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
◎ 王香平
网络首发红色文化网,转载请注明
日前,习近平同志在兰考县考察服务中心的实际效果时指出:“作为一种积极探索,硬件好固然好,但关键是服务要到位,根本要像焦裕禄一样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
在河北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习近平同志指出:“干部长期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感情培养不起来,真去做群众工作,很多事做不来。所以,很需要接地气,接了地气才能培养对群众的感情。”
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是冷漠无情地去做,还是满腔热情地去做,是虚情假意地去做,还是真心实意地去做,带不带感情,或者说感情饱满不饱满,不仅服务效果不一样,群众感受也大相径庭。毛泽东曾郑重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强调的就是共产党人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应有的一种情感状态。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这是我国春秋时期政治家晏婴的为政名言。意思是说,没有什么比爱护百姓更高明的想法,没有什么比让百姓快乐更宽厚的做法。习近平同志借用这一古语教育党员干部,要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首先要有忧民、爱民的真挚情感。他多次指出,对各类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对人民群众的疾苦要有仁爱之心、关爱之心。
于是,看到一些乡亲尚未摆脱贫困时,习近平同志表示,“心情是沉重的”;听到一些扶贫款项被截留或移作他用,他严厉斥责,“我不满意,甚至愤怒”;得知我国餐饮环节上的浪费现象触目惊心时,他批示:“联想到我国还有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各种浪费现象的严重存在令人十分痛心。”得知芦山地震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受到很大损失,他感到“心痛”,看到灾区人民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又感到“很宽慰”。了解到一些老区人民心里只念着党和政府好,会“很受感动”。
有“沉重”,有“愤怒”,有“心痛”,对同群众利益相关的问题感同身受,自然就会“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就能急群众之所急,忧群众之所忧。习近平同志说:“站在群众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够感同身受。把自己摆进去感受,就能更好了解老百姓满不满意、拥不拥护。老百姓强烈反对的,我们就不能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百姓强烈反对的,我们就不能做。”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十八大后,党中央出台的第一个规定是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规定;在全党开展的第一个活动是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直指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四风”问题。正是站在这样的立场上,习近平同志说:要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不要做群众反感的事;封园封山坚决不能做,与老百姓有矛盾的时候首先自己不要去;我们不舒服一点、不自在一点,老百姓的舒适度就好一点、满意度就高一点。
对群众的感情不是凭空产生的,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习近平同志说:“要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体验,为人民服务只作为口号不行,只在文件里批来批去也不行,一定要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去体会它的真谛。”十八大后,习近平同志以身作则深入群众,一句句问候,一声声鼓励,给群众送去关怀和温暖,同时也让群众对我们党充满信心和希望。
(作者: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李振通 狄英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