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全国人大代表蔡素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应慎之又慎

作者:蒋高明   来源:红色文化网  

全国人大代表蔡素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应慎之又慎


蒋高明

        今年的两会期间,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太平绅士蔡素玉也和记者重提转基因话题。她连续两年的议案都与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种植有关。

        去年3月6日,蔡素玉女士和笔者做客中国网“聚焦两会”,就转基因食物与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接受记者在线采访。
 
        当时,对于转基因作物将在中国普及之趋势,蔡女士在人大会上,做了包括200亿转基因专项费用如何使用、中国粮食生产需要考虑中国国情等分别做了提案。在中国网访谈中,她还从转基因产业不能将国家大量投入的大量经费变为少数人牟利的专利、中国粮食生产应考虑中国传统农业的优势、发达国家粮食生产对技术的过度依赖及其弊端、生态型农业在中国的前景等方面回答了记者和网友的提问。
 
        针对长期无节制发展转基因作物的不利影响,去年笔者于在线访谈中提出以下五点担忧:
 
        担忧一,耕地质量将越来越差。耕地是在牺牲自然生态系统建立起来的,其中土壤养分如地下矿产资源一样是亿万年形成的。人类农业文明初期,基本上实行的是生态循环的有机农业,后来随着化肥农业的普及,农业产量得到了提高。但是,化肥等无机农业的负面影响也是很突出的,其中土壤板结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下降已造成粮食单产下降。转基因是在无机农业基础上继续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生产效率,减少劳动力,是“用地不养地”的做法的加剧,长期下去将使耕地质量更加下降。
 
        担忧二,农民将越来越懒,更多的农民将离开土地。第一次绿色革命成功后,农业机械化、化肥、杀虫剂、农作物培育将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数亿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1850年,美国60%的劳动力在农场工作,现在不到2.7%。即使剩余的农民,因为大部分传统农活被新技术取代, 其劳动技能也大大下降,现在农村青年中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农业演变为最不看好的产业。然而,大量人口离开土地,对城市和社会稳定造成的压力是很大的。这次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恰好说明没有强大的农业基础,社会是不稳定的。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在带动大量人口就业、提供社会保障方面是有益的。
 
        担忧三,环境污染将越来越加剧。由于传统农活如耕种、除草、施肥、喷药、收获、储藏被新技术所取代,需要更多的外界投入,产生更多的污染排放。为了减少害虫影响,转基因使得害虫由危害目标作物转移到非目标作物,且害虫产生抗性后,控制“害虫”对农药的需求量就更大。华北地区的转基因棉田照样打农药,且棉农施加的农药量更大了。从生态理论上讲,“饿”死一个物种(“害虫”)代价是非常大的,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害虫”会通过新的进化途径与人类抗衡,正如人类不断发明更毒的农药也不能消灭“害虫”一样,转基因同样在这方面无能为力。然而,由此而上升的控制成本加剧了环境污染。
 
        担忧四,越来越多人的脖子将被少数人卡住。转基因专利持有人对转基因种子收取额外的技术费用,这些种子比常规种子要贵的多。2005年,菲律宾转基因Bt玉米价格是常规杂交种子的2-3倍。在美国和加拿大,专利持有人通常对侵犯专利的农民采取法律手段,搞得农民种地提心吊胆。一些基因公司专门聘请私家侦探,以获取哪些农场未签署种植合同却正在种植的转基因作物,从而索取高额赔偿。转基因种子公司一旦将其种子推向市场,就一劳永逸地坐享其成果,造成种地成本增加,风险增大。从粮食战略安全考虑,中国转基因作物大部分没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如果通过商业化种植,将意味着中国13亿人的主粮控制权拱手交给国外的生物公司。
 
        担忧五,食品安全问题将越来越充满风险。自1983年首例转基因植物问世以来,关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2008年11月11日,奥地利政府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致使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争论烽烟再起。研究人员利用孟都山公司研发的抗虫、除草剂的转基因玉米做饲料,经过长达20周的观察后发现,转基因饲料影响了试验动物的繁殖能力。尽管孟都山公司对这个试验结果极力否认,但有关组织还是警告人们,对于“粮食转基因审批须慎之又慎”。
 
