期应付、处理,慢慢来。要保持中国从全球化得来的高增长机遇的好处,必须忍受较高通胀率的痛苦代价。

  这是一种典型的“保增长第一、保物价第二”的观点。这种观点听起来像是20年前就出现过的“通货膨胀有益论”、“要用通货膨胀来支撑经济增长”等观点的翻版。这种观点潜伏下来,不时以不同形式浮出水面,在经济生活上掀起波涛。

  还有一种意见,与这有所不同。认为现在通货膨胀仍在发展,虽然有人预测下半年物价上涨率可能降一点,但通胀继续的趋势不会改变;而经济增长则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年初的雪灾以及从紧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已经开始回落,并且将继续下降。国内外各机构纷纷下调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数字,由11%到10%,到9%。“滞胀”可能要来了的警告,不断地传到耳朵里来。好像10%、9%的增长速度,也是一种停滞衰退。为要防止衰退,对付“滞胀”,有人就主张要改变目前从紧、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或者说要“灵活掌握”,实际上暗示要求放松,对宏观调控当局施加压力。

  我觉得改变从紧、偏紧的宏观政策现在不是时候。我不赞成“保增长第一、保物价第二”的观点。

  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已经几年是两位数了,去年达到11.9%,这对我国资源环境承受程度来说,应该说是相当高的速度。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房维中同志,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内部报告》、《中国经济报告》等处发表的文章,很能够说明问题。根据他的研究,这个速度已经大大超过我国能源、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造成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我还要加上一句,这个速度也超过了基层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这从物价急剧上涨引发的反应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当然,中产以上的和高端的群体,暂时还感受不到物价的压力。这个速度可以使当届政绩辉煌,但终究不能持续下去。所以,光想从全球化中捞到高增长的好处,而轻视必须付出的代价(包括能源、资源、环境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负担),是不行的。

  所以我觉得,所谓“保增长、保物价”之争,是一个无谓之争。无论是物价涨率或是经济增率,都需要调整到正常的健康的水平,才是我们宏观调控的终极目标。2008年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双防,作为新一轮宏调的起点,这是必要的。但是近两三年宏观调控的目标,还要深究一下,好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不是走到哪里算哪里。

  我认为,今后两三年宏观调控的目标,在经济增长方面,是不是把现在超过潜在增长率的实际增长率,逐步调到资源、能源、环境和基层民众大体能够承受的程度,即由去年的11.9%,调到潜在增长率8%~9%以内。8%~9%的潜在增长率是历史经验的大体数据。这个速度,绝对不是一个低速度,但不会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在物价上涨率方面,防结构性上涨转为明显的通胀的口号,也要适当调整一下,因为现在物价月涨率已连续三个月达到7%~8%以上,换算成年率也已超过5%的明显通胀界限。怎么调整,调整到什么程度?两三年内要努力把现在明显的通货膨胀,逐步调到或者回归到正常的物价波动区间,即物价稳定所容许的区间,就是在3%以下,正三负二之间的区间。我以前说过,在这个区间里物价波动是不必大惊小怪的。过了这个界线就要警钟长鸣。

  设定稳定物价波动区间的界标当然不是绝对的,正三的物价上涨率可以给推动物价上涨的长期因素,如资源、环境、人力等成本因素,外部价差的国际因素,留有作用的余地。同时要看到,也有推动物价水平长期下落的因素,如技术进步,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等。但物价上涨过高或下落过大,都对经济发展不利,所以设有高限低限,需要宏观上的管理和调整,来熨平周期波动。

  归结我的意见,就是两三年内,宏观调控的目标,在经济增长上,由目前过快的实际增长率逐步调整到潜在增长率水平以内;在物价上涨上,把现在明显的通胀率回归到稳定物价的正常波动区间。

  这两条的政策含义是十分清楚的,就是坚决不要受那些怀疑、动摇目前既定方针意见压力的影响,坚持中央既定的宏观调控政策。从紧货币政策不能动摇不容改变,稳健财政政策也要稳中偏紧。本来稳健政策也可偏松偏紧,目前通货膨胀形势要求我们的财政政策要稳中偏紧,不能因为财政增收超收过大,就大手大脚,这样会对总需求推波助澜;当然,救灾和农业、民生、环保、国防等必要开支还得要保。在目前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实行从紧的和偏紧的宏观调控政策,才能实现上述两大宏调目标。

  经济运动,无论是上行或者下行,都会有一种惯性。经济下调以后,会不会滑入衰退周期?不排除有这种可能。这一方面是下一个经济周期宏观调控要考虑处理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周期也要有所预见,预为之计。比如可以利用稳健的财政政策中有保有压、偏宽偏紧的选择,在适当的时机网开稳健政策中保的一面,宽的一面,发挥它的扩张性的后续效果,以防止衰退或者减轻衰退的损失。

  要注意经济增速下滑会引发诸多问题,如企业亏损破产、银行坏账呆账等。这在经济周期变化中是不可避免的,也是调整经济秩序所必需的,要妥为处理。最重要的是就业问题,经济增速下滑会带来就业增长减缓,失业率增加,关系到千百万人的生计,这是最要紧的事情。这个问题要从产业结构、生产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来解决。比如要多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企业或工段,要多用劳动力的适用技术,要多办一些中小企业和服务事业,搞一些罗斯福田纳西式的公共工程、凯恩斯举例挖洞填洞的救济措施,等等。“挖洞填洞”对社会没有用处,但可解决失业问题。其实人们不会去干那种“挖洞填洞”的蠢事,现在社会上需要用人的有用的事情(如社区服务)多得不知道有多少,就怕没有人去张罗组织。而中国共产党应该是最有能力去组织这些社会事业的。

  用得着两句话:“客观经济规律是不可抗拒的”和“人定可以胜天”。我们要顺应经济周期的变化,因势利导、化凶为吉,使中国这条经济大航船破浪前进。

  (作者系中国著名经济学家,本文系作者4月13日在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会长顾问座谈会上的发言)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7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