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打印

国际巨头如何在我国从容布局

作者:MarkTwin   来源:红色文化网  

昨天,本网友向大家介绍了中盐总公司的两个主要对手的基本情况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4/200912/120624.html 。从跟帖情况来看,大部分网友虽然支持中盐总公司,但并不了解局势的危急。

某位网友甚至还认为,放这两个巨头进来公平竞争,没准对中国百姓是件好事
本网友已经指出:这两个化工巨头都是多行业经营,不但手握利润丰厚的其他产业,而且这些产业还分处盐业的上游和下游。
可以说,即使是完全以纯粹价格战的方式进行竞争,经营单一产业的中盐总公司也绝对不是这两个巨头的对手。
并且,这两个化工巨头,最初都只是在一个专业上居于领先地位,它们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在的化工界巨头而居于垄断地位,完全都是当年以跨行业兼并的方式吃掉别的产业公司而形成的。
若是按照目前国际通行的“反垄断”共识,这两个巨头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有网友可能会说:中盐在政府里是有后台的,到时候可以让政府帮手。
可惜,说这话的网友却忘了:中盐的这两个对手,在政府里有没有帮手?
本网友在本帖就要指出:中盐的这两个对手,在政府里也是有“合作伙伴”的。

让我们先来看美国的陶氏化学,它在我国政府中的“合作伙伴”的级别可不低,下面是它自己的网站上的宣传:陶氏化学大中华地区简介
“早在上世纪30年代,陶氏就已经在中国大陆开展业务,至今在华投资额达9亿美元。2008年陶氏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为33亿美元。在完成对罗门哈斯的并购后,陶氏在大中华地区共有五个业务中心和20个生产基地,员工约3900名。就销售额而言,中国已成为陶氏的第二大市场。

陶氏着眼于在中国的长期发展,不断提高本土生产和研发能力,培养全球性人才,致力于将地区业务打造成为陶氏全球业务中心之一。目前,陶氏已在江苏张家港设有世界级水平及规模的胶乳、环氧产品和聚苯乙烯生产厂;同时,一座新的环氧丙烷基醇醚生产厂也于2009年投入运营。2009年3月,陶氏环氧产品业务部在武汉建立了第一家生产工厂,以满足市场对复合材料、风能和基础设施不断增长的需求。陶氏还宣布在上海兴建世界级的液体环氧树脂工厂和甘油转环氧氯丙烷(GTE)工厂;与传统技术相比,陶氏的GTE专利技术能够降低一半的耗氯量,所产生的废水也只有以往的十分之一。

此外,2007年5月, 陶氏与中国最大的煤炭企业神华集团签订了合作协议,宣布开展深入的可行性研究,为双方在陕西省合作兴建世界级煤化工基地迈出了重要一步。

位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陶氏中心于2009年4月投入使用。作为陶氏在亚太区的商业和创新中心,它由多个功能部门组成,包括世界领先的研发中心、全球信息技术中心及其它管理和综合设施,共可容纳1800名员工。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领导者,陶氏已九次荣登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榜,在全球享有盛誉。陶氏也坚持在中国倡导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包括维持一流的环境、健康和安全表现,提供创新性环保产品,创造改变行业面貌的合作机会等,不断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更高标准。

作为陶氏在中国的核心生产基地,陶氏张家港工厂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表彰工厂在推行安全和清洁生产方面的杰出表现,中国环境保护部于2006年授予其“国家环境友好企业”的荣誉称号。

2008年9月,陶氏携手中国环境保护部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开始执行一项为期两年的项目,共同促进中国化工行业的化学品安全以及应急准备。2006年,陶氏与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合作,启动为期三年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示范合作项目。陶氏还在2005年与中国环保部合作,启动了为期四年的清洁生产示范项目。两个项目都已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环境效益。此外,陶氏正与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与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开展合作,帮助中国中小型企业提高能源效率。该项目将联合中央及省级政府共同制定政策,推动企业实现节能目标。

在中国,陶氏始终致力于履行企业公民责任。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陶氏是首批在24小时内做出回应的企业之一,向灾区捐助了总价值约1000万人民币的现金和物资。为了让青少年了解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经济的重要意义,陶氏携手国际青年成就组织(Junior Achievement)推出“我们的城市”课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小学课堂。此外,陶氏还与总部位于纽约的环境保护基金会(Environment Defense Fund)合作,并得到陕西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从2008年起在陕西省建立“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项目,通过向当地农民介绍有利环保的农村土地管理措施和沼气使用技术,共同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挑战。