        作为世界上谨慎的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在转基因粮食问题上一定不能冒进。在这一点上,蔡女士和本人的观点基本一致。转基因作物的研发与推广必须充分考虑到13亿人的生存问题,不能为少数人的利益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任何新技术有利必有弊,现在声音一边倒,是很危险的。农业的根本出路,依然是毛主席当年提出的“农业八字宪法”,即水、土、肥、种、密、保、工、管。转基因技术仅在“种”上做文章,且存在巨大的环境风险和食品安全争议。对其余7项农业技术的恢复或提升,尤其贯彻“用地养地”理念,将可从根本上提高农业产量,引领中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中国网》为国务院新闻办领导、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管理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以中、英、法、俄、日、韩、阿拉伯等十种语言同时发布。

        我们的担忧被近期的农业部低调颁布转基因水稻玉米安全证书所言中,今天,老话题重谈。人大代表继续上书:


人大代表蔡素玉: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应慎之又慎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3月10日 09:04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刘慧

  在今年“两会”期间,一封由百余名学者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全体代表写就的“立即停止转基因稻和玉米商业化生产”的联名信,引起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的关注,信中提到“欧盟和日本等国对转基因食物持非常谨慎和否定的态度,如果中国将安全性存在广泛、激烈争议的转基因食物主粮化,有可能危及民族与国家安全”。

  这一切源起于2009年11月,转基因水稻品系华恢1号和Bt汕优63,及转植酸酶基因玉米获得由国家相关机构颁发的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至此,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离大规模商业化种植又近了一步。

  3月9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香港太平绅士蔡素玉也和记者谈到了这个话题,她连续两年的议案都与转基因食品的商业化种植有关。

  “转基因食品的长期安全性一直具有争论,而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转基因食品一旦商业化,所有消费者都会受到影响。关于转基因作物,特别是转基因水稻的任何商业化种植决定都应该慎之又慎,并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蔡素玉对记者说。

  上述学者联名信中写到:转基因主粮的生物安全存在不确定性,国内外的许多动物实验都表明了转基因食物存在潜在危险。而且转基因水稻和玉米种子含有多项外国公司的技术专利,种子不能“留种”,一旦出现类似大豆产业美国化的局面,国家经济安全就无从谈起。

  推广转基因作物的目的在于对抗虫害,不长草,减少对农药的依赖。前不久,美国一位教授在致中国政府的信中说:“目前转基因作物存在后遗症,现在出现了变种的虫子和草”。以棉花为例,中美两国科学家对转基因棉花跟踪七年的调查表明,转基因棉花的优势在第三年发生逆转,不仅产量下降,使用农药等农化产品的数量也大幅度上升。

  “转基因作物的绿色优势已不存在了,而袁隆平的粮食杂交,日本和荷兰对粮食的精工细作更符合中国国情。”蔡素玉对记者说。

  学者公开信中表示出更大的忧虑在于,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生产后的不可逆性。转基因作物大规模生产势必带来种子污染,一旦人们发现转基因作物的缺陷而想改用原有种子时,原有种子性质已经不能复原,这种严峻的后果已经发生在阿根廷等拉丁美洲国家。

  “转基因生物为何要做得偷偷摸摸?到底做了哪些试验?目前没有关于此次获准通过的转基因农作物的相关食品安全性及环境影响信息,消费者无从得知相关信息。”蔡素玉代表质疑道。

  “考虑到水稻对国家及公众的重要性,建议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增加透明度,公开更多的相关信息。”

  蔡素玉建议,立即公开获得生物安全证书的2种转基因水稻和1种转基因玉米的相关详细信息,包括食品安全性,和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知识产权等;立即公开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名单及相关决策者信息。在转基因生物审批决策过程中举行听证会,邀请各方利益相关者,包括稻米种植户、加工商、贸易商、消费者和社会团体等参与讨论和决策。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2/1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