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司马南:舆论导向背后的秘密

作者:司马南   来源:红色文化网  

舆论导向背后的秘密

司马南

此文很值得关注中国意识形态问题的广谱人群深入阅读。

现在的媒体从业人员,包括新闻学院的在读学生(中国未来媒体从业人员),似乎更应该认真研读。

兹建议各位将熊蕾文章down下来,仔细品评一番,若基本同意此文观点,不妨想一下,依据文章大意,顺势发挥,我们还有多少工作值得做。当然,有不同意见也很正常,只要是认真阅读,而非想当然地哇啦哇啦发议论,都是好的。倘有人写出不同于此文观点的有理有据的反驳文章,应当受到特别欢迎,这至少说明一个问题:关于媒体导向,关于新闻自由,不同观点的人们有了讨论的意愿与沟通的具体行动。

今天,某些媒体以“最敢说话”为煽情点,倾情渲染带着枷锁跳舞的悲壮,推敲话里有话的微妙,一面转弯抹角以泄气的话、解构的话、骂娘的话、上眼药的话,让老百姓搓火的话,伪称政府合法性危机,一面放冷箭开黑枪武断下结论称吾国没有新闻自由必须解而放之,进而骨酥肉麻朝着西方乱抛媚眼,编造关于西方新闻自由普世价值畅行的神话。此等行为殊为害人,殊为误国,殊为浅薄,殊为轻贱,但是,久而久之,遂为常态,若凉水煮青蛙,人们像水温急剧变化中的青蛙一样变得麻木。

并非笔者危言耸听,乌国,吉国,格国,连同蒙古国在内,近几年哪一国不是循着同一路径,在“新闻自由”、“政权合法”口号下,通过票决进而街头骚乱,不费一兵一卒,换了城头旗子颜色?

有人将这些鼓噪西方新闻自由的人称之为西崽,其实满恰当的。所谓西者,系指一切向西方看齐,惟西方马首是瞻,扭脸看西方大佬,狐媚猫娇狗性十足,回头看自己祖国,一脸冰霜表情肃杀横挑鼻子竖挑眼;所谓崽者,小子也,嫩雏也,不经世事也,跟着人家打杂儿、溜边儿、听喝也、起哄架秧子也。

按北京人的老理说,西崽其实并不受人待见,因为西崽充其量不过是别人思想的臣服者、执行者,传销金字塔链条上皇位端坐者岂肯从心里尊重链条最下端的一个小执事?即使你在上海的里弄里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使出吃奶的劲儿高喊出汶川地震是“天谴”的口号来,人家也未必真拿你当玩意儿;即使你在美国大兵杀进伊拉克那一晚,流着鼻涕胸口画满了十字心疼地为美国大兵安全祈祷,甚至肉麻地写出“假如今生注定死于战火, 就作美国精确制导炸弹下的亡灵”这样的绝句,在美国人眼里你也不过是个毫无操守和道义,今天收买为我所用的一个工具而已。

西崽的悲剧在于,他被装进了一个永远跑不到头的老鼠黑格子迷宫,起劲地骂中国,就是在黑格子里边跑,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下来,其存在的价值也就没有了。但是,他永远也跑不到头。黑格子迷宫中的西崽,永远生活在恐惧和黑暗之中。

甘为西崽者,利用“不自由的中国新闻”在《南方都市报》喊出“天谴论”,(《南方都市报》很乐意登载这些内容),或为伊拉克美国大兵心疼地作出鼻涕诗,似并不难,难的是引起海外有关方面(经常是NGO)对你的长时间重视和精心培养。至于吃了几天家庭教会饭,即被美国总统接见并帮助老婆安排到美资企业工作,则几乎相当于买一张体育彩票即中了最高奖,基本上可望不可及。

更多的“西望者”也想达到有字号,有地盘,有人为你包装,组织到时间就发赏钱的地步,眼下已经越来越难了。曾经有过一面之交的的两个人,据说已经得到了“记者无疆界”组织的高度关注,再弄出点什么事来,我估计大约就可以进入黑格子迷宫了。

一旦进入黑格子迷宫,因为利益的缘故,对于下述问题基本上就丧失了公正判断能力,这不但是国家的悲剧也同样是他们个人的悲剧。

什么是新闻?

什么是自由?

什么是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的价值判断?

新闻自由的现实判断?

美国新闻是自由的吗?