2008年,陶氏凭借其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突出表现而屡获殊荣,包括由国际企业研究基金会(Corporate Research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主办评选的“中国十大最佳雇主”奖;由中华英才网根据中国大学生投票评选的“Top 50最佳雇主”奖;由《第一财经日报》发起评选的“企业社会责任”案例奖;由《南方周末》评选的“十佳企业社会责任贡献奖”,由新华网发起评选的“十佳外资企业杰出贡献奖”,以及由《中国经营报》颁发的“中国行动节能减排奖”。这些奖项都是社会组织和公众对陶氏作为一名企业公民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本网友将涉及到的国际组织和我国各级政府部门、组织和媒体都以红色字体标出。可以看到,陶氏化学的国际背景是相当深厚的,在我国的布局也是相当深入的:从中央(环保部、发改委)到地方(江苏省张家港、上海、湖北武汉、陕西省、“中央及省级政府”),从平面媒体(《第一财经日报》、《南方周末》、《中国经营报》)到网络媒体(中华英才网、新华网)。它已经在我国扎下了根,完全“当地化”了,这从它的中文名称“陶氏”就可以看出来。不知是哪位中文高手给它起的这个名字?

再来看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它是荷兰的公司,动作相对较少,主要是从“学术”上入手:“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设立
“【科学网 黄辛报道】全球首屈一指的装饰漆、工业涂料及特殊化学品公司阿克苏诺贝尔12月1日在上海宣布,与中国化学会携手合作,将其倍受业界重视的“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奖”引进中国,以表彰中国出类拔萃的化学科研人才。

这个名为“中国化学会-阿克苏诺贝尔化学奖”的大奖将涵盖三个领域,分别颁发给在材料科学、化学、科学测量与分析学领域成就斐然、在进行创新性研究方面有卓越贡献的本地科学家。

该奖项将每两年举办一次,每次颁授给三位在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材料表征、胶体化学、绿色化学与新型材料科学科研工作有杰出表现的科学家,每位得奖者将获得奖金10万元人民币和荣誉证书,每届奖励将在中国化学会年会上颁发。

阿克苏诺贝尔科学奖(AkzoNobel)设立于1970年,该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每次颁发给一个团队或着个人以表彰他们在跨学科领域的开创性研究。自1999年以来,该奖项的颁奖典礼轮流在瑞典和荷兰两地举行。在荷兰和瑞典,该奖项的评审团分别由荷兰皇家科学及人文学会(The Board of the Royal Holland Society of Sciences and Humanities)和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Engineering Science)的科学家组成。

候选人可以由中国化学会理事两人以上、学科或专业委员会、地方学会分别推荐,评选工作由中国化学会召集的独立评审委员会主持,并确定获奖人。评选结果经中国化学会和阿克苏诺贝尔公司确认后公布。若无符合条件的候选人,奖项可不予以颁发。

据了解,推荐截止日期为2009年12月10日至2010年1月10日,公布获奖者时间为2010年6月20日,首届颁奖仪式将于2010年6月20日在中国厦门举行。”

至于它在我国开展的业务情况,可以看看它的高层自己提供的说法:
阿克苏诺贝尔力拓中国市场
“总部设在荷兰的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高层日前表示,在经历业务转型年之后,公司在中国等新兴市场上的业务正蓄势待发,力争取得突飞猛进的增长。

  阿克苏诺贝尔是财富500强企业之一,专注于涂料与化学品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势头自2007年开始加速。去年6月,阿克苏诺贝尔在泰兴兴建了一家硫胶化工厂,和现有的阿克苏诺贝尔氯乙酸化工(泰兴)有限公司相邻。中国已被认为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硫胶市场。同时,阿克苏诺贝尔在中国北方的廊坊也兴建了一个装饰涂料生产基地,以此推进其在中国装饰涂料市场的占有率。同年6月,阿克苏诺贝尔全球董事会议在中国举行,此举表明了中国市场对阿克苏诺贝尔的战略重要性。

  2008年3月,阿克苏诺贝尔宁波螯合剂工厂正式开工建设。它是阿克苏诺贝尔宁波多元化学品生产基地首个进入厂房兴建阶段的项目,将于2009年正式投产。这个面积达50公顷的生产基地,主要供阿克苏诺贝尔功能化学品部使用。到2010年,一家全新的乙烯胺工厂也将建成并投产。这项位于宁波化学工业区预计总投入达2.5亿欧元的项目还包括第三个用于功能化学品部的专用纤维素项目。

