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辛鸣:厘清对“群众”的几个认识误区

作者:辛鸣   来源:人民论坛  

  密切联系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但这一优势越来越有弱化的征兆,脱离群众是执政以后最大的危险,这一危险越来越迫在眉睫。党中央下大决心、以大力度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重新找回我们的最大优势。

  这些年来的经验与教训告诉我们,教育实践活动“实”最重要,“实”也最难。要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空、不虚、不偏地落到实处,首先要在思想上清醒、明白、不糊涂。因此,搞清楚“谁是群众,如何联系群众”这一基本问题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第一课。

  谁是群众,群众在哪里?猛一听,这好像不应该成其为问题,在中国社会每一个人都会回答,不管是谁都认为自己知道。但真是这样吗?哲学上有句话:“熟知并未真知”,答案并不简单。

  曾有部委机关领导干部讲:没有群众就没有选票,没有选票就没有进步。所以我很注意联系群众,我对我的部下很够意思,经常与他们一块出国,一块打牌,还要怎样联系?还有地方干部讲:没有老板就没有钱包,没有钱什么也干不了,所以我经常要联系他们。

  这是在联系群众吗?还真不能说不是。但这就叫联系群众吗?好像又有些不对味。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似是而非的问题,是因为联系群众不能想当然,真正的群众要具备三个特点。

  最大多数:人民群众必须是中国社会最大多数的群体

  具体到党员干部来说,真正的群众就是我们职责范围所涉及的群体。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党员干部,他所面对的群众就是全国人民;在省市县机关工作的党员干部面对的群众就是各自守土一方造福一方那里的人民。群众决不能仅仅是机关大院、本单位本部门那几十个人、几百个人,也不能就是有钱的老板商人。

  之所以一些党员干部容易把联系少数人、联系小圈子当作联系群众,是因为搞小圈子效果立竿见影,尤其在既有的社会运行体制下,少数人具有行动的经济性。打个比方,把一个亿给了一个人就是亿万富翁,他当然会感恩戴德,甚至还会有“回扣”,但是分给13亿人,每人不到一毛钱,可能什么感觉都没有。

  想当年,国家减免了农业税,搞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这本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表现在社会舆论层面说好的不多,说怪话的不少。为什么会这样?对于几亿农民来说,这是好事,但具体到每一个农民区区几百块钱总不能让我放下手里的活敲锣打鼓满大街去歌功颂德吧,更何况这本来就是政府早该做的事情。而对于那些再不能借此巧立名目沾点便宜捞点好处的人来说当然老大不乐意了,而他们往往又是“嘴巴大的”人,说怪话也有平台与渠道。

  共产党的干部做事当然希望群众说我们好,但不能就为了听好话才去干事。共产党人不能是生意人,就是算账也要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层面算大帐,而不能满足于少数人得了便宜后廉价的甜言蜜语。

  因此,群众绝对不是小群体,群众更不能是小圈子,搞小圈子是对群众的最大伤害,把搞小圈子当作联系群众是南辕北辙。甚至有些时候在某一局部或某一区域内会出现压倒性的多数群体,但对这样的多数性也要做客观分析,要警惕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一定不能把局部区域的“多数”当作真正的大多数。

  共同利益:人民群众是共同利益的代名词

  在西方社会描绘群众的话语往往是“乌合之众”、“ 群氓之徒”、“ 一堆土豆”等等,最好听的说法不过是“大众”。 讲利益的时候往往是孤立个体的利益或这个阶层那个群体的利益。

  而“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的专用话语,是对社会阶级与阶层属性的政治整合。因此,在中国社会,群众既是社会中活生生的每一个具体的人,又是社会政治话语中表示最大共性集合体的概念。这是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一个很重大的区别。

  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党员干部就会陷入今天满足这部分群众利益,明天满足那部分群众利益的行为怪圈。按倒葫芦起了瓢,顾此失彼,整天疲于奔命不仅不落好还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在群众问题上,既要看到树木,更要看到森林。固然不能满足群众具体利益的党员干部是无能之辈、无用废物,但看不到共同利益、不能把社会群体引导凝聚到共同利益上的党员干部轻则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重则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进而会败坏我们的事业。

  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一句话“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来讲中国梦,这对于我们认识群众、找到群众同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在利益分化的转型社会找出共同利益、维护共同利益确实很难,但更珍贵,也更紧迫。没有共同利益就不会有共同的事业,就不可能有共同的梦想,也不会有凝聚起来的群众。而当共同利益实现的时候,各自有差别的利益也就顺理成章了。所以,总书记讲“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大家”这个词意味深长,“大家”就是我们的群众,群众就是整合了阶级与阶层的“大家”。

  进步方向:人民群众是代表社会发展进步方向的历史主体

  我们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热衷于联系有钱人,联系老板,这不能说就是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钱人、老板把他们的钱拿出来推动经济发展也是一件好事,他们本身也是我们所讲的“群众”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人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资本不能也不可能是生产力。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的主体究其根本必须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排斥资本的积极作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客观存在社会主义建设者,但社会主义建设者迟早也要主动走向并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在正确处理劳动与资本、劳动者与建设者的关系方面,共产党人没有必要遮遮掩掩,更不能本末倒置。

  把这三个特点综合起来概而言之,群众就是代表进步方向的有共同利益的最大多数。联系群众不能以偏概全,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不能本末倒置。每当我们联系群众的时候,不妨拿这个标准测一测,看看是不是联系了真群众。想当然去代表群众、想当然认为代表了群众是要出大问题的,但这正是我们一些党员干部目前最大的问题。

  可能有的人会说,你这种做法是不是把党员干部划到了群众外面去了,难道党员干部就不是群众吗?这个问题问得好。党员干部与群众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究其本质,党员干部是群众,本来就是来自群众;但是看党性,党员干部又不是群众,而是有信仰的先进分子。论权利,党员干部是群众,我们与群众拥有同样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我们除了为人民服务的权力外,没有任何特殊的权利与权力;但是讲责任,党员干部又不是群众,我们要勇于担当,率先奉献。不丢群众立场,不逃避先进义务,党员干部这种既是群众又不是群众的定位,“鱼水关系”而不是“油水关系”,也客观上决定了党员干部既有联系群众的必要,又有联系群众的可能。

  根本是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当年毛泽东在七大上讲:“群众是从实践中来选择他们的领导工具、他们的领导者。被选的人,如果自以为了不得,不是自觉地作工具,而以为‘我是何等人物’!那就错了。我们党要使人民胜利,就要当工具,自觉地当工具。……这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 《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73-374页。)邓小平在八大上更加明确地说:“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8页。)中国共产党作为人民群众实现他们利益、完成他们事业的工具,不仅不丢脸,反而是我们的骄傲、体现着我们的伟大。正因为是工具,离开了使用者,工具就发挥不了作用;没有了服务对象,工具也就没有用。中国共产党存在的意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为了人民群众也没有必要要共产党。现在有些人把“领导核心”与“工具”对立起来片面理解,既然党是领导核心又怎么能是工具呢?所以“领导”讲得多,“服务”讲得少,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联系群众,说一千道一万,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最根本的。人民群众最淳朴、最善良、最有感情,但同时人民群众也最有一说一、最敏感如斯、最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我们对群众是真心实意还是虚情假意,群众心如明镜。做到以下“三真”:真心去联系群众、真情与群众交流、真正为群众服务,就能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同、支持与感情。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教授)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9-12/22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