中国没有新闻自由吗?

新闻自由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新闻自由与新闻真实的关系?

新闻真实与心理战的关系?

《南方周末》还不够自由吗?

《南方都市报》还需要怎样的自由?

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南方报个性张扬的原因吗?

自由的边界在哪里?

美国为什么很少听到关于舆论导向的说法?

美国没有舆论导向吗?

没有舆论导向的舆论导向是怎样操作的?

中国的舆论导向应该向美国学习什么?……

如此等等的问题,附文多有涉及,且用事实说话,观点并不强加于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文章,今天并不多见,因其不多见,故为珍贵。笔者与作者素未谋面,佩服作者的见识,也有一些问题想与作者讨论。譬如,今天社会有些现象很令人费解,高喊中国没有新闻自由的人,却能在党报上滔滔不绝对我们根本的政治制度大加讨伐,不但鲜有批评,而且滋润地活着,有人捧着,有人拍着。

希望作者下一篇文章能对此现象有更深入的讨论。

附文:不战而屈人之兵

——为美国全球战略服务的新闻舆论

作者:熊蕾

在美国,我们极少听到舆论导向的说法。但是仔细观察一下,他们的舆论,尤其在一些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舆论,是相当一致的,没有什么本质的差异。比如,我们很少能够在美国媒体上看到有关古巴的积极正面的报道。所以,有一个在中国新闻媒体工作多年之后又到美国和加拿大去学习传播学的朋友说,美国媒体的舆论一律,和我们的舆论一律其实也不相上下,只不过他们在舆论一律的时候,还是标榜着新闻自由。而在他们舆论一律的背后,就有无形的舆论导向。那么,在美国,承担舆论导向的主体是谁呢?
      如果我们分析一下美国新闻媒介的消息源,我们就不难发现,美国新闻报道的消息源,一半以上来自美国政府机构,其他则来自有权势的利益集团和企业。所以,承担舆论导向的主体,是美国当权者。他们并不说让新闻媒体担任他们的喉舌。但是他们以提供新闻的方式,使他们的观点通过新闻媒体影响公众,左右舆论。这种导向和我们的区别,用我那位朋友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中国的舆论导向靠的是控制,控制舆论和媒体,而美国当权者的舆论导向靠的是操纵,操纵舆论和媒体。
      美国官方的这种舆论导向,在危机时刻尤其明显。在这种时刻,他们的高层官员往往亲自出马。
      2001年9月11日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遭到恐怖袭击后,美国总统布什马上发表谈话,说,这种恐怖行为是“对自由和民主的攻击!”“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美国要向恐怖主义宣战!”这就马上给这个事件定了性。而官方的调子,立刻成了新闻媒体的标题和报道基调。我们所看到的美国各主要新闻媒体对9·11事件的报道,基本上都是这个调子:
      “开始对付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你得干掉他们,即使他们没有直接卷入这件事。”(CNN,9月11日)
      “对这种不可想象的21世纪的珍珠港事件的反应应当简单干脆——杀掉那些杂种。冲他们的眉心给一枪子儿,炸得他们粉身碎骨,如果需要的话毒死他们。至于那些庇护这些蠕虫的城市和国家,把它们炸平了拉倒。”(《纽约邮报》,9月12日)
      “被一种正义的愤怒激发起来的美国向来是正义之师。支持本·拉丹那样的人的国家需要狠揍。如果我们荡平了一部分大马士革或者德黑兰或者随便哪里,那只是解决了一部分。”(《华盛顿邮报》,9月13日)
    “对阿富汗实施核打击的时候到了。”(《里士满时报快递》,9月13日)
     “现在不是讲究把直接卷入这次恐怖袭击的具体的人找准的时候。……我们应当侵入他们的国家,杀掉他们的领袖,让他们皈依基督教。我们过去就没有拘泥于只找出希特勒和他的高级军官加以惩罚。我们对德国城市进行了地毯式轰炸;我们也杀了平民。那是战争。这也是战争。”(《国家评论在线》,9月13日)
      在美国当权者的引导下,这些报道和评论,把美国烘托成正义的化身,也堂而皇之地把美国带入了向恐怖主义宣战的战争状态。既然是战争状态,而且是理直气壮地打恐怖主义,“捍卫自由和民主”,那还不是全体人民同仇敌忾?在这种情况下,谁要发出异样的声音,那可真是大逆不道。所以,从这些报道看,美国官方在9·11之后的舆论导向,相当成功地凝聚了美国的人心,很快地把老百姓的情绪统一到政府和当权者所希望的轨道上。
      有一个材料说,2003年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国防部用15种文字总共发了350万字的新闻稿。这也显示了美国军方引导舆论的力度。
      美国前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也非常重视影响舆论,经常在媒体上露面解释政策。这是美国国防部网站上公布的他在2002年8月21日到9月19日期间参加的媒介活动,有接受不同电视网和通讯社记者的采访,也有一些会议、会见和演讲的消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电视网和媒体的采访,他是分别进行的。这样频繁的活动,想不对舆论产生影响,都办不到。