  阿克苏诺贝尔去年宣布了中国业务发展的最新战略目标:到2012年时,来自中国市场的年收入将达到20亿美元。”

这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对手。当然,你可以相信,它在“背后”下的本钱,绝对不比美国陶氏化学少。
这从它的中文名称“阿克苏”就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具有相当“亲和力”的名称。如果你不了解,多半会以为是新疆的阿克苏,很难想到这其实是一个外国企业。

当然,如愿进入我国的跨国巨头绝不仅限于这两个,也不仅限于化工行业。最近,全国各地水价上涨的风波,将法国水务巨头威立雅水务集团推倒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本网友就顺便也简要说说这家法国水务巨头目前在我国的布局。

威立雅在我国的投资运营模式是很有意思的,它自己称为
中国特色投资运营模式”:
“1994年年底,威立雅正式进入中国,然而直到1997年,威立雅才在中国获得了第一个项目,与天津市供水部门签订特许授权合同,改造并经营天津凌庄水处理厂。

在三年的等待当中,威立雅中国公司都做了些什么?穆桥石介绍,这期间他们在逐渐理解中国本地的商业文化,学习用中国的做事方式,让威立雅融入到中国的商业文化当中去,“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但诸多领域的磨合是威立雅必须付出的代价。”

其实,陶氏化学和阿克苏诺贝尔,不也是这样做的么?一旦“理解中国本地的商业文化,学习用中国的做事方式”,威力就出现了:
“。。。
2002年5月,威立雅与浦东自来水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经营上海的自来水业务。同年11月,威立雅在陕西宝鸡获得了一个自来水项目,在广东珠海拿下一个污水处理项目。此后,威立雅在中国的发展走上了快车道,穆桥石介绍,“从那以后,中国市场的巨大魅力开始显现。”

此后,威立雅不但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开展业务,而且还将触角伸向了呼和浩特、乌鲁木齐等中西部地区城市以及中小城市。与此同时,威立雅通过精确的成本核算和制定长期的运营计划,开始敢于高价收购中国的水务项目。

2007年1月,威立雅以17.1亿元人民币的绝对高价,成功竞标兰州水务集团49%的股权,这个价格超出竞争对手12.6亿元;当年3月,海口水务集团转让49%的股权,威立雅再次以9.5亿元人民币的优势胜出;当年9月,威立雅同样以高出所有竞争对手的价格,获得天津自来水集团下属的北方水业有限公司49%的股权。威立雅在中国水务行业的高溢价收购,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外资企业今天高溢价收购供水资产,明天会通过水价上涨等方式,成倍地赚回去。”

而且,它非常清楚环保项目的哪些部分是赚钱的:“。。。如今,威立雅介入中国的环保项目的时候,更强调要做项目的运营管理公司,在项目投资的时候,威立雅往往会选择占较小的比例,但项目建成,成立项目运营管理公司的时候,威立雅希望做到绝对控股。”

投资的时候“选择占较小的比例”以便尽量减少投资风险,成立公司开始收益的时候就“绝对控股”,真是精明到了极点。

它在开展业务方面的手法也已经相当熟练:“在中国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威立雅的做法是先占据一个中心城市,然后向四周辐射。威立雅在中国的合作伙伴,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区域性的公司。威立雅特别强调,在一些区域,要和当地的同类公司建立良好的关系,成为合作伙伴,共同开展业务。
在项目管理方面,威立雅中国公司实现了彻底的本地化,就是用当地人管理当地的项目。这种本地化不光是用中国人管理中国业务,而是细分到了某个城市某个具体项目,比如用上海人来管理上海地区的业务。”

不过,要想在投资的时候“选择占较小的比例”以便尽量减少投资风险,仅仅一厢情愿是不可能的。毕竟,项目投资成本是固定的,威立雅少出,就得有人多出。那么,谁来出呢?答案是:地方政府。

这些地方政府不但乐于在投资时占较大的比例,还会干出令人瞠目结舌的事情来。请看报道《威立雅重启收购西水 外资水务帝国显现》:
“地方政府之所以如此热衷出售自来水公司,一个是因为本身严重亏损,另一个就是能拿到一笔优厚的资金。”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兰州自来水项目卖给外资17亿元,当地政府从中拿走了12亿元;海口项目9.5亿元,地方政府拿走了6个亿,“政府把多余的钱都拿走做了其他用处,实际上地方政府所看重的高溢价对水务改造本身来说并没有任何益处,这只是对政府有好处。”不过该知情人士的话记者已经无法从兰州、海口等地查证。