     这样的舆论导向,尤其是危机时刻的舆论导向,有什么作用呢?
首先是影响美国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在美国的媒介上,我们看不到“舆论导向”之类的话。可是美国政府领导的想法却几乎都能通过新闻媒体体现出来。他们不是用行政命令来让媒体听命于他们,他们完全是通过向媒体和公众提供他们想提供的情况和观点,来左右舆论。拉姆斯菲尔德9·11之后在媒体的频繁亮相,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所有这些亮相中,媒体对他的报道都是有实质内容的,甚至是有个性的,这就很容易打动受众。
     其次,影响国会和政府的议程设置。媒体的舆论声势造足了,国会就会通过他们想要的东西。比如国防预算的增加。比如2001年10月美国国会匆匆通过的《爱国法案》。这个法案赋予执法机构很大的权力,包括对可能无辜的嫌疑人做有罪推定,不经任何程序就可以拘捕嫌疑人等。但是它没有经过充分讨论或辩论就得到了通过。
     第三,影响美国公众的政治倾向。从海湾战争以来,美国公众的政治倾向可以说急剧右转,美国在海外的军事行动总能在美国国内的民意测验中获得很高的支持率。像2003年打伊拉克,在国际上有很多不同意见,但是国内的支持率仍高达半数以上。现在,打伊拉克4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才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反战运动。
      第四,不仅影响美国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也影响了全世界新闻媒体的议程设置。包括我们中国的很多媒体,几乎也是这样。轰炸阿富汗了,炭疽病了,巴以冲突了,要打伊拉克了,几乎美国一刮风,我们这儿就下雨。造成很多新闻媒体甚至政府官员,都围着美国的思路转。
      关于美国的舆论导向,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他们的忧患报道。美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人们普遍认为它的军事力量现在是世界上最强的,没有什么对手。可是他们却常常报道说,美国空军的防御如何需要更多的经费来更新、增加情报、监控和侦察设备;美国军队对打城市战争如何毫无准备,缺乏成功地进行城市作战的能力。这样的文章和分析,一方面会提醒美国军人时刻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就像会叫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他吃得再饱还是喊饿,喊的结果,就是社会的关注,政府和国会都给他拨款。美国的防御战线远远超出他们的疆界,达到欧洲、中东。可是他们还是在大喊大叫他们的安全有问题,喊来了NMD,喊掉了束缚他手脚的《弹道导弹条约》。是不是也有迷惑对手的作用,就不好说了。
      比较一下美国受到打击、挫折之后媒体反应的措辞与我们在这种情况下的措辞,我觉得很有意思。美国受到打击,如9·11这样的打击之后,毫不遮掩地说:美国愤怒了!美国人被激怒了!而我们,遇到类似售台武器这样的事,最常听到的一句话是: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从对外传播的角度来看,告诉人家我的感情被伤害了,谁在乎?这种传播就很无效。而从鼓舞士气的角度看,表示一个国家的愤怒更积极呢,还是表示一个国家的感情受伤害了更积极?

司马南附注:作者熊蕾,原新华社对外部中国特稿社副社长,高级编辑。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硕士。为1988年美国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杰弗逊学者。长期从事中国新闻对国外的报道,除编发他人的英文特稿外,本人在美国、英国、法国、印度、新加坡、菲律宾、韩国、泰国等几十个国家以及中国香港特区的报刊发表过政治、科学、文化、社会等各种专题的英文特稿和深度报道数百篇。

关于美国舆论导向问题,同一篇文章更多的精彩内容摄于篇幅,未及全部转帖,建议诸位既已读到此处,何如请再点击一下

/Article/Class16/200807/44654.html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1/2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