“我曾对很多国内合资的水公司进行考察,发现了在外资收购之后,地方政府对水企业的补贴逐渐递增,财政压力很大,有的地方政府为了保证外资水厂的赢利,甚至不惜去关闭国有的水厂,一届政府为了政绩,但给下届政府留下了沉重的包袱。”刘军广说。”

同时进入我国水务的,除了威立雅,还有另一家法国水务巨头——苏伊士。迅速扩张的业务,使得这两家法国公司已经掌握了我国四千四百万人口的供水:
“据记者了解,法国苏伊士集团北自昌图、南至三亚、东起上海、西达重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拥有22家合资企业,供水人口达到了1400万。在今年3月底,苏伊士旗下的中法水务与美国地球工程公司达成协议,收购其在天津的供水项目,中法水务持股52%、而天津自来水集团则持股48%。

而具有153年水务领域专业经营历史的法国威立雅公司也在中国掀起了收购狂潮。迄今为止,威立雅拿下了天津、上海、北京、成都、昆明、兰州等近19个城市的21个合资项目,供水人口达到了3000万。

此外,据记者了解到,这些外资水务公司的经营期限一般是在30年左右,也有50年的,而其占股权份额均接近或等于绝对控股的50%。”

综上所述,国际化工巨头和水务巨头在我国的布局相当深远,已经扎下了根。进入我国各行各业并已取得稳固地位的跨国巨头当然远不止这几家。
那么,为什么各级政府都如此热情地配合呢?可能有的网友又会想到“官商勾结”、“贪污腐败”之类事情上去了。
本网友认为,当然不能排除这些拿不上台面的东西,但是各级政府这样做,更加重要的原因肯定不会如此“简单”。

今年9月30日的贵州都市报采访了《龙永图:世贸叩关人》。
龙永图先生披露了中美世贸的具体过程:
“在谈判的最后环节,中美问题最后只剩7个问题无法达成共识。在中美双方准备“后事”时,朱镕基总理“板着脸孔”对大家说:“今天一定要签协议,不能让美国人跑了,我跟他们谈。”
结果,朱镕基总理在谈判桌上让大家捏了一把汗。当美国人抛出前三个问题时,总理都只有一个回答:“我同意”。
“我着急了,这不是要全盘放弃嘛!我不断给朱总理递条子,写着‘国务院没有授权’,没想到朱总理一拍桌子说:‘龙永图,你不要再递条子了。’我当时真没面子。”龙永图回忆到。
想不到,当美方抛出第四个问题时,朱总理说:“后面四个问题你们让步吧,如果你们让步我们就签字”。龙永图仿佛回到了当年的现场,舒了口气说:“大家总算放心了。我后来想想,国务院不就在这吗?”
后来,美方五分钟后同意了中方意见。

龙永图说:“事实证明,后面四个坚持没有放弃的问题,如汽车贸易等是我们的底线,这就是对优先次序的判断。”

1999年11月15日下午3点55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中美在北京达成了加入世贸组织的协议。这时,全国一片欢呼。几乎所有人都以为接下来与欧盟签约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没想到欧盟在电信和保险方面提出了比美国更苛刻的要求。龙永图说,在中、欧第一次谈判后,自己一夜未眠。

2001年9月11日,世贸组织中国工作组第18次会议在日内瓦如期拉开帷幕。17日22时19分,从日内瓦传来了令国人兴奋的消息:中国加入WTO的全部法律文件获得通过。这意味着,中国15年的入世努力终于“修成正果”,前后历时15年的入世谈判终于画上了句号。”

也就是说,我国为了加入世贸组织,在谈判的最后阶段向美国作出了三个关键性的让步,向欧洲作出了电信和保险方面的让步。

尽管我国加入WTO的全部法律文件和全部协议中文版至今还没有正式完整的公布,结合地方政府积极配合各行业国际巨头在我国的布局,本网友认为:我国在世贸谈判中向美国作出的三个关键性的让步大概就是农业、化工行业和金融业的全面对外开放,换取的美方四个承诺大致上就是纺织品、汽车等我国主要出口产品上的配额取消。

当然,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谈判多半争取到了一段缓冲时间。各地政府如此配合,大概是缓冲时间已到,应该依照中方当年的承诺履约了吧。
我国既然是负责任的大国,决心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国家,那么诚信为本,签了字的条约又怎么能够不依照履行呢?



https://www.hswh.org.cn/wzzx/llyd/zz/2013-05-01/2572.html